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及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慢病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会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中国科协全国糖尿病科普专家团秘书长,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老年保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品安全合作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慢性病预防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糖尿病相关疾病,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
糖尿病是一種常见的慢性病,其主要表现是血糖的升高。由于其发病率高、危害大、伴随患者终生、需要持续医疗帮助,它已经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我国是糖尿病大国,在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2.8%和35.2%。同时,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据统计,糖尿病在中国成年人中的患病率从2007年的9.7%上升到2017年的11.2%。糖尿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人是体检的时候才在无意中发现的。有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仅有40%得到了诊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并不清楚自己已经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其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严重者会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脑卒中以及下肢截肢。糖尿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严重影响患者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告诉我们,不受控的糖尿病并发症会让寿命缩短8—10年。所以说,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防控的重点,良好的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早些时候,大家都认为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只要得了糖尿病,这辈子就离不开吃药或者打胰岛素。事实上在糖尿病的早期,有一部分患者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合理的治疗以及个优化体重管理,是可以实现在不使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血糖长期维持正常水平的。这就是所谓的“逆转”。
怎样才算逆转糖尿病呢?郭主任给了3个糖尿病逆转情况,分别为部分逆转期、完全逆转期和长期逆转期。部分逆转期为停药超过1年,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7毫摩/升;完全逆转期为停药超过1年,糖化血红蛋白<5.7%,空腹血糖<5.6毫摩/升;长期逆转期为完全缓解状态持续超过5年。
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升高有两个原因: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二是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为主要表现。胰岛素的作用是帮助将葡萄糖由细胞外转移至细胞内,当人体生成的胰岛素质量较差,降糖效果不好时,机体会代偿性地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这就好比原先一个人就能完成工作,现在需要两个才能完成。长此以往,不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不堪重负,功能受损,还会引起各种代谢方面的问题,如肥胖、脂肪肝、黑棘皮病等。
那么,哪些糖尿病患者逆转的可能性比较大呢?
1.餐前血糖不高,餐后血糖高的。餐前血糖不高意味着基础胰岛素分泌尚可,胰岛素抵抗相对较轻;餐后血糖升高意味着餐时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跟患者进餐种类和数量有重要关系,如果这一餐以主食或含糖食物为主,如稀饭、馒头、点心、饮料等,那么血糖上升就会很明显。这一类人群实现逆转主要靠控制饮食,通过控制主食的量,尽可能不吃含糖比较高的食物,就可以收获明显的效果。
2.表现为腹型肥胖的。腹型肥胖又称向心性肥胖,俗称肚腩赘肉、啤酒肚,指的是脂肪并不均匀分布在全身,而是更多集中于腰部和臀部。临床上根据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的情况来诊断腹型肥胖,如果身体质量指数≥28,男性腰围在90厘米以上,女性在85厘米以上,即可诊断腹型肥胖。男性比女性较容易有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只是表象,它的背后往往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形象地说,胰岛素抵抗是机体面对热量过剩时的一种反应机制。腹型肥胖的人,由于营养过剩,体内积聚了大量的脂肪,这导致在吃东西时,胰岛素就不能正常地发挥效应,不能正常地把热量转为更多的脂肪储存起来。机体为了在过度摄入热量和体重增长之间获取平衡,就会通过尿糖的形式把多余的热量排出体外。因此,腹型肥胖的人几乎都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这类人群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都可能偏高,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分泌也都可能存在问题。
不过,当这些人体内脂肪减少了以后,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郭主任介绍,胰岛素抵抗相对较重、身材越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越容易发生“逆转”。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真正想实现逆转糖尿病,有几个条件是必要的。一起来看看是哪些吧!
1.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阴性。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是1型糖尿病的标志性抗体,用于缓进型或隐匿型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这个指标如果呈阳性,就意味着体内存在破坏自身胰岛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这个检查是用来鉴别糖尿病种类的,只有结果为阴性才有逆转的可能。
2.身体质量指数(BMI)大于25。身体质量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它的计算方法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BMI大于25,表示存在超重的情况。那些存在腹型肥胖的人,很多BMI都超过了30。这类人通过严格控制饮食、减重,可以减少胰腺脂肪的堆积,减轻胰岛细胞压力,改善胰岛素抵抗情况,从而实现逆转。
3.胰岛素分泌功能尚可。C肽水平能反映胰岛β细胞合成和释放胰岛素的供能,所以临床上一般通过检测C肽水平体现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好坏。2型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C肽水平会出现下降。一般来说,当C肽水平空腹>1.1纳克/毫升,餐后>2.5纳克/毫升时,意味着胰岛素分泌功能尚可,还有恢复的可能。这也是逆转糖尿病的必备条件。
4.病程小于5年。病程越短,各个器官病变的程度越轻,合并的疾病也越少,因此容易逆转。
逆轉糖尿病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药物,二是生活习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方法有胰岛素强化治疗和限时饮食法。
1.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一种通过给予模拟生理状态的胰岛素分泌,模拟内源性的胰岛素分泌,逐渐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的治疗方法。方法是应用基础和追加胰岛素的概念,给患者替代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强化治疗分为两种:一是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MDI),二是采用胰岛素泵。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疗法通常使用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或地特胰岛素)提供基础胰岛素,用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谷赖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来提供追加(进餐和高血糖校正)的胰岛素剂量;胰岛素泵治疗中,会选用速效胰岛素微量泵入的方式来同时提供基础和追加的胰岛素。
胰岛素强化治疗,就像给身体请了个强力的帮手,能够很快地把血糖降下来。与此同时,让自身胰岛素细胞进入“休息时间”,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胰岛β细胞恢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原先体内受到抑制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会重新活跃起来。内源性的β细胞功能一旦恢复,血糖也就逐渐稳定下来,帮手就可以慢慢退场了。由于在治疗期间需要动态地调节胰岛素的用量,为了避免发生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因此治疗必须在医院完成。
2. 限时饮食法
限时饮食法的宗旨是“不计算摄入的热量,只关注吃饭的时间”。每天吃东西的时间必须限定在一个连续的12小时之内,最好是8—10小时内,把所要摄入的热量,在这个时间段以内摄入完,其他时间里禁食且不摄入含糖饮料。因为人体有明显的日节律激素分泌,都在影响人体各种能量代谢。12个小时不吃东西,有很大的代谢获益。研究表明,限时饮食法不仅可以帮助血糖控制,还可以帮助进行体重、血脂的优化。郭主任有一位病程15年的患者,坚持限制饮食法,已经实现超过6年半的时间里不吃药,血糖依然正常。
通常,正常的饮食条件下,我们的身体优先使用葡萄糖和糖原。当禁食超过8—12个小时后,机体就会逐步由肝糖原供能切换至脂肪供能。供能方式的转变会适当地刺激细胞,清除老化和破损的细胞,增强器官和细胞之间营养物质的交换,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具有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和抗衰老的作用。因此,限时饮食不仅能够控制能量的摄入,还可以调整人体的代谢功能。很多研究结果也显示,限时饮食对胰岛功能改善有一定的作用,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限时饮食的方法减轻体重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限制饮食法的具体方法为每天晚上6点以后,不再摄入热量;每天晚上10点以前,一定要睡觉;第二天早上6点以后,再摄入热量。不过,限时饮食法更适合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在决定使用前,要先咨询医生,看自己是否适合限时饮食法。
(编辑 车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