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V到VR:技术浪潮之下的纪录片创作新思考

2023-06-08 05:02陈浩李文英
今传媒 2023年5期
关键词:纪录片美学创作

陈浩 李文英

摘 要:纪录片是一种视听艺术,视觉影像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DV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开始去专业化,走向大众化,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们也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迎来了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代。4K技术的出现丰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表现力,拓展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它的应用革新了纪录片拍摄的影像品质,为纪录片的内容表达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VR技术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二维叙事空间,改变了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改变了纪录片的观看模式,让观众成为观影视角的自主控制者和参与者,提高了观众的主体意识。“纪实美学精神”是本文的“落幅”,在今天的技术浪潮之下,纪录片领域并未出现过分的“技术至上”现象,纪录片人要进一步发扬扎实、严谨、虔诚、谦卑、独立的“纪实美学精神”。

关键词:纪录片;DV;4K;VR;纪实美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J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5-0048-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期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进路研究(1978-2018)”阶段性研究成果(19CMZ028);信阳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直接电影理念下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XJWYB-018)。

一、引 言

纪录片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出现的影片形态,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了它特有的记录功能。纪录片在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怀斯曼等人的助推下,先后出现了“电影眼睛派”“英国纪录电影运动”“欧洲先锋运动”“直接电影运动”等一系列纪录片的创作与理论研究高潮,从而在世界电影史中发出了自己的最强音。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摄录技术的日臻成熟为纪录片开拓了无限的艺术创作空间。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艺术创新,都得益于新型摄影器材的发明和新兴技术的出现。对电影来说,艺术与技术不可分割,技术的每一次突破与创新都会带动影像内容呈现上的变化。“数字化技术给电影带来继声音、色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它拓宽了审美的领域,拓展了电影艺术镜像表达的潜力,提供了重塑现实的多种可能性,为电影开拓了艺术创作空间。如此一来,艺术的领域就变得更为广袤了。”[1]作为非虚构影像的纪录片,其发展自然也离不开技术的革新,DV(DigitalVideo)、4K(4KResolution)、VR(VirtualRealityTechnology)等视觉影像技术作为新时代纪录片创作的第一步,它们的创新水平和纪录片艺术水准有着直接的关联,技术和艺术的融会贯通共同推动着纪录片艺术的不断创新。本文以DV、4K、VR这三种技术手段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究技术的革新为纪录片艺术的创新带来的作用。

二、拍摄者的狂欢:DV技术应用下的创作新突破

纵观早期应用DV技术拍摄的纪录片作品,不难发现,它们在视听手法、美学追求等方面的一以贯之,在纪录片主题阐释、叙事方式、创作手法等方面的一脉相承,关注现实、自然平淡是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具有的标签性书写范式,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整体感。这是一个属于创作者的“狂欢”时代。DV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开始去专业化,走向大众化,同时,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也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迎来了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DV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开始去专业化,走向大众化

我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我国拍摄新闻片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纪录片领域遵循“形象化政论”的指导思想,承担着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成就、弘扬时代新面貌的重要职责,宏大叙事是该阶段纪录片创作的主要特征。因此,严肃的新闻属性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只能是属于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普通大众无从染指。从制作成本的角度来看,当时我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大多使用的是胶片摄影机和广播级模拟视频录像机,无论是这二者中的哪一种,纪录片的制作成本都非常高昂,拍电影依然是少数业内人士的专利,并未得到广泛普及。1995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一款廉价、易携的SONYVX1000E手提式磁带摄像机,正式宣告了第一代数字摄像机的诞生,一种全新的影像记录方式DV开始被广泛使用。DV的问世带来了影像艺术观念上的重大变革,它打破了影像创作只属于少数专业人士的壁垒,促进了影视创作从精英化、专业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在20世纪建立起来的影像媒介技术等级呈金字塔排序:首先是电影胶片,它位于顶端,意味著艺术和精英;其次是电视视频,在传播上它代表着大众媒体,在话语权上仍然为少数人所掌握;最后是以DV为代表的数字影像,它的背后是微型、个案、互动这样一些名词。”[2]独立纪录片先驱吴文光导演也坦言:“DV的出现改变了纪录片,至少纪录片不再是一部分人拥有的权力和工具。”[3]DV的普及促使很多业外人士加入纪录片的创作行列中,DV技术为纪录片创作的大众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纪录片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行业基础。

(二)DV时代的纪录片创作者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1996年,话剧演员杨荔娜拿起了DV开始拍摄纪录片《老头》,该片一举夺得了1999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2000年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0年获德国莱比锡电影节金奖,掀起了我国独立纪录片发展的新浪潮。DV的出现,使得影像的话语权开始自上而下实现转移,影像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这为影像爱好者们和大众层面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一个崭新的个人化影像时代悄然来临。此后,胡杰、杜海滨、王兵等导演创作的《媒婆》《铁路沿线》《铁西区》等作品,均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时代大潮下人们的生存状态。这些纪录片的出现填充了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的版图,将独立纪录片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形成了中国纪录片繁荣发展的局面。

三、技术革新影像品质:4K技术应用下的创作新高度

陈旭光在《电影工业美学原则与创作实现》一文中首次对“电影工业美学”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指出电影工业美学就是“秉承电影产业观念,类型生产原则,游走于电影工业生产的体制之内并能处理好与个人风格表达之间的关系,彰显理性至上原则,在电影生产过程中弱化感性的、私人的、自我的体验,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标准化的、协同的、规范化的工作方式,最大程度地平衡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体制性与作者性等关系,追求电影美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遵循工业美学的创作原则,以4K为代表的新技术逐渐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4K技术在提高影片电影感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拓展了纪录片的美学空间和叙事视角,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

(一)4K技术丰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拓展了纪录片的美学空间

4K摄影机,即以3840×2160为分辨率的拍摄格式,它是普通2K高清摄影机分辨率的4倍,属于超高清分辨率,与电影的帧速率相似,同样影响着影像的呈现质量。4K摄影机超高清晰度的拍摄,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记录更多的细节,带来精致化的影像表达效果。

2014年,英国BBC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采用4K摄影机拍摄的纪录片《生命的故事》,一经推出,便在纪录片领域引发了较高的关注。随着国内市场对4K技术的关注度日益增长,我国纪录片领域也开始逐渐进行4K创作尝试。《悲兮魔兽》是由导演赵亮执导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影片第一次使用了4K摄影机进行拍摄,讲述了农民工长期在粉尘污染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故事。该片是2015年度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唯一一部华语片,也是亚洲首部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纪录片。在4K摄影机的拍摄下,影片中人物脸庞的细节被展现得更为清晰、精细。在运输煤炭的场景中,人物黝黑的脸上爬满了岁月和辛劳所留下的沟壑,干裂之中又填满了微小的煤炭颗粒,此时的观众透过4K摄影机拍摄的画面,可以感受到矿区人民的劳动艰辛。此外,影片还有一段长达两分钟乘坐罐笼下井的长镜头,在4K摄影机的捕捉之下,漆黑锃亮的井壁和循环往复的光亮,营造出无止无尽、压抑而无法逃避的气氛。《悲兮魔兽》在4K摄影机的呈现下,以独特的影像叙事技巧,流露出对矿区劳动人民的同情,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

(二)4K技术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拓展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

第70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方绣英》,导演同样采用了4K摄影机进行拍摄。在方绣英去世的那一天,她的眼神像婴儿般透彻,仿佛回到了出生时,大颗大颗的眼泪顺着眼角落下,眼中的血丝清晰可见,她缓缓地转过身子平躺,带着绝望的神情离开了世界。这一切都被4K摄影机清晰地记录下来,画面更加细腻,这是普通摄影机所不具备的影像效果。此时的4K摄影机是旁观者,更是见证者,将每个细节都详尽地捕捉和记录,观众通过细腻的画面产生共鸣,塑造对可观察世界中所见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还原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4K超高清画质的视觉呈现,丰富了纪录片的叙事技巧,增强了纪录片的叙事功能。这一技术手段在《方绣英》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导演在此技术手段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艺术视角,表达出了影片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内涵。技术的创新为纪录片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4K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记录影像的艺术感染力,不断推动着纪录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革新,促使纪录片的创作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得以不断提升。

四、变革观影体验:VR技术应用下的创作新态势

2016年,随着VR技术的出现,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也开始与“VR”技术相结合,促使VR纪录片顺势而生,满足了观众对真实的期待。VR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二维叙事空间,使观众不再是影片故事单一的见证者,而是深度参与到整个影片的叙事过程中;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纪录片观看模式,观众可以在观影过程中自由变换观影视角,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一)VR技术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二维叙事空间

VR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Technology)的简称,最早是由杰伦?拉尼尔于1989年提出的:“VR在本质上而言,就是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数字化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合集,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5]VR技术是继3D和IMAX技术之后,又一个打破传统影视创作模式的新兴技术,它的出现,逐渐将创作者所掌控的艺术感转移至观众中来,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和认知去改变影片的观看模式,这是传统影视作品所不能比拟的。我国的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第一次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讲述了贵州山村中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幼儿园的故事。影片中,龙玲、滕烁琪这两位小主人公在屋檐下对唱这一场景,传统的纪录片拍摄手法是无法实现在同一个空间中同时展示两个屋檐的画面,而VR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影片“画框”景别的限制,将叙事放置于360度的空间中展开,可以轻松地实现全方位的记录,人物之间的互动得以完整地呈现,欢乐的童年时光跃然于荧屏之上。这一360度的VR纪实长镜头所创造出来的叙事空间,改变了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模式,真实地还原了山寨民居的现实生活,观众在非线性的叙事时空中,可以“切身”参与到“真实”的建构当中去,感知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从而对纪录片的主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二)VR技术改变了传统纪录片的观看模式

VR技术的出现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VR纪录片更为丰富的视听语言表达,让观众成为自主控制视角的参与者。“运用VR技术的影视艺术作品,其最大优势在于观影者‘在故事中,即观影者不再作为旁观者,而是参与到影片中去,成为影片的参与者,这也改变了传统的纪录片观看模式。”在以往的纪录片中,观众所看到的是在导演思维和蒙太奇叙事法则之下的视觉画面,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导演的创作意图,观众的参与度并不高。但是,VR技术拍摄的《山村里的幼儿园》实现了突破,观众在PC端观看影片时,可以通过操控鼠标来实现画面的放大和缩小,可以随意选择人物景别的大小,把注意力和选择权交给了观众。这一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不仅增强了观众与影片场景之间的交互性,而且突破了传统影视画框的限制,拓展了影像的视听表达,将故事铺排在360度的全景画幅中,带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纪录片在VR技术所创造的时空中,给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带来了延伸,实现了从真实性到真实感的跨越,這与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经典传播学理论“媒介即人的延伸”形成了契合。VR技术给观众提供了全新的互动方式,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体验,可以让观众从虚拟场景中获得“亲身建构”的真实体验,沉浸感得以不断提升。

五、结 语

纪录片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纪录片的艺术创新依赖于数字技术的革新,数字技术的革新对纪录片的制作手段、表现形式等有着较大的影响。从DV的普及开始,到4K、VR技术的应用,虽然它们兴起和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它们都给纪录片的发展注入了驱动力。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当代纪录片的整体创作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创作者应清晰地认识到技术只是纪录片创作的其中一环,在技术裹挟下的创作语境中,纪录片领域并未出现过分的“重技术,轻文化”“技术至上”现象。科学技术带给我国纪录片人最重要的启示是:促使广大纪录片创作者更多地张扬一种“纪实美学精神”。有学者指出:“纪录精神应当是一种坚持、反思和批判,应当表现为对个体的尊重与倾听,对生活真相的热爱和勇敢质疑。”[6]纪录片创作者要具备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任劳任怨的精神,采取扎实、严谨、虔诚、谦卑、独立的态度来对待纪录片创作,做一名谦卑的在场者,真诚地面对镜头前后的自己和他人。“广大纪录片工作者如果能够恪守‘纪实美学精神,并把它传承、发扬,那么,不管未来的纪录片会沿着怎样的道路发展演变,出现哪些新的类型和创作手段,都会使纪录片具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涵和学术品格,能够真正地停留在观众的内心。”[7]

参考文献:

[1] 于姗,崔茵.数字技术对传统电影美学的拓展[J].剧作家,2008(1):150-151.

[2] 曹恺.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

[3] 吴文光.纪录片让我感到兴奋[EB/OL].http://www.cntv.cn/lm/693/71/43716.html.央视网,(2010-06-08)[2022-02-16].

[4] 陈旭光,张立娜.电影工业美学原则与创作实现[J].电影艺术,2018(1):99-105.

[5] JonathanSteuer.Definingvirtualreality:dimensions determiningtelepresence[J].JournalofCommunication,1992,42(4).

[6] 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300.

[7] 陈浩.“直接电影”拍摄理念下的纪录片创作[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1.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纪录片美学创作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