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雯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不断成为贯彻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据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20 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已经达到28.3 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占GDP 比重已经接近发达国家。而居民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也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数字经济的影响,并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特征。十三五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体量日益增大,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出,国务院、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流通”对居民消费的引领作用。而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带来的影响,有利于我国完善消费结构、优化消费行为、培养居民消费习惯,提高社会经济的总体规模。
首先是电商市场的持续增长。过去十年是我国数字经济全面、迅速渗透居民消费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互联网+”战略正式提出之后,互联网交易不断成熟,数字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随着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得到了扩展,并得到了更多便捷化的消费体验。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电商交易额从2013 年的10.2 万亿元,逐渐增长到2020 年的40.5 万亿元,同比增长28.54%。电子商务市场的持续扩张,为数字经济进入消费市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其次是数字经济促进消费增长。将数字经济融入到社会各领域,能够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产业融合等层面催生出新的岗位职业,提高了居民的就业效率与就业体量。新岗位与职业又可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进而引领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环境的变化,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增长。可支配收入作为消费的重要来源,能够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再次是数字消费逐渐成为新高点。在我国数字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电子类、电器类产品以规范化、标准化的优势不断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领域。伴随网络消费通道的日益成熟,高价值消费代替了网络消费,成为数字消费的主体。例如,汽车消费从门店走向网络,形成“互联网+实体经营”的良好态势。而服务领域也逐渐成为数字消费的新热点,消费者知识化与年轻化的特点,使其呈现出对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视频、社交等文化产品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力。随着新型消费类型与消费方式不断涌现,居民消费呈现出多样化的增长特点。
最后是新消费动能。90 后消费者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呈现出巨大的消费潜力。根据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我国90 后群体占总人口的15.7%,然而在网络群体中90 后却占总体的30.45%,其消费影响力不断得到强化,并成为网络消费的主体力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70 后、80 后的消费影响力却呈现出不断弱化的趋势。
受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的驱动和影响,要想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实现居民消费的升级,还应探究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消费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形式。数字经济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让网络产品呈现出“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特征,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诉求、消费愿望和消费期待,让青年消费者呈现出多样化的消费趋势。因此,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赋予网络消费新特征,让居民消费拥有新的特性。
数字经济彰显了消费主体在价值链中的主体地位,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提升了消费主体接受并获取信息服务的能力。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丰富了消费主体的消费方式、体系、途径,打破了消费流动性对消费者的制约。特别在移动网购、农村电商等平台的支持下,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产品信息及服务,提高了居民消费的体验性。在企业数字转型的过程中,产品生产、服务优化、经营管理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让传统的企业主导逐渐转变为消费者主导。另外,由于科技革命与经济转型的影响,传统服务业普遍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减的态势。在数字经济视域下,居民消费的边际收益并不会出现“递增”,反而会表现出“递减”的特征。究其原因在于信息的共享性及网络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使得边际成本的递减趋势日渐明显,不断扩大了市场交易规模,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相较于线下消费或传统消费模式,数字经济提高了居民“风险性消费”与“或然性消费”的可能性。互联网环境的信息冗余和信息过载,导致消费者陷入对信息、服务、产品的选择困境,致使消费行为的或然性增加。例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从价格层面甄别网络产品和服务,无法充分了解产品的质量与性能。
在数字经济的驱动下,中国居民消费不断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网络消费个性化”“消费行为或然性增加”的新特征。
首先是生产流程与数字经济的相结合。随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到产品生产、配料、设计等环节中,极大地解决了需求侧与供给侧在信息不对称上的问题,提高了产品供给的针对性。而数字技术与生产方式的融合,又为居民消费的个性化、特色化特征的形成提供依托。其次是生产要素与数据整合的价值共创。通过工业互联网、工业数据库等经济业态,将车间、工厂、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优化分配,能够提高传统制造的效益与质量,实现多层级、多主体的价值共创,为企业实现“边际收益递增”提供帮助。最后是信息技术与产品升级、生产模式变革的同步推进。经过生产要素重组与信息技术应用后,企业产品的更新周期得到明显的压缩,并且新型产品或服务的涌现速度将得到明显提升。这能够丰富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种类、类型,让居民消费行为拥有较高的“或然性”特征。
在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机技术等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渗透到不同消费环节中,并催生出多种分配与组合方式,提高了产品生产质量与效率。由于消费需求拥有“递增化”特性,新产品的制造与销售又创造出新的需求,结合符号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消费”开始普及,使得城乡消费者不断形成全新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消费习惯。而这种新型消费习惯,又让网络消费的个性化、特色化特征得到强化,让企业通过对居民需求的再分析、再调研、再思考,推进产品或服务的升级,从而形成居民消费与生产方式的循环发展。具体来讲,传统要素包括家庭结构、收入水平、经济环境等内容,能够通过“棘轮效应”,分析居民消费行为与习惯,以此推动产品的销售。而数字经济则能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分析居民消费习惯,优化生产方式,形成新产品,满足其消费需求。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居民消费决策、消费习惯、消费行为普遍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即示范效应。而“当期”居民消费又取决于历史消费习惯与水平的影响,即棘轮效应。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消费呈现出鲜明的示范效应,传统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消费行为受到挑战,消费倾向更容易受互联网平台或数据的制约,这在某种层面上提高了居民消费行为的或然性。但在跨期消费与超前消费之后,居民消费的新习惯、新行为日渐形成,消费决策更趋于理性,消费行为也与居民的收入结构呈紧密的相关性。即居民能够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制定消费决策。
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于“生产方式的转变与重构”“居民消费决策的改变”“居民消费与生产方式的循环升级”。为实现居民消费的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应从政府政策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探索出科学的应对策略。
我国政府部门应在发挥好房地产与基建投资对GDP 托底效用的前提下,将边际报酬低、过剩的资金,通过制度设计与激励政策转移到数字资本的“集聚”中,为数字经济的开拓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加大对新基建的支持力度与投入力度,切实为数字经济的设施建设添砖加瓦。相关政府部门还应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商业模式与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发挥长尾效应,扩大居民消费支出。因为生产方式是数字经济作用于居民消费的主要媒介,传统生产方式与数字技术的整合是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关键手段。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政府部门应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实现居民消费升级与市场经济增长。同时,加强数据平台的建设,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特征与运行规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商业平台与模式的创新性发展。而加强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应用,形成成功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可以形成“示范效应”,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将数字技术渗透到当地的优势产业中,从而建构出一个逐步推进、以点带面,推进居民消费扩张与升级的发展态势。
我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传统消费”向“场景化消费”转变。一方面,企业要依托深度学习、云计算、大数据等科学技术,针对不同产品的应用价值、市场价值、文化价值进行需求分析,引领消费者进行产品消费;另一方面,由于电子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向生产领域的深度渗透,使城乡居民可以更好地对接各类潜在产品。因此,企业应构建出科学的需求侧与供给侧“沟通机制”,破解供需关系失衡的问题,并充分发掘商品的实用价值。通过信息供给、机制创新、交流互动等多种手段,提高信息流通质量,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优化居民消费结构,进而减少空间障碍,促进发展型、享受型、生存型消费的优化与升级。
随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数字经济,不断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重构与变革,并为居民消费习惯、决策、行为的变革提供了支持。但为扩大数字经济的优势,实现居民消费的升级,应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构建数字经济业态”及“发掘需求动能”的角度出发,扩大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推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