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
摘 要:本文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结合高校“英语语言学概论”这一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语言学教学的具体方法:确立思政目标和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到语言以人为本的倾向性,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帮助学生领略语言的正能量效应;引导学生去欣赏美的语言;加强教师话语体系的转化能力;引导学生追踪时事热点。研究表明,以上方法是英语专业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校 课程思政 “英语语言学概论” 语言 教学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立德树人成效是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指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思政课程应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实现“明”与“暗”的结合,实现“双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是对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清晰界定,并规定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报告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思政教育。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非常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涌现出大量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既有宏观层面上的思考,也有结合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虽然课程思政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边界不清,思政目标泛化或者窄化,与教学内容若即若离,思政元素“硬”融入等。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课程思政讨论的重心会逐渐向“怎样做”移动和倾斜,因为外语课程思政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1],是一種“实践活动”[2]。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英语语言学概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基于“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 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实践,以期为一线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实现语言技能与素质培养同向同行、有机融合。
一、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有学者提出,语言学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3]正是语言学的跨学科属性给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诸多视角。在当今复杂而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如下。
第一,课程思政是英语语言学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一个重要媒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语言学导论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理性认识人类语言、增强语言文化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4]培养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思辨能力、批判性阅读和娴熟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5]是“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能力目标。“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立足于讲授语言学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把用语言学知识观察与分析语言现象作为根本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在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文明互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责任担当、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第二,语言学课程思政为助力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搭建了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有着更本质、更深刻、更持久的促进作用。[6]英语语言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异同,鉴赏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既增强了对英语和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也促进了对汉字、汉语交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语言学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
二、在“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
笔者所使用的教材是《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2版)。因为课时有限,课程组老师协商决定“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主要讲授“语言学介绍、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六章内容。笔者通过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和参与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制定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
传统语言学教学是以语言事实为基础,教师对语言学中的某些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够利用它们对语言事实进行剖析[7],这难免有“重教轻育”之嫌。而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要求教师培养综合素质高和人格健全的人才。鉴于此,语言学教学模式也要相应地创新。为此,笔者重视教育路径设计,并加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内容,把教学低阶目标(语言知识、概念及原理)与高阶目标(知识内化及价值观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各章节中加以贯彻,以实现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如笔者在讲授“语音学”时,除了引导学生通过对发音器官的认识进而掌握正确的发音方式,还引导他们关爱健康、珍爱生命。
(二)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到语言以人为本的倾向性,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
语言学课程思政不是指教师生硬地增加思政教育活动或穿插思政教育环节,而是指教师要用好隐性渠道,充分发掘语言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如讲“音位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单词“possible”前需要加“im”而不是“in”作为否定前缀,为何前缀“in”在单词“indiscreet”“incorrect”“input”中发音不同;为何汉语语气词“啊”在词语“海啊”“苦啊”“看啊”中发音迥异。笔者在介绍“同化规则”时,帮助学生感受音位的组合、聚合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讲“合作原则”时,笔者教育学生交际双方要遵守互信、平等、尊重的基本原则,并且要学会识别说话人的“话外音”“潜台词”,使得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这将有利于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
(三)帮助学生领略语言的正能量效应
人的语言既体现“人之为人”“以人为本”等人文内涵,又通过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承载人的精神生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并传递正能量。正能量表达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汉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正能量:和谐共生、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诚信友爱、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能量体现了求真、向善、向美等人文精神。从一个角度看,人类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人类对语言本体的正常期待会影响人的价值理性。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所包含的健康乐观、积极正面的正能量会影响语言的内涵、结构和运用,从而限制了人们对于语言表达的认知。如笔者在讲英语单词的构成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有unhappy, unclean, unfriendly, unhealthy, unsafe等单词,却没有unsad, undirty, unhostile, unsick, undangerous这样的单词?在汉语中,为何可以在“好”字上面加个“不”字,构成“孬”字;能在“正”字头加一个“不”,组成“歪”,但不能“坏”字头上加个“不”,“斜”字头加个“不”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这一现象,维索尔伦(Verschueren)从顺应论(adaptability theory)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阐释。[8]在他看来,英文里有unkind、unlawful、ungrateful等词汇,这实际上说明了构词过程符合社会准则系统所强调的善良、守法、感恩的行为与理念。这表明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干预词语生成过程并成为构词的认知依据。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语言例子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受语言正能量效应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
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语言艺术,教会他们如何用语言表达美,如何欣赏美的语言,如何通过语言艺术塑造美好心灵,从而更好地发挥语言的美育功能。[9]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影响人的气质、情感,滋润人的心田,改变人的修养。如笔者在讲解雅各布森提出的语言六大功能之中的“诗歌功能”时,给学生举了一个广告例子“If you drink and drive, you are a bloody idiot”,并请学生思考语言的“诗歌功能”是如何在这句话中得到体现的。大多数学生能够看到,广告商为了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精彩,使用了头韵修辞手法。广告词“drink and drive”借助语音美、形式美,体现音义一体、声情交融。这时笔者用优美的语言给予学生赞扬和肯定。但是极少有学生能够看到bloody运用的妙处。笔者引导学生思考bloody的三个意思:“流血的”(a bloody scene)、“非常的”
(a bloody fool)、“与酒有关的”(Bloody Mary)。结合语境,这三个意思在句子里都行得通。这个练习较好地整合了课程思政和语言学习,实现了三重功效:其一,学习头韵这种修辞手法和一词多义现象,领略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以美感洗涤心灵;其二,指出人类共有的价值取向,即醉驾没有好下场;其三,引导学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五)加强话语体系转化的能力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承载着思想与情感,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对人们的学习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语言艺术也就成了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语言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知识储备,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和专业特点,把纷繁复杂的“抽象话语”“理论话语”“官方话语”巧妙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用大白话讲大道理。例如笔者在讲解第二章中的学生容易混淆的三个概念“音素”(phone)、“音位”(phoneme)、“音位变体”(allophone)时,除了提到“音素就是我们交际中所听到的一个个特定的音。不同于音素,音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组语音特征的集合体。而在不同的語言环境下,一个抽象的音位可以对应不同的具体音素,这就是音位变体”这些“理论话语”以外,还通过转变话语体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我”是一个抽象的个体,就像“音位”一样。“我”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不一样的,从家庭上讲,我承担着“母亲”“妻子”“女儿”的角色;在教室里,我是“老师”,这些具体的社会角色就像“音素”一样。而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都是由“我”这个抽象的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承担的,所以它们就像“音位变体”一样。这些“大众话语”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学知识点。
(六)引导学生追踪时事热点
作为一名语言学教师,不仅自身要密切追踪专业热点,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多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热点中的语言现象,以实践树立社会公共意识及国家意识。在语言学教学中,教师可将专业知识与热点事件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如笔者在讲述homophone(同音异义词)时,给学生呈现《人民日报》的推文,即共和国一天痛失两位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配文:“愿世间如你们所愿医食无忧。”学生很容易理解“医食无忧”和“衣食无忧”是homophone。学生除了体会“医食无忧”在此语境下用得妙,更被笔者要求在课堂上分享吴孟超和袁隆平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质。当学生提到“奉献”二字时,笔者抛砖引玉,指出“爱国敬业”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当代青年要学习两位院士的爱国、敬业、奉献等高尚品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意识,外化于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文以“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章节教学为案例,考察教师的课程思政效果,动态观察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在期末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并对15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问卷调查对象为广州某高校英语专业176名大三学生,其中男生31人,女生145人。本研究共发放176份问卷,回收172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8%。
(二)结果与讨论
1. 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评价
对于“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反馈表明,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这门课之前,87%的同学认为它深奥抽象、晦涩难懂,因此也感到焦虑迷茫。修完该课程之后,85%的同学认为它实用、有趣。被采访的一名女同学说:“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增加课程趣味性,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培养创新思维。这种教法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我个人是比较受益的。经过老师的举例,我发现英语语言学和汉语的语言现象是可以进行类比和对比的,那么我在理解英语语言知识点的同时,也会调动汉语言的知识点去对比,去辅助理解。”
在被问及学习“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后,对语言的认识有哪些改变时,学生的反馈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的关注度增加。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对新闻报道、广告等身边的语言现象更加关心,从无意识获取信息到有意识地用理论分析语言现象,语言学习充满了趣味性。二是对语言的了解更加科学。画树形图分析句子结构可以增强对句子的深刻认识。学习形态学有助于对词汇的构成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2. 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评价
对于英语语言学课程思政的反馈可知,有60%的同学对课程思政有所耳闻,表明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学生群体的关注,但同时有40%的同学表示对课程思政并不了解。高达7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在语言学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三点原因:一是课程思政兼顾了课程知识和其他层面的知识,在育人的同时育德。二是思政教育与国家倡导的教育理念相呼应,课程要与时俱进。三是语言学课程思政不同于专门的思政课程,可以提神醒脑,增强趣味性。
问卷结果还显示,学生们更加喜欢隐性的课程思政。高达87%的受访者记得教师在课程中融入了中国元素,如中文的发音、中文的构词、中国的新闻等,而且多数学生认为这些引起了共鸣,提升了课堂效果。给教师带来的启示是,语言学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把思政元素的“盐”溶解在教学内容的“水”中。对此,教师需要深度解析教学内容,并做适当延伸,实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有效渗透。[10]
四、结语
本文以英语专业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实施语言学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采用课堂观摩、在线问卷、深度访谈等手段,研究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研究表明,在“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师既要优化教学内容,将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相结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使用语言,关注语言热点,同时还要加强自身话语体系转化的能力,提高教学能力。学生的反馈表明,思政内容的隐性融入不仅达到了课程育人的目的,也丰富了语言学习的内容,使枯燥的语言学理论学习变得丰富有趣。学生的反馈对于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建设性作用。根据本文的调查结果,教师要高度重视學生的意见,要多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做到师生同生同长,要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贯穿英语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思、思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肖琼,黄国文. 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中国外语,2020(5):1,10-14.
[2] 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 “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 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3] [7] 李银美,文旭. 课程思政走进语言学课堂——文旭教授访谈[J]. 语言教育,2022(1):3-10.
[4]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分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5] 鞠晶.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英语语言学》课程为例[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2(2):120-128.
[6] 颜晓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探索[J]. 前线,2020(3):7-10.
[8] 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Arnold,1999.
[9] 文旭. 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J]. 中国外语,2021(2):71-77.
[10] 甘容辉. 内涵式发展视角下新加坡高校发展理念与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66-70.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方式与有效性研究” (HS2021ZLGC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