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栋 张圆圆
摘 要:随着产业升级的持续推进,以劳动意识、劳动技能为内核的实践素养正逐渐成为新时代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构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当前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激发并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根本指导方向。文章结合“五育并举”的理论内蕴,明确了在该理论视域下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进而结合高中劳动教育中的典型问题,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有效推进劳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五育并举”;劳动教育;高中;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 栋(1970—),男,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
张圆圆(1990—),女,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
劳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与繁荣。在学生树立基本价值观、自主开启人生规划的高中阶段落实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心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而为了从根本上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广大高中教师应当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从理论源头树立对“五育并举”和劳动教育的科学认知,并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将正确的理论认知转化为教学实措,最终达成“以劳动促人成才”的目的。
一、“五育并举”的理论意蕴
(一)“五育并举”的内涵
“五育并举”是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发展而制定的全面、科学的总体建设规划。从直观内容来看,“五育并举”即通过教育机制和教学软硬件的综合完善,努力打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教育局面,以服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其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内容依据;实现全面发展,培养高水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则构成了落实“五育并举”的根本发展目标。从“五育并举”的内涵出发,教育界人士可以进一步明确未来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方向,以及开展劳动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
(二)“五育并举”的理论精髓
本文认为,要想准确把握“五育并举”的理论精髓,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以及“五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五育并举”的提出,不是将德智体美劳的内在价值等量齐观,而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拥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权利”。具体到“五育”彼此的关联,教师应当充分明确,“五育”所包含的德智体美劳,并非机械平均、毫无重点的并列关系,而是存在着彼此渗透、互相促进的有机关联。以本文重点论述的劳动教育为例,劳动教育的展开,仍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最高指导目标,在涉及劳动意识、劳动技巧的教育中,教师则应充分结合智育、体育中与创新能力、体质锻炼相关的内容;结合劳动教育的开展初衷,教师还应合理渗透关于劳动精神、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如此才能达成劳动教育的全部预期教学目标。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开展高中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意识
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转型,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思维变化过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在离开校园后,抑或在本科后期的实习阶段,才开始被动进行这一转型过程。而借助劳动教育对社会进行较全面的认识后,高中生可以快速跳出学生思维,通过极具职业特色的相关劳动课程,切身感受社会行为,建立对生活、对生存的实思实感。这种真实可感的劳动实践,对培养学生兼顾利弊的理性思维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劳动元素在高中学习生活的介入,对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样大有裨益[2]。通过创设不同风格的社会劳动情境,高中生将提前感受到在劳动中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追求真理的必要性和可贵之处;紧张的备考生活与劳动教育的现实锤炼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高中生对自身、对所在家庭的强烈责任感,并有效引导学生将这种责任感大而化之,转化为对民族、对国家命运的担当精神。
(三)有利于高中生各方面素养的协同进步
“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劳动教育,以劳动实践为纽带,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的精华元素合理整合到劳动教育的内容当中。围绕劳动锻炼展开的教育课程,不会止步于对相关劳动技能的培养,而是会完成对其余“四育”内容的实践式筛选,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综合锻炼中,实现多重素养的协同进步。
三、当前高中勞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更精准地把握我国西部地区高中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本文对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两所高中的师生进行了样本广泛的访问式调研,在综合分析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群体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后,梳理出如下两点典型问题。
(一)学校层面: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善
劳动教育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是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在对劳动教育的安排上,学校主要将其当作智育、体育的补充环节,对于可以通过成绩量化的“五育”培养环节,如可以通过期末考试衡量的智育类科目,则条理清晰、要求细致;但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则长期停留在口头号召、纸面期待两个层面,劳动课如何开展、劳动课应该具备哪些环节、劳动课质量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均缺乏相应要求。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模糊态度,也间接诱发了其他科目教师忽视劳动课价值、挤占劳动课时间的问题。
(二)教师层面: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相比于劳动教育对学生素质的长远影响,部分教师更看重“单维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主科学习成绩上的短期促进作用。受此教学思维影响,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创新安排持消极态度,在宝贵的家校沟通环节,亦没有为劳动教育内容保留空间。其二是对劳动教育的“污名化”。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个别教师还存在着将劳动教育视为“体罚”手段的错误认知。每当学生违反班规,教师就以擦地、除草、倒垃圾等劳动教育惩罚学生,直接导致学生出现逃避劳动、以劳动为耻,甚至“鄙视”劳动者的心理倾向。
四、遵循“五育并举”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理念
在新时期的高中劳动教育工作中,教师既要确保劳动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意志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要正确梳理“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理念。其一,树立以劳动教育推动德育工作的教育目标。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应以塑造学生道德品行、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使学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教育目标。为此,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带领学生体会劳动的喜悦,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劳动者、劳动行为以及自我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帮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精神、道德品质、团队意识。其二,树立以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思维。一方面,在高中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解放作用,通过劳动教育与智育的相互渗透,不断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自身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有必要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合理的劳动内容与劳动实践,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4]。例如,在劳动教育的设计与劳动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应以“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为根本出发点,设计丰富多彩、难度适中的劳动内容,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动手、动脑机会,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
(二)构建家校联动合作下的劳动教育机制
为构建高中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机制,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共同发力,明确“五育并举”教育观念的引导作用,不断推动校内、校外劳动教育的有效联动,使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实现贯通、统筹并形成合力。为此,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建立高度统一的劳动教育认知,以合理、有序的劳动教育分工培养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树立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的觉悟。只有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共同承担起高中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学生才能以最大的热情和创造力参与劳动,养成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果实、热爱劳动的高尚道德品质。在学校,劳动教育既要讲究过程,重能力、重均衡,也要有所侧重。例如,为强化劳动教育的导向作用,学校可以邀请传统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等进行劳动教育讲座,使学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家庭,学生家长应该密切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在重视學校劳动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灵活利用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劳动教育场景,推动高中生的劳动教育从理论落实到实践。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家长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然而,部分家长却在学生出现错误行为时将劳动作为对学生的惩罚手段,不仅导致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而且使学生难以发现劳动在培养自身实践能力、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巨大价值,有些学生甚至因此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为避免上述问题,家长应将生活实际、能力培养与劳动教育进行结合,充分利用家务劳动、社区劳动、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正视劳动的价值,树立以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观念。
(三)打造贴合高中生心理的劳动教育课程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中劳动教育课程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的质量与实际成效。一方面,教师须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新时期的高中劳动教育要求教师对以往的教育方式进行变革,引导学生以全新的方式认识世界,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该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添加贴合高中生心理的教育内容,以提高劳动教育效果,通过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另一方面是教师对高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特征,劳动教育课程与实际的高中教育教学情况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接轨。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须打造贴合高中生心理的劳动教育课程,对劳动教育资源与教育方式进行创新,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育条件、资源优势以及高中生的实际心理诉求,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模式、场地、环境等影响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进行创新和有效开发,设计出符合高中生心理特点的多样化劳动教育方式[5]。
(四)完善“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五育并举”视域下,学校有必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构建一套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一方面是劳动机会的扩大化。在高中阶段,学校应该合理增加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提高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频率。例如,在学生为期三年的高中学习和生活中,学校可以以学生的性别、身体素质、劳动能力以及年龄差别为参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计划,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劳动机会得到实质性增加。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有计划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通过系统性、持续性的劳动评价,提升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荣誉感。另一方面是劳动评价的侧重点。在一定情况下,人们的劳动状态往往会对劳动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高中劳动教育也是如此。为完善“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教师不仅要重视劳动结果,还应对学生的劳动过程、劳动状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实际的劳动教育评价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团队合作意识等因素纳入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健全、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教育的功用。
结语
遵循“五育并举”科学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响应了新形势下社会以及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时代要求。将劳动教育合理融入高中学科教育体系,对促进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教育工作者应从本校的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创新方法,以契合学生实际、内容丰富的劳动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其成为理论与实践素养俱佳,重德行、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裴哲.“五育并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2(1):97-103.
周玲.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C县为例[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1.
薛久俊.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2):126-128.
夏心军.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挑战与应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3):46-52.
黄菊.优化劳动教育 促进学生成长[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