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珊珊 周海英
摘 要:“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与绘画艺术的内在品质,而“物我两分”代表了以理性、思辨为特点的西方美学与绘画艺术,由此可见,中西方在认识论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的绘画理念不是绝对对立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的文化内涵,对中西方绘画理念的异同进行辨别,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两种思想的现代价值,以期为现代绘画实践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天人合一”;“物我两分”;中西绘画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论述的是主客体的紧密联系;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则强调“天人合德”,认为人应达到自觉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物我两分”是西方的哲学思想,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界,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时候,人的观点、信念应在价值上保持中立,来实现客观的观察、实验及归纳,最终获得客观知识。
绘画创作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指的是画家在进行绘画分析与创作时,不但要对所画的事物进行剖析和呈现,而且需要融入自己的观念、创意、个性特征与想象,形成主客合一、栩栩如生的效果。绘画创作体现的“物我两分”思想指的是画家将主客体区分开来,按照自己对于事物当下的实际印象展开绘画创作,不会过多地融入自身对于绘画事物的主观理解。两种思想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画家在思维方式或笔法技巧上存在差异,本文将通过梳理对比二者在创作中的显著差异,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中西绘画的发展与差异
(一)绘画思想的差异
中国画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论述的是主客体的紧密联系。道家认为人们不断修行,是为了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他们对于人生最终归宿的理解。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画家在绘画时多体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会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对于人的影响。
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则强调“天人合德”,认为人应达到自觉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绘画亦是如此,画家在绘画的时候,也要体现出对自然界的尊敬,不能过于夸张地描绘自然。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与儒家的“进取有为”的思想形成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中国哲学“天人之际”的思想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文人墨客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画作既要追求神似,又要兼顾形似。一些画家会在画作中表现自己当下的心情,以及对于眼前事物的理解。因此,中国画中既有美景,也有借景抒情一说,画家对于大自然的喜爱或怀才不遇的苦闷,皆可在画作中一一体现。
西方对于绘画的理解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说明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和“美是什么”的问题。到了中世纪,西方人的绘画思想从“绝对客观”发展到“物我两分”,当时的绘画主要是蛋清画和水粉画,画作的题材多充满了宗教色彩和神秘气息。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绘画思想由理性转变为感性。随着油画绘画材料的研制成功,许多才华卓绝的油画艺术家涌现出来,宣扬解放思想,直抒胸臆。在接下来的现实主义时期,人们采用理性眼光看待问题,开始认识到生活和人性的复杂,画家在艺术上逐渐回到现实层面,以表现客观为主。
(二)绘画技巧的差异
中国画以线条勾勒居多,色彩以清新淡雅为主。例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对洛神与曹植的眼神描绘得十分传神,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画中人的心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把握住了青绿色的关键,将祖国大好河山描绘得令人叹服。大多中国画家以“通意”为主,较少融入透视比例等写实技法。
西方的绘画作品多为油画,画家多采用强烈的色彩来充实画面。例如,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从不同学科吸取了灵感和经验,创作出令人叹服的作品。达·芬奇的每一笔都恰到好处,这是因为他观察仔细,在下笔方面花了较多功夫。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描绘了戴蓝色头巾的少女,她的气质超凡出众,宁静中带着恬淡从容,欲言又止的神态栩栩如生,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伤感表情。
中国画多注重突出个人或物品的特点,而西方绘画比较重视个人或事物之后的背景。在中国画中,以画桃花为例,画家一般只画三两枝带桃花的树枝,四周都是留白。如果是画人物,画家会主要描绘单一人物,例如在仕女画中往往会将女子从发丝到容貌、从首饰到着装,皆描绘得清晰细腻,往往不多画背景,除非需要画在特定故事背景下的人物,需要突出人物所处环境,否则都要省去背景部分。因此,中国画留白较多,给观赏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较多。
西方绘画与中国画有所不同,画物的作品多有背景,例如在画果子的作品中,画面的背景是桌子。在人物绘画中,例如贵族妇女肖像画,其背景多为室内或野外。画家在下笔时,多会把画面全部涂满,少留空白。由此可以发现,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差别,也是由于传神与写实的绘画理念不同而产生的。西方绘画着重写实主义,讲究实事求是,精雕细琢,所以会着重描绘画面背景。中国画注重传神,故要求删减没必要出现的事物,以求主题的突出。例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创作地点是法国的一个港口,画面描绘了早晨日出时的场景。莫奈在绘画时准确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原始色彩,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从天蓝色逐渐变成淡紫色,天空由于日出的影响而被晕染成微红色。他采用色彩勾勒与渲染的技法,表现了港口城市早晨日出时分最真切的场景。再者,“睡莲”系列作品亦是莫奈在不同的季节和天气,对光与色的瞬間捕捉。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
老子的道法自然、顺任自然、自然无为的思想,以及庄子的天地有大美、与物为春、与物有宜、身与物化的思想,老子的虚静寡欲、无为不争的人生态度,以及庄子的“心斋”“坐忘”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中国人的自然哲学观之基础,影响了中国书画家的创作想法。画家多认为,只有拥有宽广的心胸,海纳百川,才能放松心情,寄情山水,解脱烦闷。中国画的墨色分为五种色调,书画同源,画家多以画言志,使中国绘画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形式。
西方绘画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希腊文化与基督教精神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例如,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是一组壁画,精确地体现了当时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正是在那一时期,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开始向往自由。这对于绘画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众多艺术家不仅开辟了绘画创作的新路径,还影响了人们对于自由的看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四)审美意识的差异
中国画注重意境,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通过描绘夜宴上人们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现状,记录了独奏、合奏、宴请宾客的流程,通过人物刻画来体现韩熙载的日常生活。此画的创作缘由虽有不同说法,但都不可否认画家对于人物和环境的刻画十分到位。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把古希腊、古罗马不同时代的所有伟大哲学家都聚到了一起,运用透视法确定画面的视觉中心点,将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中西方对于绘画中“美”和“和谐”的探究是一致的,中国画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尊敬与眷恋,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西方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事物再现的重要性,也实现了个别与典型的统一。因此,中西绘画从不同的角度完善了艺术美学。
(五)色彩运用的差异
中国绘画的色彩观认为,人很难完全复刻自然。起初的绘画多为重彩,之后人们的绘画思想发生了转变,应用黑白配色居多,由此出现了水墨画、文人画等不同的画作类型。画者更追求笔墨黑白用色的不同,于是有了“墨分五色”的进步,单纯的水墨画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在画山水时,画家多采用单纯的用色。例如,《千里江山图》画面色调为青色,表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由于色调用得恰到好处,整幅画给人十分舒适的感受,让观赏者拍手称绝。在画人物时,画家多采用平涂的技巧,在人物的面部也多使用暖色;在画花鸟时,画家对同一类的花只做类型化处理,不会特意标出不同的品种。
对于西方画家来说,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在西方的绘画中,色彩的使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写实主义为主的客观性色彩体系,另一类是以现代主义为主的主观性色彩体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带有明显的客观性色彩,如《圣母像》《哀悼基督》等,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画作。画面多以自然为依托,强调“自然色彩”概念,多利用光影变化呈现戏剧性的逼真效果。在法国印象主义时期,画家们强调色彩的冷暖关系,如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注重通过不同色彩的应用来体现画家的思想。从印象主义后期开始,西方画家更注重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主观情绪的表现,绘画颜色由客观向主观过渡,如凡·高的《向日葵》《星月夜》等。
二、“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思想的
价值与传播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并无好坏之分,区别只在于画作的侧重点不同。以“天人合一”为理念的中国画以其内涵丰富的特色,让人们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其博大精深的气韵;而以“物我两分”为理念的西方绘画通过颜料的厚涂和透视原理的应用,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和画面的层次感。
由此,笔者建议中国画的画家要在原先“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融入“物我两分”思想,学习一些西方绘画的技法,比如多采用透视图画法,注重背景的描绘,使画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既形似也神似。从哲学层面看,主体与客观需要融会贯通,物质与精神要相互关联,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新的绘画成果。这就要求画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敢于尝试不同的绘画方法,从而实现主客观统一,创造出精品。
西方绘画家也需要在原先“物我两分”的基础上融入“天人合一”思想,将一些中国元素和绘画笔法融入画作,使抽象的画作更有灵魂。《百骏图》是郎世宁运用中西合璧的绘画技巧创作的,他花费了4年的时间完成这幅画,画中有100匹骏马,姿势各异,也有牧马人控制着马群,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此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唯一一幅带有西方色彩的画作。
画家在绘画时应立足于社会现实,丰富和发展“天人合一”“物我两分”思想,辩证地分析主观思想与客观事物,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关部门可以组织有关绘画鉴赏和创作活动,鼓励中外绘画爱好者参与其中,促进中国画坛百花齐放,同时也应加快对外传播平台的建设,提高传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例如通过社交软件宣传一些优秀画作,分享画家创作心得,促进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传播。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思想的文化内涵,对中西方绘画理念的异同进行辨别后,发现中西方在绘画思想和技巧上有所区分: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方绘画线条不显著;中国画注重意境,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方绘画注重背景。因此,中国绘画多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绘画更多体现了“物我两分”的思想,强调个人精神和思辨。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两种思想的现代价值,期望能为现代绘画实践贡献绵薄之力。
參考文献:
[1]李立红.中西美学体系思维模式差异下的时空变量维度研究:以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2):146-150.
[2]李汶泽,延玥.“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7-71.
[3]刘谋.中西自然审美观论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52-55.
[4]王世德.论诗意与新的美学[J].美与时代(下),2016(3):9-14.
[5]薛小惠.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拓荒者》中皮袜子的自然观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2):117-119.
[6]张慕浩,刘二永.近40年来国内“天人合一”思想研究回顾[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1(6):16-20,70.
[7]张乃芳.《论语》文本中隐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三重意蕴[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9-16.
[8]朱清华.“物我合一”与“主客两分”:中西审美认识论之辨:以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对比为例[J].艺术评鉴,2021(19):37-39.
作者简介:
缪珊珊,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教学。
周海英,博士,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