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流域山南段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构想

2023-06-11 18:24叶三霞卢自恒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5期
关键词:构想保护建设

叶三霞 卢自恒

[关键词] 生态屏障;保护;建设;构想;山南段;雅鲁藏布江流域

[摘 要] 雅鲁藏布江流域山南段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部分,通过分析山南段水文地质条件、环境特点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构想以生态闸+局部防洪堤工程措施,结合河岸生态绿化设计、河岸土地开发整理、河岸风沙治理措施,实现山南段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典型方案。

[中图分类号] S157;X5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0-0941(2023)05-0001-0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精神、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是各地的大事,尤其是生态系统脆弱、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青藏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更为突出。

雅鲁藏布江流域山南段(以下简称“山南段”)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一部分,属于西藏“两江四河”造林绿化与综合整治工程中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生态保护与恢复综合治理段[1],是西藏城镇分布最密集、人口密度最大、农业资源最集中、交通和水利最发达的地区,也是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脉络和核心纽带。山南段在西藏主体功能区划中生态重要性处于较高等级与高等级区间;生态脆弱性处于重度脆弱至极度脆弱等级区间;区内贡嘎县、扎囊县、乃东区沙漠化脆弱性处于较脆弱等级,其他区域处于一般脆弱等级;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处于较高等级至高等级区间[2]。

本研究以山南段为例,结合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要求和山南段地理环境特点,探讨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方案。

1 山南段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

1.1 山南段环境条件

本研究选取的山南段主要为贡嘎大桥—桑日大桥段,河谷总体开阔,居民、耕地分布较多,且有城(集)镇、重要设施、寺庙及国家森林公园,经济发达,是西藏自治区人口密集区域,也是自治区工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贡嘎大桥—泽当大桥段河道长约100 km,河水水面高程在3 542~3 568 m,河道天然落差约26 m,河段平均比降0.26‰;泽当大桥—桑日大桥段河道长约21 km,河水水面高程在3 540~3 542 m,河道天然落差约2 m,河段平均比降0.1‰。

1.2 山南段水文地质条件

据1978—2004年实测资料统计,山南段多年平均气温为9.2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40.5 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2 075.2 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1%,多年平均风速为1.6 m/s,历年最大风速为19 m/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8.3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01.3 mm,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丰水期(6—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9.6%,枯水期(11月至翌年5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0.4%。年最大洪峰流量发生在7—9月,其中8月最多,约占全年的75%,7月、9月出现的频次大致相当。

羊村水文站(雅鲁藏布江干流控制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1 550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527 kg/m3,多年平均汛期含沙量为0.707 kg/m3。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占全年输沙量的96.8%,其中7月和8月占全年的76.1%。

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的河谷总体以宽谷为主,呈宽窄相间的串珠狀地貌。宽谷段河谷开阔呈“U”形,一般宽度为2~4 km,局部可达6~7 km,水流平缓,河道多分叉呈辫状,发育江心洲、河漫滩、浅滩,谷底两岸及斜坡上常见风积沙丘分布,两岸漫滩、阶地发育。

2 山南段存在的问题

2.1 山南段河谷岸坡风沙严重,威胁农田、草原和基础设施安全

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影响,上游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雨季(6—9月),大量泥沙进入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在山南雅鲁藏布江宽谷地带,江水流速减缓,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床及河漫滩,而冬春干旱枯水季节(11月至翌年5月)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谷的江心洲、河漫滩露出水面,在强风的作用下,大量在汛期沉淀的河沙被大风吹起,风沙遮天蔽日,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严重威胁农田、草原和基础设施安全,破坏人居环境。

2.2 区域生产建设活动频繁,破坏植被和生态环境

移民搬迁和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破坏了局部区域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毁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引起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雅鲁藏布江的生态安全。

2.3 区内坡耕地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

山南段地处西藏高原中部高山河谷农田防护区,耕地资源丰富,也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域。区内耕地面积2.073万hm2,其中坡耕地面积1.10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3%。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其面积大、坡度陡、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4 城镇化发展与国土空间现状矛盾日益突出

山南市总面积7.909万km2,截至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35.4万人。山南段作为拉萨-泽当城镇圈重点开发区,同时也是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底农产品主产区,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牧区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人口总量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对交通基础设施、 叶三霞:雅鲁藏布江流域山南段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构想健康医疗、教育、住房、文娱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保障农产品主产区的生产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国土空间的协调统一发展压力越来越大。

2.5 堤防建设不达标,防洪安全得不到保障

河段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仅建设有森布日堤防、机场堤防、贡嘎堤防和泽当城区堤防,其中泽当城区堤防设计防洪标准为30 a一遇,防洪标准偏低;两岸绝大部分区域未建设堤防,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河道现有滩面高程约相当于5 a一遇洪水位,一旦遭遇5 a以上一遇的洪水,沿河两岸的村庄、耕地就会遭受洪水威胁。

3 山南段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目标与原则

3.1 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目标

根据山南段现存的问题,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目标是:按照山南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要求,通过生态保护与恢复综合治理措施,提升山南段生态环境,解决风沙积尘危害,控制水土流失,保障行洪安全,协调好山南市城镇化经济发展、农林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促进山南市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国土空间优化结构。

3.2 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原则

(1)科学谋划、顶层设计[3]。牢固树立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底线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整体综合解决方案。

(2)保护优先、修复跟进[3]。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科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沙化土地防治、人工林草建设、天然林草恢复等生态保护工程。

(3)生态引领、统筹经济[3]。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提升山南段生态屏障的生态功能。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山南段生态屏障功能和人居环境,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国土空间结构。

4 山南段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方案构想

4.1 构想思路

山南段河段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堤防标准不足。构想在段内构建生态闸+局部防洪堤,堤外开展河岸生态绿化、河岸土地开发整理、河岸风沙治理。根据对应河段防洪标准要求,结合段内鱼类栖息保护要求,就地取材,以河沙为主材,对河道进行适当整理,局部修建防洪堤,解决沿线城镇防洪安全问题;堤、闸结合,在枯水期达到5 a一遇洪水位,有效减少河床裸露,切断风沙源,根治河段内风沙灾害;根据鱼类栖息产卵需求,在过鱼期,局部打开挡水闸,满足鱼类栖息保护要求;再结合河堤外河岸生态绿化和河岸土地开发整理、河岸风沙治理,构建生态功能完善、景观优美、土地利用优化的国土空间布局。

4.2 设计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2014)和西藏自治区防洪规划,沿线重要城镇(山南市)防洪标准采用50 a一遇,贡嘎机场的防洪标准为50 a一遇,其余县城和重要城镇防洪標准采用20~30 a一遇,乡镇防洪标准采用10~20 a一遇,集中成片防洪标准采用10 a一遇。对具体的河段采用相应的防洪标准。

4.3 河道泥沙与防洪治理措施

生态闸+局部防洪堤工程根据河道比降、洪水、泥沙及地形、地质特点,以防御5 a一遇洪水为标准,自下游至上游分段设置生态闸,原则上不大量淹没农田、村庄、道路等设施。枯水期闸门关闭,形成宽缓的河面,避免河床泥沙裸露,彻底切断河流风沙来源,解决冬季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问题。汛期闸门敞开,利用汛期洪水带走多余泥沙,解决河段冲淤平衡问题。同时,兼顾鱼类栖息和生态保护需要,生态闸在鱼类栖息产卵和洄游期敞开运行,以不影响生态环保要求为准则。

在满足风沙治理和生态保护需要的同时,按各河段防洪防护对象要求,局部设置相应标准生态防洪堤,缩窄河道,归顺水流,增加汛期流速,带走上一年淤积的泥沙,同时在堤背侧开展土地整理,创造生态、生产、生活发展用地空间,确保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产业协调发展。

4.4 河岸生态绿化设计

根据生态闸+局部防洪堤工程特点,采取主次结合、分区打造的生态恢复策略,城区段以打造绿化景观为主,非城区段根据现场状况,以农耕、生态涵养、植被恢复为主。可分为城区景观段、非城区南面植被恢复段、江心湿地景观段、非城区北岸沿河植被恢复段、非城区北面山体植被恢复段,并根据植被恢复和景观设计需要,配置相应的水光互补灌溉措施。

4.5 河岸土地开发整理

根据生态闸+局部防洪堤布置,开展各级闸坝堤后土地整理。南岸现状地类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地类的区域,可主要开发成耕地、园地等农业用地;北岸现状主要地类为农用地、其他地类的区域,可主要开发为生态防护林等生态用地;在兼顾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前提下,根据沿岸城镇发展规划,适当布局城镇生产生活用地。

4.6 河岸风沙治理

根据山南段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一方面是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另一方面又处于人口密集的城市附近,考虑采取人工造林治沙和物理治沙相结合的风沙治理措施。

人工造林就是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乡土树种,特别是灌木树种,构建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组成的具有复层林冠的紧密结构林带。物理治沙措施主要是指沙障,适用于本地区居民点、基础设施等的保护,或为实施植物治沙措施提供保护,以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

5 山南段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方案预期效益

(1)生态闸+局部防洪堤工程措施可有效解决洪水期河道行洪安全、枯水期河道扬沙困扰,同时在堤背侧填土造地可增加生产生活用地,为后续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经济产业发展等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

(2)主次结合、分区构建的城区景观段、非城区南面植被恢复段、江心湿地景观段、非城区北岸沿河植被恢复段、非城区北面山体植被恢复段,落实了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区”原则。

(3)依据南北岸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构想的土地开发整理措施,在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底线原则的同时,可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4)因地制宜的生态与物理风沙治理措施,可进一步巩固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成果,为城市发展提供宜居、宜业、宜游、宜享的美好环境。

6 结 语

通过统筹谋划、工程引领、生态引领的综合措施体系,以生态闸+局部防洪堤工程措施为基础,结合河岸生态绿化设计、河岸土地开发整理、河岸风沙治理措施,可解决山南段的风沙灾害,控制水土流失,在提升河道防洪度汛安全的同时,构建山南段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体系,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国土空间结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Z].北京: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35-36.

[2]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藏政发〔2014〕108号)[Z].拉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4:96-101.

[3] 高吉喜,张小华,邹长新,等.筑牢生态屏障 建设美丽中国[J].环境保护,2021(6):17-20.

[作者简介] 叶三霞(1985—),女,湖北赤壁人,副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生态环保、工程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22-09-22

(责任编辑 徐素霞)

猜你喜欢
构想保护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信息技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坚持节约用地推进玉屏经济发展
生态安全法框架体系完善构想
安庆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