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 韦永纳
内容摘要:贵州三都马尾绣嫁衣文化是我国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存在传承人老龄化、核心工艺流失等濒危现象,亟待进行传承保护。我们通过搜集整理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对马尾绣嫁衣的传统工艺、审美价值进行了考察,并初步提出了马尾绣嫁衣文化传承保护的策略,为进一步实现水族服饰文化的当代价值转换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水族 婚嫁习俗 马尾绣工艺 文化传承
2006年5月,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申报的水族马尾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马尾绣走出大山,走进公众和学界的视野。作为水族地区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马尾绣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加强,少数民族的民间习俗、社会经济及其文化思潮都面临着重构和复兴的历史使命。虽然制作马尾绣的手工艺人在非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影响下逐渐增多,但我们走访调查发现,水族人日常生活中穿戴马尾绣服饰的频率已大不如前,马尾绣嫁衣作为水族服饰与婚嫁文化的精粹,其制作工艺、演变过程及其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贵州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如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相比,甚至相较于边界地带交错杂居的其他少数民族,学界对水族的研究相对较晚。通过文献整理可知,朱晓君、张超(2012)在《水族马尾绣背扇主题纹样的视觉符合探析》一文中对马尾绣蝴蝶纹样的喜乐内涵与感恩祝福作了分析[1];冯耕(20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与异化趋势——以贵州三都县水族马尾绣为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发展风潮及传统文化式微[2]等文章是具有代表性的发现。当前,在文创产品兴起以及社会对少数民族“关注热”背景下,马尾绣嫁衣文化亟待发掘整理并实施保护研究。基于此,本文对马尾绣嫁衣文化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相应的传承保护策略理论。
一.马尾绣嫁衣的工艺与文化特质
水族嫁衣文化,是水族先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生活习俗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水族历史发展的艺术结晶与民俗文化的载体。在水族文化史上,马尾绣服装的缝制水平被视为一位姑娘是否心灵手巧与家庭富有与否的象征。马尾绣服饰多在节日里才穿戴,特别是在水族端节与子女婚嫁中,其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件由手工纺织的嫁衣是对爱和祝福表达的标志,以马尾绣为特点的水族嫁衣艺术,工艺精湛,手法多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水族的马尾绣嫁衣以细腻的图案表现,变换微妙的清丽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研究沉积在嫁衣的诸多文化因子,不但可以使相关女红技艺得以留存,同时对马尾绣编制技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1.对水族生活习俗的诠释
嫁衣是水族身份的一种象征,具有族群识别的作用。嫁衣制作的攀比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只有穿着水族的传统服饰,才真正意义上被认可为水族人。通常水族姑娘出嫁时都会有两套嫁衣,一套是由本家准备的,另一套是由婆家准备。接亲时新娘穿着本家准备的嫁衣,到了婆家后,新娘则换上婆家准备的新娘服。如若嫁与其他民族,换的便是其他民族的服装。但不管怎样,水族姑娘出嫁时都会穿上由家人精心缝制的马尾绣嫁衣。
作为水族服饰的典型文化,水族嫁衣历史悠久,独具特色。首先嫁衣基本上都是长衫搭裤子,少有裙子。这与水族人民长期勤勤恳恳的劳作生活有关,水族姑娘的嫁衣并不限于结婚当天,日后的节庆、酒席皆可穿着。为了方便日常活动,水族的下部分服饰基本是裤子,这同时也体现了水族人民较为保守的意识和实用主义。同时,水族服饰在地域的差异也体现了水族人民的族群式生活、不同宗亲之间生活习俗的细微差异。例如有些乡镇嫁衣以黑色为主,有些则喜好深蓝色。有些头饰较为简单零散,有些地方则是一个完整的银花帽,制作复杂。以三都县的村寨都江镇和廷牌乡为例,廷牌乡地区的嫁衣较为传统,样式比较严肃,该地区嫁衣重在衣服布料的做工和马尾刺绣的繁琐上,整体端庄沉重。都江镇受侗族影响,嫁衣上的马尾绣样式就较为简单,数量也较少,风格活泼。
水族嫁衣都是由女子制作,水族姑娘从懂事起就要跟着女性长辈学习绣花,而家中的男性成员少有涉足,这反映了水族人民的家庭分工。水族人民历来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一个家庭里,男人负责耕田干重活,女人则负责种地织布、做家务。
2.对匠人工艺的荟萃
在水族人民的很多祭祀中会以马为祭,比如老人过世,所以一有这种祭祀,水族妇女们便会争先恐后地去取马尾,都想要得到线度最长、质地最好的马尾。有时人们也会从自家养的马上取马尾,不过活的马都只是取少量。
他们取来马尾后先清洗干净,然后用白线或黑线缠绕成马尾线,缠线是绣花丝线,材质较硬,色泽较亮,质地光滑。马尾通常有白色和褐色,因此马尾线的颜色通常只有白色和黑色两种,但会用其他种类和颜色的丝线与马尾绣搭配刺绣,这样使得马尾绣的图案既不显得艳丽,也不会单调。水族嫁衣的制作最先从马尾绣开始,因为马尾绣是水族嫁衣比之不同嫁衣中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亮点。马尾绣的设计和搭配的是绣娘们花费心血最多、用时最长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绣娘思想和喜好以及技艺的工序。
3.对民族性的写照
马尾绣嫁衣的制作过程,是水族人民族特性的写照。水族嫁衣所用布料是本民族特有的土布。水族有着将家里土地划分一部分用来种植棉花的习惯,棉花成熟后采摘回家进行筛选,再送去镇上的机器加工成线,接着用织布机织成土布。这时得到的是白土布,下一步便要进行染布。水族妇女擅织染,她们有着代代相传的织染工序。水家人先是浸泡板蓝根根茎,再洒上白灰进行搅拌,染成深蓝色,晒干后用砧板将布料的色泽敲得均匀光亮,水家人说这样会显得料子“新”。
经过一系列反复染色、浸泡、去渣、敲打的工序后,制成的布料不脱色,质地柔软光滑。当地人从布料是否脱色就能判断这块料子好不好,水族人的这种染法容易“翻车”,若做工时稍不仔細,亦或是哪个地方不到位,料子便容易脱色甚至不能成型,然而这种繁琐的工序在水家妇女看来却是轻松驾驭的家常便饭。
新娘穿的鞋子是绣花鞋,翻译过来就是“鹰鞋”,以水族人织的土布为底布,鞋底是用煮好的粘糯米将几层加厚的白色土布紧紧合在一起,然后再麻线扎牢。水族人一般会在玉米地或者辣椒地的周围种植麻类韧皮纤维作物,麻的胞壁不木质化,纤维的粗细长短同棉相近,可作纺织原料,制作的麻线非常耐磨坚硬。水族人很好地利用了这个特征。他们将作物的外皮撕下来,再将皮壳刮净,取它们的纤维,然后晒干,拧成麻线。鞋面是由黑布在上,白布在里,在鞋面上还会绣上马尾纹饰作为点缀,其图案与衣服无多大区别。
水族嫁衣上的图案纹饰源自水族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生活题材主要是一些水书文字,建筑几何;自然题材主要有是花鸟虫鱼,日月星辰,其它则是一些关于水族先民的传说。这些纹饰大气精致,神秘而又典雅,再现了水族真实日常的生活场景。同时,这些题材并不是直接刺绣在衣服之上,大部分的题材会被绣娘变形或者抽象化,形成具有水族民俗美感的纹饰。
二.审美与情感的价值流变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耕生产为主的民族,农耕劳动决定其生产方式与大自然之间紧密联系,水族的生活及服饰文化由此展开。由于自然生产的周期性较长,又决定水族人民的生活以定居为主,社会关系以情缘为主,因而更注重社会伦理的和谐,表现在审美领域则是强调刺绣纹样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在表现手法上,追求简约为美、以无作有、时空统一,强调审美与实用的统一。
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民族服饰的传统影响十分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水族的嫁衣服饰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水族的符号文化与生活传统。在那些讲述水族变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出,水族嫁衣中一方面传统的影响非常明显,另一方面求新求变的努力也同样突出。水族作为一个内陆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的形制与花纹的变化十分重要。事实上在水族服饰的构成中,嫁衣的求新也是一种传统。而今天三都县的嫁衣,更年轻,更富有接受新文化元素的自觉性。水族嫁衣实现了从同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再造。
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现了许多过去没有的现象,也改变了群体与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过去认为是美的东西,今天不一定认为美。但是,与新的生活相匹配的美是什么?怎样才能在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少数民族适应时代的美?水族人民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摸索着。
水族人民对嫁衣新的审美追求,首先体现在颜色的多元化。原本的水族嫁衣颜色清丽,忌黄色和红色,较为低调,但现在的嫁衣颜色就比较活泼,很多地方的水族嫁衣都实现了与传统中国红的完美结合,使婚礼更为喜庆和热闹。除了红色,其他颜色的融合都取决于主人家的喜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蓝白配色。
其次,嫁衣的流变也体现在了鞋子上。马尾绣高跟鞋是水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典型创新,马尾绣高跟鞋一经设计,就受到了水族人的狂热喜爱和普遍欢迎,成为了水族服场的新宠儿。最初,水族人嫁衣搭配的是绣花鞋,现在婚礼上,绣花鞋已经普遍换成了马尾绣高跟鞋,这成为一种新的风尚和潮流。
最后是裤子向裙子的转变,一种社会的变化也许是从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开始的。受水族人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影响,从前的嫁衣设计为裤子是为了婚后也能够用于日常劳作与出行的穿着,现在水族的嫁衣都已添加裙摆与褶子设计,融合中式立领、盘扣等元素,并与新锐设计师合作,对既符合当代审美理念又不失水族灵魂的服饰元素进行借鉴,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水族人生活观念的开放,更加自由化。
三.水族服饰文化发展保护策略初探
三都水族自治县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有绵延如带的梯田,有沉睡百年的石蛋,有清澈沉静的湖水,以及依然保持着传统建筑特色的农家小屋。这些矗立在南方大地上的村落、土地,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且成为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人文记忆。虽然现代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但是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人与事,以及区域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并显示出新的价值。
传统的民族服饰,尤其是在特定节日的代表服饰,它不同于深奥的理论著作,而是以形象与情感来吸引和感染人民,用这些鲜活的形象以及其流露出来的情感来走进并养育人们的心灵。不可否认的是,汉族的秀禾服文化感染,西方的婚纱文化渗透,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水族嫁衣的使用。在中国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看到这些在经济、物质、体制等方面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之外,我们还面临着一个更重要的考验,那就是少数民族价值观的考验,或者说少数民族认同感的考验。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效。这一变革对中国的发展进步意义非同小可,对民族发展的可能性而言,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似乎通过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可以告诉人们,民族服饰文化走向现代化,有多种模式、多种途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在这样一个已经并且还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转型不仅是指其外在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服饰表现生活的丰富性、本质性的变化。因此,一种既继承了少数民族不同时代优秀传统,又吸纳借鉴现代文化中有益因素,能够解决民族文化与发展现实问题的理论形成至为重要。比如发展方式的转化,创新能力的提高,资源环境的保护,政府政策的落实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水族以及少数民族的发展将重新陷入停滞与徘徊。
也许我们难以改变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但我们应该意识到,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表现民族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与审美范式的个性化,需要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具有独特性、民族性的文化形态,包括服饰文化。保护并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使这些不同的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互交融、相互补充,才能形成百花争艳的文化生态。
与以往传统的传承保护相比,如今更为特别的是网络的发展。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积极推进下,利用网络传播与互联网技术传承水族服饰与马尾绣工艺,通过大众广为接受的传播方式,各种新媒体如:短视频、微信推文、平台文章、贴吧讨论等,分享关于水族生活方式或将服饰元素与现代新生事物进行结合[3]。其中,在这些数据化、信息化的传播手段中,水族文化的正确传播、水族服饰的审美改良,水族工艺的发展传承,将是不能变质与歪曲的内容。
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体制,达到了农耕文明最辉煌的高度,创造了无数文明成果,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生命体验的价值体系。
马尾绣服饰是水族人民留给世界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在这种无声的符号语言载体中,我们得以窥探历史。水族嫁衣服饰的各种元素与审美实用相结合,向着功能多样、意蕴深刻的方向发展,将马尾绣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与时俱进,是保护和延续民族服饰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没有唯一解,因为国家和人民一直在这条路上。
参考文献
[1]朱晓君,张超.水族马尾绣背扇主题纹样的视觉符合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年第6期,105-108.
[2]冯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与异化趋势——以贵州三都县水族马尾绣为例[J].大众文艺,2012年第17期.
[3]纪聪聪,周莹.三都水族马尾绣的工艺特点与传承发展[J].丝绸,2020年第6期,76-80.
本文是贵州师范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貴州水族嫁衣文化发展与传承研究”(DK2020B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指导老师:姚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