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淑华
【摘 要】随着近些年我国“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全面落实,各年段的教学工作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初中思政教学工作也是如此。“立德树人”目标也为我国初中阶段的思政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德”的养成,而且要提升对“智、体、美、劳”的关注,进而为初中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就“劳”的角度入手,对初中思政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展开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政教学;初中思政;劳动
教育
在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的思政教学工作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提升我国初中阶段的思政教学实效性,也成为现阶段我国初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初中思政教师就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初中阶段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初中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进而有效提升初中思政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一、初中劳动教育内涵分析
初中阶段的思政教学工作是培育学生德育素养的核心途径,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责任感的基础学科。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方面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其内涵在于锻炼初中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初中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进而有效地为初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体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从基础观念来看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有效地对初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人生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便利条件。
从宏观角度来看,为保证初中劳动教育与初中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初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以往的思政教学理念,明确劳动教育的实际目标,并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严格坚守育人方向,这样才能正确找寻初中劳动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同时劳动教育也要求初中思政教师运用多维化的教学手段,对原有的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优化,力求调动初中学生积极接受劳动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培育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同时劳动教育也要求初中思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秉承规律性原则,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等元素加入劳动教育课堂内容中,这样就能对初中学生的智力与体力进行双重锻炼,进而有效地达到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思政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概述
初中阶段的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导性的特点,它是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作为依托,将培育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教学目标,进而使初中学生通过教材知识的学习、教材活动的参与感悟思想素质品德的重要性,为初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养成指明方向。将劳动教育与其融合,指的就是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与魅力,进而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与劳动的双重教育,使其达到全面性、综合性发展的思政教学目标。同时在初中思政教学标准中,也有关于“培育学生劳动观念、重点进行劳动教育”的核心要求,这也代表将二者融合不仅是提升初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最佳途径,而且是当今时代对我国初中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初中思政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培养责任感
在当今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将劳动教育贯彻落实于初中阶段的思政教学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培育初中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确担当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在接受家庭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明确自身是家庭中的一部分,要为家庭负责;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部分,集体的荣誉也代表了个人的荣誉,进而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自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感受到自身与世界的紧密关联,进而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
(二)培养意志力
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初中学生由于从小接受父母的“溺爱式”教育,在遇到特定的问题时常常会出现“迎难而退”的现象,这对初中学生全面健康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初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劳动教育的落实,重点培育初中学生的意志力。在学生进行劳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监督引导作用,要求学生将劳动任务完成,虽然这样会使部分初中学生产生厌烦、憎恶的心理,但是久而久之就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有效培育初中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与意志能力的养成。
(三)提高自信心
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自信心,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视域下,初中思政教师就会依托于劳动活动,为学生布置定量的劳动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生在进行课后劳动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各界以及父母的夸赞与表扬,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满足,使其能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快乐,进而在日后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以此促进初中学生的全方位健康发展。
四、初中思政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能够发现,现阶段我国初中思政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与“劳动”相关,尤其是人教版的思政教材,蕴含大量的“劳动”元素。为此,初中思政教师就可以从教材角度入手,引导初中学生通过教材知识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劳动”意识,使其明确“想要有所得就必须进行劳动”的道理,以此促进初中思政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例如,初中思政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积极奉献社会》时,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在社会中默默无闻奉献的人们,如边疆的军人长期坚守才换来国家的和平、环卫工人辛勤的劳动才造就了当今美丽的社会……这些都能为我国初中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随后教师可以运用“反向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提问:“那么同学们都为社会做了哪些贡献呢?”,这时部分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们还是学生,等长大了就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小小奉献者”的视频资料,在视频中有的志愿者仅有十几岁,就开始跟随志愿者团队一起慰问孤寡老人、帮助环卫工人……这些视频中的内容引得初中阶段学生的深思,随后教师可以继续说:“虽然你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我们的温暖。我们可以在家中帮助父母做家务,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跟随社区志愿者一起慰问老人,陪他们说说话,帮他们收拾收拾屋子,这样都能为社会做贡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劳动的兴趣,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帮助他人,让他人感受到自己的温暖,进而为社会与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创造劳动机会,掌握劳动技能
为了保证我国初中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发展,初中思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劳动能力,积极为学生创设劳动情境,进而使初中学生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牢牢掌握劳动技巧,实现初中劳动教育的作用最大化。
首先,初中思政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劳动。教师可以每周的“清理班级卫生”为主题,在一个盒子中放置不同的纸条,有扫地、拖地、擦黑板、倒水、擦玻璃等,将这些纸条放置在箱子中,让学生进行随机抽取,抽取到哪一个纸条就进行对应的劳动,这样就能有效提升劳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其次,初中思政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内部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分析,找寻各方面都优异的学生代表,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表率,对其他学生进行激励:“班级中的××同学特别棒,别人打扫卫生需要10分钟,他只需要3分钟,而且他的桌面永远都是那么整洁!”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初中学生的胜负欲望,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学生也会积极学习劳动技能,这样就有效完成了劳动教育的教学
目标。
(三)运用课外实践,养成劳动习惯
劳动是行动与学习合二为一的过程,属于一种具有双重教育价值的学习方式。为了有效地锻炼初中学生的劳动素养,初中思政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别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例如,初中思政教师可以课堂教学内容作为依托,开展对应的劳动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在生活中制订劳动计划。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和谐家庭我出力》这一章节时,教师让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并制订相应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劳动有效地拉近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达到增进情感的教育目标。另外,初中思政教师还可以利用趣味性的理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对学生提问:“你们知道21天效应吗?”这时学生就会感到困惑,随后教师继续说:“有人说只要将一件事情连续做21天,就能将这件事情变成习惯,你们觉得这是真的吗?要不我们一起试一试?”随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连续21天帮助家长做家务,21天过后我们能够在家长的反馈中看出,即使家长不再要求,学生也会自主进行劳动,这样也是锻炼初中学生劳动品质,提升初中阶段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劳动教育加入初中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对培育初中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初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提升我国初中阶段思政教学工作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初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重视劳动教育,转变以往的思政教学理念,重点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劳动责任感,进而使劳动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思政教学过程中最大化发挥自身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杨,康传凯.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0):72-75.
[2]张万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考量[J/OL].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35-44[2022-10-13].
[3]张海云,李晓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以菏泽市为例[J].公关世界,2022(18):39-41.
[4]侯鐳.加强初中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甘肃教育研究,2022(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