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欣 贾如玥
每一粒种子都是独特的,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以自发生长,其生长过程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有无限可能。养护种子生长的过程如同培育学生成长的过程,襄阳东津新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是“种子教育”。学校将每一名学生看作一粒种子,从自发性、独特性、可能性、规律性四个方面出发,依托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种子教育”的自发性
种子具有天然的自发性,即种子自身特性、内因,是种子生长的决定性因素。种子生长还需要外因,如阳光、温度和水分等,它们都是种子生长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成长与种子的生长一样,内因是学生成长的根本动机,外因是学生成长的助推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指导学生购买了紫菜薹种子,并借助种子种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种子种下后,我们不管不顾,任由其自行生长,与种子种下后,被我们精心呵护,有何区别呢?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命成长,笔者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号组在种植过程中只提供必要的生长因素——水分、阳光和温度,不再打理。二号组则精心呵护,晴天两天浇一次水,阴天三天浇一次水,每两周进行施肥养护,并制定了详细的养护方案,甚至精确到浇水的数量——每次50毫升。
两个月后,两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到学校。一号组种植的紫菜薹叶子肥大,根茎很长且纤细,要从茎的底端掐断很不容易,明显是长老了。二号组种植的紫菜薹,菜叶子没被虫蛀、长相丰满,茎粗壮,从根部一掐就断。笔者让学生把劳动成果带回家烹饪,一号组的学生反映紫菜薹只有顶端能吃,二号组的学生反映紫菜薹口感清脆,水分充足,吃起来鲜嫩可口。
劳动实践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以“蔬菜种植经验”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运用不同方式养护紫菜薹的体会。学生结合种植、烹饪经验认识到:蔬菜种子的特性决定了种子可以在正常条件下萌芽,这就是其自发性,但如果没有人的劳动等外因干预,蔬菜种子就很难长成优质蔬菜。由此可见,人的劳动干预可以促进种子向好的生长方向发展。作为成长中的人,也如种子生长一样,我们要健康成长,既要发挥内因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如良好的习惯、广泛的阅读兴趣、接受老师的教导等。
二、“种子教育”的独特性
不同物种的种子在外形、大小、营养成分等方面差异巨大,同一物种的种子也存在差异,这就是种子的独特性。同样地,每一名学生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
笔者在指导学生制作水果拼盘“我心中的五角星”时,首先让学生选择容易切片的水果,如苹果、梨、菠萝等,接着指导学生将这些水果切成棱形片,然后指导学生将棱形片摆拼成大大小小的五角星,最后让学生用食用颜料为拼盘上色。出乎笔者意料的是,一名学生挑选水果时选择了杨桃。笔者问他为什么选择这种独特的水果。他说:“我认为从正面看,杨桃是一个带棱角的水果,但从侧面看,它是一个五角星,再加上黄灿灿的颜色,让我想到了五星红旗。”他觉得五星红旗是他最熟悉也最容易想到的物品,如果用杨桃拼成“祖国大地红旗飘”很有意思。虽然这名学生没有按笔者的教学要求完成“我心中的五角星”,但其想法和创意很独特,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笔者对其作品给予了好评。
这项劳动让笔者深刻认识到: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种子教育”的可能性
学生的成长和种子的生长一样,都有无限的可能。正如一粒大树种子,如果种在大地,终有一天能枝繁叶茂;倘若放进花瓶,则会长成一株细弱的树苗。这种可能性启发我们: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释放可能。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逐渐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发展关键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笔者结合家庭劳动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劳动观念,改变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发展所需的良好行为习惯。
笔者先后开展了“床铺整理擂台赛”“扫净拖明擂台赛”和“擦得净擂台赛”三个生活技能培养活动:“床铺整理擂台赛”旨在检验学生整理床铺的能力,“扫净拖明擂台赛”旨在提高学生扫地、拖地的能力,“擦得净擂台赛”旨在提高学生擦桌子、擦窗户的能力。这样的比赛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让学生增强了家庭责任感,养成了良好习惯。
四、“种子教育”的规律性
种子的生长具有规律性,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植物生长的规律性并从中获得启示,笔者利用国庆假期开展了“豆芽生长记”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七天假期里种植绿豆芽,开学后分享种植收获。
假期结束,学生将自己种植的绿豆芽摆放在课桌上,兴高采烈地分享种植经验:在挑选绿豆时,要将干瘪的、开裂的、漂浮在水面的豆子都去掉;用温度稍高一点的水淘洗豆子,刺激豆子发芽,再多次添加凉水直至温度合适,而后将豆子盖好,放在温暖的地方浸泡一夜;在此期间,每天三次按时换水,用温水淘洗豆子。期间,学生坚持写日记,将豆芽生长的细微变化写得清清楚楚。分享经验后,笔者引导:“种植绿豆芽要经过筛选、刺激、浸泡、换水等工序,这就是种植规律,如果颠倒了顺序,或缺少相应的工序,绿豆种子就可能不萌芽。此外,豆苗有自己的生长周期,不能人为地加快豆苗生长速度而破坏生长规律。否则,豆苗在种子期就可能会失去扎根生长的能力,或者长势不好,甚至腐烂。这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我行我素。学习更是如此,不能因急于求成而做违背学习规律的事。”
結合种子生长的四个特性,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成长如同种子的生长一样,在自发成长的过程中还要接受外在的营养,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同时,还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如此,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襄阳东津新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