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2023-06-13 00:47陈驰科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切入点孔乙己主旨

陈驰科

语文阅读教学,文体繁多,作者不一,文风各异,切入的角度、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巧妙解读文本,对各类信息进行合理整合,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切入点,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认知各类文章的真正价值,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提纲挈领,巧妙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起点,阅读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作者行文往往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推进过程,教师要善于关注作者行文推进的关键性节点,从而捕捉到能够将文本解读引向深入、有较强辐射力的问题,并以此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以疑促思,以疑促学,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

宗璞先生在写作《紫藤萝瀑布》一文期间,正面对家庭的不幸、生活的坎坷。她偶遇一树繁盛的紫藤萝,心情释然,于是在文中感悟生命的哲理。文章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为起点,又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尾,这前后呼应的“脚步”,恰是阅读的切入点,围绕“脚步”可以设计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开始面对藤萝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作者后来为什么不觉加快了脚步?第一问着重赏读那一树藤萝花开之繁盛、热闹、辉煌,体会作者细腻的描写笔力。第二问则自然引导学生阅读作者关于紫藤萝在遭受劫难后仍然开花且更为盛大的联想,然后再将其与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类比,研读“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主旨句,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选择文本行文思路上的关键点作为切入点,巧妙设疑,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更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准确挖掘文本深层内涵。

二、见微知著,抓住细节

许多文学作品善于以小见大,往往以细节贯穿全文,在细节上折射作者对于生活深层的感悟,蕴含厚重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我们扣住这样关键性的细节,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拓宽视野。这样,学生的研读既源于文本,又不囿于文本,从而体味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人文世界。

笔者在教授《背影》一文时,紧紧抓住“青年时的朱自清在车站看着父亲替自己买橘子的背影屡屡落泪”这一细节为切入点,与学生一起探究文本,并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细节:文中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庭悲酸的背景;父亲再三嘱托茶房,最终决定亲自送行的细腻情感铺垫;文中对父亲蹒跚、努力地为成年儿子穿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的细致刻画;青布棉袍与紫毛大衣的鲜明对比;“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样朴实的话语等。将这些诸多感人的细节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巧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流泪”这个细节,将本文的写作技法进行梳理整合。文章所塑造的“慈父”不再是浮于表面的肤浅形象,而是一个为了改善父子关系而真挚付出的父亲形象。也有一些教师在教授本文时,抓住“背影”这一细节,同样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用寄托作者感情、凝聚作者思考的细节切入文本,就像寻得了打开宝藏的钥匙,能够让学生见微知著,能够让学生品读出文章感人至深的力量,激发对于生活的深入思索。

三、切中肯綮,题目为先

很多文章的题目往往统率全文,是文章主旨内容的浓缩和概括,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师也要学会“擒贼先擒王”,从题目切入文本,大致推测文本内容,较快进入文本内容,为深层次解读文本奠定良好基础。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交代了行文的思路,《散步》交代了文章的主要情節内容,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也是此类文章的典型范例。从文题中“幽径”切入文本,就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品读燕园“幽径”之“幽”:不辨四季的小径、富有生命力的荷塘、充满绿色威力的冬日松柏,以及几棵年代久远、盘曲遒劲的藤萝。文题中的“悲剧”则直接指向几棵藤萝因为各种原因被砍伐的悲剧,并由此指向人性之悲——物欲横流的年代里,人性中审美、护美之心的缺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四、追根溯源,背景辅助

论世知人品其文,许多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写出来的。教师可以巧妙地把文章背景作为教学切入点,追根溯源,将文本的研读推向深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要义,看到文章背后的时代烙印、社会价值、地域文化等因素。

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中塑造了一位体贴温柔、殷勤细心、有文学修养、感情丰富、勤劳、有才干的母亲形象。如果把阅读本文的任务就定位于此,那无疑是降低了文本层次。如果我们从文本的社会背景—— 封建社会的女子地位切入,再去解读母亲形象就大不一样了。这样,学生关于“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一说法的理解,自然就清晰透彻起来,能够体会到这位封建妇女的不易,以及封建制度对于女性的深层次束缚。由此,学生不仅能品读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更能看到作者对于母亲的同情,及对其生长于其中的封建社会的控诉。

从背景资料中选择合适的切入口,可以拔高学生的站位,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深刻。

五、卒章显志,结尾入手

有些文章往往在结尾处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抓住文章结尾切入文本解读,从结果出发,倒推文章之因,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对于文章解读起到积极的作用。

《社戏》一文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结尾,既是对文章主体事件的总结,也用两个“好”字对平桥村的生活给予评价,卒章显志,揭示主旨。从结尾入手,研读文本,引导学生阅读发现:豆是普通的罗汉豆,戏也实在是稀松平常,对孩子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甚至于最后双喜他们终于“熬不住了”“破口喃喃的骂”。为何作者说那是吃过的最好的豆,看过的最好的戏呢?抓住结尾的“豆”和“戏”,利用这个悬念去挖掘,文本主旨自然呼之欲出。学生由此深入理解文章三个主旨——一是展现江南水乡美丽风光:散发清香的豆麦和水草、朦胧的月色、兽脊似的起伏的连山、宛转悠扬的横笛。二是展现平桥村淳厚的乡情:对“我”优待的外祖母、提议偷自己家豆的阿发、被偷了豆还主动送豆的六一公公。三是表现小孩子不受束缚、爱玩的天性:“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针对此类文章,抓住结尾解读文本,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六、执一驭万,确立核心

有些文章,特别是一些较长的小说,往往千头万绪。教学此类文章,教师应删繁就简,深入文本,探寻核心情节,找到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从而执一驭万,深入浅出,与学生一起探讨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教授经典小说《孔乙己》时,教师既要对各类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也要挖掘文章主旨。经过删选,我们确定从孔乙己喝酒这一核心情节入手,顺着孔乙己喝酒时的蛛丝马迹,梳理出以下几点人物形象:

孔乙己喝酒时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尽力维护作为读书人仅有的一点尊严。付酒钱时“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是“偷”—— 一个旧时读书人的酸腐形象。生活(酒钱)的来源主要靠偷—— 身材高大却好喝懒做。

对于孔乙己这一落魄文人在咸亨酒店喝酒,各位看官的不同反应:短衣帮是“笑”——“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达官贵人是“打”——“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掌柜是“算”——“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这样一线穿珠,以“喝酒”为核心,把孔乙己的“穿”“言”“偷”以及短衣帮的“笑”和达官贵人的“打”等细节,穿成了一串。学生自然不难看出孔乙己这样的落魄读书人,在那个世态炎凉、残酷不仁、唯利是图的社会,是没有基本尊严和生存空间的。正如学生所言:“孔乙己喝的不是酒,是性格悲剧,是社会悲剧,是制度悲剧,是孔乙己无用而又可笑的希冀。”这才是透过一个好的切入口,解读文本的美好境界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树人中学)

猜你喜欢
切入点孔乙己主旨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平淡真实显主旨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