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俊美
淮剧的唱腔是其艺术的独特美,而文本的深厚与广阔又是一方面,这正是淮剧人不断努力的方向。编剧管燕草是淮剧内容创作的中流砥柱。她提出并践行的“人文新淮剧”的艺术理念,既是淮剧人剧种自觉的一种体现,更是传统戏曲如何实现现代转化的艺术探索。从《半纸春光》《孔乙己》《纸间留仙》,到《新乌盆记》《画的画》《影的影》,这一系列艺术创作的有力推进,集中诠释了淮剧人从创作理念到创作方法、创作原则及艺术技巧的坚定性、整体性和延续性,淮剧《影的影》便是这大体系中的一维,它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比一般的小剧场戏曲更加具有体系和延续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
人文新淮剧的深度拓展
从乡野走来的淮剧,经过上海的都市化考验,观众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下的淮剧如何发展,一定离不开观众的内容与审美检验,新探索是其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淮剧《影的影》的第一个创新是内容的创新,即人文性的深度开掘。它所写之故事不是单线单人,而是明末、民国两段人生映射到一人之身,其人文意义便在这一个“映”字之上,于是“影”的含义便应运而生,这恰体现了该剧的人文性。该剧讲述的第一段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听雪楼”花魁柳卿清被张三公子迎娶的前一天,与被贬的金修文一见倾心,遂定下第二日同赴“世外桃源”的盟约。然金因大雪失约,柳等到绝望,选择了投河自尽。第二段故事发生在民国,“听雪楼”花魁雨凌凌偶遇留日归来的李金堂,从广州私奔至上海结成连理。不料婚后生活“一地鸡毛”,张三公子追寻到沪,三人再次构成一种情与爱的张力。有趣的是,在演出的版本中,两个花魁均由陈丽娟饰演,陈继云则前半段饰演金修文,后半段饰演张三公子(张家明)。这就增添了该剧的互文性,也是“影”的深蕴表达。
淮剧《影的影》在文本上便铺陈了“求而不得”的绝境、“得非所得”的困境和“舍而不舍”的囧境。其跨越性的故事对比和人物对比,不仅建构了历史上的女性困惑,而且从根底上展现了在两性世界的相处中,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模式的事实。该剧在情感的刻画上尤为细腻,对爱情、婚姻和家庭充满了拷问,其中的人生况味令人深思。
二、独创性:
舞台样貌的自洽圆融
淮剧选择小剧场,创新是核心。与大剧场相比,小剧场戏曲表演的形与韵更加突显,也更加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淮剧《影的影》的独创性十分突出,具体表现是多维度的。淮剧《影的影》最初的设计是淮粤合演,这种跨越是有较高难度的,也是淮剧《影的影》在艺术上的新探索。因为种种原因,目前是纯淮剧的版本,但音乐上的考究是不减一分的。就唱腔设计而言,该剧的定位是首在追求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其次是节奏的掌控。最终,“自由调”为主要用曲,辅以“小悲调”“淮调”“拉调”呈现出作曲色彩的变化。
白爱莲、谭昀两位导演在该剧倾注的艺术构想与情感呈现很好地对接了编剧的创意。比如剧中所用的“红线”,可谓变化万千。一会儿它是房屋建筑,一会儿它是古琴,一会儿它又变成了表演的支点。这样的创意与舞美一起,精简了道具的繁复性,提升了舞台的诗意空间。两个“影”的设计,也是该剧的独创。他们的舞蹈动作,既拓展了戏曲的表演方式,又实现了捡场人的功能,于是那酒杯说来就来,那一地鸡毛的心绪在那一团毛线之中滚落在舞台……此外,该剧的服装也很独特,它的设计是自成一体的,红色是一个特别鲜明的主体色,与红线形成呼应,构成了多维度的映射关系。
三、回味性:
细腻深味的人物建构
淮剧《影的影》的回味性体现出鲜明的女性色彩。当然这里的女性色彩并不等于人们常常误解的“女权主义”,但从女性的角度体味人生、体味生命、体味生活,甚至体味两性之间的关系的女性色彩,仍然回答的是深刻的带有普适性的人类问题。鲁迅先生在其杂文集《坟》中提出了经典一问:“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而在淮剧《影的影》中,编导思考的是“娜拉不出走,活着怎么办?”前一个问题让人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后一个问题追问的其实是女性的内心世界。但无论哪一个问题,都是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剧中也许没有答案,但提问本身便是一种警醒。
回顾中国戏曲史,从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传统戏以男权社会之男性观创作的大量戏曲文本而言,女性的角色是一种假设中的构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自我觉醒展现出与时代同步阀的新时代特色。当代社会改变的不仅是物质基础,也深刻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及时代语境下,文艺创作反映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淮剧《影的影》的艺术切口虽小,但其深刻洞察却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小剧场本身的创新性、实验性、探索性和先锋性,与艺术文本的、价值的、观念的和形式的创意表达最能互相成就。在多年的创作经验下,编剧管燕草、导演白爱莲以及主演陈丽娟都融入了很强的新时代女性的创表意识,让该剧洋溢着很强的思辨色彩和藝术的风格化、精致化和多棱角透射。如果说新时代戏剧的核心内容是人物的行动和内心世界,那么在淮剧《影的影》中,观众捕捉到的既有戏剧性的呈现,又有戏曲性的表达,展现了一种创作的原动力和艺术的另一种丰姿。相信在编、导、乐、演、舞、光的共同努力下,观众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富有启迪、更加精致圆融、更加别有洞天的新淮剧。
[本文为2022年度北京市文联文学艺术创作扶持专项资金项目“评论专著《当代戏剧的理性审思》”(项目编号:Y24)、2022年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大戏看北京工作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2023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科研重点课题“‘大戏看北京视域下首都戏曲生态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