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芳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0
现阶段,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数据技术为我国经济环境的转变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使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不断暴露。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形态,必须发掘信息技术优势,灵活应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构建全新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实现精准识别、预测财务风险,进而帮助企业增强风险应对能力,保护股东权益,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
企业财务主要包括“利润分配”“运作经营”“投资融资”“资金筹集”等环节,不同环节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当某环节出现问题时,必将导致企业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极大地影响企业整体的经济建设。企业财务风险具体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及利润分配风险,具有差异性与损失性、复杂性与全面性、必然性与客观性等特征。而风险预警是指企业根据收集的规范化材料或财务数据,构建适应企业运营特征、财务特性的指标体系,并根据潜在风险,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或控制措施,以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1)预警体系。预警体系是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预警方法选择、财务数据收集、预警机制的检验以及结果分析等内容。(2)预警指标。预警指标是预警机制的重要依托,指标的选取应契合企业的经营目标、行业特征,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问题。由于企业规模、行业标准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指标选取也会有所不同。(3)预警模式。预警模式的选取决定于预警指标的类型。由于企业不同部门或岗位的职能有所差异,业务风险需要通过部门预警的方式来处理。
在功能与作用层面,企业构建一个稳定、及时、精准的风险预警机制,有利于提前探知风险发展趋势,识别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研判,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一旦财务显现危机,风险预警机制便能帮助企业根据当前的状况,将异常指标一一寻找出来,结合相关经验以提出可靠举措,控制危机的扩散范围。此外,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还能预防相同危机的重复出现。高效的预警机制对危机的处理是自动修复与随时调节的。针对已发生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能够结合历史数据及方法进行自我修复,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发展的进程不受影响。总体来讲,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拥有风险识别、危害控制及风险预防的基本功能,对持续推进企业发展、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拥有鲜明的实践价值。
财务风险预警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管理者在开展融资、投资及经营管理活动时,通常是从战略、业务及部门层面产生预警需求。由于不同层面所带来的决策需求不同,故而其风险预警诉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预警需求的不同也导致“数据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存在差异。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使预警机制更全面地收集行业风险、传导影响、内部状况、宏观经济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并结合各自层面的需求,选取数据进行分析,提高风险预警的实效性。此外,为有效减少单次财务预警的成本与实践,应积极拓宽风险预警的维度。
传统预警机制普遍存在着稳定性不足与准确性差的问题。企业在指标选取时,难以充分考虑到各项非财务因素,这容易导致指标选取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并严重影响数据的稳定性。然而,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预警机制能够以企业全样本信息为前提,并从多个角度收集财务信息。同时,不局限于探究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而是结合不同层次的预警需求,进行针对性的选择,这极大地提升了预警机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值得注意的是,海量数据不仅可以增强预警机制的可靠性,还能提高预警机制的及时性。例如,“Storm”处理架构已经实现了每秒每阶段处理“百万数据元组”的目标,确保企业每次预测活动都可以在实时样本分析的前提下高速进行,不仅确保了预警的“可靠性”与“精准性”,而且保障了预警机制的及时性。
企业应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更新、收集与“市场经济”“行业产业”“企业发展”有关的数据信息,包括“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数据”“供应链数据”“企业财务或非财务数据”等,根据信息类型将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对半结构数据进行结构化调整,对结构数据进行归类存储等。而对风险预警中经常出现的文字数据,需要对其进行“数据清洗”和“语义分析”,从而获得原始信息涵义的变量,为日后的核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数据处理与采集阶段,行业组织应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共享机制,将所有企业的财务风险,整合到一个完备的数据库或系统平台中,方便企业明确数据采集内容、方向、重点,并为后续的风险识别工作奠定基础。
企业应深入分析财务风险的程度与类别,判断各类财务风险是否有必要进行风险预警,是否有必要采取科学的风险预警手段或标准。所以,在某种层面上,该阶段是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最核心、最关键及最重要的阶段。通过核算海量数据,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对行业关联、行业风险、企业内部、宏观经济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量化并识别其所带来的“竞争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经营风险”。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当量化结果明显超过临界值时,风险预警机制会做出决策。因此,临界值的制定与选取对企业预警效果的获取拥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果临界值较低,将会导致企业错失风险控制的良机;而临界值过高,又会导致企业忽视风险的存在,贸然进行各类经营管理、投融资或利润分配等活动。因此,在风险识别阶段,企业应加强对临界值的选取与优化工作。
企业在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将报告划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是结构化的非财务及财务数据,该数据应细分为宏观情况、行业情况及企业情况等部分,分别以表格的方式排列出来,方便企业管理者进行理解与查阅;第二是对行业关联、行业风险、内部情况、宏观经济等部分进行文字分析,让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及市场竞争环境有更明确、更充分的认识;第三是财务风险预警报告,具体包括经济后果、风险原因、风险等级以及风险类型等,这些数据报告都能为管理者制定战略决策、控制举措提供帮助。此外,在报告出具阶段,企业还应加强对报告出具的监督与审核,确保报告出具的规范性、标准性、可靠性、有效性。
效果评价可以增强风险预警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大数据技术支持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通过整理管理者对预警结果的评价,及时调整与定制“控制风险预警”的响应度,满足不同部门对风险预警的需求。通过不断修正“决策函数”,能提升影响因素的适应度,提高风险预警的质量。在效果评价阶段,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效果评价的效用,分析效果评价对企业风险预警所带来的价值,并从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等角度优化效果评价流程,强化风险预警的运作体系。通过加强效果评价,可不断提升企业风险控制的时效性与有效性,为企业更好地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大数据支持下的风险预警机制主要分为特殊预警与常态预警两部分。常态预警是指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同过程或环节的机制;特殊预警是一种针对性的预警机制,只应用于重大决策的过程中。这两种风险预警都包括数据收集、识别、报告出具以及效果评价等阶段。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特性、发展趋势及宏观经济情况,设计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常态与特殊预警机制。在常态机制设计中,企业要从自身的发展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市场竞争力、经营成果及财务状态的角度出发,明确常态预警机制的基本框架,并从行业集中度、销售增长率、利润率、上下游行业、供应链商情况等角度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指标体系,持续优化常态预警机制。而在“特殊预警”上,企业应根据战略部署要求,调整数据收集的方向和重点,譬如重点采集“宏观经济”“行业发展”“供应链”等方面的数据,并根据决策项目的特性出具预警报告。因此,特殊预警机制拥有较高的独特性、针对性及时效性,需要企业根据决策项目内容增加相应的补充材料。
构建常态与特殊预警机制,需要企业设立专门性的预警组织机构,以此对各类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与监督。一般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低,只能简单地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难以结合企业财务情况进行风险预警。因此,企业要想全面把握各项财务风险变化,及时制定应对举措,控制财务风险的扩散,就需要构建专门化的预警组织。在组织机构建立中,应明确其责任:(1)分析财务指标,掌握企业发展进程,深层次、多方位地发掘异常指标,找到异常原因,并对异常指标开展改进与调整工作;(2)以预警结果为抓手,针对风险预警中所识别出的问题进行防范。(3)将防范对策转化为报告,并与管理层进行交流,将整改措施与风险监测结果上报给公司董事会,由董事会对财务风险预防、控制举措进行最终决策。(4)要根据管理层的决策项目,制定相应的特殊预警机制,补充相关材料,出具预警报告。
在风险预警组织机构设立中,企业应制定出科学的规章管理制度。例如,审核机制、监督机制及问责机制,以此提升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质量,提高预警组织的运作效率。首先是审核机制。在报告出具阶段,企业管理者应制定出科学而全面的审核机制,不仅要确保报告形式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还要确保报告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适用性。其次是监督机制。即监督风险预警各阶段、各环节的规范化程度,规避不当操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是问责机制。在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后,企业不仅要根据预警结果制定应对举措,处理异常指标,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确保组织成员,可以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是确保企业健康运转与高效发展的有力保障,能够以企业内部状况分析、行业分析、行业风险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为依托,帮助企业识别、化解各类商务风险。在风险预警机制建构中,企业应从“数据采集”“风险判断”“报告出具”“效果评价”阶段出发,制定预警机制,并从“常态预警”“特殊预警”“部门设立”“制度制定”等层面,提高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效性,增强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