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独创“浊毒理论”,医人济世传承中医事业

2023-06-13 07:03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3年6期
关键词:浊毒临床患者

他酷愛中医,钻研医术,独立阐发了浊毒致病的病理机制,受到广泛认可;他心系患者,主动为患者加号、尽全力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彰显大医风范;他传道授业,坚持不分门户、不分地位、不分地域的“三不分”原则,为中医传承贡献力量。他就是国医大师李佃贵。

少年立志,辛勤耕耘开启中医之路

1950年8月22日,李佃贵出生于河北省蔚县涧岔村一个普通人家。他自小聪慧,五六岁起就跟父亲学习认字、练书法。那时,李佃贵有位在公社卫生院上班的本家叔叔,整天背着出诊包去各村看病,在当地颇受尊崇。有一次李佃贵发烧,十几天不退,这位叔叔开了两剂中药,他吃下后很快就好了,这让他从小就萌发了学医志向。

1966年,县里举办中医培训班,李佃贵有幸参加了培训。学医一年后,李佃贵顺利毕业,随后被分配到一个公社的卫生所。“当时卫生所八九个人,大部分是中医,其中有一位老中医叫李思琴,我就跟着他抄方,他如果不在门诊,我也会开一些方子,打打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李佃贵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用中医中药治疗了不少当地常见病。让李佃贵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农村卫生条件差,胆道蛔虫病多发,尤其是青少年多患,他掌握了用乌梅汤治疗此病的方法,可以将蛔虫从胆管内驱至肠道排出,有效降低急腹症的风险,临床屡试不爽。在卫生所工作期间,李佃贵经常走村串户,虽是十六七岁的“小医生”,但在当地很快便小有名气。为此,他还被推选去县里做典型发言,并被安排到外县演讲。在卫生所的难忘经历,让李佃贵越发由衷地喜欢上中医,他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帮助更多的患者。

1970年秋天,李佃贵的求学梦想终于成真。因各方面条件优秀,他被推荐到河北新医大学(现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学习。选择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写上“中医系”。“河北新医大学的前身是清末创办的直隶医学堂,中西医底蕴都很深厚”,提到自己的大学时代,李佃贵对母校满怀感激。在校3年,他如饥似渴地从《黄帝内经》《温病条辨》《金匮要略》《脾胃论》等古典医学典籍中汲取营养,很多中医经典著作的段落至今不忘。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医的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科学等临床学科知识,结合以往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心得和体会。后来在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实习期间,他潜心向各位名老中医学习并大胆实践,曾经为棉纺厂一对不育夫妇进行中药治疗,使他们生下了自己的宝宝。到宁河县医院实习的时候,他有幸遇到新中国成立前就已成名的中医,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他获益匪浅。他满怀热情与追求,期待一份契机与成功。

终于,1973年底,李佃贵顺利毕业并留校任教。李佃贵最初在中医内科教研室工作,被分派到学校附属三院带教。“虽然是教学编制,但是都要临床带教出门诊”。此后,他先后担任河北省中医院副院长、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河北职工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兼河北省中医院院长,从未离开临床工作。1992年,李佃贵作为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负责教学工作,专门成立了中医门诊部。1995年,担任河北医科大学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定期到河北省中医研究所(现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出诊,每周最少3次门诊。1999年,他调任位于保定市的河北职工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任内兼并3个中专学校,附设3所医院,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几乎雷打不动,每周五晚赶回石家庄,周六、周日照常出诊,周日晚上再赶回200千米外的保定。2005年,因省内院校合并,省里本来另行安排他出任卫生系统外的某省直部门主要领导,但李佃贵主动提出,“我还是选择做医生,搞专业,能看病就可以”。此后至今,李佃贵便扎根临床,潜心钻研医术。

钻研医学,中医浊毒理论独树一帜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以来,李佃贵在中医学的研究领域从未停歇自己研究的步伐。他所开创的浊毒内蕴证已作为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中的一个独立证候,制订的诊疗方案在全省推广应用。

浊毒学说是李佃贵在50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和动态观的医学思想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逐步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的创建,源于李教授30年前的一件小事,那时他与一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人同住在一间简陋的宿舍里,由于老人行动不便,就在床边放了一个垃圾桶,痰液、剩饭……诸多不洁之物都放在这个垃圾桶里,到了夏天,苍蝇、臭虫、蟑螂、蚊子肆虐横行,痛苦不堪。后来这位老人因家中有事辞职回家了,李佃贵便把垃圾桶清理了出去,从此,苍蝇、臭虫、蟑螂、蚊子少了许多。善于思考的李佃贵从中得到了启发——这个垃圾桶如同人体内浊毒,是致病之源。李佃贵认为,获得健康的关键是清除垃圾,也就是浊毒。治病必求其本,化浊解毒,清除体内的垃圾才是治本之法。此后,他遍阅古籍,并验之于临床,使得浊毒理论从无到有,并逐渐充实和完善起来。

浊毒被分为“天之浊毒”“地之浊毒”“人之浊毒”,浊毒侵袭人体,可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其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此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则被视为胃癌前病变。针对胃癌前病变,西医目前无特效的治疗办法,且认为病变不可逆转。而李佃贵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成功阻断和逆转了胃癌前病变。浊毒理论认为,慢性胃炎到胃癌前病变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多基因改变、多因素参与及多阶段发生的复杂过程,而浊毒则是一个重要的启动因子。浊毒黏滞致使胃络瘀滞,气不布津,不养经,胃失荣养,腺体萎缩久久不愈,终则发生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抓住了“浊毒”这一主病机,就抓住了慢性胃炎沿着经典途径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因此,化浊解毒的治疗原则,是治疗慢性胃炎、逆转胃癌前病变必要的、基本的法则。50年来,李教授诊治了数以万计的胃癌前病变患者,许多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人士都慕名前来求诊,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浊毒理论首先从内科脾胃病治疗研究中总结而来,如今已广泛用于指导内科多种常见疾病如慢性肝病、心脑血管病、肾炎肾病、尿毒症、风湿免疫病以及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均取得明显疗效。截至目前,以浊毒理论为指导的临床报道多达数百篇,涉及多科多系统40余种疾病。可以预见,浊毒理论的日趋系统和完善,将会对人们的养生保健和疾病诊疗产生更大的作用。

医人济世,“四心”准则彰显大医风范

李佃贵特别注重临床,关于临床的重要性,他说,“最大的研究成果不在证书上,而是在患者的身上,救治病人就是最大的研究成果”。关注临床,也是关注患者。工作多年,李佃贵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在临床中也有着自己的“四心”准则。

第一则是“精心”。作为医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精心治疗每一位病患,才对得起患者的重托。他始终坚持临床、学习两不误,白天临床,晚上研读。创立浊毒学说,应用于指导临床,就是他精心对待患者的最高体现。

第二则是“细心”。无论管理、科研、教学工作多繁忙多紧张,只要进入诊室,李佃贵总是轻声慢语,耐心细致地询问、倾听、解答、安慰、鼓励。对待每一次出诊,李佃贵也非常严谨细心,并教导学生对待每一次治疗、每一个方子都要严谨、准确。一次出诊过程中,一位跟诊学生抄方时写字潦草,药剂剂量“12g”中的g写得不标准。李佃贵当即严肃教导学生,千万不要认为抄方事小,就漫不经心。剂量单位写得不清楚,可能拿药的时候就被误认为是数字9。一字之差,可能药效就截然不同,甚至危及生命。

第三则是“耐心”。在5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李佃贵从未与患者有过冲突,这与他耐心沟通的工作态度分不开。许多中醫理论较为深奥,语言晦涩,患者往往难以理解,他总是耐心解答,还会用生动的生活例子加以解释。曾经有一位患者全身发冷,就诊时穿了7层衣服。李佃贵发现,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属于湿热中阻。浊毒阻滞了阳气在全身的输布,故而出现邪实正虚怕冷的表现,当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浊的药物治疗。然而,患者却咬定自己肯定是虚症。于是,李佃贵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如同暖气管一样,里面的水垢太多,阻挡了热水的流通,即使锅炉烧得再热,暖气管也是凉的。这水垢,就相当于人体内的浊毒。”患者听后,终于信服。坚持服药半年后,患者得以痊愈。

第四则是“关心”。关心是对医者更高的要求,李佃贵对患者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工作多年,李佃贵已经养成了先坐诊后吃饭的习惯,每天保持半天门诊和查房的工作节奏。有时候规定的号挂完了,他也会主动为患者加号。在李佃贵看来,患者都是因为病情较重或十分痛苦,才赶来看病,当天不能看,可能要等几天或更长时间,耽误病情,加重痛苦。而他如果加个班,就能保证这些患者当天开方拿药,尽早治疗,尽早康复。

“才不近贤者不可以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李佃贵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仍未放下临床工作,每周都会到病房查房,与每位患者聊天,询问有何不习惯和需求,叮嘱学生常来帮助患者。李佃贵对待每位患者都热情周到,多少年来,他的门诊时间“都不是按点来的”,只要有患者,都要看完。从事中医临床以来,李佃贵诊治患者逾10万人次,保留病案就有2万多份。他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海外患者也慕名而来。“患者应当是和我们同乘一条船的战友,为了健康,大家并肩作战。对待战友,我们的付出应当是无私的。”这是李佃贵常讲的话。

传承中医,诲人不倦培育中医人才

中医要发展,传承是关键。李佃贵表示,中医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技术体系,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的精华必须要传承下来,绝不能丢失。要传承中医,人才是第一位的,而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中医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作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佃贵收徒教学坚持“三不分”原则,即不分门户、不分地位、不分地域。他倾其所有,将所学传授给励志于发展中医的年轻人。在治学育人方面,李佃贵有着自己的风格和严谨的要求,他给学生立了四条基本原则:“讲医德,读经典,重临床,练好字。”

医德是一个医生最重要的品质,也是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更是决定医术好坏的重要因素。李佃贵常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医德是第一位,没有普救天下苍生的崇高品德,技术再精湛也称不上是‘大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带头做的。李佃贵有着精湛的医术,他的事迹也在许多国家级的媒体上连续多次报道,所以全国各地甚至一些海外的患者都争先来找李佃贵诊治。面对蜂拥而至的患者,李佃贵始终保持着耐心,关心每一位患者的情况。李院长尽量满足所有患者的要求给予加号,多年来,他几乎每次出门诊都没有正点下过班。有位患者曾经给李佃贵开玩笑说:“您总是让我们按时吃饭,可是您却因为工作无法按时吃饭,别等我们的胃病治好了,您老却闹出胃病了。”

读经典是李佃贵十分重视的一点,他也经常教导学生多读经典著作,背诵经文,并要搞懂搞透。李佃贵门下的弟子,都会熟背《大医精诚》等“杏林三篇”,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将这些经典读熟读透。李佃贵认为,在精心研读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临床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

重临床也是李佃贵教学的重点。毕业至今,李佃贵从未离开临床工作。在带徒过程中,他也会尽力让学生进行初诊,自己再终诊、开方。

他还要求学生练好字,说字如其人,一个人写的字往往能反映这个人的素质和境界,写一手好字对中医来说其意义更为重大,这是对患者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他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抽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练写正楷字,抄方必须要工整清楚。

名师出高徒,在李佃贵的严格要求下,成就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李佃贵先后培养出一大批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全国优秀临床人才,为中医人才队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医50多年来,李佃贵始终谨记“医乃仁术”的古训,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也让广大患者在收获健康的同时,感受到中医中药的神奇魅力。从基层中医到国医大师,李佃贵用大医精诚的情怀,不断求索和创新,为中医的振兴和发展而努力。相信在李佃贵这样优秀的中医的带领下,中医事业的发展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

(编辑    董    玲、王    幸)

猜你喜欢
浊毒临床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饮水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
ⅢA型前列腺炎浊毒内蕴证采用解毒通淋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