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023-06-11 11:23:47章敬峰
文教资料 2023年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章敬峰

摘 要: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承担了就业指导和课程育人的重任。然而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思政元素融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完善等问题,育人成效尚待凸显。本文探讨通过强化课程思政引领作用,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革新考核评价方式等,协同思政育人力量,以达到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 就业指导课程 育人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旨在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加强价值塑造与引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我国应用型高校普及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目的是引导学生做好早期的职业规划,认识就业形势,提高求职竞争力,为将来的发展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要深入推进就业育人,健全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和实

效。应用型高校着力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须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就业指导课程理应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思政体系,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学与考核方式,提高育人成效。

一、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课程思政认知尚待深化

应用型高校注重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助于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多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展,课程模式主要为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侧重于学生学业、职业指导及求职竞争力提升。但是课程对中间年级大学生过程性收获关注不足,对其价值观引导、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不够,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挖掘,未能促进就业指导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进一步融合,针对性较差,教师与学生难以产生足够的情感共鸣,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作用难以实现。由于对课程思政教育认识不够深入,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也难以提高,反过来又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二)师资队伍建设尚待加强

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尚未开设就业指导方向,且应用型高校受发展水平制约,一般并没有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但是因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应用型高校通常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开设为公共必修课,在严重缺少资深的就业指导专家现状下,就業指导课教师一般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及专兼职辅导员担任。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及辅导员虽然整体政治素质较高,但因其在高校承担了繁忙的学生事务工作,且参加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缺少学习提升和有效激励的境况下,就业指导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不高,就业指导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力不强,掣肘了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建设。[1]

(三)教育教学成效尚待凸显

应用型高校侧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理论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课内容主要围绕基础理论知识和就业政策开展,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内容融入较少、较浅,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与创新性。教学中,部分就业指导授课教师偏向于对学生进行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理论说教,教学方式陈旧、单一;课堂上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环节偏少,教师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奉献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同时,就业指导实践课常以走访参观企业的方式开展,时间短促,很难有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课程思政建设收效不佳。不少学生在就业指导课堂上反馈的就业期望值偏高,但在日常学习中缺少规划,思想认识不够深刻,社会实践锻炼不足,实际执行力较差。就业指导课程未能真正实现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的效果。

(四)课程考核评价尚待完善

就业指导课程在应用型高校常作为公共基础课或通识教育课,为学生职业规划与求职就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课程把学生职业认知与抉择放在重要地位,一般以做好学生指导服务、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作为教师教学考核内容,通常以完成职业规划书、简历制作情况等作为学习考评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并没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纳入考核评价范围,覆盖面较窄,不尽科学、不够合理,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未尽体现,无法精准评判就业育人和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实效。就业指导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道德情操,促进其将个人才能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贡献力量,实现人生自我价值。

二、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强化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一)引领人才培养,明晰课程目标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对改革传统的重智育、轻德育人才培养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就业指导课程并非简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或指导学生实现就业,就业指导教师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工作,正确引领人才培养方向。在负面信息四处充斥、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下,纠正部分大学生好高骛远、贪求安逸享乐、奉献精神不足等扭曲的思想价值观,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课程设计中的方向引导作用。通过逐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指引学生走好人生的大方向,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做好设计规划,真正脚踏实地,在实践奋斗中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可靠人才。

(二)协同育人力量,师生教学相长

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协同思想政治育人力量,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提高育人效力。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求职准备中提升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健全的人格参与学业学习、职业规划、职业抉择,不断提升综合素养,适应职业需求与社会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高校为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需要督促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担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课程思政有助于涵养优良师德师风,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提升思政育人认知理念,实现教学相长,更好地与“三全育人”要求同向同行。[2]

(三)助力全面发展,实现充分就业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接续奋斗。从大学生个人发展来说,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就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高政治站位,紧密联系大学生就业工作与国家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觉把个人人生理想抱负融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需要中,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受个人信念、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的情况愈发严重,存在过度追求个人自由主义现象,通过强化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引导和负面心理疏导,加强形势政策分析,做好信息推送、简历与面试个性化辅导等工作,能有效增强学生求职信心,激发工作热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3]

三、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思政内容

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应以立德树人为落脚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就业指导课程不仅帮助学生认识职业,进行求职指导,而且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摆在首要的任务是从顶层优化教学设计,丰富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案例,邀请优秀毕业生校友现身说法,布置生涯人物访谈任务等,多措并举,宣扬爱国奉献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例如,在“职业价值观”一讲中,通过讲述“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案例,介绍其将40多载光阴和全部积蓄献给祖国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光辉事迹,引发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就业指导课程中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职业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军入伍,争先投身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农业技术推广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自觉把个人发展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增瓦。

(二)完善课程体系,调动学生活力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个性化指导与服务要求很高,应通过不断健全课程体系,采用小班授课等方式,提高课堂质量。应用型高校要倍加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关照大学生在校成长发展全过程。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可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学业规划指导,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向高年级学生突出就业竞争力培养,强化求职应聘指导,提高职业适应力;在中间阶段及大学生涯全程渗透人生价值观教育,紧密关联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提高综合素养。课堂教学中可酌情设置互动环节和辩论问题,调动学生活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观点,在论辩中提高思想认识、澄清价值观念、提高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应用型高校要善于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多方联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诸如开展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等就业育人活动;亦可在实践课程中,深化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带领毕业生深入企事业单位一线开展现场教学,加深学生对行业实际的认知、理解[4],真切感受优秀职员的爱岗敬业精神,丰富课程体验,获得更深层次领悟。

(三)加强师资培养,创新教学手段

以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和潜能。通过加强就业育人培训学习,组织课程思政交流研讨会,聘请优秀思政专任教师担任课程顾问等形式,帮助就业指导教师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促进思政元素与其本身专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能改善其思政理论知识广而不深的局面,从而有效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就业指导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力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丰富教学形式;改革“灌输式”教学弊端,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引入体验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分组竞争,强化学生学习内驱力,着力打造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就业指导教师应多采用一线工作法,深入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咨询,并通过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朋辈教育,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发挥自身榜样垂范效应,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双重育人作用,进一步拓展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5]

(四)夯实组织保障,革新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作为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环节,是考查和评估学生学业情况的必要方式。伴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应用型高校要夯实组织保障,加大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投入及成效奖励力度,稳定师资队伍,配套建立课程考核目标,完成课程考核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考核要兼顾“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合理设置过程性考核内容。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就业指导课程考核要革新传统的评价方式,应增加过程性考核和思想政治考核评价比重。例如,采用建立学生档案形式,全面记录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学习态度、课堂互动、道德表现等思想政治素质内容,观察学生成长变化情况;在期末考核中,职业规划模块部分可以主要由职业规划书设计、生涯人物访谈报告构成,就业指导模块部分可以由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等内容构成,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和道德实践表现[6],有利于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课业收获与思政素质,有益于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培育,达到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目的,以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曹树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3):36-37.

[2] 刘美玲,张婷婷.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蚌埠学院學报,2022(4):91-92.

[3] 王赛.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22(8):79-80.

[4] 丁伟,魏冰,沈嘉斌.新时代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构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1):137-138.

[5] 黄玉凤.“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路径探析[J].海峡科学,2020(8):92-93.

[6] 李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以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为例[J].大学,2022(18):66-68.

基金项目:安徽省2020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就业指导” (2020xsxxkc204),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22年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WJKY-202203) 。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9期)2016-11-29 14:21:39
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简析高职院校基于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企业导报(2015年16期)2015-12-14 09:38:17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