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623
钢琴艺术是西方音乐文化的缩影,在西方文明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钢琴的音域广且音色多变,相比其他乐器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无论是独奏、合奏、伴奏都有相当出彩的效果,这让钢琴成了音乐创作和听觉训练的基础乐器。在钢琴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充满曲折的发展历程,已经与中国传统音乐理念紧密结合,并呈现了民族性的钢琴艺术特征。通过进一步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有助于构造立体的钢琴音乐学科,对钢琴艺术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元史·列传》中记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于北京觐见明神宗朱翊钧时进献了一台击弦古钢琴。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由嵇璜、刘墉等为总撰,经纪昀校订的《续文献通考》(第11 卷)中,对于这台击弦古钢琴有细致的描写。其中提到,“其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链铁为之。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这已经与现代钢琴相差无几。由利玛窦编著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提到,这台琴原本是传教士们的个人物品,但在传教士们来到天津后,接见传教士的太监马堂相中了这件物品,马堂要求传教士把钢琴作为贡品进献给万历皇帝。而这台琴献给皇帝后,果然引起了皇帝的兴趣,皇帝派遣四名太监跟随一个名叫庞迪俄的传教士学习了钢琴演奏技法,且在行拜师礼时也向这台琴行了礼,足见当时太监们对于这台琴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宫廷演奏中边唱边奏的惯例,利玛窦写下了八首歌词并集成册,名为《西琴曲意》,虽然内容早已失传,但推测可能与天主教赞美诗歌词有关。
几年后,万历皇帝对古钢琴的兴趣渐失,这台琴也冷落在旁。直到明崇祯十三年(1640 年),德国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在安置日晷时发现了这台钢琴,并用其给崇祯皇帝演奏了一曲,它才重见天日。随后,汤若望尝试过修琴、造琴,还撰写了一本中文钢琴教材,详尽地讲解了古钢琴的构造和演奏方法,但早已遗失。总的来说,由利玛窦进献的古钢琴,标志着钢琴乐器第一次以公开的身份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在此之后,虽然各类管风琴、古钢琴逐渐流入中国,但并未产生深远影响,而钢琴乐器的第一次深入传播则一直延续到康熙年间。
不同于其他封建皇帝,康熙帝对于西方科技文化很感兴趣,如数学、几何学、解剖学、哲学思想等皆有所涉猎。而在音乐领域,康熙帝聘请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为其讲解古钢琴技法,还深入学习了西方音乐理论。据传,康熙帝能用古钢琴演奏古琴曲《普庵咒》,足见其古钢琴演奏技法已经颇为成熟,甚至还有宫廷画师将康熙帝学习、演奏古钢琴的场景描绘下来,供宫内传阅。而在清中叶时期,钢琴乐器在传教士的推广下逐渐在上层阶级中流行开来,很多传教士希望以此为载体敲开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大门。但这种采用多声音乐思维的键盘乐器,在音乐审美观念上与中国传统线性思维单音体系存在着矛盾,导致这种乐器并没有真正地在中国广泛传播。但作为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国钢琴教育实践,这次尝试仍然对中国钢琴乐器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
而在清朝末年,伴随着鸦片战争、维新变法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封建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人们的封建思想观念骤变,颠覆了传统的教育体制,这才为钢琴乐器的发展带来了时代契机。
以1912 年2 月12 日,清朝灭亡为标志,中国近现代钢琴艺术发展主要包括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萌芽时期。我国近现代钢琴艺术的萌芽阶段,以1915 年赵元任先生发表《和平进行曲》为标志,一直持续到了1933 年。在此期间,中国传统音乐理念深受西方音乐文化思潮的影响,包括李叔同、萧友梅、赵元任、沈心工等爱国主义音乐家,积极开展了“中国化”的钢琴音乐创作,对中国文艺界的新音乐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赵元任先生于1910年赴美学习,接受了系统性的音乐教育,其音乐理论深受西方文化与音乐风格的影响,创作的《和平进行曲》兼顾活力和严谨,拥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首在中西方文化密切交流、激烈碰撞背景下形成的钢琴曲目,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具有开拓性的文化象征。此外,诸如青主的《大江东去》、黄自的《玫瑰三愿》、萧友梅的《问》等,都属于萌芽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些老一辈音乐家将西方钢琴音乐与本地特色进行了有机结合,为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钢琴艺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二,繁荣时期。我国近现代钢琴艺术的繁荣时期,涵盖了从1934 年到1965 年的31 年时间。在此期间内,中国钢琴音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音乐家们也从萌芽时期模仿为主的创作转为探索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技法。其标志性作品为1934 年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牧童短笛》,该曲子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音乐风格的中国田园音乐风格,将复调写法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是我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创作的代表作。此外,繁荣时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可以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阶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各地区创作出了大量以抗战救亡为主题的优秀钢琴曲目,如共产党员翟维先生于解放区创作的《花鼓》,作曲家桑桐先生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江定仙为支援抗战创作的《国殇》《碧血》等,为我国抗战行动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的稳定催生了一大批青年作曲家和演奏家,加上老一辈作曲家的努力,创作了《鱼美人》《乡土节令诗曲》《兰花花》等优秀曲目。与此同时,由于国家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沈阳、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各自建立了音乐学院和音乐专业,钢琴艺术教育呈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为我国近现代钢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三,徘徊时期。徘徊时期主要涵盖了1966—1976 年。这十年中,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陷入停滞,而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部分,钢琴音乐也遭受了重大打击,钢琴音乐的创作、教育陷入停滞。在此特殊背景下,钢琴音乐的创作大多由作曲家集体创作而成,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但在艺术造诣上仍然有一定水平。期间钢琴音乐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作品大量参考革命老歌和样板戏,虽然在集体创作模式下钢琴音乐曲目缺乏个人特色,但其特殊的创作模式又赋予了音乐一定的新意,拥有浓厚的中国风味和时代氛围,被人民群众所喜爱。其次,文化创作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往往要通过集体创作的方式进行。钢琴音乐曲目的创作中,作曲家往往会因重视创作机会而全身心投入工作,这也使得当时的钢琴音乐创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复次,徘徊时期内的原创钢琴曲目较少,大多是对已有古曲的改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结晶,这些古曲拥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作曲家的音乐创作风格显著偏向于民族风格方向。最后,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改编过程中,作曲家们融入了大量的近现代和声技法,推动我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前进。
第四,发展时期。1977 年以后,党中央提出的“双百”“二为”方针,为我国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钢琴艺术由此进入了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涌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视野,使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更趋于多元化,作曲家的创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作曲家们的思维逐渐向古、今、中、外靠拢,开展了对钢琴音乐艺术的复合型研究,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与世界音乐紧密结合,出现了如郎朗、李云迪等极具影响力的钢琴家,昭示着我国钢琴艺术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站稳了脚跟。
赵元任先生是清代著名诗人赵翼的后人,其原籍江苏武进(现常州),生于天津,自幼成绩优异。1910 年,赵元任以第二名的成绩被清廷游美学务处录取,随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并选修了物理和音乐两科。在此期间,赵元任创作了我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其曲调流畅顺滑、完整且有朝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虽然后期由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牧童短笛》比《和平进行曲》更加成熟,但作为开山之作的贡献却不可磨灭。而在后续的作品中,赵元任尝试了将西方音乐作曲技巧与民族风格紧密结合,在推动钢琴艺术民族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和声的民族化上,赵元任常采用平行四、五度进行,大调主和弦上附加六度音程,而在音调的民族化上则充分采用了如戏曲等音乐元素,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就吸取了部分京剧西皮原版过门的音调。而在音乐理论方面,赵元任重视音乐作品的“国性”,为钢琴音乐创作起到了框架性的作用。
萧友梅先生原籍广东香山县(现中山市),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我国第一所正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学院(现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萧友梅于1901 年留学日本,曾在东京帝国大学、东京音乐学校等著名学府求学,主攻方向为教育学,并学习了钢琴和声乐技巧。1906 年,萧友梅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了与廖仲恺、胡汉民等成立的中国同盟会。1912 年,萧友梅前往德国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和莱比锡音乐学院,在1920年回国后于北京大学创设了音乐传习所,在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27 年,萧友梅与蔡元培等人开办了上海国立音乐院,并在1929 年将其改建为上海国立音乐专业学校,标志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出现,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萧友梅一生专心进行音乐教育,在钢琴艺术的发展中,其编写的《风琴教科书》《钢琴教科书》等对当时钢琴音乐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杨仲子先生生于江苏南京,幼承家学,饱读诗书,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颇有造诣。1901 年,杨仲子先生考入南京江南格致书院,在毕业后留学法国,在贡德省大学理学院自学了钢琴音乐和音乐理论。1910 年,杨仲子进入日内瓦音乐学院专攻钢琴音乐理论,在回国后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教育生涯。1920年,杨仲子与萧友梅一道,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任教,随后在各大高校的音乐专业任职。1927 年,北洋政府以“音乐有伤风化,无益于社会人心”为由,下达了对音乐教育的禁令,对刚刚起步的音乐教育事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杨仲子为此在《音乐杂志》中强烈批驳了此等行径,并在各方奔走后勉强保存了北平国立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杨仲子为保护音乐教育事业,敢于甘于冒险、挺身而出,此等气节不仅体现了当时音乐人的风骨,更为保存我国钢琴艺术的硕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钢琴音乐艺术通过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从模仿和借鉴西方钢琴音乐转向了发展具有本民族风格的独特道路。在钢琴演奏方面,越来越多钢琴家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改变了我国钢琴音乐盲目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状态,推动钢琴艺术向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向发展。培育了大批杰出的作曲家、音乐家,且钢琴音乐教育也逐渐繁荣。许多在西方音乐学院接受了系统性教育的学子,将西方钢琴音乐创作技法与理念带回了国内,为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在中国钢琴艺术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不断显现新的问题,如怎样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怎样使中国钢琴音乐更易于被世界人民所接受,这些问题一直是业内钢琴音乐人士努力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