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娇艳
摘 要:红色资源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存,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技兼修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将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园环境和微文化,能有效解决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模式僵化、氛围不足、载体局限等问题,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关键词:红色资源 高职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精湛的人才的重任。国务院于2019年发布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中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內容空泛: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相同,理论性较强,部分高职思政教师上课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变通,在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方面缺乏必要指导,长此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心目中变成了高大上的不接地气的课程。部分教师授课时集中讲解教材考点,学生考前死记硬背即可拿到高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忽视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学生缺乏透过教材对现实问题进行解读的能力。此外,高职院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校的职业特色相结合,没有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挖掘与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对于本应呈现职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形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模式僵化:教育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学生虽然理论基础不牢,但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喜欢亲身感知参与, 传统的思政课堂以我说、你听的形式展开,不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未形成合力,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将“三全育人”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工处、校团委并没有通力合作,各教育主体力量分散,缺乏有针对性的统一行动。[2]
(三)氛围不足:校园环境渗透不够
一是缺乏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系列活动多具有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效果不明显,很难营造出同辈群体互相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此外,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利用本校的职业特色,并未充分挖掘与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二是缺乏可视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隐性和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氛围不足。
(四)载体局限:大众传播载体运用不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空间已从现实拓展到网络空间,微信、微博、微视频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应用甚广,人人都是自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创作的短文、短视频传播出去,这些短文和短视频内容短小,信息量却很大,大众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可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若能加以开发利用,可以成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但现实生活中,许多高职院校依然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载体,缺乏对新型大众传播载体的运用,导致微阵地逐步丧失。
二、利用红色资源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红色资源与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度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了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等多个方面,与红色资源在理论基石和核心内容上具有同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世界观教育要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时期形成的,从产生之初便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3]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厚植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红色资源里记载的革命英雄舍小家顾大家的事迹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范本。人生观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红色资源所展现的革命先烈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高职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了精神指引。道德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红色资源中记载了无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道德楷模,这些鲜活的人物事迹能引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
(二)红色资源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形式
红色资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信息的。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主要指在革命建设时期形成的各种精神;信息形态的红色资源主要包括革命宣传标语、红色经典故事、红歌等。借助红色资源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各种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能打破时空界限,促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历史、走进生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感染力,解决高职大学生理论功底薄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的问题。
(三)红色资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红色资源能由具体的人、事、物营造出一种立体可感的情景氛围,让参与者置身其中感受历史上一段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高职院校大学生走进名人故居、遗址,会情不自禁地对伟人无私奉献、奋斗不息的精神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去往烈士陵园便能被革命烈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折服;听一首红色歌曲或一段红色经典故事便能激发澎湃的爱国情绪。红色资源能将昔时的“景”以新的形式再次呈现在眼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这一特点,能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单向灌输模式。
三、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红色资源在内容、形式、育人环境等方面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路径。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园环境、微文化,达到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学形式、优化育人环境、开拓教育载体的目的。[4]
(一)融入课程教学,架构红色资源“课程思政”体系
一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整合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将红色资源融入各个教学模块。例如,红色资源中革命英雄身上体现的开拓进取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对应到“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教育。另一方面,借助红色资源物质、精神、信息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除了利用传统的思政课堂,还可以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情景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打造形式多样、别开生面的红色课堂。例如,以课前展示的形式让学生走向讲台演绎历史小故事,感悟英雄烈士经历过的峥嵘岁月,引发情绪情感的共鸣;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齐唱革命歌曲、诵读红色经典、观看经典红色影视作品片段,视听结合,调动学生情绪,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二是融入专業课程,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当前,各大高校都比较重视“课程思政”,但也存在敷衍应付、流于形式等问题。时下热门的“课程思政”完全可以将红色资源利用起来,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形成合力共同抓住这一契机,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本专业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在研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工程的同时,了解背后蕴含的文化和革命历史事迹;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红色革命景点进行户外野营训练,感悟历史、磨砺意志。
三是结合当地特色和学校学生实际增设校本课程,开设与红色资源相关的公选课、通识课。教师用丰富的案例、故事,生动地讲解吸引学生眼球,最终让学生主动学、愿意学,在聆听故事、了解历史、感知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深受课程熏陶,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二)融入实践教学,开辟红色资源实践大课堂
一是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红色资源包含了物质形态的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等,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若能将学生带领到现场参观、感知,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会更加显著;红色资源包含了抽象的革命精神,比如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拍摄微电影、演红色话剧等形式,将这些令人动容的精神呈现出来,学生在筹划、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即领悟了精神实质;红色资源还包含文学作品、红色歌曲、著作等文字信息形式的资源,可通过开展红歌比赛、讲好红色故事、爱国主义征文比赛等实践活动,鼓励全体同学参与,加强宣传,扩大活动影响,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红色事迹,感悟红色革命精神。
二是将红色资源融入专业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比较注重校企合作,专业实践教学深受学生喜爱和重视,可以将红色资源适时融入专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高职院校组织学生进企业实习时,可以与有着红色文化积淀的企业开展合作,选择那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邀请企业老员工给学生讲述企业成长史,讲述企业在战乱年代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贡献的,讲述企业在举步维艰时企业领导人和企业员工是如何携手克服困难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的。学生在实习时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也能了解企业的成长经历,了解企业创始人的家国情怀,在实训实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养成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爱国爱党的优良品质。
三是将红色资源融入社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深入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三下乡”活动,通过访谈、调研了解当地的革命历史,感悟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此外,还可以积极参与红色公益活动,用自己的智慧、专业技能和爱心为退役军人、革命英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公益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感知幸福、体验快乐,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自我。
(三)融入校园环境,营造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一是融入校园建设,开辟校内“红色角”。开辟红色资源宣传专栏,以可视可见的形式直接表现红色资源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感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创立红色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高职院校的课外活动多由各种社团组织,学校可根据情况配一定数量的思政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不仅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思政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还可以使思政教师引领社团发展方向,开展更多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益活动。此外,可以根据学校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创立若干红色社团,有目的、有计划地定期开展系列红色活动。
三是开展红色论坛,举办“红色大讲堂”。邀请专家进校园,进行红色文化宣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邀请学校所在地的英雄楷模走进校园讲述红色故事,让学生感受身边榜样的力量;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论坛,开展“讲好红色故事”的演讲比赛,让学生从“知道”到“感动”再到“践行”,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融入微文化,创新红色文化育人载体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众传播媒介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的快速崛起,传播迅速的“微文化”越来越受到高职大学生的青睐。“微文化”具有内容短小但信息量大的特征,在微文化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拍摄微电影,制作微视频,打造“指尖上的思想政治教育”。[5]
一是将红色资源融入短视频,创作一些短小经典的红色资源推广视频,鼓励优秀大学生成为红色博主、红色主播,打造校园网络红人,以他们的感染力、号召力吸引一批“粉丝”,向“粉丝”宣传红色文化,传递文明理念,使红色资源跨越时空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是创立与红色资源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或不定期地推送红色经典故事、图片,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分享交流,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进行分享,逐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四、结语
未来社会对德技兼修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已成为企业用人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不仅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
[2] 聂国林.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3] 程雪妮.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4] 郑燕燕.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9.
[5] 范蓉蓉.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基金项目:2022年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红色文化研学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 (GDCP-DJ-20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