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格局的解构、重塑与创新

2023-06-08 22:30丁苏怡
今传媒 2023年5期
关键词:融媒体创新

丁苏怡

摘 要:融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高校校园媒体要勇敢跳出窠臼、突出重围,在借鉴社会媒体创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校园融媒体格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从融媒体的理论脉络和实践旨归入手,分析了高校校园媒体格局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高校的特点,从思想、平台、内容、队伍、技术等角度为高校校园融媒体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校园媒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7;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5-0035-05

融媒体是我国媒体生态中的一项突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对媒体融合作出重要指示:“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1]。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格局要进行重构与创新,从单薄前行转向纵深发展,从静态传递转向交叉互动,从守旧传统转向传承创新。

一、交融渗透,动态嵌合:融媒体理路简析

顾名思义,“融媒体”既有调和融通之义,又与媒体这一信息传播的介质具有天然的关联。融媒体并非是简单的多重媒体的相加,也不仅仅是跨媒体的互相流动、机械合作,全媒体的形态互补、业态层叠[2]。融媒体的新格局,脱胎于媒体门类的多元立体,采编流程的融汇贯通,信息技术的智慧灵动,传媒生态的开放共享。总体来说,融媒体是在创新、开放、共享、融合的语境下诞生的一种新型传播业态,通过思路耦合、媒体融合、资源整合、人员汇合、流程糅合、技术构合,产生独一无二的传播效果,能够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崭新的思路和前景。

融媒体的特点包括动态性、跨界性、精准性、分众性。动态性指媒介之间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地碰撞交融,它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通过不断演变寻找到最佳的磨合点,是新旧形式和媒体互动方面的革新[3]。跨界性指融媒体的传播媒介从单一的平行线变为立体的交汇面,线上线下、报网微端、图文视音、虚实空间,牵手合作,互通有无;媒体的各个组织机构形成了紧密的融媒体联盟,一体化发展,多渠道开花。精准性指媒体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偏好精准定制“菜单”。在互联网思维下,网络技术深度嵌入传播领域,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服务于个性化内容编辑[4]。精准的内容供给不仅可以让宣传工作更具指向性,也可以提升传播效率。分众性是指在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同圈层的受众具有不同的信息偏好,媒体在编辑内容时,需要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量身打造有趣味、有格调的传播内容。

在媒体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业绩突出的媒体样本。2014年,光明日报社成立融媒体中心,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中迈出了第一步;2016年,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以“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5]的工作模式,大大提升了媒体融合的效率,打破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聚合了新闻生产的动能。在中央媒体的带头示范下,各级媒体也纷纷加入到了融媒体建设中。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中央、省级、市级、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6]。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媒体融合的基层单元,更是以下沉视角、基层治理等创新实践,赋能融媒体建设奏出时代发展强音。

二、正视挑战,破解症结:高校校园媒体格局解构

高校校园媒体指以高校师生为目标受众,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等为目标的高校重要舆论阵地和宣传平台,主要包括高校校报、校园电台、校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学习强国号”等新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格局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行重塑,以适应融媒体发展的浪潮。

(一)分散与闭环,集约化生产动力不足

在融媒体时代讲求“融而为一”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不同渠道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很强,尤其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尚未完全打破。一方面,部分高校校园媒体的编辑部设在党委宣传部,组织结构上呈现扁平垂直管理和网状结构并行的现象,在主题征集、素材上传、内容采编、组织分发等流程上较为独立,校园媒体和通讯员之间形成了独立的闭环,沟通交流不是很深入;通訊员之间也缺乏探讨业务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未建立统一的采编机制和无壁垒的“大宣传”平台,不同校园媒体的运营遵循着不同的准则和理念,各个校园媒体之间存在“温差”,相“融”的动力有限,在新闻宣传的集聚效应和集约化新闻生产的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二)静止与匮乏,专业化采编能力有限

融媒体时代,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并与高科技相结合,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而部分高校校园媒体则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首先,技术手段匮乏。同专业新闻媒体相比,高校校园媒体的新闻采编方式较为原始,想要实现精准化传播和分众化传播不太容易;在媒体平台建设方面,部分高校对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拓展和延伸不够到位,比如,较少有高校官方媒体进驻“抖音”“视频号”“哔哩哔哩”等大学生使用较多的社交媒体平台。其次,专业人员匮乏。高校校园媒体新闻素材的采集和分发大多由学校宣传专职人员、各学院的新闻通讯员、大学生记者等负责,这些人员专职、兼职并行,媒体素养参差不齐,易造成新闻作品质量不高、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不足的现象。

(三)守旧与失衡,创新化实践短板尚存

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要积极讲好高校故事,传播主流声音,占据舆论高地。而部分高校校园媒体仍以“旧瓶”装“新酒”,沿用传统的采编方式,这就造成了大量同质化内容的堆砌[7]。融媒体时代要坚持“内容为王”,满足高校受众群体的需要。高校师生对于高品质的新闻产品往往会给予热烈的反馈,受众的感官体验和情感需求需要被充分满足,这就对高校校园媒体的内容配置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部分高校校园媒体的创新意识不强、内容相对守旧、栏目较为单一、互动性也较差,因此,会产生“信息孤岛”现象。高校校园媒体亟需在社会媒体中汲取创新、创造的养分,通过创新实践打造出拥有时代特色,符合高校师生欣赏品味,具有亮点和特色的优质媒体产品。

(四)单一与枯燥,品牌化战略思路匮乏

高校校园媒体不仅是高校对内的新闻宣传平台,也要成为对外展示高校精神品格、书香底蕴、文化符号、特征气质的重要渠道。高校校园媒体在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浸润人心的文化氛围,让高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特色积淀等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打响知名度。然而,部分高校校园媒体未将品牌化宣传提升到战略性高度,单一情境和枯燥场景构建的是千篇一律的传播样态,比如,校园网站设计套用相同的“模板”,校园媒体的栏目名称难以体现高校特色。这样的媒体格局和融媒体时代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方向相悖。此外,部分高校校园媒体的宣传未充分体现高校的学科特色和历史底蕴,这将成为传承高校文化基因的阻碍。

三、跳出窠臼,重新突围:高校校园媒体格局重塑

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对于高校校园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校园媒体要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顺势而为、因时而变,主动融入融媒体发展的场域中,以逢山开路的勇气与主动作为的魄力,重组和延展现有的高校校园媒体格局,在“破局”中谋“新局”。

(一)协同与矩阵,聚能多元媒体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8]。在高校校园媒体建设中,一体化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挖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强大势能。不同校园媒体在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要破除彼此的藩篱,在选题发布、宣传策划、素材整合、队伍建设、评价考核等方面交叉纵横发展,整合制作流程、共享生产要素,避免重复劳动;要充分利用不同媒体平台的优势,扬长补短[9],积极打造全天候、宽领域、广覆盖的传播阵地。其次,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全系统传播矩阵,通过顶层设计创建一个主导媒体平台,高校各新闻宣传部门要积极入驻,为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10]。一方面,高校校园媒体在管理中要趋向于“一体多翼”,将宣传视角深入到每个“毛细血管”,凝聚基层原创力量;另一方面,要共商、共建、共通、共享,橫向辐射带动,纵向加强统筹,由分散的单兵作战走向抱团发展的道路,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最后,要内联外通,放大格局。高校校园媒体要加强与主流媒体联动发展,塑造良好的形象,增加高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求变与进步,眺望未来科技生态圈层

数字化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要以把握未来的大视野搭上技术快车道,开启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的新征程。首先,要时刻关注媒体行业发展的前沿动向,积极汲取各级媒体的深度融合经验,不断更新观念,基于用户思维、精准思维、分众思维,打造出更多、更富有个性和优质用户体验的媒体产品,进而充分吸引思维活跃、喜爱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其次,要积极引进算法推荐技术、舆情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直播技术等新闻行业的尖端科技,或与技术先进的主流媒体合作,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一方面,要在现有校园媒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更加多元的媒体平台,开通并进驻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以更贴近高校师生信息接收习惯的采编、运营策略,获得更多“点赞”和“关注”;另一方面,要重视人员配备,积极吸纳媒介素养较高、思维敏捷活跃、学习能力较强的专业人士,为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配齐队伍,为高校融媒体建设提供智慧保障。

(三)守正与创新,铺就精品力作内涵底色

融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要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讲好新时代高校的“滚烫故事”,满足高校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守正就是守好原则之正,固好大学之本。一方面,高校校园媒体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高校校园媒体要坚守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浸润文化育人的鲜艳底色,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创新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力创文化精品。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在时代发展的新气象、文化题材的新视野、审美价值的新层次、情感表达的新格调中,迸发出别样的创作火花,以崭新的传播模式、先进的话语体系、生动的表达方式,创作出旋律正、韵味足、接地气、有创意、促思考的精品力作,通过精彩内容吸引高校师生的目光,增强高校校园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

(四)熔铸与渗透,涵养新型大学文化品格

底蕴是每所高校天然具备的文化禀赋,要通过品牌化的精炼和归纳,使它成为独特的文化识别系统,为高校打上特有的“文化烙印”。首先,高校校园媒体在宣传时,要有意识地将学校理念、学校文化、学校标识、学校环境同宣传内容相融合,将本校与其他高校有所差异的亮点、特色作为宣传重点,为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在设计高校融媒体平台时,要着重构建成套的视觉识别系统,在栏目设置中融入高校文化特色,打造高校的“文化名片”,提升高校的整体知名度。比如,西北师范大学“学习强国号”中一个栏目的名称为“陇上毓苑”,中国农业大学“学习强国号”中一个栏目的名称为“稼穑之苑”,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气质,也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以融为芯,聚力发展:高校校园媒体创新赋能

融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在实践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主流媒体的媒体融合思维与做法,而是要结合高校教学科研、立德树人、文化传承创新等特点,以坚定的信念、前沿的视野、丰富的实践,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融汇思想,构建强大舆论场,凝聚共生抱团力

融媒体时代,高校迫切需要养成“融汇、共享、跨界”的“融思维”。

“融汇”是指巩固共同思想基础,让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媒体阵地广泛传播,占据高校舆论高地、思想阵地、文化领地。高校校园媒体要以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团结和引领高校师生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共创未来,以高校媒体的责任担当讲好新时代的高校故事,弘扬主旋律。

“共享”是指融媒体的共建、共通、共融。高校校园媒体要打造整体联动、特色发展的融媒体宣传矩阵,通过统一塑造学校品牌、共同渲染学校文化、集中诠释学校精神,引导全校宣传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同心圆”,发挥“抱团力”。

“跨界”是指延伸媒体融合思路。融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要拓展媒体渠道、创新传播形式,同云计算、AI技术、大数据等新兴科技进行融合,在内容投放、舆情分析、互动交流等方面走上数字化快车道,真正让“融媒体”实现从内容融合到思路融活。

(二)建强平台,布局融媒体中心,彰显矩阵传播力

在顶层设计方面,高校可以借鉴“中央厨房”的深层逻辑,从“一元主体,多点开花,一个体系,共同成长”的思路出发,建好、建强高校校园媒体平台。

“一元主体”是指要建设一个集发布选题、采集编发、加工素材、队伍建设、评价考核为一体的“心脏”部门,即校园融媒体中心,负责高校校园媒体的日常运营。再通过融入智能终端,让融媒体中心的资源更加融通,渠道更加顺畅,沟通更加便利。

“多点开花”是指要依托融媒体矩阵,通过校园全媒体平台的整体推送,联合“报、网、微、屏、台”等各类媒体,营造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媒体进行差异化内容生产,比如,校报进行深度报道、刊发评论员文章;微信公众号以活泼出彩的新媒体图文吸引受众眼球;学校电台、电视台推出专题节目烘托气氛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校内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联动APP、智慧电台电视台、抖音号、头条号、哔哩哔哩号等各类账号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此外,为了让融媒体中心的运转更加高效,要深植体系化、纵深化思维,构建一个一元总领的分级管理、网格化管理体系,统一发布新闻选题,共享媒体宣传资源,通过机制构建、绩效考核、评奖激励等方式管理好学校各级通讯员,畅通基层投稿渠道,从而做到垂直管理、协调发展、开放融合、共同成长。

(三)打磨内容,雕琢匠心好文章,焕发旺盛生命力

首先,通过议题设置打造精彩主题。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要主动以高站位、高起点,对重要时间节点、高校特色、高校校园文化、高校师生风采等议题进行前瞻式、全景式、跟踪式报道,通过氛围多角度铺设、内容多平台联动、师生多方面推广,让全校“共谱一支曲”“同唱一首歌”。

其次,通过创新传播模式打造精品美篇。高校要以全新的形式、多元的视角、丰富的样态,生产出审美高雅、品味独特、互动性强、创意感足的文化产品。形式革新指拓宽媒体宣传渠道,要通过图文视音、虚拟现实、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让新闻宣传“活”起来;视角多元,指丰富报道视角,不仅要唱响主流旋律、奏响时代乐章,也要聆听基层声音、贴近师生生活,话语表达要鲜活生动、有趣有味、富含哲理、引发思辨,能够让新闻宣传“亮”起来;样态丰富,指打造更加生動、鲜活的表现形式,要利用直播、H5、短视频、一图读懂、漫画、长图、卡通形象等形式,让新闻宣传“动”起来。

最后,通过聚焦基层视角打造精华故事。一方面,高校校园媒体要深入挖掘一线教职员工、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学生的感人故事,选树一批鲜活的高校“代言人”,以榜样的力量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让学习榜样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另一方面,要立足“小切口”写出“大文章”,聚焦基层视角挖掘写作素材,比如,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政课、一次意义深刻的实践活动等。

(四)锻造队伍,构建宣传金团队,跃动人才鲜活力

首先,要建设一支专业宣传员队伍。融媒体时代对高校宣传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政治素养、出色的思政能力、过硬的工作本领、有力的专业支撑、先进的群众意识缺一不可。宣传员不仅要掌握“脚力、眼力、脑力、笔力”[11],具备采集、编发、协调、运营、管理等多重能力,还要拥有在宣传工作中思政育人、育德育心的能力,在校园生活中挖掘宣传亮点、制作优质原创宣传产品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定期对新闻宣传员进行常态化、专业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培训,提升整体宣传能力。

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创造力。高校是蕴育和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人人都是宣传员”,每位师生都有可能是好故事的倾诉者、好文章的写作者、好图片的拍摄者。因此,高校要充分调动师生在新闻宣传方面的积极性,在校园融媒体平台开设专栏、留足空间,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五)升级技术,深耕数智化场景,发挥云端智慧力

首先,要成为媒体发展新引擎。5G时代是万物互联、智慧启迪的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要乘着技术发展的东风,更好地提升媒体宣传的性能、广度、宽度、维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直播、AI、VR、交互等技术,扩充宣传的场景空间,增强宣传的时效性和传播力;另一方面,要让高校师生通过屏幕便能轻松获知校园发生的事情,在一个应用中便可链接校园各项服务,构建百花齐放的视听盛宴和触手可及的智慧场景。

其次,要成为多元互动新载体。高校校园媒体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高校师生的喜好和需求,将差异化、个性化的宣传产品精准推送到师生眼前,同时,要提供全场景、多平台、深覆盖的互动空间,让高校师生有更多机会沉浸式地感受新闻宣传的文化氛围。

五、结 语

融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要不断吸收各类媒体的经验,在现有的媒体格局上全面提质升级。为此,高校需要进一步总结当下校园媒体在矩阵构建、采编能力、创新意识和品牌塑造等方面的不足,在整合媒体资源、丰富宣传形式、营造文化氛围上下功夫,让高校校园媒体快步走向“融”时代。在实践中,高校校园媒体要在思想上融会贯通,在平台上凝聚合力,在内容上打造精品,在队伍上锻造人才,在技术上数智赋能,在重塑与创新中让高校融媒体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从相“加”到相“融”习近平绘就媒体融合发展蓝图[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21 0219/t20210219_525416200.shtml,2021-02-19.

[2] 栾轶玫,杨宏生.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媒介融合理念嬗变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9):28-31.

[3] 任秋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媒体融合建设———评《融媒体建设与创新》[J].传媒,2022(6):101-102.

[4] 李玮.跨媒体·全媒体·融媒体———媒体融合相关概念变迁与实践演进[J].新闻与写作,2017(6):38-40.

[5] 史晶莹.传统媒体“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优势分析[J].传媒,2018(10):33-3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 n/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2020-09-26.

[7] 覃卫杰.全媒体到融媒体的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路径[J].传媒论坛,2021,4(20):36-3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6.htm,2019-01-25.

[9] 毛金蓉.基于媒介融合背景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J].文化产业,2022(4):1-3.

[10] 周安琪.刍议融媒体矩阵的构建———以江苏广电总台“我苏”融媒体平台为例[J].今传媒,2018,26(6):130-131.

[11]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提出最新要求[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82 3/c40606-30245823.html,2018-08-23.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融媒体创新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