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基”职责 增进民生福祉

2023-06-09 22:20:21谢晓军
群众 2023年9期
关键词:三基救助民生

谢晓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作为肩负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重要职责的民生职能部门,推动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走在前,民政部门责无旁贷。迈进新征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进入新时代,群众对民生保障与服务的需求逐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保障生存型向品质生活型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民生服务保障基础较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8万元,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7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正因如此,对“美好生活”的民生需要表现得更为突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我们应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提高民生服务供给体系对需求升级的适配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高品质生活为目标、以高效能治理为基础、以高水平服务为手段,充分发挥民政工作的兜底性作用和发展性功能;要深入贯彻主题教育要求,更加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事,并推动建章立制、常态长效,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强化保障助力共同富裕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江苏已全面建成“8+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37万户63万人,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823元/人·月,率先以设区市为单位实现城乡一体化;保障特困人员19.88万人,残疾人“两项补贴”分别保障68万人、68.05万人。下一步要持续推动“温情救助”改革,推进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服务异地办理,积极发展服务类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方式,适度满足救助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功能修复发展。

强化分层分类保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扩围、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救助帮扶圈,在更广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各项救助政策内部衔接,以及社会救助与其他民生保障政策的衔接,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益。持续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多渠道主动发现困难对象,实现“政策找人”“送政策上门”,为精准救助帮扶提供支撑,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作为中国近代慈善的发祥地,我省在平台建设、政策创制、生态营造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打造了“江苏慈善奖”“江蘇慈善周”等品牌活动,公益慈善氛围日益浓厚。五年来全省累计接受慈善捐赠283亿元,社会组织累计实施各类帮扶项目7593个、33.17亿元,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慈善事业发展路径,完善慈善税收优惠等促进措施,鼓励和规范慈善组织、慈善信托、“互联网+慈善”健康发展,健全慈善供需精准对接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

优化服务提高生活品质

构建“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全省共建成各类养老床位73万张,共有在业养老机构2192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300万老年人接受居家上门服务,在全国首创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等模式。我们将在全面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着力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围绕供给高质量,推动“原居享老”“社区安老”“机构颐老”等养老模式融合发展,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围绕普惠高水平,强化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统筹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助餐点、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等城乡普惠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聚焦享老高品质,培育高素质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加强综合监管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统筹推进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壮大“银发经济”产业规模。

健全“苏童成长”关爱机制。我省建立健全“3+4+N”困境儿童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分类保障困境儿童51.97万人;连续6年将儿童“关爱之家”建设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共建有92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805个省级示范性儿童“关爱之家”。我们将坚持兜底、关爱两手抓,着力完善“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有效形成关爱保护合力。切实兜住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和监护的“底”,推动儿童福利适度普惠。更加关注服务支持,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探索“社会工作+未成年人保护”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未保工作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拓展。不断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五级服务平台,以未保中心(站)为枢纽,建立健全“1+N+N”课外践习制度,护航儿童全面成长。

规范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五年来全省共办理婚姻登记358万对,实现内地居民结婚登记“跨省通办”。征集宣传200个“红色地名”,评定首批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率先将“逝有所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殡葬领域改革,加大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文明新风;加大红色地名、地名文化遗产宣传力度,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更好传承弘扬。

多元共治提升治理效能

打造基层社区治理平台。全省现有城乡社区21345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五社联动”“全科社工”“一站式便民服务”等模式在省内广泛推行。我们将持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基层直接民主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助力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行“微自治”,落实村(居)务公开、监督等制度,促进小微权力透明运行,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持的智慧社区建设,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筑牢为民办事的服务基础。

凝聚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我省共有登记社会组织8万家、持证专业社工9.98万人、注册志愿者2200万人,这些都是推进基层治理、强化民生保障的坚实力量。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畅通社会力量参与“融合共治”渠道,共同谋求基层治理和民生建设的“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强推动力”。

优化提升民政服务理念。将着力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治理成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以社会化、市场化手段增加为老、为小、为困等服务供给;深化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将其打造为基层民政服务的枢纽平台,推动服务专业化、精细化。为有需要的家庭综合提供养老、托育、关系协调、照护技能培训等服务,恢复和增强家庭整体功能,并有序拓展到社区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民政数字化转型,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构建多样化的服务应用场景,以信息化手段实现民政服务流程再造、效能提升。□

(作者系江苏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

猜你喜欢
三基救助民生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4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水下救助抢险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水下救助抢险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让优秀成为习惯
中山供电局“三基”工程机制与平台建设研究
2016年江苏高考数学必做题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 18: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