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经贸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辐射传导效应研究

2023-06-12 17:19赵立斌,张梦雪,李铭辉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研究生

赵立斌,张梦雪,李铭辉

摘    要:课程思政与新文科的战略性、创新属性、动态性与融合性学科特征不谋而合,在新文科背景下,经贸类研究生的课程设计、培养模式也需要随之调整。如何发挥既有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辐射传导效应,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分析国际商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经验,围绕和聚焦课程思政重点环节,探究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未来经贸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模式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经贸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辐射传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6-0034-05

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从此新文科教育理念开始深入人心[1]。而作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新文科背景下,经贸类研究生的课程设计、培养模式也需要随之调整,如何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辐射传导效应,带动其他经贸类课程融入思政要素,增强学生对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自信,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实守信的价值追求与职业素养,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成为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和本文相关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个方面。

(一)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

目前,大量研究集中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特点与价值、推进方法与路径等方面[2-3],并对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4-5],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水平推进提供了理论指导。但目前学界对于研究生课程思政内涵与外延、本质特征、价值功能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待进一步提升[6-7]。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目前,全国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2021年有99所高校的99门课程获全国首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了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关于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践在方法和手段上尚未形成规范的范式,更多为多点散发式实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多源于实践的零散化,影响到课程思政实践的深入推进[8]。如对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层次社会主义接班人根本目标关系存在认识误区[9-10];对于课程与专业与学科、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关系还存在认识盲区,甚至简单认为课程思政只能通过隐性教育实现、思政课程只能通过显性教育体现,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实践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未能充分高效发挥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8,3];有的割裂了不同阶段如本科階段与研究生阶段、低年级与高年级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间的联系,未能把前一阶段课程思政的良好经验与优秀成果有效运用在下一阶段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11,7]。

总之,目前直接以如何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辐射传导效应为主题的研究较为缺乏,把新文科和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辐射传导效应结合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要实现研究生课程思政高水平建设与全面推进,深入探究新文科下如何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辐射传导效应,对于高质量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经贸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要通过课堂主渠道,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为各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之后,他又在全国教育大会、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不同场合都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为高校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遵循。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与《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的意见》发布,提出要利用课程建设主战场,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高水平推进指明了具体实现路径。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高校教师与时代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再一次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广大青年要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这对于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更高层次人才,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进一步明确了目标。

三、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可同向同行协同推进

一是,新文科的战略性价值要求其要通过解决与学生政治觉悟、价值追求、思想情感等有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而培养可更好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时局变化的高素质人才,这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不谋而合。二是,新文科的创新属性特征,要求不同学科在不断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突破与创新,这与不同学科课程思政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与模式创新的基本要求完全契合。三是,新文科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交流互鉴、交叉融合与渗透发展的融合性学科特征,与课程思政要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本专业和思政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融通,更大范围内拓展教师思维,引领学生拓宽知识面殊途同归。四是,新文科的动态发展特征,强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也不断涌现,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摸索更好的研究方法与解决之道才能得以各个击破、充分化解,这与课程思政需要有大历史观,需要把不同专业知识由历史向现实演变的盘根错节关系理清、演化的基本逻辑和未来趋势弄清,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融通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国际商务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经验

本文基于国际商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经验,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模式遵循。目前,河北大学校内外同行对“国际商务”课程思政改革给予了积极肯定,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位于本专业各门课程前列,学生学习效率与热情有了极大改善,自身感觉在价值观塑造、学术素养提升与职业精神养成方面取得极大进步,升学与就业质量均位于学院前茅。

(一)设计课程思政目标

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分析方法,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目标的更好融合,须设计课程思政目标。笔者为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要求总目标契合,特设计如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一是,在思想意识上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我国发展国际商务事业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二是,让学生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提高对国际商务相关理论、分析方法与技能的学习效率,激发研究国际商务问题的热情,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与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三是,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必备的诚实守信、兢兢业业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

(二)确立课程思政基本原则

一是,开放与包容原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全球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教育学生运用历史与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分析各国国际商务发展动态,鼓励学生从积极辩证的角度客观看待我国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二是,系统原则。结合课堂内外不同场景,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教学资源,在课程思政目标设定、提高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课程思政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转变与课程思政效果考核等方面形成系统的逻辑体系。三是,科学原则。相比于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目标,课程思政价值观的塑造、学术道德素养的养成与职业精神的培育,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积淀,故要在遵循其内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有效避免课程思政碎片化、形式化和教条化。

(三)围绕和聚焦重要环节,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具体在国际商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中,主要围绕和聚焦如下重要环节:做好组织领导与统筹规划,为专业思政提供制度保障与方向遵循;依托学科教师团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对课程内容进行思政重塑;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转变,促进课程思政效果提升;打造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堂体系,形成课程思政良好氛围;强化师生主体地位,促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科学评价课程思政效果,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五、发挥示范课辐射传导效应,带动已有课程与新开课程思政建设

(一)带动已有课程思政重塑

国际商务课程在遵循课程思政基本原则与高等教育育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教师团队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对已有教材内容进行课程思政修订、对课程思政教学工具与方法创新运用、课程考核评价融入价值追求元素等环节,探索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体模式与路径,取得明显成效,已对本专业其他课程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課程如“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等纷纷效仿,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教师通过调整“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课程大纲,一方面,在系统学习过文献综述与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操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贸易引力模型、GTAP动态递归与结构分解法等。另一方面,在传统国际贸易实证分析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增加值贸易分解、社会网络分析、数字贸易规则文本分析、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深度分析、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等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的新兴工具与方法,且注重价值塑造目标与知识传授、方法学习和技能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具体如表1。

(二)带动新开课程融入思政元素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传统贸易逐步向全球价值链贸易与数字贸易转型。目前,中国跨境电商发展世界领先,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第二,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蓬勃发展的先行优势,不仅为中国数字贸易自由化与价值链数字化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推动双循环发展格局形成与引领数字全球化进程也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数字贸易更快发展,也将是“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服务经济与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与主要着力点。河北大学为抓住基于数字贸易的中国国际经济理论体系构建机遇,响应国家推动数字全球化与数字贸易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加深学生对数字贸易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知,特开设数字贸易新课程。

1.注重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并重。“数字贸易”是一门理论、应用与价值引领并重的课程(如表2),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讲授方式,在梳理数字贸易产生历史背景的基础之上,通过理论教学与经典案例分析,促进学生掌握数字贸易相关概念、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理解全球数字贸易发展格局及其对经济、社会与生态升级的影响效应,理解数字贸易壁垒以及数字贸易相关规则内涵,提升分析与解决数字贸易相关问题的能力,并可简单预测数字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促进我国数字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同时注重深入挖掘各章节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实现价值引领目标。

如通过讲解中国数字贸易和数字平台企业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提升从研究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的中国经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到推动数字全球化理论发展与制度创新的理论自信;通过对数字贸易规则的介绍,增强对通过广泛参与多边、诸边与双边数字贸易规则谈判,终将在数字贸易规则美式模板、欧式模板与新式模板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主导的亚太模板,为促进数字贸易互惠互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制度自信;通过对数字贸易发展格局的解释,增强对中国数字贸易蓬勃发展,终将引领新一轮数字全球化新征程的道路自信;通过分析中国数字贸易平台企业通过国际社会创业,解决全球就业与环境问题,提升学生数字素养、职业素养与道德素养;通过了解巨型数字平台跨国垄断对中国数字贸易造成冲击等问题,增强对解决系列数字贸易问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厘清课程思政重点与难点。中国已经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数字全球化引领者,本课程收集更多的中国企业案例,并且侧重于不同行业的不同数字平台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路径与模式的比较分析,更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领先的巨型数字平台通过跨国并购、技术与商业模式输出等形式,拓展全球业务,不仅可以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技术,甚至已成为全球技术标准提供者,中国也即将奔赴全球数字化最前沿,引领与驱动数字全球化发展等这些基本事实,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收集与研究更多的跨境电商平台与数字服务平台案例,并通过精选案例正反对比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前沿性和职业性,同时又不失理论性,使学生的专业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如对我国巨型数字贸易平台国际社会创业解决全球就业与环境问题,美国巨型数字平台跨国垄断对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冲击等相关案例讲解中,通过正反对比,在增强对数字经济下的垄断、数字贸易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认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国与美国在理论指导体系与制度体系上存在本质区别的理解,进而增强对我国四个自信的认识。

3.教学法创新。在数字贸易自由化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模块讲述中,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数字贸易自由化应该会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然而现实是各国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在不断提高,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在不断降低。首先,提出问题,到底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为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其次,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正反方辩论。最后,再综合辩论过程与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就分析此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未来应如何结合自身发展实践采取合适的应对之策作出总结。让学生在参与讨论与辩论的过程中,意识到全球不同国家对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态度的分歧,及背后深层次原因為经济利益、安全利益与文化价值目标的考量,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事求是分析中国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取得的成就和优势,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的差距。在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同时,不盲目自信,而是在理性分析后,激发起其努力学习、认真研究的斗志与激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六、发挥示范课辐射传导效应,推动新文科下经贸类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辐射传导效应,促进新文科下经贸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持续推进与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厘清未来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的改进建议与支持保障措施。

一是,经贸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涵要素非常丰富,但目前仍以相对隐秘的形式内化在课程教学之中,日后需要结合国家最新战略动态,进行更多的理论研究与长期挖掘,并通过分类、整理,厘清各种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课程思政碎片化与孤立化。二是,目前课程思政效果考核无法定量化,未来需要探索更多科学方法,在遵循课程思政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准确考核与科学量化,激励学生学习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三是,引导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能力与积极性。四是,采用数字贸易、全球价值链等经贸发展相关最新数据库数据,阐释经贸发展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并结合国家最新政策文件,融入更多思政元素,在对已有教材进行课程思政修订的基础上,编写出版新教材。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    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2]常亮,王磊,杨春薇.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6).

[3]庞洋.突破“窄化”:“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J].学术探索,2022(2).

[4]高珊,黄河,高国举,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

[5]逄红梅,陶启坤,康洁.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

[6]邢文利,裴丽梅.圈层式协同育人:研究生课程思政新模式[J].教育科学,2021(5).

[7]王义康,李海芬,王一.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

[8]张亮,廖昀吉吉.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势、问题与对策——基于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J].社会科学家,2021(4).

[9]郝晓美.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3).

[10]张红伟,何薇,吴永超.专业伦理教育融入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三重维度[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

[11]韩宪洲.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

[责任编辑  姜    雯]

猜你喜欢
新文科课程思政研究生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