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福建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研究

2023-06-11 11:13程智宾钟文强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专业建设

程智宾 钟文强

[摘要]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福建省数字经济规模占全省GDP比重近一半,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以福建省为对象,从福建省产业结构布局和数字经济發展情况入手,分析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发现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但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人才需求、中高职贯通培养等方面适应性不够以及专业数字化升级偏慢。对此,福建省职业教育应立足现实基础和优势,推进专业数字化治理,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关键词]数字经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产业发展;匹配度

[作者简介]程智宾(1980- ),男,福建漳州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钟文强(1990- ),男,福建三明人,福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福建  福州  3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专项课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编号:ZG202005)的子课题“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案例研究”(项目编号:Z-11,项目主持人:程智宾)和2019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AI大数据分析赋能福建新高考改革支持系统运用的实证性研究”(项目编号:FJJKCGZ1--269,项目主持人:程智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1-0050-07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9.8%。”①“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达73.4,数字经济规模超2.3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47%。”②为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新增、调整了大量专业。2022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根据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新兴专业,支持高水平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

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的内涵与分析框架

(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的内涵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具有“根”在地方、“特”在产业、“准”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独特优势。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布局是否匹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制造强国战略,是衡量职业教育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基本逻辑是:一方面,产业发展动向决定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规模、结构、类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专业建设发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转化、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的分析框架

从产业发展需求入手分析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的问题。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发展型式理论,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随之变化。良好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就业结构也能够对产业发展起到反向推动作用。同时,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才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而劳动者是实现从技术到生产力这一转换过程的重要载体。技术的革新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技术的发展也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的分析框架可从数量匹配和质量匹配两个方面出发:一是数量匹配,包含布局、规模、层次三个维度。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布局的匹配度指的是由于自然资源、人口等条件的不同使不同区域拥有了不同的产业类别和规模结构,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类别是否与区域内产业类别匹配,反映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规模匹配度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供给的规模是否与产业发展中所需劳动力规模相匹配。层次匹配度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供给,要与产业转型升级中所需劳动力层次需求相匹配。产业发展阶段存在差异,不同区域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层次也存在差别。二是质量匹配,包含专业能力要求、通用能力要求两个维度。专业能力要求匹配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产业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提出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匹配。通用能力要求匹配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具备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职业岗位提出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组织管理、学习迁移等通用素质能力要求相匹配。通过五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综合分析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

二、福建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福建省统计局统计(见下页表1),截至2021年末,福建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2%;产业结构增值比重由2015年的8.1∶50.9∶41.0调整为2021年的5.9∶46.9∶47.2。全国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3%;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9.0∶40.5∶50.5调整为2021年的7.3∶39.4∶53.3。从全国和福建省产业结构及变化趋势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成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新发展引擎。2015—2021年,全国一、二、三产的调整幅度为-1.7、-1.1、2.8,福建省为-2.2、-4.0、6.2。2021年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6.1个百分点,说明福建产业结构优化速度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速明显,第二产业增速放缓但比重仍然较大。

(二)福建省产业布局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福建省着力打造“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即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等六大主导产业;特色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文化产业四个优势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海洋高新产业五个新兴产业。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为抓手,推进各设区市错位竞争,推动区域产业特色发展。全省龙头企业紧密对接产业新体系和总体经济结构布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如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分析福建省和各地区的经济规划可知,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是福建省最为重要的产业,各地区均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三、福建省职业教育结构现状分析

(一)各地区职业院校分布情况

福建省现有职业教育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49所,在校生40.98万人,占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中职学校203所(含技校),中职在校生46.02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1%。根据2022年高职招生计划和2022年中职专业备案情况统计(开设中职专业的学校,包括部分高职院校和开放大学等,不含技校)(见表2),各地区均有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福州市的职业院校分布较为密集,中高职分别为46所和16所;其次为泉州,中高职分别为38所和12所;职业院校分布最少的是龙岩地区。从整体上看,福建省职业院校分布基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

(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2022年福建省的职业院校中,高职院校共设置覆盖18个专业大类333个专业,布局2124个专业点;中职学校共设置涵盖18个专业大类200个专业,布局1996个专业点,高职和中职均没有开设公安司法大类专业。对各专业大类设置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一是从学校设置情况看,中职学校设置的专业大类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电子与信息大类135所、财经商贸大类132所、教育与体育大类124所,后三位分别是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6所、资源与环境大类6所、水利大类2所;高职设置的专业大类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财经商贸大类42所、电子与信息大类41所、教育与体育大类40所,后三位分别是农林牧渔大类8所、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5所、水利大类2所。二是从专业布点来看,中职专业布点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电子与信息大类354个、财经商贸大类269个、装备制造大类221个,排名后三的分别是资源与环境大类8个、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7个、水利大类2个;高职学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电子与信息大类303个、财经商贸大类301个、文化艺术大类248个,排名后三的分别是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20个、生物与化工大类18个、水利大类9个。总而言之,从2022年中职毕业生数和高职招生计划数来看,排名前三的均为电子与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和教育与体育大类。

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分析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

根据三次产业结构,对专业大类进行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对应农林牧渔大类,第二产业对应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土木建筑大类、水利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轻工纺织大类和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其他为第三产业。用专业—产业偏离度(Z-C)判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公式为:Z-C偏离度=专业布点比率/产业GDP比率-1。Z-C偏离度>0,表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布点比率高于相应产业GDP比率;Z-C偏离度<0,则表明相关专业布点比率低于相应产业GDP比率。偏离度绝对值越小,说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越高。

根据2022年中高职各专业大类布点情况和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情况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福建省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均呈现出“三二一”态势,说明福建省职业学校专业布局整体顺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但还不够理想。总体上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存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应专业设置偏少,而第三产业相应专业设置偏多的问题。

(二)专业规模与产业用人需求匹配度

据福建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发布的2021年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可知,2021年三次产业用人需求比重为7.71∶46.61∶45.68,中职和高职专业学生规模占比数据和上述专业大类对应产业划分方法统计。用专业—用人偏离度(Z-Y)判定专业学生规模与产业用人需求的匹配度,公式为:Z-Y偏离度=专业规模占比/产业用人需求占比-1。Z-Y偏离度>0,表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学生规模高于相应产业用人需求;Z-Y偏离度<0,则表明相关专业学生规模小于相应产业用人需求。偏离度绝对值越小,说明专业规模与产业用人需求匹配度越高。由表4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应专业类别学生培养规模偏小、人才供给不足,而第三产业对应专业类别学生培养规模偏大、相对过剩。

细分至各行业和专业领域,第二产业的相关岗位人才需求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人才缺口最大;第三产业的营业人员、收银员、秘书和办公人员等职业,市场需求人数远小于求职人数。以高等职业教育与福建省“六四五”产业新体系的匹配情况看,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现代农业、现代纺织服装等领域人才供给最为紧缺,电子信息与数字产业、文化等领域人才供给大致匹配。部分非“六四五”产业新体系重点发展的产业,由于相关专业办学成本低的原因,专业布点过多,人才供给过剩,如财经商贸类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占比非常大,特别是无教育专业办学背景的民办院校热衷于开设此类专业。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护理等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三)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匹配度

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治理现代化,驱动力由要素投入向技术创新转变,急需更多掌握关键技术、高端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目前福建省中高职五年制贯通培养已实施多年,但是在依托中高、高本或中高本贯通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成效并不明显。需要强化职业教育内部适应性,推进贯通式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管理考核等方面加强衔接,使人才培养类型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贯通培养的逻辑起点在于专业结构,以专业大类为起点分析某专业大类中职毕业生数和高职招生数偏离度(Z-G)。分析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匹配度,公式如下:Z-G偏离度=中职专业大类毕业生数占比/高职专业大类招生数占比-1。Z-G偏离度>0,表明中职大类专业毕业生数占比高于高职大类专业招生数占比;Z-G偏离度<0,则表明中职大类专业毕业生数占比低于高职大类专业招生数占比。偏离度绝对值越小,代表中高职专业结构匹配度越高。由表5数据可知,福建省职业学校的中高职贯通培养Z-G偏离度在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领域数值较小且为正数,说明匹配度较高。这两大类对应的行业岗位技术含量高、專业技能训练周期长、熟练程度要求高,是福建省“十四五”期间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具有较好的贯通培养基础。部分专业大类偏离度数值较大且为负数,如资源环境与安全、食品药品与粮食、能源动力与材料等类别,说明中职专业基础不牢固,中高职专业结构匹配度不高,这些产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布局不合理。

(四)岗位专业能力要求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匹配度

不同的产业、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不同。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进行调研发现,各学校在申报新专业、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过程总体规范。一般先通过网络查询和企业走访等方式形成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包括人才需求情况和岗位要求等内容,再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拟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近三年福建省在人工智能领域专科层次人才招聘需求分析得出,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要求学生具备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算法和数据分析与挖掘的能力。同时,对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上述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基本涵盖在专业课程中且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要求,整体匹配度较高。但是,对于一些传统专业如财经商贸类专业而言,部分学生和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偏陈旧,未将目前岗位所需的新技术和新规范融入教学。

(五)岗位通用能力要求与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匹配度

分析近三年福建省各领域专科层次人才招聘需求得出,企业对职业素养和通识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甚至比专业技能更重视。在“素养”方面,要求责任感强、乐于合作、积极主动;在“通识能力”方面,要求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针对职业素养和通识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高职院校比较重视,设有德育、美育等通识课程和劳动教育等素质课程,开展团学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等,依托学生工作室、社团、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以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伴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产业数字化要求,用人单位招聘时增加了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的要求。通过调研发现,福建省职业院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公共必修课程,但大部分学校是办公软件应用的教学,高科技技术应用与体验明显不足。有些专业虽然按照新版专业目录要求更改了名称,但在课程内容上未达到“数字化”升级改造的要求。

五、提高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的对策措施

(一)推进专业布局的数字化治理

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首先应调整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尤其在数字经济时代,地方产业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推进专业布局数字化治理、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成为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厘清职业教育专业与国民经济行业的关系。相关教育部门应将职业教育专业依据三次产业和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划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备案填报时标注属于哪类国民经济行业,学生就业统计时应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来统计,确保专业就业信息统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二是建立“产业—就业—专业”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以业务应用为核心、数据要素为基础,整合政府统计数据、行业统计数据、招聘平台数据、教育与就业数据等,根据产业、职业、专业、岗位等分类,对未来几年的产业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为教育管理部门和职业院校提供专业设置决策依据。三是优化专业布局,对接地区发展战略,发挥政府规划和统筹管理作用。通过合理的招生规模、差异化的资金投入等方式指导职业院校紧盯产业链条需求,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发展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专业,优化专业布局。

(二)筑牢中高本贯通培养的基础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要与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要求相匹配。当前,各产业已步入中高端发展阶段,特别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各行业中越来越普遍,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既是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要求。一是建设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机制。从招生制度、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实施等环节构建中高本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可操作、可落地、可持续的方案。修制订招生制度,明确中高本专业衔接在招生、考试、升学等方面的要求,制订中高本间学分与学习成果转换机制和质量监管、评价机制。二是试点实施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中职学校、高职学校、职业本科学校,针对能源动力与材料、装备制造等技术含量高、技能训练周期长且社会急需的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试点实施“3+2”“3+2+2”“3+4”等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清晰界定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共同研制一体化核心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和岗位实习标准等。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与产业岗位需求匹配,这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前提。一是提升专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与贡献度。根据福建省“六四五”产业体系和大力发展“四大经济”的战略部署,重点培育一批与数字化产业(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智慧旅游等)等新兴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强国家、省级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力度,实现专业与区域间融合发展。二是强化专业与行业企业之间融合发展。职业院校联合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普通本科高校等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建立校企资源投入、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育人机制,形成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四方协同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共同体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动态展示企業用人需求、技术需求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及科研服务情况,自动分析数量以及质量匹配度,实现产教两端人才和技术供需的精准对接,推动人才、技术、资源、服务的全方位共享,实现互利共赢。三是校企共同推进“三教”改革。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制订管理办法,明确各方职责及考核制度。教师参与具体的生产、科研及管理环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优化师资结构,构建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并融入真实的企业项目;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方法与工作过程对接,实施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之间融合发展。

(四)加强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培训

加快传统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培养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素养培养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删减不合时宜的老旧课程,增设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的课程。二是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应用场景体验中心,开设人工智能概论、元宇宙概论等课程,加强教师和学生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培训。三是推动大数据、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广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動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打破课堂边界,促进自主学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22-02-28.

②福建经济信息中心.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报告(2022年)[Z].2022-08-08.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Z].2020-07-10.

[2]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刘晓,钱鉴楠.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147.

[4]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2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22-03-14.

[5]许世建,徐旦.伴生逻辑下职业教育的区域产业适应性——来自宁波的实践证据[J].教育学术月刊,2022(9):68-74.

[6]张慧青.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2023-03-10].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7WN1SO36whLpCgh0R0Z-ifBI1L3ks338rpyhinzvy7DFZlvY702uQApiuYfBu5EKcHJNsbJUJTHlajTHCoszT&uniplatform=NZKPT.

[7]郭璇瑄,陶红.数字经济赋能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5-74.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专业建设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