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审美教学路径探究

2023-06-13 20:19吴桂美徐玲
新校园 2023年3期
关键词:背影文本课文

吴桂美 徐玲

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教材选录的作品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本应充满审美趣味的美文变成枯燥的解读,导致学生出现课堂失语现象,抑或是脱离文本的“泛化”解读,过于个性化的解读失去了边界和意义。本文旨在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一文为例,探索既遵循审美教育规律,又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方法,通过细读、对读、仿写的学习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

一、文本细读,丰富审美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提出了“感受美、发现美”等明确的要求,但对于缺少生活阅历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处在一种初级阶段,审美这一复杂的活动很难在教学中具象化。因此文本细读显得尤为重要,是教师进行审美教学的有效方式。

1.品读与想象,唤起审美期待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多讲少读的现象,且朗读指导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化体验的生成。其实文本处处可朗读,对语言优美、有情韵的句子要吟诵、要记背;对于充满细节的句子要朗读、要揣摩,引导学生从停连、语速、重音、语调等方面把握语段的韵律和情味。这样学生既能读出张弛鲜明、浓淡相宜的美感,又能细细琢磨作者情感的走向和情思的微妙变化。在品读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撰写句段的朗读脚本。朗诵脚本是指导朗诵的一种文本,其目的在于通过朗读脚本让学生明白如何朗读,明白为什么这么朗读,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笔者以朱自清《背影》描绘父亲爬月台的片段为例,讲解朗读以及朗读脚本的撰写。第一次朗读,感知这一自然段是作者通过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行动来描写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朗读重点品读“探”“穿”“攀”“缩”“倾”等动词,“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让人想象父亲爬时的吃力;“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倾”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描绘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需要重读。第三次朗读要读出含蓄的意味,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和儿子的担忧与感动都要读出来,这是一种父子之间情感的双向流动。

朗读与写朗读脚本、体验想象和展开联想,看似是形式,实则为整堂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唤起学生对文本、对课堂的审美期待,让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更深地去感知和面对文学作品,最终获得审美的享受。

2.构建与交流,开凿审美深度

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大都是情文并茂的典范之作,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不同的文本在构思、语言、立意上都有自身的亮点,因此教师应立足教材文本,从文本挖掘美的因子,帮助学生构建文本细读的框架,引领学生感知多样化的审美,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对审美有具象的体认。

例如《背影》所在单元导语指出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领悟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预习部分指出要设身处地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思考探究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积累拓展部分指出本文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洁而又细致,极具表现力。千古文章意为高,《背影》一文的立意大而新。解读文章立意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父子之爱和父与子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应该将“背影”熔铸成一个经典的“父慈子孝”文化符号传统。教学本文时构建的框架为细读语言、细读情感变化、细读文章立意,审美教学只有触及这些层面的内容,解言明意、把握意脉,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其审美情趣和品位的提高,实现教学价值的优化。

文本细读切忌在一个维度上来回拉扯,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循序渐进地深入,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体悟走向文本深处。对于文中的问题和质疑,尽量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仅需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的审美提供支架。学生在交流中共享审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审美体验,适时引导,引领学生的审美走向深刻,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才能逐步成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

二、文本对读,提升审美能力

学生对于课内文本分析得很透彻、精到,但到考场上遇到其他文本,往往就无法抓住特定的内蕴合理审视、有效解读。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比较阅读、群文阅读活动深浅适宜地教学,扩大学生视野,而仅指望通过学生阅读课内几篇文章、教师解读的方式归结相关审美要素,认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可以“讲中而得”“论中而得”,显然是无法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笔者认为,可在文本细读之后进行文本对读,以课文文眼或关键处内容为轴心,将其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章进行对照,实现文本题旨和情感的互补、互证、互鉴,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探索美、评价美的能力。

1.异文对读,提升审美品评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就以朱自清《背影》、三毛《背影》具体的句段让学生聚焦比较内容、比较写法、比较语言的活动任务。两篇文章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不同,但是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两文的内容、形式和主题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背影》都是抒写亲人的“背影”,取材着眼于“小”,都是通过平凡小事塑造了令人难忘的“背影”;表达侧重于“情”,展现了亲人对“我”的深爱以及“我”对亲人的心疼与爱;描写中表现出“细”,展示兩篇文章中的具体语段进行分析。聚焦于描写父亲爬月台动作的片段,对比阅读三毛《背影》片段中的“夹”“提”“蹲”“弯”等动词,两篇文章都巧用动词写情境,用特写镜头一般的描写细致、鲜活地展示了父亲与母亲动作的艰难。紧接着分析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作者通过对父亲融入人群的描绘,渲染了“我”对父亲的情感。同样,三毛对母亲背影的描绘亦是用后视镜等背景渲染情感,语段“停在街心后视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地在那里走下去”,体现的是“我”借助物体背景来“观察”母亲的背影,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材料助读,增强审美思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所学课文用合适的文本“引读”,让学生在学习扩展中产生新知。学生只有了解作品、作者的相关背景,才能置身其中、换位思考,进而表达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笔者给学生引进的三则材料,一则是《背影》課文后的材料,摘自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材料指出朱自清父亲读到儿子文章《背影》时,手不住地颤抖,眼珠猛然放光彩。引导学生感知《背影》的感人之处正在于父子俩都在努力理解对方,这种理解让父子尽释前嫌,重归于好。紧接着引入张学君《走进〈背影〉解读的秋日时代》,通过对朱自清父子俩矛盾的介绍,体会作者生活的窘况和父子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探寻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最后引入三毛《背影》结尾的两段,由此引申到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存在的隔阂,将父子情之深上升到父子情之隔阂。

审美能力是解读文本、考试拓展的关键能力,关乎学生的长远发展。语文教师采用文本对读教学方式,引入合理的、有效的本文,打破篇目的局限,不仅引导学生学会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思路,而且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引导学生在触碰陌生文本中不断提升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思辨力。

三、文本仿写,构筑审美思维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阅读对写的作用,认为仿写要 “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文本细读、文本对读,抓住教材的经典之处梳理有教学价值的突破点和学生可吸收的写作训练点,积极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迁移训练,使学生逐渐关注文本、关注表达、关注创造,进而在模仿之上有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1.随文练笔,积累审美经验

仿写是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但最终的落点仍在写作。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情理兼备,具有无限的思维弹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造空间。教师随堂随机设计仿写小练笔和课文片段仿写,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课文的句子、语段进行加工改造,对文章核心要点、有新意之处进行创新表达,不仅能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深化,还创造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学生学以致用,积累审美经验,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背影》一文的语言朴素简雅,选材小且新,立意大而美,这都是可以进行练笔的方面。例如观察课文《背影》中的“最……的”句式,“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笔者让学生仿写“最……的”句式,感受一种有力度的情感表达。常常把“最……的”放在句首,设置悬念,更是为了突出表达一种情感。学生仿写示例:“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一向不显山露水的他,在这次考试中竟然拿了第一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遣词造句中模仿句式,勾勒出了生活的画面,同时检测了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

2.拓展畅写,展现审美个性

课文仿写虽然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过程,但不是最终的结果,通过课文仿写,最终要实现的是自由畅写。学生需要把课文仿写的能力转化成自由畅写的能力,这个转化的过程是关键,如果完成不了这种学习转化,那么就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关于如何提高课文仿写的效率,实现从仿写到自由畅写的转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仿写要引导学生生成自我意识。写作是人对自我的表达,对世界的表达,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文本细读、对读再到仿写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被动地掌握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而应该是在仿写教学中,不断地促进学生生成自我意识和个性情感,真正达致有效仿写、自由创作的理想境界。

四、结语

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写,审美过程必然是“慢”的,因为语文所包孕的内容太丰富。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文本解读、对读教材课文和助读材料后,能够拓宽写作视野,发展审美思维,逐步成长为主动审美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我们将审美教学落实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构建学生的审美思维的每一个环节,终会达致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养成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背影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两个背影
背课文的小偷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