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实践路径。近年来,国家发展进步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能力显著增强,祖国大陆惠台利民政策、体制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密切衔接,两岸经贸合作动能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大陆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强力支撑,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两岸价值链、供应链合作向海外拓展,台胞获得感切实增强,两岸融合发展新特征开始呈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地缘政治冲突、中美战略博弈和两岸关系复杂严峻对传统两岸经贸发展格局产生了深层次影响,当前两岸融合发展水平尚不能满足推进国家统一进程需要,创新驱动面临诸多制约,两岸经济合作的机制、平台有待完善。未来,应把握祖国大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大机遇,善于化危为机,因势利导加快转变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融合发展,夯实祖国和平统一基础。
关键词:国家统一;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两岸关系;两岸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3)02-0054-11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工程、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当前,在大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势下,国家发展进步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能力显著增强,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与社会交流呈现出一系列融合发展新特征。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叠加全球经济变局、中美战略博弈和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等重大变化,这些因素给两岸融合发展带来历史性新挑战和新问题。
两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自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后,成为国内外涉台学界的研究热点。相关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视角对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政策内涵及实现路径[ ]、推进策略[ ]等进行了探讨。但总体来看,相关研究成果更多集中于理论、模式探讨或具体领域的实践,对近年来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特征的总结与规律性分析不够,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度进行研究不足,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两岸融合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挑战、产生的新问题分析有待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提出以来,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如何因势利导,运用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机遇将外部冲击转化为两岸融合发展新契机,成为需要加强研究和探讨的迫切问题。本文将着力探讨和总结近年来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特征,并重点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两岸融合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提出未来两岸融合发展应有方向和对策建议。
一、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特征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党着眼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满足新发展阶段要求提出的对台重大举措。近年来,两岸融合发展实践取得積极进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一)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与祖国大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密切衔接
两岸经济合作与社会交流的发展特征,与大陆改革开放格局和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从历史演进看,自20世纪80年代两岸经贸关系恢复以来,两岸经贸关系深受经济全球化进程、两岸各自经济发展态势的影响,尤其是大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日益成为主导力量。40多年来,大陆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吸引台湾产业梯次向大陆规模性转移并拉动两岸贸易,推动了两岸经贸关系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在大陆改革开放总体格局下,台商在大陆投资也呈现“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特征,与大陆内需市场、产业体系融合水平不够高,与新时代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不相适应。当前,我国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也提出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丰富,坚持在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确立了新发展阶段推进两岸经济社会交流的新目标新举措,积极以祖国大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由“两头在外”的快速发展阶段转向融合发展阶段。这表明,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两岸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夯实祖国和平统一基础。
两岸融合发展充分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两岸融合发展着力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有利于增强两岸经济合作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两岸融合发展注重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与社会交流的协调发展。两岸融合发展提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更高合作目标,有利于推进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相适应的两岸高水平开放。两岸融合发展积极为台胞提供同等待遇,增强台胞获得感,有利于让两岸同胞共享祖国经济发展成果。
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政策不断完善创新,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密切衔接。大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践行“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政策要求。“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持续出台实施惠台利民政策措施,支持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随着以同等待遇为指向的惠台利民制度、政策持续完善,台商将在更广领域与大陆企业同等享受改革开放政策红利,台胞将更多享受居民待遇、同城待遇。这使两岸融合发展更深融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增强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对两岸经济社会交流的引领作用。
(二)两岸融合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长期以来,要素驱动是推动两岸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即台商着眼于大陆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将加工制造业向大陆转移以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近10年来,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和两岸生产要素价格水平接近,要素驱动逐渐减弱,台商向大陆转移产业趋缓,在大陆的部分台商开始向东南亚等更低要素价格地区转移传统产业。同时,大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为两岸经济合作注入新的动力。近年来,大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高速发展,补短板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两岸在新技术、新产业领域呈现出更强的互补优势。台湾地区的芯片、电子信息、机械等优势产品对大陆出口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两岸贸易与投资的主要动力。其中,台湾地区的芯片对大陆出口猛增。据台湾地区财政主管部门统计,以芯片为主的电子零组件产品对大陆和香港出口比重由2012年的32.9%迅速上升至2022年的62.4%,成为拉动两岸贸易增长的绝对主力产品。大陆是台湾集成电路出口的最大市场。2021年台集成电路出口金额共计1 554.95亿美元,其中出口大陆和香港为937.09亿美元,占60.3%。台商对大陆高科技产业投资比重增加。2021年台湾地区经济主管部门核准的台商对大陆投资中,电子零组件投资额为20.46亿美元,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产品为8.09亿美元,两者合计占该年对大陆投资总额的48.7%。两岸在新经济领域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大陆品牌企业与台企合作更为密切。这促使两岸供应链进一步嵌入大陆产业链和内需市场,提升了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三)大陆市场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
大陆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数字消费市场,超大规模市场的效应和潜力巨大,消费已成为拉动大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近年来,大陆市场对两岸经贸交流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从两岸贸易看,在大陆市场拉动下,近年台湾对大陆出口规模与依存度屡创历史纪录。按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两岸贸易规模高达3 279.3亿美元,其中对台湾出口额为782.9亿美元,自台湾进口额高达2 496.4亿美元。按照台湾方面统计,2020年和2021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分别增长14.6%和24.7%,占总出口比重分别提升至43.9%和42.3%的高水平。台商在大陆投资动机与经营方式也发生重要变化。据调查,2020年台商赴大陆投资的重要动机,以“当地市场发展潜力大”比例最高(占32.88%,高于投资其他海外地区的25.35%),其他分别为“劳工成本低廉”(8.49%)、“原料供应方便/价格便宜”(6.17%)、“土地成本低廉”(2.80%)等[ ]。中国工业体系在全球最为健全,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受惠于大陆完整产业体系与发展生态,台商在大陆制造业投资经营当地化趋势加快,为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据调查,2015—2020年,在大陆投资台商机器设备当地采购比例由74.59%提升至84.24%,原料零组件和半成品当地采购比例由68.28%上升至70.10%;产品与服务的当地销售比例由72.97%提升至81.88%,其中食品饮料、石油及煤制品、塑橡胶等传统制造业产品几乎全部内销,过去外销比例较高的电子零组件产品也由59.61%升至71.07%,计算机、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由48.13%上升至81.57%。台商在大陆获利能力明显增强,2019—2021年台上市上柜公司在大陆转投资收益分别为3 911.89亿元新台币、4 981.38亿元新台币和6 186.25亿元新台币,连创历史新高。
(四)兩岸产业合作布局向海外拓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陆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为两岸融合发展向海外拓展提供了有利政策环境。台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尤其在地缘政治冲突和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的形势下,一些龙头电子厂商运用中欧班列将笔记本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运往欧洲。比如,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及出口已连续多年居国内第一,惠普、宏碁、华硕等品牌商及其主要代工台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等均已落户重庆。中欧班列(渝新欧)因笔记本电脑而生,因笔记本电脑而强。其构建起的贯通欧亚的国际大通道,成为电子信息产品对外贸易的重要运输载体[ ]。RCEP的签署实施和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台商在区域内开展合理产业布局。近年来,一些台商或为寻求更低廉生产要素成本,或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将部分产品的加工组装产能向东南亚等第三地调配,其上游原材料、零组件等仍从两岸采购,拉动了两岸与当地的贸易。RCEP的实施尤其是区域内原产地累积规则的利用,将有效降低台商在RCEP区域内产能调配布局的成本与效率。这有助于构建以两岸产业合作为基础、以大陆市场和产业链为依托、向RCEP区域延伸的新格局,提升两岸企业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变局的能力。
(五)在大陆台胞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近年来,大陆积极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推出《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018年2月28日印发,简称“31条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019年11月4日印发,简称“26条措施”)、《关于应对疫情统筹做好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和推进台资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2020年5月15日印发,助力台企“11条”)、《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2021年3月17日印发,“农林22条措施”)。各省市区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以落实。大陆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2019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进行第二次修订,相关法律也加大对台胞适用性。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条例》第48条明确规定:“台湾地区投资者在大陆投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下简称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未规定的事项,参照外商投资法和本条例执行。”2022年8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江苏省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为首创性的涉台地方性法规。
大陆近年来出台的惠台利民政策以推进台胞在大陆同等待遇为出发点,正形成日益完善的制度、政策和法治体系。在经贸领域,台商不仅适用大陆对一般外资的市场准入开放,还在数十个领域享受与大陆企业同等的投资准入待遇,较过去比照外资“同等优先、适当放宽”有了更大拓展。在社会领域,大陆积极为台胞在就业、创业、生活等方面提供同等待遇。在文化教育领域,为台胞学习、科研、职业资格考试、参与文化与体育事业等众多领域提供同等待遇。在海外,国家加强保护台胞海外权益,台胞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到2022年,大陆已累计设立了78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服务和入驻台湾青年创业项目企业220多个,有2 000多名台湾青年学者在大陆高等院校任教。每年有近3 000名台湾大学生在大陆高等院校获得奖学金,有近1 000名台胞考取了大陆各类热门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近300名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胞获得了地市级以上的各种荣誉称号[ ]。在大陆台胞台企与当地居民、企业的待遇差别迅速缩小,获得感明显增强。
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两岸经贸与社会交流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总体看融合发展的质量还不高,尚难满足推進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更高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中美战略博弈叠加其他因素,对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提出空前挑战。同时,大陆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新的重大机遇。两岸经贸关系传统发展格局面临重构,两岸融合发展进入历史性关键时期。
(一)两岸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两岸共同市场构建仍有不足
两岸经贸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进出口地区,两岸经济依存度持续上升。同时也要看到,虽然两岸经贸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但融合发展的水平还不够高。当前两岸融合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与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其一,台湾对大陆市场的实质依赖度低于表面规模。长期以来,两岸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即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多数产品在大陆加工制造后再出口海外,以大陆为最终市场的一般贸易比重偏低。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大陆自台湾进口金额为2 496.4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进口额为892.1亿美元,只占进口总额的35.7%;进料和来料加工进口额为1 022.9亿美元,占41.0%;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加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金额合计567.1亿美元,占22.7%。再从台湾地区接获的外贸订单来源地看,从2014年起美国取代大陆和香港成为最大来源地,2021年来自美国的订单额为2 001.4亿美元,占29.7%;来自大陆和香港订单额为1 750.5亿美元,占27.0%[ ]。从贸易规模上看,大陆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但美国跨国公司实际上为台湾企业的最大客户。若考虑到在大陆生产再出口美国的份额,加上台湾地区直接对美出口份额,美国实际上仍为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
其二,跨国公司主导两岸电子信息产品等供应链。在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美国苹果、惠普、戴尔等企业将手机、电脑等产品委托台企鸿海、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等代工生产,其生产基地集中在大陆,形成“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为主的两岸供应链格局。以中美贸易摩擦开始的2018年为例,台湾地区信息通信产业接到的出口订单为1 485.1亿美元,其中来自美国559.4亿美元(占37.7%)、欧洲501.8亿美元(占33.8%),大陆只有138.5亿美元(占9.3%)[ ]。同年,该产业在大陆生产比重高达89.7%,加工生产后再出口海外比重高达83.9%(其中出口美国比重为32.8%)。
其三,在大陆台商与当地产业链、市场体系融合度不够。在大陆台商经营以独资企业为主,除传统食品、石化、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台商较深融入大陆市场外,多数电子信息产业与当地市场、产业链融合不足。虽然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台商在原料及零部件采购、运用当地人才等方面的在地化经营加快,但总体上看其供应链主要发生在大陆的上下游台商之间,即台商龙头企业赴大陆投资,带动其配套厂商跟进形成产业群聚效应,与大陆当地产业链融合度不高,形同经济“飞地”。
其四,两岸产业合作以制造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合作滞后。长期以来,台商在大陆投资行业布局中制造业占80%左右。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达成金融合作等一系列协议,推动台湾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赴大陆投资,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迅速发展。2013年《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后,因受到岛内“反服贸”事件的影响,目前仍处于搁置状态,对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形成严重制约。服务业已成为两岸特别是台湾的主导产业,占台湾GDP与就业比重均在60%以上,而且服务业合作是典型的内需市场导向,两岸服务业合作的滞后制约了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基础尚不牢固,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影响
在两岸经贸关系的要素驱动减弱后,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基础尚不牢固,较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影响,这对两岸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其一,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中核心供应链仍在台湾。台商在大陆代工生产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以组装为主,所需核心与关键零组件仍在台湾及海外生产,在大陆生产比重不高,主要依赖从台湾进口。2021年台湾以芯片为主的电子产业外贸订单,在岛内生产的比重为57.0%,在大陆生产的比重仅为31.3%,远低于信息通讯产业在大陆生产的比重。其二,拉动两岸高科技产品贸易与投资的主要动力为跨国公司。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自台进口芯片中,以大陆为最终市场的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只占27.8%,其余均为加工贸易方式进口。从进口企业主体的分类看,台商及外商占自台进口芯片的比重近60%。也就是说,苹果等欧美跨国公司将芯片等核心零组件交由台积电等代工生产,然后出口到大陆由鸿海等台企组装生产,最后销售到海内外市场。其三,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正受到中美战略博弈的强烈冲击。美国对华为等数百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和机构进行制裁,逼迫使用美国软件、技术与设备的台企与大陆相关企业中止合作。2022年8月,美国出台《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阻止芯片资助接受方在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扩大某些芯片生产。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从多个方面加强对中国的半导体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得先进计算芯片、开发和维护超级计算机以及制造先进半导体的能力,为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设置新的障碍。台积电2019年公司年报显示,仅华为公司即占其营业收入14%,是第二大客户。而2021年的年报显示,来自整个大陆企业的营业收入只占10.3%。据台媒报道,在美国出台芯片出口管制新规后,台积电为确保遵守美国的芯片法规,暂停为上海壁仞智能科技制造先进芯片[ ]。
(三)两岸融合发展的机制平台有待完善,社会基础有待加强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在“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上开启和平发展新格局,先后实现直接“三通”、签署包括《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内的23项协议,两岸经济合作基本实现正常化、制度化、机制化。但2016年民进党再次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协商联系机制中断,两岸已达成的机制平台及协议实施陷于停摆。这段时期,大陆推出的一系列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惠台利民措施,只能单向实施,受惠者更多是在大陆的台胞和台企。加上此前三年受疫情影响,两岸人员交流与往来规模几乎跌落至两岸开启交流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更直接限制了两岸融合发展的受益群体。同时,过去全球化背景下以产业转移拉动两岸贸易为主要特征的两岸经贸交流,在给台湾带来产业转型加快、出口持续扩张等财富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收入分配效应。近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趋缓使财富效应相对减弱,分配效应相对上升,这被岛内“台独”势力污名为“民众无感、财团获益”[ ]。由于台湾地区的因素,岛内民众获得感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台湾不同产业、不同人群、南北區域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随着两岸在部分产业领域竞争性的上升,台湾地区部分民众与企业对两岸经贸交流产生疑虑。台湾地区《联合报》每年度的《两岸关系大调查》显示, 2013—2022年岛内民众对两岸经贸交流的看法,由“偏向互利共赢”转向“趋于竞争”。在当前两岸关系严峻复杂背景下,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受到诸多政治限制,促进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的基础与条件还不具备。大陆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与社会交流相互促进的机制、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两岸制度化合作推进兼顾效率、公平、共享的包容性发展还存在政治障碍。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社会外溢效果,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祖国和平统一基础需要着力化解的瓶颈。
(四)两岸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空前复杂,受地缘政治影响显著
传统两岸贸易投资格局与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分工深化密切相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着眼于全球供应链管理革命,要求为其代工生产的台湾企业向大陆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库存、接近市场,两岸供应链成为亚太地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地缘政治紧张正加剧地缘经济分裂的风险,经济全球化面临新挑战,国际供应链正在重组,两岸融合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空前严峻复杂。首先,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下,全球经济急剧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2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21年的6.1%放缓至2022年的3.2%,占全球经济1/3左右的国家将在2022年或2023年发生经济萎缩[ ]。全球经济走势叠加疫情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周期性下行等,使两岸经济增速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回落。2022年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率仅为2.43%,相比2021年的6.53%大幅回落。其次,地缘经济分裂风险上升。俄乌冲突发生后,各国和地区更重视经济安全,正强化供应链自主和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经济结盟,尤其是美国加快与同盟伙伴构建所谓基于“共同价值”的韧性供应链体系,组建针对中国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加大吸引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在本土生产。这些情况正对亚太及两岸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再次,跨国公司调整全球化策略。为应对地缘政治紧张,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布局由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由过去的零库存策略转向增加库存、分散生产基地、调整供应链全球布局。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苹果公司开始加快分散制造产地。2021年苹果公司在中国产量约占95%,但承担约8成iPhone手机代工业务的台企鸿海集团已在印度设厂,并增加了最新机型iPhone14,估计到2025年在印度生产可能占iPhone总产量的25%,越南、墨西哥、巴西也可能生产iPhone[ ]。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新技术革命加快国际供应链的地区化、本地化、短链化。亚太地区已经形成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促使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为密切。新一代技术革命加剧国际供应链重组,自动化和数字技术应用推动生产本地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要素成本在跨国公司生产区位选择中的角色,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生产外向化、发散式的变动方向,国际生产体系中出现更多较短的价值链和更为集中的地域分布[ ]。
(五)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和台海局势紧张,直接冲击传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格局
首先,中美贸易摩擦直接冲击两岸“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传统供应链格局。201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先后对中国5 000多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征收10%~25%的关税。在中国大陆生产、出口美国的部分产品被加征高额关税后,部分台企向东南亚等第三地转移,部分产品回流岛内生产,在大陆代工生产比例下降。到2021年,台商在大陆生产再出口美国比重由过去的30%以上降至24.0%,其中信息通信产品和电机产品分别下降至27.0%和32.5%。其次,美台加快经济制度化合作,重构排斥大陆的韧性供应链体系。近年来,美台恢复所谓“贸易暨投资架构协议”(TIFA),构建所谓“经济繁荣伙伴对话”(EPPD)、“台美科技贸易暨投资合作架构”(TTIC)等新合作平台,重点推动双方供应链合作。2022年,美台举行所谓“21世纪贸易倡议”磋商,意在为双方重构韧性供应链制定合作框架,建立排斥和遏制大陆的“制度围墙”。将台湾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纳入韧性供应链是美台合作重点。2020年5月,台积电在美迫压下,在美投资120亿美元、建立5纳米制程芯片工厂。2020年12月,台积电宣布将投资规模扩大至400亿美元,增建3纳米制程工厂。美还加紧拉拢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共建“芯片四方联盟”(CHIP4),加大在国际上围堵中国。再次,民进党当局加快推进经济“脱中入美”策略。民进党当局借中美战略博弈加大吸引大陆台商回流和外移,2019年7月1日发布所谓“欢迎台商回台投资行动方案”等三大方案,到2022年8月共吸引资金回流17 000亿元新台币左右,实际到位金额近9 000亿元新台币。民进党当局还与美国合力推进韧性供应链2.0计划,唆使大陆台商向东盟、中东欧、北美等地转移生产链;加大限制陆资,采取所谓“逐层认定”新政策提高大陆资金赴台的认定门槛;限制两岸技术合作与人才交流。
受全球经济下行及外部复杂政经因素挑战,2022年两岸贸易投资出现调整态势。两岸贸易增长势头减弱,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电子信息产业受全球需求减弱影响步入下行周期,对以芯片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两岸贸易形成直接冲击。2022年台湾来自大陆的出口订单负增长17.0%,其中信息通讯产业负增长19.0%。两岸贸易增幅减弱。据海关总署统计,2022年1月至12月两岸进出口总额负增长2.5%,其中自台进口负增长4.6%,对台出口增长4.2%。按台湾方面初步统计,2022年全年台湾出口金额为4 795.22亿美元,增长7.4%;其中对大陆和香港出口额为1 859.15亿美元,负增长1.6%,占总出口比重下降至38.8%,较2021年的42.3%明显回落。台商赴大陆投资趋于谨慎。长期以来台商对大陆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70%左右。据台湾方面统计,2016年后经核准的赴大陆投资占对外投资比重开始低于50%,2021年更降至31.8%。
三、新时代新征程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当前,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呈现出一系列融合发展的新特征,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充分把握大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经济快速发展机遇,因势利导转变两岸经贸传统发展方式,化危机为机遇,推进两岸经济合作与社会交流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认知,夯实祖国和平统一基础,是今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以建构国内统一大市场为契机增强两岸融合发展的市场驱动
长期以来,台湾由于缺少内需市场的有效支撑,主要以代工生产为主,难以建立自有品牌。尤其是台湾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在国际代工市场上有很高的占有率,但国际知名品牌并不多见。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扩内需促消费取得新进展,消费多年来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明显。但台商赴大陆投资后,除部分传统产业依托大陆市场建立自有品牌外,许多台企仍以代工生产为主、“两头在外”,习惯于代工生产方式。其重要原因是台企发展自有品牌与通路更为复杂,一些台商面临市场准入限制、产品内销因国内外标准与规格差异存在“水土不服”、在大陆拓展销售渠道成本高回款慢等问题。大陆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台商转型升级提供空前机遇。2022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全國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大陆将持续推动在大陆台胞各领域同等待遇,对台经贸交流的制度、政策与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进程将更密切衔接。这有利于台胞率先分享国内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等,破解台企拓展大陆内需市场障碍,助力台商扩大投资规模效应、加快向智能制造升级、建立自有品牌通路,改变“逐水草而居”特性,扎根大陆市场。
(二)以新经济发展持续为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2年7月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显示,数字经济成为驱动大陆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2021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1%,两年平均增长13.8%,比全部投资快9.9个百分点[ ]。大陆新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巨大市场空间,但由于过去台湾高科技产业以为欧美跨国公司代工生产为主,参与大陆新经济发展的质与量均有待提升。应鼓励台商融入大陆新经济发展尤其是补短板、补弱项领域,吸引台商布局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更深嵌入大陆产业链、供应链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尤其在全球加快推进“双碳”目标下,大陆新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2022年1月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一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连续位居全球第一[ ]。新能源发电方面,2022年1月至10月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0亿千瓦,同比增长8.3%。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5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6亿千瓦,同比增长29.2%[ ],未来两岸在节能减碳、发展储能产业等领域合作空间巨大。当前,新能源汽车电子化倾向为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新的机会,岛内龙头企业正加快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但目前主要为欧美企业提供电子零组件配套。特斯拉电动车有75%的零组件如电机、线束、轮圈、充电系统、中控计算机、中控屏幕、车灯等,都由台湾供货商制造[ ]。部分发展电动车整车的台湾厂商也将销售与生产地点锁定东南亚等地,与大陆新能源汽车市场连接仍不密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两岸有很强的互补优势,应加快两岸产业合作,将台湾电子信息产业转型方向与大陆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度关联,将台湾优势产能嵌入大陆产业链与市场体系,为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动力。
(三)拓展两岸融合发展的国际纵深与布局
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地缘经济分裂风险,但与此同时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有关调查显示,得益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RCEP生效等积极因素的推动,海外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82%受访企业预计未来一年在中国业务将实现增长,93%的RCEP成员国受访企业预计该协议将增加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加强利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把握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机遇,扩大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布局,是防范化解地缘经济分裂风险的积极应对方式。首先,推动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合作布局。为应对中美战略博弈,部分在大陆台企已开始将中下游加工制造产能向第三地分散。对此应因势利导,依托大陆产业体系和生态完整优势,推动大陆台商在海内外合理参与产业分工布局,加强在大陆的研发设计和中上游零组件生产;利用RCEP区域内原产地累积规则、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等,降低区域内产业链布局的关税与物流成本,防止台商将中上游产能逐步带出,将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嵌入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和“一带一路”建设,进而与欧美市场相连接,更有效应对和化解地缘经济分裂给两岸供应链带来的“脱钩”风险。其次,加快推动制度、规则国际对接,打破美台勾连意图构建的“制度围墙”。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正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加快形势下,应重点推动两岸企业在规则、标准等领域的对接合作。中国已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提出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随着数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上升,要适时推进两岸在贸易便利化、市场准入、数字产品服务税收、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数字贸易规则的合作。再次,鼓励台商参与大陆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在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制、加强规则对接、促进标准认证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等方面对台商实行同等待遇,推动台商联动拓展大陆内需市场与国际市场。
(四)完善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政策和民间合作平台
大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持续推进以同等待遇为重点的惠台利民措施,实现两岸融合发展政策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全面接轨。要提升惠台利民政策的法治化水平,将其基本理念与原则、创新性和普适性政策逐步纳入涉台立法或与相关法律密切衔接,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提升保护台胞权益的法治化水平。在两岸制度化合作机制停摆形势下,大陆应加强和完善多层次、宽领域民间合作平台,构建两岸民间性合作机制。在大陆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岸产业合作区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平台,先行先试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创新试验。若未来两岸能够在“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上恢复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制度化协商,应尽快推进ECFA后续协议的完成和实施,就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推进“应通尽通”等构建高水平合作机制,实现两岸双向互利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 ] 刘结一.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J].两岸关系,2022(11):5-8.
[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 ] 刘国深,芮鹏.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台湾研究集刊,2019(4):1-9.
[ ] 吴宜,新时代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进路[J].台湾研究,2018(6):50-57.
[ ] 苏美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难点与推进策略思考[J].台湾研究集刊,2020(4):101-110.
[ ] 台“经济部”投审会.对海外投资事业营运状况调查分析(2021年)[EB/OL].[2023-02-25].https://www.moeaic.gov.tw/news.view?do=data&id=1593&lang=ch&type=studyReport.
[ ] 保供稳链 中欧班列(渝新欧)助力电子信息產业持续增长[EB/OL].(2022-12-22)[2023-02-25].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dfdt/298232.htm.
[ ]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发展情况发布会[EB/OL].(2022-09-21)[2023- 02-25].http://www.gwytb.gov.cn/xwdt/zwyw/202209/t20220921_12471899.htm.
[ ] 台“经济部”统计处.2021年12月外销订单统计[EB/OL].(2021-01-21)[2023-02-25].https://www. moea.gov.tw/MNS/dos/home/Home.aspx.
[ ] 台“经济部”统计处.2018年12月外销订单统计[EB/OL].(2019-01-21)[2023-02-25].https://www. moea.gov.tw/MNS/dos/home/Home.aspx.
[ ] 彭博:台积电暂停为壁仞科技生产芯片[EB/OL].(2022-10-24)[2023-02-25].https://www.icspec.com/ news/article-details/2096357.
[ ] 张冠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路径探讨[J].台湾研究,2017(4):1-8.
[ ] 通胀与不确定[EB/OL].(2022-10-11)[2023-02-25]. https://www.imf.org/zh/Publications/WEO/ Issues/2022/10/11/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2022
[ ] 苹果生产大迁移,供应链大分散时代?[EB/OL].(2022-12-27)[2023-02-25].https://c.m.163.com/ news/a/HPJA96EE0541RWUC.html.
[ ] 杨丹辉.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趋势与关键影响因素[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7):32-40.
[ ] 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发布 数字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EB/OL].(2022-07-30)[2023-02-25].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207/t20220730_400751.html.
[ ] 2022年11月汽车工业产销情况[EB/OL].(2022-12-09)[2023-02-25].http://www.caam.org.cn/ chn/1/cate_148/con_5236518.html.
[ ] 国家能源局发布1—10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EB/OL].(2022-11-22)[2023-02-25].http://www. nea.gov.cn/2022-11/22/c_1310678885.htm.
[ ] 特斯拉体内流着台厂血液[EB/OL].(2022-05-03)[2023-02-25].https://ec.ltn.com.tw/article/ breakingnews/3912563.
[ ] 报告显示RCEP扩大中国市场吸引力 海外企业继续看好中国[EB/OL].(2022-11-09)[2023-02-25].
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rcep/rcepgfgd/202211/51400_1.html.
责任编辑:林华山
DOI:10.13946/j.cnki.jcqis.2023.02.006
作者简介:张冠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引用格式:张冠华.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的特征、形势与方向[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2): 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