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何以笙箫默》小说与电影叙事手法之差异

2023-06-08 02:37严双双
美与时代·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电影小说

摘  要:作为不同媒介,小说和电影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何以笙箫默》从小说改编至电影,彰显了其中蕴含的媒介与叙事之别。与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对人物相对均衡的泼墨不同,电影会对主要人物进行性格重塑而对次要人物进行删减。在叙事结构上,电影既会保留小说中原有的主干情节,又会依据市场需求对部分情节进行改写。电影利用蒙太奇等手法使叙事语言更加多样化,而小说的叙事语言依靠文本表达。从小说到电影,叙事考量主要表现在市场、现实、媒介三个方面。不同媒介的叙事差异,可以促进网络文学与电影的良性互动与双向发展。

关键词:何以笙箫默;小说;电影;叙事差异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破立视阈下的唐宋诗学发生研究”(17YBQ079)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般而言,网络文学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电子符号为载体,与传统文学以纸版载体不同的新型文学样式。正如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由网民在电脑上创作,通过互联网发表,供网络用户欣赏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是伴随着现代计算机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1]4网络言情小说即通过网络发布或连载的,以讲述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类别。1998年,痞子蔡(原名蔡智桓)发表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掀起了网络热潮,网络言情小说开始为人所知。此后,国内作家也纷纷加入网络文学的创作行列,出现了不少广受好评的网络作家,如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等人。

网络言情小说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男性形象,迎合了现代女性的喜好,且与影视剧的叙事特征相符,越来越多的网络言情小说开始进行影视化改编。传统小说一般是由作者独立创作后,印刷为纸质版后面世。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时效性的延迟,而网络言情小说一般采用连载的方式,读者的反馈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传达给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创作与阅读的同步性。因此,网络言情小说可以依据读者的喜好,迎合市场的需求进行创作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随着网络言情小说受众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网络言情小说改编为影视剧本搬上大银幕。但由于小说和电影的叙事艺术不尽相同,前者是文字艺术,后者为蒙太奇艺术,而两者通过改编又可以互通有无,这就为研究小说文本与电影艺术之叙事异同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作为网络文学20年十大言情作家之一的顾漫,创作了多部言情小说且被改编为同名影视剧上映,如《杉杉来了》《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等,随之而来,她也成为了最为畅销的言情作家之一,在互联网上拥有超高的人气和大批的受众群体。其小说《何以笙箫默》正是作者顾漫与母亲在超市闲逛后,看到拥挤的人群,突然就勾出了小说的开头:“相爱相離的男女,在很多年后不期然在人群中相遇,眼神相汇,淡淡凝视,然后又各自走开”[2]2的画面。而后作者慢慢去充实整部小说,才有了如今广受好评的《何以笙箫默》。

一、《何以笙箫默》小说与电影的叙事差异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深受读者喜欢的小说经常被改编为影视剧上映。小说与电影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碰撞出火花。在网络文学的推动下,作为当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言情小说作家之一的顾漫,其作品因清新自然的言情风格,符合女性对美好爱情的期待而多次被翻拍。虽然电影《何以笙箫默》的上映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但二者在叙事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电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叙事重塑

人物形象是小说和电影的叙事主体,在文本中往往展示的是虚构性的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形象是用文字塑造的,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则是通过图象和声音展示出来的。“不管是文学还是电影,人物的描绘还是基本建立在其艺术形式特有的语言规则上,而非建立在‘真实的人物或‘真实的人物关系上。”[3]小说《何以笙箫默》塑造了一批都市人物,如女主人公赵默笙的漂亮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的性格以及男主人公何以琛的霸道总裁人设,都符合当今都市男女对于内心渴望的需求。从小说到电影,由于媒介艺术的差异,编剧在对小说改编时需综合考量,对人物形象进行“二度创作”。

首先,电影增加了一位重要的男性角色——何以琛的秘书威廉。在小说中,何以琛的秘书则是一位叫美婷的女秘书。在秘书形象的变动上,电影的改编是以男秘书威廉的感情作为复线,与男女主这对主线交织在一起,以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加剧情的丰富性与神秘感;就市场而言,男秘书的出现也是为了增加电影“爆点”,以取悦女性观众群的重要手段。同样,由辛夷坞写的《致青春》网络言情小说在改编为电影时,也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删减和改写。电影《致青春》保留了小说中郑薇、陈孝正、林静等主要人物,但删去了女主人公室友等次要人物,这样的改编不仅使剧情更加紧凑,也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其次,电影由于时长的限制,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将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并不能将小说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或情节一一在电影中呈现,为了剧情和主题的需要,也会对人物形象重新设定,具体表现在赵默笙的母亲裴方梅这一人物形象的重塑上。在小说《何以笙箫默》中,裴方梅是赵默笙的亲生母亲,而在电影中则将这个人物设定为赵默笙的继母。其原因在于男主何以琛的父母是由于赵默笙的市长父亲间接导致何以琛父亲跳楼的,如果将这一人物继续按原文人设演绎,不免激起观众的强烈情绪,设为继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血亲带来的道德枷锁。影版对人物形象的重塑,使剧情发展更加符合逻辑,易于被观众所接受。这样的改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丰富了电影内容。

(二)电影对小说叙事结构的重建

小说结构就是指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也就是说,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体悟,通过艺术手法,按照一定的需求将人物、时间等进行排版布局。同样,电影结构与小说结构也有共通之处,“传统的电影理论把电影结构等同于情节的结构。实际上,电影结构是由不同的一些要素、方面、层次和形态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4]138,因此,电影对情节的改编要慎之又慎,大部分改编电影都会保留原著的经典情节。例如《致青春》就将女主人公郑薇在食堂戏耍陈孝正的情节,在电影中1:1还原。由易烊千玺和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将北野对陈念被欺凌后保护的细节也完整的还原。《何以笙箫默》将赵默笙年少时对何以琛表白的经典场景,在电影中也做了完美再现,不仅收获了原著粉的认同,也将故事的发展推向高潮。

同时,电影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在编剧方面会通过重组人物关系和冲突以此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电影《何以笙箫默》对小说情节方面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增添以及顺序的调动,不仅是由于时长的局限,也是为了避免剧情的拖沓。如在情节的改写上,小说《何以笙箫默》以赵默笙和何以琛时隔七年在超市的偶遇拉开帷幕,借赵默笙在超市撞倒飲料货架这一情节来渲染当时的尴尬气氛。电影中则是以赵默笙在邮轮上给游客拍照打黑工赚钱为序幕,镜头落在为躲避警察,赵默笙冒充游客拍的一张照片上,照片的背景将偶然路过的何以琛的身影定格,为电影的结尾埋下伏笔,两条叙事线的交接下,让电影的衔接和过渡更加自然,同理,在《致青春》中,将女主人公郑薇的表演曲目进行调换,更加突出她外向的性格特点。《少年的你》中陈念遭受的欺凌也只仅限于殴打,省去了原著中强奸的情节,这点也是基于考虑给观众一个良好的观感。

(三)电影与小说叙事语言之别

小说和电影都具备叙事语言,小说主要通过文字符号来表达精神内涵,电影则是以语音符号为媒介,正如普多夫金在谈及小说向影视的转换时说:“要让所想到的任何东西,都能像表现在银幕上的一系列形象那样浮现在他的脑海里。”[5]22因此,电影在叙事语言改编的关键就是将小说文本叙述的铺陈直述的平面艺术转化为立体艺术,从而绘声绘影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顾漫在创作小说《何以笙箫默》时借鉴了影视艺术的元素,在描述情节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时,尽可能运用视觉化的书写,使小说文本呈现剧本化的写作倾向,影像化色彩浓烈。

首先是语言的视觉化,使小说的画面感十足。从作者对赵默笙归国后的形象描写,“以前那头飘逸的长发已经变成了齐耳利落的短发,以前白皙的皮肤已经让加州的阳光晒黑。穿着宽大的T-SHIRT,牛仔,球鞋的她”[2]36,小说的文字极具色彩和视觉冲击。其次是使用心理化的语言将人物心理活动动作化,如“默笙抓住推车的手指关节开始泛白,几乎立刻想要掉头。但超市实在是太挤了,推着购物车的她根本无法转身。而在下一刻她也想开了,为什么要逃避?她应该平静地对他们说:‘嗨,好久不见。[2]45透过文本可以看出作者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符合影视语言的使用习惯。

尽管小说写作剧本化,但由于小说和电影在语言介质上存在根本差异,所以当小说改编为电影时,在叙事语言上难免有所改动。而电影因其使用的视听符号的特点,其叙事语言相较于小说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可以通过图像、背景音乐以及字幕来传达剧情内容,在剧情的关键情节伴以相衬的背景音乐,使之更具有代入感,影片更具有感染力,从而实现情感与思想的传递和交流。

首先表现为电影语言的直观化。在电影媒介的叙事艺术中,人物对话在促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典型性格上具有重要作用。小说以文字呈现人物对话,电影通过演员真实的演绎将人物对话呈现出来,很好地处理了视觉和听觉语言之间的关系。小说《何以笙箫默》有大量的人物对白,而电影的改编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语言的直观化,将原著中的一些人物对白直接移植过来,使观众可以在原著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同时电影在利用蒙太奇、特效等技术使叙事语言更加生动。良久,才听到他暗哑的声音。“我输了。”什么意思?“经过那么多年,我还是输给了你,一败涂地。”简单几笔,就将二人重逢时何以琛矛盾复杂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中黄晓明酒后通红的双眼辅以沙哑的嗓音以及紧皱的眉头,更是将人物的内心痛苦直观地展示出来,由此可见,将对白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相融合,电影的叙事语言能够使人物更加鲜活生动。

另外影视音乐的辅助叙事,不仅使音乐与剧情紧密联系,还可以烘托氛围,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实现情感共鸣。例如,在电影开头借轻快的背景音乐来衬托赵默笙当时欢快的心情,在何以琛生病住院,独自一人陷入回忆时响起了哀伤的背景音乐来衬托何以琛当时的痛苦与难过。在电影高潮二人在雨中拥吻的情节适时地响起悠扬的背景音乐,推动剧情的发展。

电影《何以笙箫默》截取了小说中重要的情节片段和时间节点,用丰富的画面弥补叙事的空白,将电影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工具,用颜色、画面以及镜头的转换表达人物的情绪,塑造人物的性格,同时电影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字语言的平面空间,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可感的电影世界。

二、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叙事考量

语言和图像之间具有异质性。所谓“异质性”,是指“是文字与图像的不同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了文字与图像不同的性质、特点和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方式。”[6]语言和图像的异质性,也决定了IP改编要体现出改编者针对图像或电影特质的叙述考量。这种叙事考量主要表现在市场、现实、媒介三个方面。

首先是市场需求。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其受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而电影作为面向大众的一种娱乐方式,自然要考虑市场需求以及人民的文化、审美方面的需要。小说文本在有一定受众基础的前提下,将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在电影行业会成为热潮。电影在改编时既要考虑其世俗化、商业化的需求,又要在上映时考虑到大众的心理健康,因此会适当进行修改和删减,将小说中积极乐观的部分着重传播。电影是属于大众文化的艺术,必然要传递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眼下中国的商业电影更多的是追求票房和明星效应,忽略了电影本身的审美情趣,也使得电影叙事走向媚俗化和快餐化,电影创作最终会落入过分追求感官刺激的俗套。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在改编时要注意小说和电影二者叙事方式的差异。将小说改编为电影应立足于时代的背景之下,既能表现社会现象也能挖掘其背后潜藏的意义。在面对影视文化冲击时,创作者不仅要考虑市场和大众文化的需求,更要借助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的理论,实现小说和电影的完美契合。

其次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直接影响了叙事语调。小说创作尽管有再加工的程序,但其本质还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而言情小说正因为有叙事语调的存在,使得其在叙述过程中,在人与事之间以主观情调为纽带。而这种情“是人的一种情感特征,在心理学上通常指同感知觉密切联系着的某种情绪性体验。”[7]小说通过文字符号传达审美情趣,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进行审美活动,由此成为了审美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小说成改编成电影,编剧不仅要把握小说原有的审美情趣,同时应该再创作,加入自己的审美体会,形成新的创作风格。改编后的电影带给人的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即审美经验。所谓“审美经验是一种内在地含有快适和趣味的感觉,能提供一种终极的价值和范例,能使人预先经验其它的一些终极价值。”[8]也就是说,人们追求的人生终极价值是一种有意味的体验。然而,现在很多电影越发商业化,推崇的思想尽管是正面的,但相对来说并不是较为正统的。因此,电影在改编时,在体现现实生活的同时又要有叙事情调。电影改编需要与现实的人际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心理相一致。叙事手法的运用使电影的故事情节尽可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不能随波逐流,而是要重视电影通过现实生活所传达的叙事价值。

最后是媒介之异。小说与电影物质载体的差异在于,小说的媒介是文字符号,通过文字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思想、表达感情。读者可以凭借想象在虚拟的艺术世界中尽情徜徉。而电影的叙事单位主要为图像,通过声音与画面表情达意,更是可以通過蒙太奇手法的剪辑使叙事多样化。由于小说语言的抽象化,读者需要在阅读后,在脑海中想象后方能获得审美感知。电影则较为直观,电影语言的空间性和生动性使观众只需通过感官直接体悟即可。

由于两者叙事的物质载体不同,叙事方式自然也就存在差异。例如,在小说《何以笙箫默》中读者感受的是作家用语言文字所传达的男女主人公多年的情感纠葛,而电影版的《何以笙箫默》则是通过蒙太奇的组接,将二人情感冲突的画面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在视觉上极具震撼。因此,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时,应充分认识二者在叙事方面的差异,合理运用叙事手法,最大程度发挥两种问题的优势。

小说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各有其优势与特色,二者在改编的过程中,在叙事媒介以及角度上的差异反而赋予小说以新的生命力,更是对当下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深刻认识,但二者在转换时仍应以原著为基础,把握好文本与影视的尺度与界线。

三、结语

在《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致青春》等一系列网络言情被陆续搬上银屏后,网络文学尤其是言情小说成为了国内电影行业翻拍的重点对象。在这其中言情小说改编的青春片大受欢迎。尽管网络文学的兴起为市场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文化表现,更多优秀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电影,但同类型的题材集中改编,难免造成扎堆现象,使电影越发同质化,缺乏创新精神。

网络言情小说的改编热潮维持了10年之久,其黄金期更是在2010年以《杜拉拉升职记》改编的同名电影取得的1.2亿的票房而达到顶峰。这一年类似的青春题材电影翻拍上映的就多达10部。然而在2016年以后,国内根据网络言情小说改编的青春怀旧电影上映的数量骤减,这不仅是“文变染乎世情”,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的结果”。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一上映就从众多青春片中脱颖而出,其中不乏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少年的你》不再延续以往网络言情小说的青春疼痛文学的套路,而是呈现很多现实意义。

因此,为了将更优秀的电影作品呈现给观众,一方面应努力提升网络小说的创作水平,创作者不能一味为了迎合读者需求,缺乏独立思考地去创作;另一方面电影制片人应谨慎挑选剧本,不可为迎合市场而盲目跟风,应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在电影的制作上摆脱言情片的烂俗桥段。

网络文学与电影行业,二者在互通有无的同时,须重视二者改编时在叙事手法上的差异性,从而促进网络文学与电影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2]顾漫.何以笙箫默[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3]刘晶.叙事学视野下《红高粱》的改编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4]颜纯钧.电影结构新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3):138-146.

[5]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22.

[6]赵炎秋.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86.

[7]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36.

[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76.

作者简介:严双双,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猜你喜欢
电影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