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碳审计实施与多元协同机制构建

2023-06-11 08:35梁力军冯江林孙玉璇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碳目标

梁力军 冯江林 孙玉璇

【摘要】碳审计是针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进行监督、 鉴证和评价的重要治理工具, 也是能源审计和环境审计的重要构成。由于碳审计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 关乎参与其中的多个角色, 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就要求碳审计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应实现有机协同, 以确保“双碳”目标的实现。首先, 从碳审计理论体系、 碳审计对象与范围以及碳审计主体协同等视角, 对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综述。其次, 从碳审计规制与标准、 实施主体定位与人员技能、 碳排放数据质量与审计证据获取、 碳评价体系与碳信息披露等视角, 梳理出我国碳审计实施的现状与主要问题。然后, 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对我国碳审计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碳审计环境进行系统性分析, 提出应构建“规制准则协同—审计主体协同—数据资源协同—信息披露协同”的碳审计多元协同机制, 从而形成由政府部门、 审计机构和专业组织、 碳排放企业等多元化权利主体共同组成的协同治理体系。

【关键词】“双碳”目标;碳审计体系;碳審计要素耦合;多元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11-0083-8

一、 引言

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已被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 是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措施。2021年, 我国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令第19号)正式施行, 表明我国碳排放权市场正处于飞速发展中。而碳审计作为碳排放权交易中的重要一环, 健全和完善碳审计体系刻不容缓。同时, 作为环境审计和能源审计的一部分, 碳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依据相关规制和审计准则, 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碳排放责任履行落实情况所进行的检查和鉴证, 也是监督和评估碳排放管理活动及其成果的一种行为。碳审计正在向独立的审计领域演进, 在保障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方面, 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治理工具。

“双碳”目标的提出, 为碳审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及挑战。由于碳审计实施过程中涉及多类审计主体、 审计对象和不同行业, 同时, 还需要参照和遵循碳排放核查、 审计准则、 环境与资源管理等多项规制, 碳数据与审计证据的获取面临渠道多、 维度多和质量不高等问题。总体而言, 碳审计实施面临极大的专业挑战, 单一部门或机构无法完全应对, 需要政府、 企业、 审计机构、 专业机构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目前, 学界对于碳审计体系内部构成和协同路径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也未提出系统性的协同机制方案或模式建议。本文引入系统论、 协同论和机制理论等, 尝试分析和构建碳审计协同机制, 力求为碳审计的有效推进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二、 碳审计研究综述

我国学界对碳审计的研究是随着低碳经济与碳交易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 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10 ~ 2015年左右, 该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碳审计理论体系与框架构建方面; 第二阶段为2016 ~ 2020年左右, 该阶段对碳审计的对象、 范围与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为2020年至今, 逐渐转向碳审计实施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一)碳审计理论体系方面的研究

国内学界对碳审计理论的研究始于2009年(叶祖达,2009), 早期在碳审计动因及内涵的研究方面形成了以下观点: 一是碳结果鉴证论, 何雪峰和刘斌(2010)、 王爱国和王一川(2014)认为碳审计主要是引入第三方审验机构对碳信息披露结果进行核查的行为; 二是碳行为监管论, 陈燕燕和彭兰香(2010)、 刘惠萍和王爱国(2013)及管亚梅(2013)等认为碳审计实质上是针对碳排放行为实施的一种监管手段; 三是碳交易驱动论, 李兆东等(2010)和郑立乔(2014)提出要尽快构建起碳交易体系, 从而更好地实施碳审计。2016年以后, 碳审计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张薇(2016)和杨博文(2017)等从审计主体、 审计对象、 审计范围、 审计目标与审计标准等视角展开了系统性研究, 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碳审计理论体系。2020年之后, 碳审计的理论研究逐渐开始聚焦于碳核算与碳会计、 碳审计中的问题和对策等, 但审计标准如何落地和应用实证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

(二)碳审计对象与范围方面的研究

碳审计内容的“认知差异”是碳审计理论与应用研究中的重要矛盾之一。张薇(2016)提出, 由于碳排放涉及多个行业和企业, 碳审计对象差异大和碳排放环节复杂, 故碳审计对象与范围不易确定。一类观点认为应关注温室气体。如何雪峰和刘斌(2010)、 欧阳弘毅等(2011)、 徐爱玲(2014)认为应包括涉碳产品排放的碳实物量, 以及碳排放量和碳固量的核算。而杨博文(2017)和苗蕾(2020)等认为, 碳审计对象与范围还应包括低碳政策和低碳资金分配及使用绩效、 碳足迹追踪与资源利用率衡量等。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应关注碳排放源。如朱朝晖和梁胜浩(2015)、 范钦(2021)从碳排放企业组织及其供应链视角来审视审计对象, 将排放源按照直接排放源、 间接排放源、 供应链排放源和其他排放源进行分类并纳入审计范围。两类观点主要关注单个企业及其对应的碳排放和碳足迹, 却忽视了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碳排放关联关系, 甚至可能造成局部低碳而全局高碳的情况(朱丹,2014), 如何将碳审计的范围扩展至供应链节点上的核心企业及关联企业是研究中的难点(董华涛,2018)。

(三)碳审计主体与协同方面的研究

作为审计学科的一项新分类, 碳审计主体的定位研究结论尚未取得共识(钱纯等,2011;庄尚文等,2020)。相关研究主要形成了三类观点: 一是社会审计主导论, 如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认为财务审计与碳审计相似度很高, 故会计师事务所可充分发挥其优势来主导碳审计实施, 高建慧(2015)和王祖慧(2020)等国内学者对此观点表示认同; 二是国家审计主导论, 如袁广达和徐德越(2023)等认为国家审计应充分发挥其资源整合和调度作用来主导碳审计实施; 三是多元审计主体协同论, 庄尚文等(2020)和刘晓艳(2022)认为三类审计可以各自发挥其碳治理功能的优势, 形成“三位一体”的碳审计体系。三类观点均认为碳审计是跨领域的新兴学科, 其专业性极强, 在选择审计主体时可重点考虑独立性、 审计质量和成本等方面因素(郑石桥,2022), 应加强多元审计主体之间的协同(李兆东和李萝宇,2022), 并提出应构建“国家审计为主导、 内部审计为辅助、 社会审计作为补充”的碳审计体系(刘惠萍和王爱国,2013;蒋峻松等,2022)。但如何协同和协同具体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也未涉及政府主体、 碳监管主体及其他专业性机构。

需要指出的是, 与传统审计不同, 碳审计是一种复杂、 多元化的工作, 审计人员不但要对碳减排政策、 管理、 资金分配使用等进行合理性、 合规性和合法性审计, 还需要对碳足迹、 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以及碳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王爱国和王一川,2014;赵放,2014)。

综上可知, 碳审计与低碳经济、 经济学、 金融学、 审计学、 供应链和统计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碳审计主体定位、 对象与范围、 指标构建等定性层面, 数据验证型和实证型等定量研究还较少。另外, 碳审计问题的专业性和跨学科特点, 也必然推进碳审计多元协同方面研究的深化。因此, 随着碳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碳审计实施的不断推进, 有必要以我国碳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为切入点, 探究碳审计实施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和协同路径, 以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切实推动碳审计实施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 我国碳审计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碳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均相对较短, 仅有十余年历史, 在碳审计实施标准与规范、 碳审计主体定位与人员技能、 碳数据获取与审计证据获取、 碳评价与信息披露等重要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与不足, 具体分析如下。

(一)碳审计实施标准与规制之间的孤立性问题

目前, 我国碳审计涉及的主要行业领域包括电力行业、 交通运输业、 钢铁行业、 化工业和建筑业等, 行业门类差异极大, 其审计类型可包括碳减排政策实施绩效审计、 碳减排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绩效审计、 碳减排产品碳标签的盘查审计、 碳减排活动或事项的碳足迹审计、 碳减排管理系统实施效能审计以及碳减排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等。而碳审计实施的依据又包括环境环保类、 碳会计和碳核算类、 碳核查类、 碳审计类等法律规制和标准规范,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碳审计实施所要遵循和关联的规则规范远比传统审计、 环境审计和资源审计更为复杂。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国际和国内尚缺乏碳审计的统一审计标准与通行的评价规范(刘惠萍和王爱国,2013), 我国现行法律规制中也并没有明确的碳审计法律基础, 如作为审计行业最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南 —— 《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 也并未对碳审计的执行标准进行充分的阐释, 缺乏具有通行性的碳审计标准、 碳审计程序、 碳审计职责和碳审计评价等规范。我国实施碳审计的规制环境并不完善(崔秀梅和周莹,2022;高强等,2014)。从理论视角及实践视角上, 我国各类主体发布的与碳相关政策规制与审计标准规制之间并未形成协同关系。

(二)碳审计主体定位缺陷与人员技能不足问题

当前, 我国碳审计的实施初步形成以国家审计为主导、 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为辅助的“三位一体”框架。但从现实来看, 国家审计的碳审计边界有限, 而社会碳审计和企业碳审计的驱动力、 公信力又不足(庄尚文等,2020)。对企业碳排放量提供核查的主要是技术服务类机构, 而非审计领域的机构。但技术服务类机构在问题表述、 核查方式和审计取证方面缺乏规范性和专业性, 影响了碳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吕伶俐,2022)。同时, 我国碳审计的实施还缺乏统一、 明确的标准和规范, 各类审计机构和专业机构按各自理解和侧重开展审计工作, 导致碳审计结果的可信性和可用性相对不足。因此, 碳审计亟需审计机构与碳技术服务专业机构之间的专业协同与技能协同, 从而构建起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和多元审计主体间的协同网络和协同机制。

另外, 对碳排放的专业性理解不足以及碳审计配合责任的不明确, 会影响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度, 导致审计机构无法充分获取碳排放数据与审计证据, 直接或间接影响碳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 由于碳排放过程涉及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变化, 碳排放的轨迹追踪、 核查执行和碳排放量计算、 碳数据判定和碳信息评价等过程均需要坚实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 故对审计专业人员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碳排放存在的行业差异又进一步加大了碳审计的实施难度。故尽快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准, 加强与碳排放核查及碳专业咨询机构人员的知识协同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

(三)碳数据渠道多元与审计证据难获取问题

碳审计过程不仅涉及多类碳排放主体的排放当量数据, 还涉及与碳相关的排放轨迹、 政策执行情况、 资金使用绩效、 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评估等数据。而碳数据所对应的渠道涉及碳排放企业与关联企业、 政府职能部门、 审计机构、 专业咨询机构、 检验检测机构、 碳交易平台和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 各数据主体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相关数据很难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流动和共享, 形成“信息孤岛”和“数据孤岛”, 进而影响碳数据的质量和碳审计的实施, 甚至引发碳审计风险。

另外, 在碳审计实施过程中, 需要使用专业设备或技术对碳燃料使用范围、 耗费、 排放的海量信息及数据进行统计与查证, 且现行碳会计与碳排放核算体系尚不能及时、 准确和完整地提供碳信息(卢露,2021)。而碳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之间职责、 义务的界定不够明晰, 使被审计单位对碳审计目的和价值的理解不充分(李晓清,2017), 易导致双方之间形成更为复杂的审计关系(刘晓艳,2022), 并影响碳审计主客体之间的数据与信息传递质量与效率, 甚至出现碳数据造假现象, 导致碳审计数据获取的连续性、 时序性无法得到保障, 从而削弱碳审计证据的可信性和可用性。故实现碳足迹和碳数据生命周期的全流程追踪和共享, 是确保碳数据质量的关键。

(四)碳评价体系不统一与信息披露不规范问题

与传统审计对象相比, 碳审计的对象更为特殊和复杂。碳审计的实施不但需要审计领域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环境生态、 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故如何构建起以“碳元素”为对象的科学、 规范和可行的碳评价体系十分重要, 即要以标准口径和统一尺度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碳排放情况。目前, 国内在碳评价体系方面还缺乏定量化和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冗杂、 不统一, 无法完全满足碳審计和碳鉴证需求, 也无法有效进行同业比较和时序比较, 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碳审计的发展。

在碳信息披露的维度标准和质量要求方面, 各类审计主体、 监管主体和政府职能部门对碳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相关披露规范与要求各不相同, 甚至披露范围和对象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要求企业披露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信息, 而对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方式以及披露时限要求不明, 甚至未明确提出应进行审计; 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则要求披露“大气污染物监测”情况, 但未明确提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另外, 目前的碳审计报告披露方式可划分为合并式披露和单独式披露两种, 多数企业将碳信息披露的审计结果以文字形式放置于传统审计报告中, 仅作为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一部分。碳信息披露内容中对企业碳减排规划的定性描述较多, 而对企业采取的具体减排行动、 碳排放权运用和碳排放额度预警、 企业经营与碳排放间的关系等披露较少, 信息质量也较差。

四、 碳审计要素耦合与多元协同机制构析

本文针对碳审计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运用系统论、 协同论和机制理论等对碳审计体系的协同机制展开对策性研究。

(一)碳审计涵义与体系构成

碳审计是基于审计学视域和运用审计逻辑治理碳排放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新方法和新举措, 政府部门、 审计机构和碳排放企业等多元主体以“双碳”目标和碳治理规划作为共同的治理目标, 由审计机构(包括专业技术及鉴证机构)运用定性手段、 定量手段对碳交易、 碳产品及碳排放足迹进行全面追踪, 并依据碳排放数据形成碳证据及做出鉴证和评价的系统性过程。“双碳”目标下的碳审计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 碳审计体系是一个由多元主体、 多类对象、 多种资源共同构成的复杂体系。其中主要包括碳监管机构(政府职能部门)、 碳审计与鉴证机构(含各类审计机构、 碳专业咨询与服务公司)和碳信息使用者等多元主体, 而碳审计客体则为碳排放企业, 碳审计具体对象主要包括企业碳产品信息与数据、 企业碳足迹与生命周期追踪、 企业碳排放数据和企业碳资金运用等。另外, 与碳相关的法律规制与准则规范、 碳市场与碳交易市场环境、 低碳技术应用程度、 企业及消费者碳意识与认知及其他环境要素等共同构成了碳审计环境, 而碳审计环境会对碳审计体系中的碳治理效能、 碳审计实施效果和碳目标实现程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碳审计体系的耦合分析

碳审计体系是一个自组织、 自演化的复杂性体系, 也是一个关联性、 复杂性极强的系统, 任何微观和宏观因素的变动都有可能对碳审计的目标实现产生影响。根据席酉民和尚玉钒(2002)所提出的系统论观点, 任何社会经济系统(记作S)均可视为由一组关联要素或子系统(记为ai=Ω, Ω为要素或子系统集合)的集合组成; 系统在每一瞬间都会显示出一定的状态特性(记为x), 而推进系统演进的作用力主要有外力 —— 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对生态系统演进的推动或阻力、 内力 —— 生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耦合效能对生态系统发展产生的作用力。生态系统在由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演变的过程中, 需要保持能量、 物质和资源的动态平衡和协同, 否则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或紊乱状态。

基于系统论观点, 可以构建起碳审计体系中的各类主体要素、 客体要素与碳审计环境要素耦合的系统模型, 该模型由体系要素E与耦合函数f构成, E=f(Ea,Eb,Ec,Ed,Eg), Ea、 Eb和Ec分别表示碳审计体系中的“碳审计与鉴证机构”“碳监管机构”和“碳排放企业”等三类子要素集, Ed表示“碳审计环境”子要素集, Eg表示“碳审计对象”子要素集, 每个子要素集又包含各自的多维构成因素。五类子要素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函数f为非算术关系, 通过非线性关系产生信息和能量聚合, 从而对碳审计体系产生影响(产出或输出)。碳审计体系的耦合模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 碳审计体系的耦合主要包括四类: 一是碳审计体系内主体与客体要素间的耦合, 即碳监管机构、 碳审计与鉴证机构等主体与碳排放企业之间的资源协同与分配关系; 二是碳审计对象要素间的耦合, 即碳产品、 碳足迹和碳排放数据、 碳资金运用等多类要素之间的交互与流转关系; 三是碳审计环境要素间的耦合, 即碳规制环境、 碳交易环境、 碳技术环境、 碳消费环境之间的相互支撑与映射关系; 四是碳审计体系的总体耦合, 即审计主体、 审计客体、 审计对象和审计环境等四类体系要素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对碳审计体系运行状态的影响程度 —— 系统耦合度。

通过碳审计体系耦合的情况分析, 可探究碳审计体系变化和演进的规律, 从而为提升碳审计体系的效能与实现碳审计治理功能提出有益的建议措施。

(三)碳审计体系的多元协同机制构建

协同论是以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和突变论等理论作为基础, 研究复杂系统如何从无序向有序演变的作用机理和演进规律(鲍勇剑,2019)。一个复杂系统一般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由于系统环境中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系统整合后的效果被期望应大于各子系统的单独作用之和(Haken,1983)。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间的资源、 能量交互可称为外部协同, 而子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交互关系, 可称为内部协同。

根据协同理论, 系统需具有复杂性、 开放性、 非线性作用、 远离平衡态且具有系统涨落等重要特征(张立荣和冷向明,2008)。碳审计体系符合复杂系统的特征要求。处于碳审计环境中的各类主体、 客体, 需要通过碳治理方面的各类资源投入, 从而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使得碳审计体系形成一个多元协同机制, 如图3所示。

1. 碳审计准则与碳规制之间的协同机制构建。首先, 我国应尽快制定和颁布有关碳审计实施方面的专项法律规制, 明确政府职能部门、 碳审计与鉴证机构、 碳排放企业的权利和责任义务, 明确企业碳排放量核算的规范和计量方法, 重点对碳排放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过程和结果提出明晰的规范性要求, 实现碳排放过程和碳信息披露结果的“动静结合”。其次, 应设立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标准, 包括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标准、 转换标准, 以及碳足迹的测算范围和测算方法, 同时应构建起由多方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的碳审计准则体系, 将碳审计纳入审计准则中并制定相应的碳审计指南和碳审计程序, 为碳审计实施提供专业指导。再次, 应加强碳行業及关联产业与科研机构、 高校之间的合作研究, 夯实和拓展碳审计理论体系、 评价标准与实践指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与碳关联的各主体在制定和发布各类与碳相关的规制时, 应充分考虑国际碳规制的特点与国内实际情况。从制定碳规制伊始即需要与各类碳审计机构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 从碳规制的流程性、 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等方面, 注重碳核算方法与碳审计标准之间的连通性、 碳排放评价与碳审计指标口径之间的一致性, 让碳规制拥有良好的可遵循性、 可实施性和可审性。

2. 多元碳审计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构建。碳审计体系是我国碳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构成, 碳审计体系的核心是审计体系内的多元主体,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 各类碳审计与鉴证机构等多元主体与碳排放企业应以“双碳”目标实现作为共同的主线功能与资源协作效能, 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职能协同、 信息协同、 标准协同和资源协同, 将多元审计主体的分散资源转化为聚合功能, 形成碳审计的“职能链”和“协同审计网络”。碳审计主体协同机制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 各类碳审计主体之间协同机制构建的核心是数据与信息共享, 充分发挥多元审计主体的专业领域优势和资源协同效果, 从而形成以国家审计为主导、 由社会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共同参与的碳审计互动协同机制。一是, 应基于国家审计、 社会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把握审计协同中的关键因素、 重点内容, 充分发挥各类审计机构在审计专业知识、 审计人才资源和审计实践经验等方面的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协调, 挖掘审计资源的规模效应。二是, 应通过创新碳审计协同理念和绩效评价方式, 以及增加碳审计实施的专项资金投入、 技术投入和专业资源投入, 来全面提升碳审计体系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 进一步提升碳审计体系的协同力。三是, 亟待形成国家审计、 社会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数据与信息共享机制和成果共用协同机制, 从而克服三类审计之间的沟通位差。

3. 碳审计数据资源的协同机制构建。碳排放数据涉及碳排放企业的多个经营环节, 包括生产流水线产出单位产品的能源及原材料等的耗用数据、 管理及职能部门的资源消耗量、 商务差旅行驶里程及燃料使用数据、 废水废弃物的排放数据等, 指标数据多源且不易進行交叉验证, 同时还涉及多种排放计算及换算方法。一是, 政府职能部门和国家审计机构可主导构建起分级碳审计信息数据库, 可按碳排放企业经营生产全流程或碳产品的形成轨迹, 统一计算、 换算及折算标准, 实时采集实际发生的碳排放及关联数据, 减少碳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二是, 可运用大数据技术、 区块链技术和云技术等, 将企业及其供应链中的原料开采、 运输、 制造、 销售和回收等各节点的海量数据以电子形式在“云”端进行在线直报和储存, 打破时空限制和构建起碳信息共享机制, 各类数据用户可通过远程渠道发起碳数据的调用或使用需求, 提升碳审计数据价值挖掘的效率和质量。三是, 可运用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 实现对已有碳数据的整合挖掘和历史缺失值补充, 构建起全流程、 全覆盖和全审计体系的碳排放持续跟踪和反馈系统, 推进碳审计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和数据的快速交叉验证。

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 完整性和可靠性, 是碳审计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政府监管部门、 碳审计机构与相关专业机构应针对碳数据的生命周期特征, 从碳源确定、 碳排放类别甄别、 碳排放过程、 碳排放核算、 碳排放计量和碳排放评估等方面进行全流程评估, 协同运用相关匹配的信息技术手段、 统计标准、 换算口径、 评价指标和监测方法, 形成多方可共享共用的碳数据生命周期和循环图谱, 从而确保碳数据流转的可视化及其质量, 为碳审计的实施和客观评价提供及时和必要的支撑条件。

4. 碳审计信息披露的协同机制构建。政府职能部门应基于“双碳”目标, 尽快完善碳审计的顶层设计和明确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规范, 如可建立起企业碳信息披露平台和制定企业碳信息披露规范制度, 切实要求企业履行碳信息披露责任, 运用碳排放权配额、 财政补贴额等工具来规范和引导企业的碳排放行为。一是, 应制定碳信息披露的具体原则(如真实性、 可靠性和安全性等), 以及规范碳信息披露的具体维度和时限。二是, 从各类不同碳审计信息用户的使用需求视角, 对碳审计信息进行碳排放标准、 碳会计与碳核算、 碳经济发展与规划、 碳监测标准与规范等要素的数据化解析和可视化解读。三是, 对碳信息的统计指标要求与计算方法标准进行公开披露和动态更新, 包括碳排放量、 碳汇与碳库的测量以及相关方法学的构建等。

为确保碳审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及其可读性、 可比性、 可用性, 政府职能部门、 碳审计主体及相关专业机构可协商制定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和奖励的具体要求, 从碳排放权、 碳交易额、 碳绩效奖励以及纳税等各方面来联动制定可操作性规制, 并建议通过立法形式来明确碳排放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数据与信息责任、 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

五、 总结与展望

本文基于碳审计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对碳审计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探究, 并运用系统论、 机制理论和协同理论提出应构建碳审计体系多元协同机制的建议。通过研究, 可得出相关结论和启示。一是, 我国碳审计实施中还存在相关问题, 尤其是碳审计实施标准与碳相关规制之间的协同性问题最为紧迫, 需要高度关注和重点解决。二是, 运用系统论、 机制理论和协同论对碳审计体系的构成及其要素进行分析, 认为碳审计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 由碳审计主体(碳监管机构、 碳审计与鉴证机构)、 碳审计客体(碳排放企业)、 碳审计对象(企业碳产品信息与数据、企业碳足迹与生命周期追踪、企业碳排放数据和企业碳资金运用等)和碳审计环境(规制环境、碳市场与碳交易市场环境、 技术应用环境和碳认知环境等)等要素相互作用和共同构成。三是, 需构建起碳审计准则和规则多元协同机制, 实现碳审计体系各要素之间的有效耦合,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的耦合度。

基于相关研究, 本文对碳审计的涵义进行了界定, 并试图厘清碳审计体系及其要素构成、 影响关系, 但实际上影响碳审计体系耦合的变量和因素众多, 要研究多元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路径具有很大难度。故此后笔者拟运用系统动力学与仿真工具, 构建起碳审计体系协同机制仿真模型, 从系统动态视角来探究碳审计体系的耦合路径与作用规律, 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碳审计实施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鲍勇剑.协同论:合作的科学 —— 协同论创始人哈肯教授访谈录[ J].清华管理评论,2019(11):6 ~ 19.

陈燕燕,彭兰香.我国碳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J].财会月刊,2010(27):71 ~ 73.

崔秀梅,周莹.基于“双碳”目标视角下碳审计概念框架设计[ J].绿色财会,2022(11):35 ~ 37+56.

范钦.碳中和背景下碳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J].审计观察,2021(10):74 ~ 78.

高建慧.基于传统审计视角的低碳审计模式探讨[ J].商业会计,2015(11):122 ~ 124.

高强,李秀莲,张旭丽等.碳审计相关问题探讨 —— 基于政府审计公告的分析[ J].财会通讯,2014(16):101 ~ 103.

管亚梅.免疫系统论下的碳审计模式构建[ J].管理现代化,2013(5):26 ~ 28+40.

何雪峰,刘斌.碳审计理论结构初探[ 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10):25 ~ 26.

蒋峻松,乔智,张妍.我国碳会计相关研究热点与趋势[ J].财会月刊,2022(18):88 ~ 97.

李兆东,时现,鄢璐.基于能质流分析的生产型企业环境审计[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24 ~ 28.

劉惠萍,王爱国.我国碳审计的推进研究[ J].宏观经济研究,2013(6):77 ~ 82+111.

卢露.碳中和背景下完善我国碳排放核算体系的思考[ J].西南金融,2021(12):15 ~ 27.

吕伶俐.“双碳”目标下碳审计的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 J].财会月刊,2022(S1):3 ~ 7.

苗蕾.碳审计研究述评[ J].财政监督,2020(24):82 ~ 85.

欧阳弘毅,付敏,白睿洁.论我国碳审计[ 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7):339.

钱纯,苏宁,孟南.关于我国碳审计主体的思考[ J].会计之友,2011(17):76 ~ 78.

王爱国,王一川.碳鉴证业务是审计的一个自然领域[ J].审计研究,2014(4):49 ~ 53.

王祖慧.低碳经济下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研究 —— 书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教程》[ J].肉类研究,2020(2):108 ~ 109.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徐爱玲.企业碳会计研究述评[ J].当代财经,2014(8):111 ~ 120.

杨博文.环境责任下我国碳审计与鉴证制度框架的构建[ 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6):75 ~ 84.

叶祖达.碳审计在总体规划中的角色[ 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58 ~ 62+8.

张立荣,冷向明.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 —— 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1 ~ 19.

赵放.关于我国碳审计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J].审计研究,2014(4):54 ~ 57.

郑立乔.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内企业碳审计制度框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郑石桥.论碳审计主体[ J].财会月刊,2022(9):94 ~ 98.

朱朝晖,梁胜浩.供应链碳足迹与企业碳审计[ 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92 ~ 96.

朱丹.产业生态学视角下的低碳供应链探讨[ J].物流技术,2014(19):367 ~ 370.

庄尚文,蒋屠鉴,王丽.新时代推进碳审计全覆盖的问题与对策[ J].财会月刊,2020(17):86 ~ 91.

Haken H.. Synergetics: An Introduction[M].Berlin: Springer-Verlag,1983.

猜你喜欢
双碳目标
“双碳”背景下财政与税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及研究
我的新目标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双碳”背景下推动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
绿田机械:净利润复合增速超80%“双碳”目标加速企业绿色发展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s7—8单项选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