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曾经来过的“井”

2023-06-10 14:26焦虎三
团结 2023年2期
关键词:孔明天然气

在古镇寻找古井

2006年7月的一天,我站在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火井镇河北街的尾端、一幢当地人称为“海屋”的高大的老宅院前,审视和欣赏着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火井镇。我背后的老屋,相对于古镇来说,很年轻,始建于1933年,是火井镇乃至整个邛崃西路上,20世纪中叶闻名遐迩的最富丽堂皇的豪宅。但是,将近百年的岁月沧桑,已经在海屋上留下了浓重的印痕,置身于它面前,有时光倒流的恍惚。如果不是几名儿童拿着当地俗称的“火井发饽饽”——一种由大米、糯米混杂蒸制而成的白糕,从我身旁一闪而过,消失在古街的深处,我恐怕真的难以从历史中“苏醒”过来,进而忘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寻找那些千年古井,使火井镇得名的古井。

火井镇,是一座新老参半的场镇。清澈见底的盐井溪——文井江的支流,如同一条界河,将新老城镇截然分开。新镇,即河南街,在去天台山的大路两侧,虽街道宽阔,房屋齐整,却空洞呆板,毫无市井气象。

热闹的是老镇,即河北街,我身处的地方。小镇的主街道,弯曲狭长,小街旧屋,镇民毗邻而居,吊楼下临江河,上面街而市,处处弥散着一种古香古色的宁静气息。在人们的印象中,小镇古朴而宁静的日常生活,构筑起了它全部的魂魄与灵气。这是一处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小镇,是沧桑与欣欣向荣交融的小镇。但谁会想到,若回到汉代,这个如今在国内摄影圈中大名鼎鼎的“古镇天堂”,那时还只是一处杂草丛生的荒蛮之地,还没有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

使小镇得名且闻名世界的,是从小镇西行1千米远的地方的一些古井。那是邛州人当初在井上煮盐的地方。现代出土的汉砖壁画上,就刻着当初这里在井上煮盐的情景。

井上煮盐故事中的井,就是我要找的古井,它们被称为“火井”,一种会“冒火”的井。

在这个远离火井镇1千米远的山脚下路边处,我找到了现存最早的火井遗迹。井台高约半米,由灰黑色的汉砖垒砌,历经千年岁月,砖壁的菱形图案依然清晰可见。古井内径1米,井口呈六角形,俯身下看,井中犹有一汪清水照见人影。井旁,一座红砂石打造的石碑巍然矗立,碑高6米,顶端雕塑为升腾的烈焰。碑的正面,对着大路,上面的“汉代古火井”5个大字老远就能看见,这是招牌;侧面书有“世界第一井”。碑的背面为小字镌刻,记录着自汉以来历代有关古火井的历史。

这是汉代邛州古火井的遗址,也是今日“火井镇”镇名的源出处。火井之所以会有火,是因为井中含有天然气。在汉代,人们统一将天然气井称为“火井”,邛崃市火井镇便因此得名。在当地人的传说中,古时候,这里原是一片荒滩,有人发现地下有盐水沁出,便就地挖井熬盐。挖井越深,出盐越多,于是众人效仿,先后一共挖了六口井,呈六角形排列,统称“六角井”。一日深夜,电闪雷鸣,一道霹雳砸下来,最深的一口井中突然呼喇喇蹿出火焰,腾高数丈,民间敬为“神火”,最初的火井就出现了。

其实那是文明之火。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并使用天然气的国家之一。据《史记》载,在公元前3世纪,当时担任蜀郡太守的水利专家李冰曾在今天的四川邛崃一带凿井汲卤,并利用开采盐井过程中取得的天然气煮卤熬盐。到了距今1700多年的东汉时期,四川的盐井已遍及临邛、成都、南充等十多个县,利用天然气做饭、熬盐也普及到上述地区。

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且得到实际使用的临邛古代火井,不仅在历代的方志文献中具有详细和生动的记载,而且在现今尚有遗址和遗迹留存,这是古代中国科技史上难得的研究标本。

在今天的邛崃市火井镇,我还看到了一些遗失在这里的石碑、断壁,上面记载着有关火井镇的历史:北周时期(557—581年)就在取火井煮盐的天罡祠侧设置了火井镇,从此它成了一级正式的行政区划地名。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火井镇升置为火井县,直到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整整668年的时间,这里一直是县级行政单位。无论是作为镇还是作为县,抑或以前的非行政称谓,火井至今没有更改过名称。

在古井中寻找见证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火井”是如何最早被华夏先人们发现的,又是如何认识和加以利用的,传说也许永远不能给出一个正确答案,人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条件,和现在的思维模式去进行猜测。也许,就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所说的那样,当“人类遇到新的情况突然呈现时,他的办法是盲目似的乱蹦乱跳,要过很久才会找到一个差强人意的解决办法”。

我们可以推测,人们最早对于地下突然喷涌而出的“神火”,恐惧与崇拜肯定是兼而有之的。这个顶礼膜拜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总之到了西汉,我们在史籍中明确找到了古邛州人那个“差强人意的解决办法”。而此时,欧洲古罗马帝国里,斗兽场内,奴隶或罪犯还被作为“动物”放入场内与狮、虎拼斗,看台上的贵族观众则热血沸腾,心惊肉跳。

目前能见到的古人关于火井最早的记录之一,源于西汉才子扬雄的《蜀王本纪》。其中载曰:“临邛火井深六十余丈,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人类使用天然气的文字记录。而最早“差强人意”解决火井的办法,却源于西晋左思《蜀都赋》。其赋中曰:“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晋代刘逵注《蜀都赋》曰:“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焰出,以竹筒盛之,其火无灰。井有水火,取井火煮水,一斛得盐五斗;家火煮之,則盐减。邛州南设有火井巡检司。蓬溪者,地洼若池,以火引之,有声隐隐出地中,少顷炎炽。夏月积雨停水,则焰生水上,水为之沸而寒如故。秋冬水涸,则土上有焰,观者至焚衣裙。”而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卷三又载:“(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文中“井有二水”,《读史方舆纪要》更正为:“井有二,一燥一水。”燥即天然气,水即盐水。可见此时,火井的居者,除了将天然气“以竹筒盛之”用作照明外,大规模的制盐生产已经开始了,而火井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煮盐的地方。在地质学上,人们将“火井”一类的东西通称为“卤气共生矿”,指一口井里边又有天然气,又有盐物、盐水。用天然气及本身井里的天然气熬盐,煮盐水,因天然气温度高(1立方天然气的热能量为8000大卡),较之一般燃料,如柴火或炭火等,能取得更高的出盐率。

从有记录到有方法利用火井,从扬雄到左思,到常璩,时光跨越了300多年。在这300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进程,我们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留下的只有传说。

在盐井溪边,有一座小山岗,当地人将之命为“卧龙岗”,并曾在山上建过一座八角庙,专门供奉孔明神像。据老人们回忆:逢年过节,人们便在神像前燃点孔明灯。而这孔明灯,据说是诸葛亮(字孔明)巡视到此地照明时用的八角灯笼。这段长久保存于民间的传说,记录了一段诸葛亮与火井有关的趣事。

相传,古时候的火井一带有火从地下冒出来,人们叫它“神火”。三国时候,刘备当了蜀汉的皇帝,坐镇成都,封孔明为丞相。

有一回,孔明带着一些官员到火井地方看“神火”。他见井里冒出来的火微弱得很,好像快要熄灭。他又到盐井溪去看盐井,看见老百姓正架起柴火熬浑浊的盐水,费了许多柴火,也熬不开,就长叹一声走了。晚上,孔明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半夜,他起床来到火井旁边,手举鹅毛扇对着井口扇了七七四十九下。真奇怪,那原来快要熄了的神火,瞬间转为熊熊大火了。次日黎明,许多人跑到孔明那里说:“丞相爷,快去观看火井里的‘神火燃得好大呀!”孔明同人们一起去看“神火”。果然,烟焰漫天,火势很猛。孔明忙叫大家上山砍来几根大如碗口的斑竹,打通竹节,一根一根地接起来,成为一根长长的管子,并用生漆浇布缠紧,做成竹制天然气管道。又用一块中心穿孔的石盘盖在井上,一头塞入火井,一头用盖子封起来,用竹管将天然气引出。“神火”被“关”起来了。孔明又安排乡民在隔火井不远处砌灶安锅,装满盐水,然后把竹筒口对着锅底,揭开筒盖,“神火”便呼啸而出,一霎时,锅里盐水就沸腾起来了。远近乡民成群结队,来看稀奇。火井周围人家都把“神火”引来烧饭、煮菜。全球最早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就这样建成了。

当地至今还流传的这个“孔明治火井”的民间传说告诉我们,孔明在井周围筑灶数十,变“井上煮盐”为“灶上煮盐”,使盐产量迅速增长,火井也随之繁华。他不但指导火井居民改进盐业技术,还指导农民种桑养蚕,养猪养羊,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他鼓励农民养牛,教农民在冬天如何用棕皮给牛缝制衣物披在牛身上御寒,这就是民间所说的“蓑衣”。每年春耕前,他还要农民把自家养的耕牛牵到金台山来集中比赛,给养牛者评优发奖,大大鼓励了农民的积极性。孔明死后,当地群众感到伤心,便在附近的卧龙岗上修了一座八角灯楼,里面供奉孔明的神像。逢年过节,人们还在像前燃点孔明灯。直到如今,照明用的八角灯笼,还叫作“孔明灯”。孔明治理火井的地方,人们把它叫作“火井”,今火井镇即其地也。

对于这段神乎其神的传说,西晋张华《博物志》考据道:“诸葛亮往视之,后,火转旺。”南北朝刘宋的刘敬叔也在《异苑》中写道:“蜀郡临邛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火热渐微,诸葛亮一看而更盛。”魏蜀吴时期,三国之中蜀国国力薄弱,“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为了扩大食鹽生产,供应军需民食,亲自到邛崃视察火井,应该也算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他是否就用羽毛扇扇了几下或“一瞰”、火井渐微的火苗便炽热盛大了起来,似乎太玄了一点。也许,这是人们对诸葛亮热爱乃至崇拜以后油然而生的一种“炒作”。不管怎样,诸葛亮成功解决了邛崃古火井从汉桓帝、灵帝以来“火势渐微”的老大难问题,确是不争的事实。

在火井镇煮盐的油榨乡村民熊福安家的房后,我看到了埋藏在地下的、有1米多深的古代陶制天然气输送管道。管道口径为12厘米,壁厚为1厘米。据熊福安说,除此之外,当地古代用于输送天然气和盐水的方式还有竹筒和用石头打制出来的火槽子等。在油榨乡天纲祠附近,人们曾经在多处发现过石制管道,每节长0.43米,厚0.11米,上宽下窄,两头凿空如水槽,槽宽0.1米,深0.06米。下面安置石板,石槽覆盖其上,相互连接成输送天然气的管道,也即当地人通称的“火槽子”。有关专家根据地貌、碑文记载、口碑资料、实地测量和对管道的研究分析,认为“火槽子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管道”,而盐井(黄盐溪)四周300平方米的范围为古代盐场。

火井镇的天然气与井盐业,为当地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其势历经了唐、宋、元三个朝代。甚至到明代时,四川新都学者、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在《升庵外集》卷四中还云:“火井在蜀之临邛,今嘉定、犍为有之。其泉皆油,热之燃,人取为灯烛。正德中方出,古人博物亦未及此也。积阳阴之气所生,固非怪异。”完全肯定了临邛火井的始祖地位。

至清代乾隆年间,西藏办事大臣和瑛在由川赴藏途中还亲临了火井。后来,他在《署圃杂感五首》第二首诗中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火井咄可怪,窗口如画饼。挹注煎水晶,青烟袅万井。诸葛一窥时,炎汉余光炳。至今三千年,女丁出穴丙。岂惟巴蜀利,胪转荆湘境。堆阜计斗斛,售直贱淮颍。”此时,火井天然气的开发仍是“青烟袅万井”,而所产盐的外销地,不仅遍布全川,更远至荆湘。

天下万物,有始有终,有生有亡。南朝刘宋刘敬叔《异苑》卷四载:“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曜元年,人以烛投即灭,其年蜀并於魏。”是巧合,还是传说,真相已无从知晓。

时光继续前行。1659年,英国人在西半球发现了天然气;从1790年开始,煤气开始普遍成为欧洲街道和房屋照明的主要燃料。1821年美国纽约弗洛德尼亚地区开始对天然气进行第一次商业应用,通过一根小口径导管将天然气输送至用户,用于照明和烹调。距离中国人发现并利用天然气,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千年的时光。由此,我明白了,我寻找的不再是一口老井,而是中国两千多年前文明和科技发展的见证。

番 外

唐高祖武德初年的初春,益州成都人袁天纲鞍马劳困、风尘仆仆,手执蜀道使詹俊赤牒到邛州火井县赴任火井令。也许是他对地质和经济不感兴趣,也许是因为火井已经熄灭的原因,这位隋末唐初著名的数学家、星相家,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相术第一人”的袁大师,丝毫也没有意识到,在自己管辖的小县火井县内,那些无声无息如幽灵般从地底深处喷涌而出的、被当地人称为“神火”(也称“鬼火”)、后世被称为天然气的东西,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意味着什么。

在衙门中,袁大师终日深钻经典,占卜打卦。一墙之外,商贾集市热闹非凡:湖广以及成都周边地区的商人,衣身大襟腰挂藏刀的吐蕃商人,在镇上进进出出;酒、茶叶、丝绸以及用“鬼火”烧煮出的盐巴,是小镇久负盛名的交易商品。但把历史的书卷倒翻过去,有一点袁天纲心里起码是清醒的,即自己是火井镇升格为火井县之后的第一任县令,此时距离改镇为县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在火井县令一职上,袁天纲无功无过,无论是从民间传说还是史籍上,除了他四处为人预言吉凶祸福的趣事外,他第一任火井县令具体的政绩,几乎无处可寻,他对火井的关注也无影可查。

十多年后,贞观初年一位并不太为人们所熟知的诗人郑世翼,策马路过火井镇,这位在明代杨臣铮、萧良友合著的《龙文鞭影》中被白描为“常以诗文自负,亦轻佻忤物”的扬州参军,在邛州北十里童家桥,赋诗一首——《过严君平古井》:“严平本高尚,远蹈古人风。卖卜成都市,流名大汉中。旧井改人世,寒泉久不通。年多既罢汲,无禽乃遂空。如何属秋气,唯见落双桐。”标题“过”而非“吊”,自负显得确有点过了。但诗中“旧井改人世,寒泉久不通。年多既罢汲,无禽乃遂空”四句,凄凉的心境却似乎完全与凉秋落叶相扣了。

時光又匆忙向前迈了几小步。安史之乱后,偏安四川的李隆基,曾经的一代天子,因骄奢淫逸,纵情声色犬马差点国破家亡,“播迁入蜀,遂失帝位”。在《温汤对雪》一诗中,李隆基叹曰:“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惨烈。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表瑞良在兹,庶几可怡悦。”邛州火井镇火井中的“神火”,在曾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明皇的眼中若有若无,因为他此时的心情悲凉如梧桐夜雨,是不会有心思去思考除帝位和杨贵妃之外的事的。

今天,火井镇只不过是中国千百个古老乡镇的代表之一。清风千古镇长在,时逢花开春又来。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古镇,既有某处古老建筑的聚落的意思,又有一位历尽沧桑的智者在指引在启示的寓意;历史是古镇的经络,文化是古镇的血肉。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大批遗址得以修复与复建。如今的火井镇,作为龙门山旅游综合功能区南翼核心区的旅游重镇,已完成镇区汉唐风格风貌改造,古镇街区,汉唐风韵;古井广场,气势恢宏。千年古井中的火,正以另一种方式,在时光与历史的隧道中,贯通历史,传承文脉。

(焦虎三,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成都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成员/责编 刘玉霞)

猜你喜欢
孔明天然气
吴孔明院士在晋指导植保工作
我爱孔明锁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检查(短篇)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我国天然气真的供大于求吗?
工业用天然气十字路口的选择
天然气当下面临的新挑战
孔明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