童成帅 周向军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旨。新时代共同富裕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大同思想为文化基因,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理路探索为历史根基,以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现实基础,具有深厚的生成基础与时代底蕴。新时代共同富裕内具深刻严密的逻辑意涵: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是其认知前提;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富裕是其内涵精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其外延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其重要标志。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共同富裕的实现“合力”;要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体系,夯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生成基础;逻辑内涵;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3)02-0007-09
收稿日期:2022-06-14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3.02.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01)
作者简介:童成帅,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其中明确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原则、总体思路和实践方略,对新时代如何推动共同富裕提出战略性系统谋划。同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1]73。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成就后,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旨,促进全民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践使命的根本着力点。对此,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之“为什么”“什么样”“如何做”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与分析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基础、逻辑内涵及实践进路,对于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蕴与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基础
一种伟大思想的生成与发展,必定有其内在的理论根基与生成逻辑。新时代共同富裕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大同思想为文化基因,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理路探索为历史根基,以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现实基础,是时代发展的系统集成之物,兼具历史本位性与赓续发展性。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
新时代“共同富裕”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范畴,其逻辑生成的理论基点可追溯至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站位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不仅科学总结出人类历史发展大势与一般规律,而且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特殊的运作规律,由此探赜索隐,将导致财产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悬殊的鬼魅、症结暴露于大众视野,进而明晰和阐发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与战略构想。诚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系列经典语录中,“共同富裕”术语并未出现,但术语的缺失并不意味着理念意涵的缺乏,实则其思想论断中蕴含深刻的共同富裕观点:首先,先进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生产力的作用,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引擎,是无产阶级由“生存性斗争”向“发展性斗争”转变的基本条件。强调在未来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2]由此揭示出共同富裕实现的“生产力”属性。其次,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在资本主义制度异己机制下,物质财富与日俱增的同时也带来愈发强烈的民生问题。人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身心备受煎熬——既有来自资本家无理剥削的身体疼痛,又有来自富人阶级无端的嘲讽和欺压。鉴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制度属性,即废除私有制建立以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因此私有制也必须废除,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即所谓财产公有。”[3]质言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剔除资本逻辑主导的异己制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最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目标意旨。共同富裕的“价值性”体现在将以一切社会成员获得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产品、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愿景中。依循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基本构想,将来的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在这种公有性的制度机制下,“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814,进而实现人类的本质复归。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深刻阐发上述理念图景,而且毕生都将建立以“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大同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着丰厚的共同富裕思想,鲜明体现在大历史观视域下各时期主流学派大师的富民、大同思想以及劳苦民众提出的“均田免赋”“摧富益贫”等斗争口号中。春秋时期儒家大师——孔子特别注重民富,“爱人、惠民”是其一贯主张。他认为国家日常生活“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日》),要将人民与食物放置于社稷政务之首,强调民富是国富的基础。战国时期,孟子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主张富民、惠民思想并提出了实现方略。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锦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同时强调:“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富民、惠民的根本途径在于使民众有田可耕、勿夺其时,薄其税敛、可使民富。战国后期的荀子,亦提出系列富民思想。即“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荀子·大略》)。唐朝的王仙芝举“天补”大旗,大力倡导的“均平”理念;元朝末年的“摧富益贫”;明朝后期的“均田免赋”;等等。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共同富裕”理念意涵[5]16-23。传统大同思想见于《礼记》中的“礼运篇”,核心要义在于:一是天下为公,即社会范畴内不存有个人私有性质的财产,而是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二是人人为公,古人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礼运》)质言之,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和谐的,“公心”和“爱心”将占据着社会生活境遇各环节各方面,是一种无私高尚的社会道德;三是人得其所,“大同”社会提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17这一理念与“共同富裕”关联度最为密切。综上,这些重要论断的提出和实践都反映了先辈们对共同富裕孜孜不倦的奋力追求。诚然,由于历史本体的局限性,这些倡议都没能完全予以实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逻辑生成提供了文化基因。
(三)历史根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理路探索
從历时性视角来看,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逻辑生成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演变推进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时代底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孕育萌芽时期。革命不仅是要冲破旧体制、旧世界的桎梏牢笼,同时客观上也要求创构新的社会秩序和制度。诚然,革命年代党的主要活动和实践主题都围绕“革命与战争”而展开,但从早期中国共产党颁布的方针举措来看,其中蕴涵着深厚的“共同富裕”理念,这也深刻体现了党的阶级属性与政治宗旨。譬如,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提出:要“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6]15而后,中共二大正式提出党的最高纲领即“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6]32,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矢志实现共同富裕的革命决心。农村广袤土地是农民阶层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依据,让广大农民享有土地是阔步迈向共同富裕的价值前提。对此,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族振兴为主的政治斗争和以土地革命为主的经济斗争相统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土地斗争,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诚如毛泽东所言,共产党人与农民是天然的同盟军,要想真正赢得其拥护,就得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7]。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初步探索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着重开始思考“共同富裕”的发展问题。在195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毛泽东旗帜鲜明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念术语,指出:“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8]在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的同时,党依托最新确立的基本制度不断激发物质生产力,为解决人民群众生活贫困及民生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列理路探索,为共同富裕的全民实现奠定了坚实物质根基、积聚了弥足珍贵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升华时期。改革开放后,依据时代发展变化和中国具体国情,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在经过系统周密的学理审思与实践考究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373。其中蕴含着“目标与手段、手段与方法”辩证统一的深刻机理。由此,社会主义本质意涵的价值旨归得以确立,即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其基本内涵的重大突破,也是其理论体系的学理跃升。而后,共同富裕思想的理念意涵和价值目标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得以延拓,具体体现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当中。与此同时,依据理念的丰富充沛实践探索以及催生造就的伟大成就也日益得以显现,终于实现了民众生活从单向度的“温饱不足”到全方位“小康生活”的时代跃变。
(四)现实基础: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发展、共同致富,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了物质根基、增添了发展底气。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0]8新时代之“新”的根本依据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矛盾属性发生转变。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9。“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不仅对物质层面生活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提出更高的品质要求,力求让人们得到物质与精神并举的双重满足。二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推进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剔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不相适应的顽瘴痼疾,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得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夯实了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与发展底气。
制度机制愈发成熟有序。制度机制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不难发现其中制度机制为各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社会安宁提供了有力保障。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注重制度机制的效能功效,团结带领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探索总结,对其制度体系进行了丰富发展。由此逐步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即宏观层面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微观层面包括:基本经济制度、政治民主制度、文化建设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等,着实为现时代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
共同富裕实现到达历史新阶段。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增强民众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枷锁,“绝对性贫困”历史问题得到完全解决,脱贫攻坚战取得最终压倒性胜利,中华大地的小康社会也已全面建成,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现实条件。现今,我们已经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11]。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逻辑内涵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共同富裕”理念依据实践发展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思想意涵。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1]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理解与阐释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提供了逻辑向导与根本遵循。
(一)认知前提: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共同富裕”中,“共同”一词似乎让人等量齐观地理解为“平均主义”,由此产生一种物质财富规统后将整齐划一地派发给社会成员的“错觉”。这种“错觉”长久滋生必将扰乱正向群体积极求发展的心智,严重消磨成员团体艰苦奋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鉴此,邓小平曾深刻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9]155他强调:“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9]52由于社会成员之间存有“生产能力、实践禀赋及机遇辨识”的本然差异,要做到绝对整齐的划分几乎是“乌托邦愿景”。所谓的贫富差距拉平、“劝富捐赠”都并非最优发展之举,因为在贫困人口中可能存在“吃大锅饭”“养懒人”“搞福利主义”的境象;应当在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让社会发展境遇中一切物质劳动、产业技能、人力资源、资本赋能等要素的发展活力相继释放,让社会发展引擎中一切构创物质财富的活力泉源充分淌流。与此同时,还需注意不能将贫富差距拉锯得太大,这样不足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階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9]364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也多次强调:“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12]480必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内涵精髓: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富裕
从“共同富裕”字面表达来看,主要呈现两个关键词:共享和富裕。它是共建富裕后的共享,也是共享前的共建富裕。这意味着实现共同富裕是共建与共享的有机规统,即在共建实践理路中实现共享,在共享基本过程中促进共建。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423在此,“全体人民”的论述字眼,深刻回答了“共同富裕”的价值本体问题,即“富裕的主体和对象是谁”。习近平强调,中国式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富裕[11]。
所谓“共建”,顾名思义,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人人出力、共同建设。从共建主体而言,它不简单等同于社会总人口基数,而是经营正当行业且具有劳动力的适龄人口,诸如像犯罪集团等社会不安定因素不能算做共建的价值主体;从共建内容而言,依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富裕的共建一定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共建。所谓“共享”,意指建设成果在经过共建者努力创就之后由其共享。从共享主体而言,但凡参与共建过程的社会成员均具备共享财富的资格;从共享内容而言,如上所述就是要共享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领域全方位取得的建设硕果。从哲学层面来说,共建与共享之间存在协同一致的逻辑关系,二者紧密联结、相互促进,是共同富裕内涵精髓的两大基本要素。其中,共建强调发展动力,是共同富裕的逻辑中介;共享强调成果分配,是共同富裕的逻辑旨归。“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12]96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3]。
(三)外延范畴: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重满足的富裕
从“共同富裕”的外延范畴来讲,共同富裕包括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两个层面。诚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4]共同富裕不仅强调要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物质生活丰富和充裕,而且还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满足。其中,物质生活富裕是发展前提和条件,依循马哲原理“物质是本原,意识乃派生”,没有丰足的物质基础谈何生活幸福;精神生活富裕是逻辑延伸和必然,在物质生活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层次会不断上升,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政治参与、生态良好、生活幸福、精神丰富)也将不断发展。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双重满足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具体而论,共同富裕涵盖了社会现实语境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范畴,强调的是从物质供给到精神满足、从具象个体到抽象群体,全面的、全方位的富裕。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社会形态的全面进步是共同富裕的价值主旨。对此,为扎实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促进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在物质生活层面,习近平指出:“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15]同时,基于精神生活层面,习近平强调:“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1]共同富裕既要不断增强民众物质层面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时也要增强其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和认同感。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满足,才能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激情。事实上,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身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的发展过程。
(四)重要标志: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必然趋势,是近代以来发展的世界潮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不懈追求。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探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474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共同富裕熔铸于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生成的历史过程,标志于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核的目标范畴。
首先,从学理维度来分析,“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其内蕴如下基本意涵:一是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推进过程中相互契合、辩证统一,彰显了共同富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路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更快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孜孜向往,凸显了共同富裕与新时代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一致性;三是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具有未来同向性,即二者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共促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实现。
其次,从实践维度来讲,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动态发展中持续不断推动共同富裕的达成与实现。具体来说,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科学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分时机、有计划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事实上,共同富裕的实现本身就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周密性、复杂性的建设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一蹴即至。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要逐步解决民生发展中面临的系列桎梏,将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制定的根本任务尽心尽力做好,以此共促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如期达成。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从2020年到2023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71,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71-72。
三、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紧紧围绕共同富裕实现的战略目标,分层次、讲策略地在具象实践中遵循或践行具有科学指导意蕴的原则和方略。具体来说,坚持党对促进共同富裕的全面领导是其根本保证;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其物质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共同富裕的实现“合力”是其重要原则;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是其机制保障。
(一)根本保证:坚持党对促进共同富裕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0]16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具体来说,首先,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做好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首要须解决好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及发展相应成果的共享问题。发展不是断断续续的发展,而是底气十足的持续发展。对此,务必要发挥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探赜公有制的多维实现形式与方式,着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再者,基于民生保障视角,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坚持按社会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合理分配方式并存,依据具象实践发展适时调节农村与城镇、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分配的量化关系。其次,要依靠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共同富裕”相关政策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与理想样态,它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努力耕耘、久久为功方可达成。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过程是复杂的、多变的,其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问题与阻碍。对此,只有依靠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科学协调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适时共聚民心、达成发展共识。同时,只有依靠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共同富裕”相关政策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即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健全有关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机制,而且要做好階段性突破。针对现时代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存有的民生发展桎梏(诸如:城乡分配差距、民生保障问题等)制定周期性攻关策略,并及时检验攻关实效与建设成果,着力持续推动共同富裕。最后,要依靠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真正激发全体人民勤劳致富的创造潜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除了在制度策略方面发挥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政治优势,更要在实践推进方面通过加强党的领导,真正激发全体人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潜能。总之,一方面要科学满足人民物质层面的生活需求,即要通过依靠加强党的领导,给人民群众提供创业致富的公平条件,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并畅通社会资本流通渠道;另一方面要关注人民精神层面的诉求,即要通过依靠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更高精神品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同时,还要不断改善人居区域环境,切实筑牢生态良好的优质精神家园。
(二)物质基础: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4]760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物质生产力的变革发展发挥着最根本的推动作用。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就会沦为“天方夜谭”,离开“高质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将无法真正实现。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不断推进我国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须着重把握如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物质财富由“数量增长”到“质量升级”的形式跃变,这种转变不是随意的,而是经由科学理念所指导逐步完成的。何样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6]197,依托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在解决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上,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和产业更新等方面下硬功夫;在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问题上,要坚持协调发展,让发展的协调性有序调和,确保发展的整体性效能发挥;在解决生产力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上,要秉持开放发展理念,积极吸收海内外地区经济发展中存有的有益经验与技术,适时强化在基础设施、品牌技术、资源勘测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以此增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在解决生产成果分配合理性问题上,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着力增强民众生产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由此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发展斗志与创造活力。其次,要构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问题。为稳步推进我国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7]。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考,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在疏通循环结构,包括产业能源循环、市场流通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等,强调以畅舒国民经济循环为价值主体,顺势推动内需市场与海外市场有效联动,以此提升生产链需求链的安全稳定性与发展灵动性。那如何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问题,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要义,稳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起科学完备的内需经济体系。具体而言,可依托科技创新内生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的转换升级,即以核心技术创新和有效供给持续推动产业群、供应链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国民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有效供给创造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动态平衡。同时,还需对发展后取得的经济成果建立起财富分配制度的动态调节机制,即依循“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基本模式,注重其分配方式的系统性与公平性,使三种分配方式紧密相扣、彼此联动,进而激活生产发展的内生动能,为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局面。
(三)重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共同富裕的实现“合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原则不是一个蛰居于思辨云端的抽象性概念,而是一个具有现实指导意蕴的实践性原则或方略,其内在规定性强调要将其体现在现实境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当中。特别是要体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路指南上,使全体人民凝心聚力共创美好新时代。具体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促进共同富裕”内蕴如下基本意涵。
首先,“谁的富裕”:一切为了人民。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新时代下,习近平指出:“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16]52要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依循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腾飞着实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民生领域反映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存在。对此,要强化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努力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着力降低社会产品分配不均等现象,使老百姓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的执政魅力与人民情怀。二是要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与人民群众价值诉求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在创设相关政策方针时要充分了解民众的普遍需求,善于倾听老百姓质朴的呼声,努力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由此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总体目标。
其次,“依靠谁富裕”: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真正的建设英雄。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是要承认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主体地位。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民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的主力军,是使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盘基石。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形下,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的立场不能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唯物史观论点不能丢,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现今,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征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重视并承认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主体地位,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使命担当,不断满足和解决人民生活中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不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历史与现实证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和国家事业就会繁荣兴旺;背离党的群众路线,党和国家事业就会经受折损。因此,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實践理路中,要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即将群众的集体意见集中整合后形成相应正确决策方针,依循此类方针又到群众中进行学理宣讲与阐释,努力将学理化的决策方针转化为群众自觉能动的实践行为,助推共同富裕系统工程。三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上述原则和路线始终坚持的基础上,要科学组织和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其参与推进共同富裕系统工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着力形成发展生产、共谋富裕的“内生动力”。
最后,“富裕成效如何检验”: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判定。发展得真知,成效乃王道。对于推动共同富裕的成效检验,其根本价值尺度在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习近平指出:“我们常讲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18]理论上,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判定共同富裕建设成效的价值尺度,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人民的集体利益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基点与旨归。实践上,坚持人民本位,就要把民众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真切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作为评判共同富裕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说,主要有“居民收入与财产指标”“公共产品可及性指标”“人民生活质量指标”“收入分配公平度指标”“人民生命健康指标”等。
(四)机制保障: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除了事物主体与客体之间彼此联结、互相作用外,还需依靠外部范畴“介体及环体”的助力和支持,即必须依靠坚实的政策方针与制度机制来予以规约和保障。习近平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12]119同时,从战略全局高度强调:“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19]新时代下,我们要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以科学高效的制度机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首先,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夯实经济基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逻辑主线。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需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功能。一是相关重要领域的国有企业要敢于自我拓新,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确保生产链、服务链安全,确保供给产品质量安全,为民众生活品质提供重要保障。二是引领发展型的国有企业要强化自身置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竞争能力,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三是精神文化域的国有企业要秉承党中央最新精神,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内扩富有新时代标志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丰盈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与需求范畴。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对此要着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专员技术能力增长。要不断依据实践发展,针对不同地域培养敢于创业、善于经营的“致富领头羊”,同时强调要秉承“先富带后富”即帮扶引导的原则,以部分带动整体的趋向不断向“富”延展。
其次,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的基本内核。历史与实践证明,这一制度落实有利于解决社会“蛋糕”划分的公平公正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民众谋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利于促就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即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确保劳动所得,逐步提升民众劳动报酬在首次分配中的占有比重,健全社会工资涨幅调控机制,促进实现各领域高层次就业和优质化发展。同时,要着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并进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将市场经济以资本要素为根本主导的初次分配、政府部门以社会公平为理念主导的再次分配,社会层面以道德观念为价值主導的财富第三次分配系统集成起来,不断完善三次分配相应配套的体制机制安排,不断完善基本分配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幸福。所谓民生保障制度是指通过政府主导来系统化建构一整套用以实现民生基础性保障的制度机制,具有安稳定局的重要社会功能。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基础教育保障体系。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为了满足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该机制正不断进行健全与完善,将逐步延拓至高中教育阶段,这也为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实现全民精神层面的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基础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医疗健康是民生保障之硬核,是人们实现“病有所医”美好愿景的压舱基石。针对当前存在的“就医费用高”“异地就医难”等根本桎梏,谨防民众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要逐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着力缩小城镇与农村、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东部与西部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筹资与保障待遇差距,增强事业编制人员与普通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等。三是民生发展基础性保障体系。这里主要谈及“就业指导”“养老机制”“住房问题”等关乎民生发展的重要命题。在就业方面,在强化事物主体内生就业能力与水平的同时要不断加强互联网就业帮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缓解失业矛盾,推动社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在养老方面,要根据国家发展的经济状况,适时上调城镇与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金,优化管理养老金派发的工作流程,提升养老保障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水平;在住房问题上,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12]201,不断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适时改革市民住房公积金制度,着力满足“社会青椒”“进城务工”等新市民的基本住房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2-30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兰陵.孔孟学说之精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6] 张士义,王祖强,沈传宝.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
[7]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37.
[8]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61-662.
[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12]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3]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2.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52.
[15]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2.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7] 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
[18]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08.
[19]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53.
The Generative Basis,Log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TONG Chengshuai,ZHOU Xiangjun
(School of Marxism,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s well as the aim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With Marx and Engels common prosperity thoughts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the idea of enabling people to get rich and Dato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the cultural genes,the hundred-year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 common prosperity as the historical roots,and the great development achieved by the Party and state a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has a profound foundation and background of the Times.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has profound and rigorous logical implications,that is,the cognitive premise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not uniform egalitarianism;the essence of its connotation is the prosperity shared by all the people;common prosperity for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is its extension category;and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its important identification.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we must uphold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We need to put the people at the center and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and must adhere to and improve the basic institutional system to consolidate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new era;common prosperity;generative basis;logical connotation;practical approach
(責任编辑:马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