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转换看《生命之于我的意义》

2023-06-12 01:00杨潇鸣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译作适应性原文

杨潇鸣

内容摘要:本文在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导下,分析了杰克·伦敦名作《What Life Means to Me》的汉译作品《生命之于我的意义》。作者通过对译作中具体实例在遣词、造句、文化传递及交际意图实现等方面的分析,探究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大维度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希望为文学作品的汉译提供可资参考的生态翻译视域下“三维转换”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生命之于我的意义》 What Life Means to Me 翻译 三维转换

《生命之于我的意义》(《What Life Means to Me》)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美国文学代表人物”杰克·伦敦的名作,是伦敦在经历人生的起伏与磨难后心路历程的总結。作品中,伦敦以真实犀利的笔法,表达对生命与社会的看法,同时批判嘲讽惯于剥削与压迫的“富人”、讴歌了勤恳的工人阶级。《What Life Means to Me》字里行间流露出热情的感染力、呈现出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世界观,将人性中最深刻而真实的品格展现给读者。其汉译版由段敏、孙珊珊完成,收录于《英语散文汉译选读》,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发行。

一.“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翻译的过程可被视作译者在适应源语及目标语基础上的“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1]。而“多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2]这三个维度。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旨在消除语言障碍,要求译者注重语言形式的适应与转化,为译作读者呈现出自然流畅、富有语言美及音韵美的译文。译作的遣词造句应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期待,适应目标语所处的语言生态环境。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需要译者从“文化的角度来传递原文信息”[3],关注目标语“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4],重视文化的交流传递与其隔阂的消除,从而通过作品来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聚焦于原作交际意图的实现。译者应在克服语言障碍的基础上,以原作真实意图为导向,对作品形式、内容进行妥善动态调整,使译作达到与原作相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将以上三个维度纳入考量,做出语言形式、文化蕴意及交际意图的恰当转换,便能增强译作在目标语生态中的表现力、生命力及影响力,使译文读者“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5]。

二.译例分析

1.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在用词层面,使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生命力极强的“‘四字格使用”、以及“短语与词在性质与数量上的适应转换”比比皆是,例如:

例1.Early I discovered enthusiasm, ambition, and ideals; and to satisfy these became the problem of my child-life. My environment was crude and rough and raw.

译:孩童时的我就知道了什么是热情洋溢、雄心勃勃和理想高远,而达成这些目标困扰着我整个童年。我生活的环境粗鄙不堪、艰难残酷。[6]

在汉译作品首段第二句中,便出现了五个“四字格”。如若直译,第一句话则为“我很小年纪便知道热情、志向和理想是什么;”。相比简单按字面的“热情”“志向”和“理想”,“热情洋溢”“雄心勃勃”和“理想高远”的四字结构不仅更铿锵有力,同时更好地阐释了原作者想要表达的自己儿时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第二句中,译者们将原文三个形容词(“粗糙的”“艰苦的”“不公平的”)做了针对汉语生态的适应转换,调整了词的数量与性质,以“粗鄙不堪”和“艰难残酷”突出环境的艰苦,表现力与效果有增无减。

例2.Up above me, I knew, were unselfishness of the spirit, clean and noble thinking, keen intellectual living…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villains and adventuresses, all men and women thought beautiful thoughts, spoke a beautiful tongue, and performed glorious deeds.

译:我知道,在我之上,人们大公无私,纯洁高尚,敏锐机智。除了恶棍和骗子,所有的人都思想高尚、谈吐文雅、光明磊落。[6]

“unselfishness of the spirit”对应中文是“无私的心灵”。译者省略“spirit”(心灵),但表意不受影响,因在汉语中,“大公无私”便能贴切体现品性良好、不自私的表意;“clean and noble thinking”是“思想高贵纯洁”之意,译者转换为“纯洁高尚”,虽删减“thinking”(思想),可中文读者也能轻松体会此处是指人的思想;最后,“敏锐机智”比“敏锐聪明地活着”更简洁精悍,同时能体现此句话的语境中“living”(生活)之意;而后句中的“thought beautiful thoughts”、“spoke a beautiful tongue”以及“performed glorious deeds”直译成中文是“思考美好的想法”、“说着美丽的语言”和“有着光荣的举动”。译者“思想高尚、谈吐文雅、光明磊落”的归化处理,仅十二个汉字便从思想、言语、举止三个方面丝毫不打折扣地转换原作。这样的适应性选择精准、自然且流畅,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期待,更适应汉语语言环境。

在造句层面,译作关注意义上的连贯,力求适应汉语“意合”的语言生态:常根据意群把原文长句进行结构上的切割或浓缩处理,从而使译文符合中文的短句样式。

例3.What of his carelessness he set fire to the big mainsail and totally destroyed it.

译:他实在太粗心,烧掉了大船的主帆,完全将其付之一炬。[6]

此例中,原作是没有标点的单句,而译文为由逗号连接的三个短句组成。如此一来,以中文生态环境为导向:中译版本以意相连、逻辑清晰、句子结构紧凑,中文读者读之则节奏和谐、一气呵成。

例4.From all this data I concluded that if I began immediately and worked and saved until I was fifty years of age, I could then stop working and enter into participation in a fair portion of the delights and goodness that would then be open to me higher up in society.

譯:然后,我查询计算了各个年龄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生活开销,得出的结论是:假如我从现在就开始工作、存钱,得到50岁,我才可以停止工作,开始享受一点上层社会所带来的愉悦和美好。[6]

同例3一样,本句是单句长句,由“from”“if”“then”等连接词将表意逻辑串联铺开。而译作充分体现汉语常以分句叙述,且多平行结构的特点。二位译者使用顿号及逗号,以短暂的停顿切割原句,不仅适应迎合了中文读者的阅读节奏,同时避免了不符合汉语言生态的冗长难句。如此处理,译文简洁明了、逻辑通畅,有条不紊地将环环相扣的表意娓娓道来。

从语言维度看,译作中还有将上文所论述的词与句层面的“语言维适应性选择”相结合的例子,比如,“Also, there were good things to eat, and there was plenty to eat.”被译为“在那里,食物精致美味,丰盛充足。”这样的精妙处理还有很多,如锦上花朵一般点缀于全文中。

2.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生命之于我的意义》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对中文语言及文化风格的适应。译者力求淡化英文的文化陌生感、消除文化隔阂,灵活运用与原文含义对等或更为形象生动、充满中文风韵的常用表达如中式习语等。

例5.The business ladder was the ladder for me, and I had a vision of myself becoming a baldheaded and successful merchant prince.

译:商业之梯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已经预见自己会变成一个脑袋锃亮、腰缠万贯的商业王子。[6]

“the ladder for me”直译是“为我的梯子”,细品之下,扩充、深化地处理成“为我量身定做的”十分妥帖:借用了中文读者熟悉的成语诠释原文的文化内涵,提升了译文在汉语生态中的表现力、生命力。

在传统中式思维中“successful merchant”(成功商人)的“成功”体现在“赚钱多”。译作中,“腰缠万贯”将 “successful(成功)”的文化内涵传达得淋漓尽致。而“baldheaded”(“秃头”)被译为“脑袋锃亮”,“信”“达”“切”皆有,可谓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一个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典型商人形象!

例6.I was willing to work, and he was more than willing that I should work. I thought I was learning a trade. In reality, I had displaced two men.

译:我愿意为他工作,而他更愿意我为他做牛做马。我以为我是拜师学艺,而事实上我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儿。[6]

“I should work”直译是“我应该(为他)工作”。而对于为他人卖力工作,汉语中有“做牛做马”的常用表达。此处译者的归化处理在生动传递文化内涵的同时,让读者们倍感亲切。

“learning a trade”是“学一门手艺”的意思。译者结合上下文语境中“为他工作”的背景,将“向他人学手艺”的意思加入到译作,采用了中文典故“拜师学艺”,迎合了目标语读者的文化心理;而“I had displaced two men”(“我替代了俩人”)被译为“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儿”,运用了中文读者熟悉的文化元素、营造出他们熟悉的文化氛围,精准传递了 “顶替两个人”的文化内涵。

《生命之于我的意义》中灵活化用、运用与中国文化相关表达的例子俯拾皆是:“一个子儿”“社会栋梁”“血汗”“站街女”“黄金时期”“跻身富人之列”“幸福的曙光”“大告天下”“过活”“打着名号”“分一杯羹汤”“满足口腹之欲”……仅在第十六段中,就有“身体健壮”“头脑敏捷”“胸怀仁慈”“俯首帖耳”“打破专制”“热情洋溢”“高尚美好”“敢于放弃”“勇于牺牲”“灿烂辉煌”“生机勃勃”“日日夜夜”“璀璨星光”等充满汉语文化特色的表达。这些不仅体现译作于语言维的生动转换,还展现出在文化维度对汉语思维、风格、传统等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

3.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7.This one rung was the height I climbed up the business ladder.

译:我仅仅爬到了商业之梯的第一级就裹足不前了。[6]

若按原文直译,此句主语是“这一级梯木”,整句则是“这第一级梯木是我在这商业之梯上到达的最高的地方”。如此表述不符合目标语环境中“多用人称做主语”的表达习惯,让读者很难理解原作传达的交际信息。译者采取归化策略,选择中文常用的人称“我”做主语,使译文清晰说明“这一级梯子就是‘我能到的最高之处”。这样的适应性转换避免了保留物称主语的晦涩难懂,同时添加了中文元素即成语,使译文简单易接受,符合汉语读者的习惯、思维方式与认知,进而顺利实现了交际意图。

例8.I knew all this because I read “Seaside Library” novels.

译:这些都是我从那些成本低廉的畅销小说中读来的。[6]

若按字面将“‘Seaside Librarynovels”译为“海滨图书馆小说”,恐怕极少中文读者能理解原句的交际信息。所以译者选择不拘泥于原文用词,通过释意手段进行转换,帮助中文读者理解原作者在文字背后想要传达的“读书都是在非常穷困窘迫条件下进行”的语用意图。

例9.But it is not particularly easy for one to climb up out of the working-class — especially if he is handicapped by the possession of ideals and illusions.

译:然而要从工人阶级往上爬并非易事,对于充斥着理想与幻想的这类人更是难于登天。[6]

相比“一个人要想从工人阶级中爬出来,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尤其是当他被理想和幻想所束缚的时候”,译文未囿于原文的主语及形式,选择“往上爬”“难于登天”的表述,更能体现底层人民的奋斗之难,从而引起中文读者的注意及思考,更好地实现了原文的交际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从语言维度看,译者迎合了中文遣词造句及语言风格的生态,擅用四字格,并且灵活处理了词与短语的类别与数量。在此基础上,聚焦于句意的连贯,从结构上将英文“形合”长句转换为中文“意合”短句;从文化维看,译者立足于对汉语文化生态的适应,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妥善化用、运用与原文含义对等或更为形象生动的中文常用表达,如俚语、习语等,进行“除隔”。从而最大限度地淡化了原文的陌生感[7],力求向读者靠拢,降低作品文化认知难度的同时,提升了其可接受性与可读性,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从交际维看,译者十分重视传达作品的交际意图与功能,以原作信息为依托,突破了原文用词、句子主语及结构形式的拘束限制,巧妙实现、甚至强化了译文的交际效果。

在生态翻译“三维转换”视域下,译作《生命之于我的意义》“整合选择适应度”高、表现力强、生命力旺盛,很好地适应、融入了汉语生态,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8]。

参考文献

[1][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陈东成.从生态翻译学看广告翻译中的“三维”转换[J].云梦学刊,2012(4):147-151.

[4]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段敏,孙珊珊译.生命之于我的意义[A].英文散文汉译选读[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268-288.

[7]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1-44.

[8]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武汉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译作适应性原文
例析初中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what用法大搜索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SOME汉译初探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