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陈魏俊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要求撰写家乡人物志,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搭设恰切的学习支架,助力学生扫除学习障碍,不断深入调查探究,从初步了解人物事跡走向深度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涵,并逐渐掌握人物志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 学习支架 家乡文化生活 人物志 写作教学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包括三个学习活动: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其中,“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要求采访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家乡文化博大丰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课标、时代背景、地域特色、学情等要素。新课标倡导立德树人,继承、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薪火也是时代主旋律之一。《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等文件倡导开发“充分体现北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相关的地方课程教材”。从学情上看,学生在写人叙事类记叙文写作方面存在选材俗滥、人物形象扁平化、详略失当等问题,人物志具有选材典型、人物形象丰富、详略适当等特点。撰写红色英雄人物志既有助于深入认识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又可以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综合以上多种因素,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设定为:选取一位与北京红色资源相关的英雄人物,查阅历史文献,采访相关人物,了解红色英雄人物的生平经历、社会贡献,为其撰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人物志,题目自拟。
学生对人物志略有了解,但写作经验比较匮乏,很多学生把人物志简单地等同于写人记事类记叙文。在对红色英雄人物的了解上,存在知之甚少、符号化、扁平化等问题。针对这一学情,教师需要适时搭设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深入调查探究,从初步了解人物事迹走向深度挖掘精神内涵。整个学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查阅文献,整合资源——调查访谈,梳理事迹——写作实践,深挖精神。教师在每个阶段都提供合宜的学习支架,助力学生扫除障碍点,力求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
本次写作要求是选取一位与北京红色资源相关的英雄人物,为其撰写人物志,很多学生不了解“红色资源”的概念,导致人物选取失当。为此,教师补充了“红色资源”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并提供了北京红色教育基地名录等资料。学生借助以上学习支架,可以初步确定北京红色资源的范围。之后,借助采访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搜集并分类整理与红色资源相关的英雄人物。分类标准不一,可以按照历史阶段分类,也可以依据职业进行分组。下图为教师提供的红色英雄人物梳理表支架。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资料相对丰富的红色英雄人物作为人物志的撰写对象。确定写作对象后,需要实地考察其生活、工作的地方,访谈相关人物。但很多学生缺乏访谈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提供访谈视频、访谈文章等,引导学生了解访谈技巧。例如,针对访谈对象的选择,可提供如下支架,引导学生思考访谈目的与访谈对象的关系。
明确访谈对象后,需要根据访谈对象和目的设计问题。在访谈问题设计中,学生出现了访谈问题不聚焦、与访谈对象不匹配、缺乏逻辑关系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提供访谈样例等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归纳访谈问题设计注意事项。如访谈问题应具体明确,避虚就实;问题的顺序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具有逻辑关系;应考虑访谈对象的职业、年龄、与英雄人物的关系等。为帮助学生了解访谈对象与访谈问题的关系,教师在访谈对象的选择这一支架的基础上,增加了“访谈问题的侧重点”一栏。下图为师生交流后填写的表格。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练习帮助学生切身感受如何设计访谈问题。以下是学生针对“三·一八”惨案研究人员设计的访谈问题:问题1,“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不同领域的人们对这一事件分别有怎样的评价?问题2,“三·一八”惨案有哪些历史意义?问题3,“三·一八”惨案对于学生运动有怎样的启发和教训?了解了如何选择访谈对象、设计访谈问题,教师再提供访谈记录表帮助学生梳理访谈流程,记录访谈要点,为后面的人物志写作提供素材积累。
搜集大量资料之后,学生需要根据人物志的写作要求对资料进行整合,尝试进行片段写作,教师提供了如下写作框架,引导学生思考典型事件与核心性格、时代风貌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