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于国彬(1989-),男,汉族,黑龙江海林人,本科,研究方向:消防安全管理。
摘要:通过对多家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的巡查和深入研究发现,现阶段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漏洞颇多,消防安全管理一直未得到重视,一是缺少专业管理人员;二是医疗建筑多数为年代久远建筑,很多设施配备无法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三是医疗改造难度大。对此,应从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建筑物设计与布局、加强火灾应急培训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医疗机构;消防管理;安全管理与隐患;共性难题;经验方法
引言
医疗机构作为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经济损失较大,人员伤亡众多,社会影响严重,其消防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加强和提升医院消防安全管理质量,保障医院消防安全,是医院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本文基于对多家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的巡查和深入研究,从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的共性隐患、管理过程中的共性难题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以期为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医疗机构火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一)医疗机构火灾的严重性
1.人员复杂。医疗机构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包括患者、医务人员以及陪护人员。在火灾发生时,如果没有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和疏散计划,人员的生命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医疗机构内部可能存在年老或行动不便的患者,他们在火灾发生时更容易受到伤害,这就增加了人员伤亡风险。
2.医疗设备和药品损失。医疗机构内配备大量的先进医疗设备和药品,这些设备和药品往往具有高价值、高科技、高精密的特点,难以维修和替代。火灾可能导致这些设备损坏,使医疗机构无法正常运行,给医疗机构和患者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3.医疗服务中断和转诊问题。一旦发生火灾,医疗机构可能需要紧急关闭或部分关闭,导致医疗服务中断。这将给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和需要医疗服务的患者带来严重影响,不仅会给医疗机构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会给患者造成治疗延误和不便。
4.影响社会稳定。医疗机构是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公众信任。一旦发生火灾,除了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伤害和困扰外,还可能给社会秩序和医疗机构声誉带来不利影响。
(二)医疗机构火灾的危害性
1.人员伤亡。医疗机构内有大量患者、工作人员和访客,火灾发生时,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疏散和救援措施,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
2.财产损失。火灾会造成医疗机构内设施、设备和财产的损毁,包括建筑物结构、器械设备、药品库存等。这不仅会给医疗机构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3.医疗服务中断。火灾可能导致医疗机构设备、医疗器械等被损坏或破坏,影响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延误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4.社会影响。医疗机构火灾会引起公众关注和恐慌,损害医疗机构的声誉。
5.环境污染。火灾产生的烟雾、有毒气体和化学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空气质量和环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火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急措施非常重要,以降低火灾发生概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医疗机构正常运行。
二、医疗机构消防事故引发因素分析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1.安全管理人员。医疗机构安全监督和检查人员专业性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日常巡查中,相关人员对于安全通道堵塞、安全出口锁闭等情况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吸烟管理也不到位。例如,在巡查过程中,相关人员无法确定消防设备设施是否处于完好状态,有很多机构消防设备处于带病工作,甚至根本无法运营。
2.院内施工人员。第三方人员缺乏施工入场教育,施工人员对危险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没有制定施工过程火灾应急预案。动火作业、喷漆作业、临电作业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因素。
3.院内工作人员。职工对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日常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对于火灾隐患的整改缺乏执行力,认为火灾距离自己很遥远,相关制度和规定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这便导致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无法及时被发现和处理,为火灾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
医疗机构内有大量的电气设备,如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医疗设备、手术室设备等。这些设备大部分需要长时间运转,电气线路老旧,如果设备质量不过关、使用寿命到期或者维护保养不到位等,就可能导致电气设备故障,从而引发火灾。常见的设备故障原因包括短路、过载、接触不良、漏电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电器发热、着火等危险情况。消防设备设施未按照规范要求配备,已有消防设备设施处于故障状态,火灾发生时无法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三)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在装修过程中,医疗机构建筑为了追求美观和舒适性,常常会使用到大量的可燃材料。这些可燃材料包括木质家具、壁纸、塑料设备等,一旦遭遇火灾,不仅本身会燃烧,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和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会严重影响人员的疏散和消防救援人员的行动效率,甚至可能导致人员中毒乃至窒息,危及生命安全。
三、医疗机构消防事故预防措施
(一)建立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1.指定责任部门和人员。医疗机构可以成立医疗机构消防安全委员会,由医疗机构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决策重要的消防安全事务。设立专门的消防安全管理部门,指定专职消防管理员,负责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相关人员应具备消防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执行和监督消防安全工作。明确各部门的消防安全职责和任务,并制定相应的责任分工方案。每个部门都应有明确的消防安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消防安全工作。
2.加强消防安全培训。首先,定期为医务人员提供针对消防安全的培训,包括消防法律法规、火灾危害、火灾传播途径、灭火器材使用、疏散原则和方法等,培训形式有集中授课、知识讲座、小组讨论、网络视频等[2],确保他们理解火灾的基本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对医务人员进行的火灾扑救技能培训不应只停留在语言上或PPT上,应更多采用实操的方式进行培训,确保他们真正会使用灭火设备。接受了专业的培训后,在火灾初期,他们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灭火措施,控制火灾蔓延。其次,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安全意识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火灾风险的认知和警惕性。以《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对以往消防组织进行完善,以将其作用最大化。与此同时,还应优化消防安全责任制,真正将责任落到具体人员身上,并对其提出严格要求,增加其责任感,使其主动承担起自身义务,打造“消防关系你我他,防火安全靠大家”的环境[3]。最后,强调火灾预防的重要性,教育他们如何正确使用电气设备,避免火源等潜在的火灾危险因素。
3.制定灭火应急预案。火灾发生后,初期火灾是灭火的黄金时间。要想达到扑灭初期火灾的能力,需要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演练。在无法扑救的情况下,应急疏散是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举措。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编制针对火灾的灭火应急预案。预案应包括火灾应急处理程序、疏散路线和集合点、各部门职责分工、火警报警和紧急通信流程等内容。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火灾应急演练,并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明确个人在预案中的职责以及如何在火灾发生时采取正确行动,从而提高火灾应对和处理能力。医疗机构还应定期组织火灾逃生和疏散演练,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使医务人员亲身体验逃生过程,熟悉医疗机构内各个区域的疏散通道和紧急出口。在演练过程中,可以检验消防预案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
(二)完善设备设施,规避物的不安全状态
1.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医疗建筑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消防设施设备要备齐、备好,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的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而这恰恰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很多时候消防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不到位[4]。对此,医疗机构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调整建筑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从环保角度保障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同时,应按照《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等文件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包括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统、建筑防排烟系统、灭火器等,从设备层面保障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
2.定期检查和维护消防设施和设备。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防水源、消火栓、消防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消防设施进行巡视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完好无损;定期对火灾报警系统进行测试和维护,确保其可靠性和敏感度,及时发出警报信号;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确保其安全可靠,避免电磁线圈过热而引发火灾;定期对灭火器进行检查和保养,包括检查压力、清洁外观、更换过期或损坏的灭火器,并将其放置在易于取用的位置。
3.定期开展消防和电气检测、火灾评估。医疗机构应通过消防和电气检测专业机构检测,确保消防设备设施和电气线路处于完好状态。通过安全评估对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危险性分析,识别潜在的火灾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控制和改进,从而避免安全隐患。
(三)改善建筑状况,降低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1.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防火隔离措施。在医疗机构建筑设计和装修中,应严格按照《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选择保温及装修材料,不应为了美观和便宜而放弃安全性。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防火分区和防火分隔的要求采用防火门窗。由于医疗机构患者流通量较大,经常开关防火门导致防火门失去应有效能的情况较为常见,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防火隔离措施是否完整和有效,包括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等,确保它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起到预期的隔离作用。
2.规划适当的疏散通道和紧急出口。在规划适当的疏散通道和紧急出口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医疗机构内部布局、建筑物结构、楼层分布、房间用途等信息,以便确定最佳的疏散路径。根据建筑情况,划定疏散通道路线,保持畅通无障碍。同时,应在每个疏散通道末端及合适位置设置明显的紧急出口标识和指示牌,确保人员能够迅速找到紧急出口,做到畅通无障碍。
医疗机构内可能存在一些特殊区域,如手术室、ICU等。对于这些区域,需要制定专门的疏散计划和措施,确保在火灾发生时,处于特殊区域里的人员能够快速安全撤离。如果在高层建筑中,在保证正常疏散的同时还要设置避难间,以确保患者可以固守待援,同时也能避免在疏散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伤害。
结语
医疗机构是消防重点单位、火灾高危单位、人员密集单位,有大量人员和贵重设备,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十分严重。只有正确认识医疗机构的火灾危险性,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灭火扑救及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实施演练,不断提高预防火灾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避免或降低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风险[5]。总之,医疗机构应重视消防安全工作,从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建筑物设计与布局、加强火灾应急培训等方面进行提升和改进,确保每一位患者、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车永茂,毛向阳,陈亮.提升医院消防安全管理质量路径探析[J].现代医院,2022,23(04):547-549.
[2]兰艳.浅谈医院病案库房消防安全管理[J].消防界(电子版),2023,9(03):13-15.
[3]赵丁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风险及防控措施研究[J].决策探索(中),2020(12):4-5.
[4]韩公博.医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分析与建议[J].今日消防,2022,7(02):57-59.
[5]吴保良.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风险及防控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04):38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