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婵娟 刘超明
摘 要:大学生是当今新时代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据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三千万。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医学院校更应坚持“五育融合”理念,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规划提供保障。
关键词:五育融合;医学教育:病理学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工作。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的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同时,“五育融合”育人理念也为社会主义办学指明了方向[2]。医学院校培养五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3]。病理学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医学生培养极为重要。在教学改革倡导“五育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医学教育“五育融合”的内涵,针对病理教学“五育融合”的现状,提出改革策略,为医学课程五育融合育人提供借鉴。
1 医学教育“五育融合”的内涵
殷子寓认为从医学角度看,德为“魂”,若心脏;智为“津”,若血液;体为“干”,若骨骼;美为“表”,若皮肤;劳为“基”,若肌肉;拥有健康的心脏、充足的血液、强壮的骨骼、完美的皮肤、有力的肌肉方为健康的人[3]。
1.1 德育铸魂
德育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也提出“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4]”。医学生应坚定理想信念,具备“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高尚的医魂,才能实现“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目标。
1.2 智育生津
智育是指“知行合一”,智慧与能力的统称[5]。医生的工作是治病救人,作为医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医疗知识和技术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也在不断更新,这要求学生除了有精湛的医术外,还需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1.3 体育强干
体育是以健康为第一要素[5]。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疗行业工作强度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临床上专业技能的发挥,因此大学生应加强体育锻炼。
1.4 美育完肤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医务人员通过大方得体的仪态、美丽的心情、温和的语气为患者创造美丽舒适的人文环境,使患者心情愉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学校通过加强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热爱美的能力,让医学生以美引善,帮助患者发现自己身体美、健康美。
1.5 劳育建基
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它的劳动需要考虑专业的特殊性。医学专业性强、要求高、工作强度大,这要求医务人员勤于劳动、善于劳动。因此在课堂上,应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幸福观。
2 医学教育“五育融合”的现状
2.1 高职高专院校“五育融合”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面向基层和社区服务的实用性、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全面整体的发展。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推进五育融合育人存在诸多难题,与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背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6]。在高职高专院校,学校只注重学生某方面技能的培养,使育人目标逐渐分化,教学效果明显弱化。而且高职高专院校学习周期短、课程任务重,以及学校盲目追求就业率,进一步加剧五育失衡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目前高职院校还存在对五育融合育人的误解,认为五育之间是“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关系。其实不然,五育融合是指五育之间相互融通、共生共长的关系,只有将五育融合到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五育的生成,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2 病理课程“五育融合”的情况
病理课程是一门阐述疾病本质的学科,是所有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从教材层面上看,教材内容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专业性[7]。从教师层面看,病理学教师是临床专业出身,经过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临床训练,尽管会参加短期的培训,但没有系统的教育,很难把五育教育融入病理学课堂。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高,所以培养学生的时候會侧重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略其他方面,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目前,在教师的日常授课中,主要讲授专业知识,注重智育的培养,很少进行德体美劳育的培养,更没有五育融合。学生在学习方面,由于专科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重,从而大部分学生都会把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上。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病理学课程五育融合情况不容乐观。
3 医学教育“五育融合”的意义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提出:“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8]所以“五育融合”是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所必须坚持和实行的教学策略,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课程教育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五育融合”既满足新时代的育人需求,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满足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的时代诉求。但是,受传统价值理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在促进国家教育体系现代化改革的进程中,仍存在很大的困境。如应试教育弊端没有彻底根除,“五育”间存在短板,资源不均衡,导致其相互割裂和不协调发展,这严重限制人的全面发展[9]。所以,“五育融合”育人是推动现代化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
4 病理学课程融合“五育”的策略
4.1 重新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止点。它是国家规定的高等教育的总目标,再由不同专业的学科专家规定的课程目标,最后分解到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建设教育强国。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秉持全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态度,融合五育培养,制定成人成才的课程标准。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涵盖德智体美劳。以肿瘤这一章为例,以德为先,培养学生高尚医德,从而对价值观形成有引领作用。由于医学专业性强,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和精湛的医术。由于医务工作强度高,学生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且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倡导健康体质,因此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预防肿瘤。教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通过仪态和心灵美,创造医学美的环境,以美引善,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4.2 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根据现代化教育要求,高校五育融合内容应定位于国家政策、高校整改方法及社会协助。政府各级部门应联合协作,积极响应当下德智体美劳教育并举发展路径,政府部门要与学校、社会在政策内容上进行联动,将国家育人政策层层落实、步步扎根[10]。高校应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和整改,使教师成为合格的“五育融合”教育的传授者。教授同一门课的教师根据“五育融合”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改进,让五育全面整体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病理课教学内容应多开展实训课和去医院见习课,让学生们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磨炼意志,体会劳动的乐趣。教研室老师联合临床病理科医生一起建立病理学案例库,做到理论联系临床。以血栓形成为例,首先通过临床案例导入课程,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和担当。让学生明白学完血栓形成的条件后,有义务对患者进行科普如何避免血栓形成。在讲述冠心病、吸烟、肥胖等更容易形成血栓时,告诉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久病卧床、缺少活动会使血流速度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教导学生多劳动、不要宅在宿舍,多看看大自然,去发现劳动美和校园美。在临床上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多和病人沟通交流。并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了解血栓的形态和成分,引导学生探究病理切片相关的专业问题,让学生发现科学之美。
4.3 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病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习效果不佳。在“五育融合”背景下,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如临床案例教学法,运用精心设计的临床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让学生了解临床理论知识,熟悉临床思维方法和技能,真正做到书本上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可提高学生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同时发展学生语言表达、交往、倾听和思考的能力,还能增强责任心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思维碰撞,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效果。如演示法,通过病理学标本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化技术完善上课效果,采用实物、病理学标本或病理数字切片等丰富教学资源,扩张学习空间。如启发式教学,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五育融合”背景下,教师应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从而实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主动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4.4 改革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不能一味地拿分数给学生贴标签,应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因此为发挥正确指挥棒的作用,高校应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确定育人评价里有五育融合育人及相关细化的评价指标,改变缺失弱化德育、美育、劳育的情况。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建立适配的考评方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目前,学生病理学课程的考评方式是取综合成绩,包括20%的平时成绩、30%的操作考核成绩和50%的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的判断标准是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情况,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给分。这种形式的课程考评只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忽略了德体美劳育考评。针对这种情况,病理教研室老师应统一平时成绩的考评标准,制定好各项标准。如学生按时上课、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实训课小组学习时,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体力;在医院见习时,对高强度医院见习的适应情况;实验报告绘图的准确度和视觉效果;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病理学相关竞赛成绩和科研成果。通过这些标准的制定,对学生的病理学课程考核更公平和全面,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育人。
结语
“五育融合”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体系,是对教育的重塑和革新。五育融合育人是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建立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本研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查阅,分析了医学教育“五育融合”的内涵,审视了专科院校和病理学这门课程“五育融合”的现状,阐明五育融合育人在医学教育中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提出了病理学课程在不同方面的改革策略。此次的病理学课程改革探索处于起步阶段,可能忽略了很多细节,在日后的教学中将不断完善。“五育融合”是新时代的一场重大探索和伟大实验,需要大家共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一鸣.构建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20(20):56-58.
[2]李庆九.落实“五育”并举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兼谈高品質学校的核心指向及其行动方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29):8-13.
[3]殷子寓,吴他凡,李建华,等.医学教育“五育融合”有效路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2,30(02):137-140.
[4]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生[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5]张海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刍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4):30-35.
[6]徐雪平.高职院校五育融合育人瓶颈及破解[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3):71-75.
[7]于丹,王莹,井欢,等.病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9):37-38.
[8]刘琳琳.习近平关于教育公平重要论述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1.
[9]杨丽.“五育融合”的历史演进、现实困境及实现之策——基于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1(04):1-10.
[10]杨韫嘉,霍楷.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模式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6):86-89.
[11]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01).
作者简介:王婵娟(1992— ),女,汉族,江西上饶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病理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