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全新的游戏化生态教学理念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构建幼儿、父母、教师,幼儿园、家庭、社会融合发展的游戏化教育生态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启迪幼儿的智慧,保证幼儿教育效果。基于此,文章从幼儿园游戏化生态课程的构建原则入手,重点分析幼儿园生态课程游戏化的具体实践途径,以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其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生态课程;游戏化
作者简介:陆思远(1996—),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
游戏是保证幼儿园生态课程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受到幼儿园教师职业能力、教育理念等影响,生态课程出现了教育目标偏离等问题,导致游戏化教学内容与幼儿成长需要脱节。游戏化生态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充分认识世界及自我的空间。由此,教师在创新游戏化生态课程时应当以幼儿的成长需要为主,通过丰富游戏内涵、优化课程组织、筛选课程内容、丰富游戏体验、组建游戏情境、合理利用资源等方式,促进幼儿园生态课程游戏化的进一步落实。
一、幼儿园游戏化生态课程的构建原则
(一)重视幼儿个体发展
在构建幼儿园游戏化生态课程期间,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并以幼儿的实际发展特点及需要明确组建游戏化生态课程的价值及意义。幼儿是整个生态课程教育的主体,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游戏化生态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应当将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主要原则,通过游戏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的时间及空间,有效促进幼儿内心及精神世界的成长,避免教育的刻板化、单一化,以此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及好奇心,使得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锻炼,为幼儿的未来成长及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方向及途径。
(二)关注环境关联互动性
在幼儿园生态课程融入游戏化特质期间,教师应当注意保证课程与环境的互动性及关联性。生态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幼儿在学习期间的动态性,使得幼儿可以将多类型、多层次的环境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探究学习,并加强了幼儿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构建幼儿园生态游戏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环境对于幼儿教育起到的不同作用,保证各环境要素的互通性,以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二、幼儿园生态课程游戏化的具体实践
(一)丰富课程内涵
为保证幼儿园生态课程游戏化的有序推进,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幼儿主体的参与热情,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深入挖掘本土课程优势,并经过科学的筛选,选出幼儿更熟悉、更易于操作、更便于活动的内容及方式,构建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生态课程。
第一,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选择多样化的游戏材料。例如,处于江海交汇处的城市可充分利用海洋的资源优势,挖掘海洋文化内涵,依据幼儿的年龄需要采购不同的基础性、结构性材料,如贝壳、细沙、珊瑚等,在活动中让幼儿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还可通过收集各类农作物、水产品、农具、渔具等材料为幼儿游戏提供基本活动道具,使幼儿在学习编制渔网、种植作物等手工作业中,体会当地文化特色,从而积极进行其他探索实践。
第二,发挥家乡文化特色。教师应当注意从小培养幼儿的乡土情怀,让幼儿从小接触家乡文化,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可结合本地的传统民俗文化,设计生态教育小游戏。例如,北方的孩子夏天可以到小溪里玩水、摸鱼,冬天则滑冰、打雪仗等。教师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游戏模式及课程内容,为幼儿创建和谐、轻松的生态课程游戏环境,激发幼儿情感体验,使幼儿可以得到充分的学习及发展空间,促进其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共同成长。
第三,科学选择活动主题。在各学期开学前,教师应当综合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目标,科学确定生态课程的主题,并通过对以往活动经验的总结,科学地调整并创新游戏活动的内容、目的、方式,抓住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环节,摒弃无意义、乏味的活动环节,尽量避免出现雷同等问题,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及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修正原本的活动主题计划,创设全新的活动内容,对整体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增加观赏自然风光、探寻建筑之美、体验民俗活动、保护生态环境等模块,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使得游戏化生态课程更加贴合幼儿的生活,便于幼儿了解、学习、感受,提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及开放性。
(二)优化课程组织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将生态课程与游戏精神相融合,首先需要保证幼儿具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及空间,并将游戏精神全面融入课程实践,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第一,体现游戏化生态课程的自主性。教师应当综合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根据幼儿当下最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活动,不定期开展实际体验活动。教师可带领幼儿深入与生态相关的场所进行实践、参观、体验活动,保证实际的活动内容可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并灵活调整活动时间,让幼儿基于现场学习、调查研究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及收获。
第二,凸显游戏化生态课程的弹性。教师在活动期间,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及需要,依据幼儿的承受、学习能力灵活调节活动流程及内容,并利用“观察+审议+实践”等方式,搭建生态课程教育活动框架,从幼儿需要和兴趣出发,让幼儿能自主选择游戏时间、游戏材料、游戏方式。同時,教师应注重动静交替,形成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日常生活等各类活动科学组合的一日活动流程。
第三,做好游戏化生态课程的适当留白工作。幼儿园环境是保证游戏化生态课程顺利展开的基础条件。教师在对幼儿园的活动区域进行设计时,需要认识到适当留白的重要性。将游戏空间适当留白,可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及开放性思维;将游戏内容留白,可给予幼儿无限的创造空间及机遇;将游戏材料适当留白,可以给予幼儿更多的选择机会[2]。
(三)科学筛选课程内容
在实际的游戏化生态课程构建期间,教师可根据发展目标、幼儿兴趣等因素调整教学内容,并以此开展主题活动,以幼儿的需要为切入点,遵循亲近自然、绿色发展、回归生活的原则,科学筛选课程具体内容。
第一,依据实际生活选择课程内容。幼儿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地生活,因此,贴近生活就是保证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深入乡村生活,感受最为质朴的生活方式,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组织亲子活动、探索活动、体验活动、采访活动等,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本地的各类劳动活动,引导幼儿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增强自身的能力,积累学习经验。
第二,选择亲近大自然的课程内容。由于幼儿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有限,因此其对于陌生的自然环境充满了极强的好奇心、探索欲。教师通过筛选出亲近大自然的课程内容,可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及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在安排活动时应当以多听、多看、多感受为主要原则,给予幼儿更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如在沿海城市,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码头,并开展打水漂、钻渔网等游戏,形成多样化的微课程活动,使得幼儿可以在活动中依靠自己的感受获取探索、表达、学习的经验。
第三,选取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课程内容。生态文化的教育应当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使幼儿了解废水污染、废气污染等对人们正常生活以及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通过开展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宣传绘画比赛等各类主题活动,深入挖掘生态教育的价值,并通过探索实践,实现生态环保与课程游戏化的融合发展。
(四)丰富游戏体验
游戏化生态课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将实际的授课场所扩展到大自然中。在实际的生态教学期间,教师可灵活添加当前常见的各类活动材料,丰富幼儿的实际学习体验及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及需要灵活改造自然环境,依据幼儿的能力及兴趣创设全新的活动环境,并适当添加配套的游戏器材。如在水池环境中增加水枪、水盆等,在草坪环境中增加捕虫网、风筝等,在沙地环境中增加铲子、太阳镜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环境创设结束后,教师可及时开展对应的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进行竹林跑步障碍赛时,教师可充分结合竹林本身的条件组织游戏。教师可将原本的竹林环境作为基础,再将小段的竹子固定在幼儿的头、腰、腿、手等部位,限制幼儿的一部分行动,降低幼儿的活动灵活性,以别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还可以加入竹梯、石板桥等,增加活动难度,激活幼儿的挑战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跳跃、攀爬等活动方式,提升幼儿的活动体验感,使得幼儿可以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进一步了解世界、感知世界,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及注意力[3]。
(五)创建良好游戏情境
保证生态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就是将其与幼儿的生活环境相结合。而生态教学活动可充分激发幼儿的生态观念意识,使得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教育。对此,在构建幼儿园游戏化生态课程期间,教师需要创建相应的游戏情境,充分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保证教学活动目标及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推进。
如在开展“地球是我家”主题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掌握幼儿实际的学习能力,将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地球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让幼儿积极了解自己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而后,教师可将幼儿分为4—6人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其模仿生活中常见的各类交通工具的声音,并阐述其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排成纵向的一列,按顺序模仿。接着,教师可以教幼儿唱与地球环境相关的儿歌,并开展猜唱游戏,以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可为幼儿分发纸笔,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播放音乐结束之前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对地球的理解,使得幼儿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活动。
再如在开展“螺旋世界”这一活动时,幼儿园可邀请专业的魔术师搭建较为完善的魔术场景,以螺旋相关的魔术调动幼儿的集中力、注意力,使其可以对螺旋概念加深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学习简单的魔术小技巧,使幼儿从游戏中学到知识,积累生活经验。
(六)合理利用资源
幼儿园是幼儿开始系统地认识世界的主要场所,而此时幼儿的认识能力及心理素质尚不成熟,因此,在生态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掌握幼儿的心理表现特征及行为习惯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适合幼儿学习、发展的活动方案。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与交流,以取得家长的信赖与支持,使其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游戏化生态课程教育互动中,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例如,在节假日期间,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园的集体野餐活动中,使得幼儿可以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做游戏,实现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同时,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教授幼儿一些自然知识,让幼儿在玩中学,加深幼儿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幼儿学习成效。另外,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较为简单的小游戏,如收集落叶制作书签、观察树林中的小动物并模仿其行为等,或是鼓励幼儿对当前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观察及反思,使其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帮助幼儿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为幼儿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4]。
结语
幼儿园创设游戏化生态课程,可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得幼儿的认知能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并促進幼儿提高基础能力素养及道德品质。在实际进行课程教育期间,教师应以和谐、创新的发展观念,让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感受到学习、探究的乐趣,促进幼儿个性的形成,保证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沈星慧.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生态教育的再思考[J].读写算,2022(3):34-36.
沈婷.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生态活动的开发与利用[J].基础教育研究,2021(22):84-85.
陈华.浅谈幼儿园生态课程游戏化[J].试题与研究,2020(23):107.
张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例谈[J].基础教育研究,2019(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