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研读吕叔湘教育思想,为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探寻以人为本的教育途径,提供了实践指导。“大语文”教育思想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同时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全方位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视野”的语文教育思想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大语文;大视野;立德树人;吕叔湘教育思想;应用
作者简介:王晓梅(1979—),女,江苏省丹阳市吕叔湘中学。
一个国家的明天,取决于青少年。青少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会有前途,民族就会有希望,青年的模样决定了未来中国的模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重新研读吕叔湘教育思想,为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努力探寻以人为本的教育途径,提供了实践指导[1]。
随着提升青少年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越来越受重视,随着高考考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大语文”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大语文”教育思想以课堂教学为轴心,使教育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全方位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视野”的语文教育思想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既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吕叔湘先生针对语文教育界中有关语文教学的一些争论,从不同角度阐释自身见解,要求语文教师在思想观念上“革命”[2]。吕叔湘语文教育改革观的精髓在于将语文教学主体“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方法关键要一个‘活字[3]。我校语文备课组在落实新课程标准和使用部编版新教材的过程中,始終坚持以“大语文”教育观和“大视野”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积累、内化、运用为主线,整合、规范语文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吕叔湘教育思想的挖掘和应用。三年来,从新教材的第一轮使用情况和学生的高考成绩来看,效果令人满意。
一、积累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之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明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学校所要培育的“读书人”,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是一个具有“大视野”的人,是一个永远的思考者和探索者,这确立了文化传承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文化实践,广泛积累,厚积薄发。吕叔湘先生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只靠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由此观之,有意识地将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在课堂上学习拓展到在生活中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广阔天地,就必须把课外的书籍和文章也看作语文学习材料,具有“大语文”观。对此,在“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从学生高一阶段,我校语文备课组就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字音、字形、成语、文化常识、古诗文既是语文基础知识,也是高考内容,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我校语文备课组要求每个学生从高一起使用专门的整理本,将每次试卷评讲中遇到的陌生基础知识整理到专用的本子上,包括形音意三个方面。积累一段时间后,定期开展语文基础知识竞赛,限时训练、及时公布成绩、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并延展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二)名言警句的积累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语文备课组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教材、读本、报纸中的篇目或片段,然后积累在整理本上。读是为了培养语感,感受节奏美、韵律美;写是为了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勤积累、勤写作,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学生只有做到广积累,才能实现“大视野”。
(三)学习感悟的积累
学生除了进行必要的知识方面的积累,还要积累一定的学习感悟,并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校语文备课组引导学生将预习阶段的感悟和学习后的随文感想通过一课一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变被动为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内化
过去,一些人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是“文”还是“道”的问题,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在该文中吕叔湘先生所说的“道”和“思想”是同一概念,因为传统观念中“文以载道”,指的是写文章是表达作者的思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内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要通过内化将学得的知识吸收领会并转化为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校语文备课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已经倡导多年,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的却不多,尤其是部分高中教师会以高考任务为重,减少学生的活动。而我校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限时讲授、大声表达”,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预习、充分参与,教师在备好课的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其与文本对话,在课堂上只对学生讨论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点拨,再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认识。这样,学生不仅主动亲近文本的意识增强了,还从学习中体验到了快乐和满足。
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再现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分析林冲的性格的变化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总结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解疑深入理解环境描写对情节安排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升格剧本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虽然长篇古典小说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内化,使其理解长篇古典小说的精巧构思,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由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化的“大语文”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课堂。
(二)长期坚持广泛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吕叔湘先生强调“品语言”“悟语感”“促素养”的过程,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在目前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要求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要求对课文文本进行精读,教师还要扩宽学生的视野。为了使广大青少年重视阅读,我校语文备课组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围绕“红楼梦中人”“红楼梦中事”“红楼梦中诗”等主题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定时上好阅读课,建立班级的图书角,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将学生绘制的导图制作成展板,在校园内进行展示。
以“红楼梦中人”为例,活动展板全部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并标明班级、姓名。在全年级范围内为活动展板征集导言和结语,在征集到的稿件中筛选出优秀代表作品收录在展板上,在“人物篇”中分成“十二金钗”“十二丫鬟”“四贾”“刘姥姥”等类别,由学生自主研讨、概括、总结人物特征和主要事件。在“红楼梦中事”中,活动展板的主要内容由“导言”“事件篇”“结语”构成,全年级征集的“事件篇”稿件中,学生提炼出了35个主要事件,每一事件都有文字概括,并有思维导图配以辅助解读内容,学生在设计导图时体现了清晰的逻辑思维,在艺术化的图像设计中增强了展示的美观性。在“红楼梦中诗”主题展板开展前,我校提前张贴活动海报,提示如下:高一年级举办《红楼梦》主题展板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五月筹备“红楼诗词展”,《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宝玉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请为本月展板推荐诗词,并撰写短评。此活动依然在全年级征集优秀导言和结语,各班的主要阅读任务即精讲并深度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红楼梦中诗”,学生要注明诗词标题、诗词内容、诗词出处,并自己撰写文学短评,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学生还可以用精读《红楼梦》的方法来阅读《暴风骤雨》《平凡的世界》,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外,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观看《大国崛起》《百家讲坛》《城南旧事》等大量与课文文本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视频材料,这能从另一个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运用
如果从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高度来看待语文教学的内涵和核心属性,我们就会发现吕叔湘先生早已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古今中外的每个民族若想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都离不开传承本民族的语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本民族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口语与书面语的运用上。
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具有巨大的潜力[4]。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也日渐提升,且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人擅长口语表达,有的人擅长写文章,这两种都是语言能力强的表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而有了广泛的阅读作基础,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就会比较容易。
(一)根据教材单元学习任务,定期组织演讲比赛
吕叔湘先生曾说,在语文学习中,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也就是說,书面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因为文字素材的积累可以使口语表达的内容更丰富,文字运用的准确性训练可以使口语表达的内容更准确、更有条理、更鲜活生动。我校语文备课组分别组织了“我们的使命”“强国有我”“国学经典伴我行”“中华文明之光”等主题演讲比赛和《烛之武退秦师》《雷雨》《哈姆莱特》等课本剧表演,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使命感。
(二)根据立德树人要求,有序组织主题征文活动
任何一个时代都离不开思想精神,阅读与写作就是以文字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领悟具有启迪意义的时代精神。我校语文备课组通过“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吕叔湘谈读书与做人”等主题征文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三)实地探访,组织吕叔湘故居游学活动,参加家乡文化建设
吕叔湘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动脑筋,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我校协同吕叔湘教育思想课程基地带领高一年级947人奔赴吕叔湘故居开展研学活动,师生们一路走、一路看,放下书卷、品读吕老精神,通过实践亲历,学生们对吕叔湘的家国情怀有了深刻的理解。吕叔湘教育思想的研学之旅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在研学实践中发现真问题的生成性学习,是将“课堂语文”与“生活语文”互动迁移的“大语文”学习实践。教师通过学习情境的变换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体验式学习活动中丰富学习生活,对接和拓展了校内语文教学,弥补了校园语文教学的不足。
(四)利用网络资源,以多种形式学习语文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要求,我们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网站网址和交流平台,有语文学习方面的,有文学欣赏方面的,有古典文学方面的,也有语言运用方面的。根据需要,学生可以到电脑室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把自己的习作以及对语文课本上文章学习的看法用短视频的形式发给任课教师,教师筛选出优质作品上传至平台。教师通过开放的网络空间分析、评价,引导学生保持清醒的价值立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在“大语文”“大视野”的时代要求下,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总之,“大语文”观就要正确处理“课堂语文”与“生活语文”的关系、“小视角”与“大视野”的关系、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在吕叔湘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放开眼孔读书”上,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使学生乐于把“生活”作为学习语文的园地。心中有“大视野”观,教师就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摒弃题海战术,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目的,培养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9-10.
张文高.朴实的观点,不变的规律 读《吕叔湘语文论集》有感[J].今日教育,2020(5):70-72.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王晨.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标:什么是语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