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生命健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3-06-07 02:58陈小兰苏琳婷
决策咨询 2023年5期
关键词:医药广州医疗

◆陈小兰 陈 穗 苏琳婷

一、引言

生命健康产业是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已被视为继计算机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1]。当前全球处于后疫情时代,随着生命科学理论、信息与生物技术的快速突破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民众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等,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高度重视生命健康产业,并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中国正加快生命健康战略布局,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更高附加值、更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加码驱动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比国外,国内学术界对生命健康产业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生命健康产业理论体系尚未健全,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从文献数量来看,自2011 年开始,在政府和市场的推动下,国内生命健康产业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基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现状提出的对策建议、产业集群、产业标准化等应用型研究。其中,在产业集群研究,宫洁丽等明确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覆盖医疗、医药、保健品、健康管理服务四大产业,侧重于制造与服务链条环节[2]。有学者在四大产业基础上将养老产业纳入形成五大产业群体[3]。陈烈虎等认为医疗、非医疗、保健品、健康管理、新型健康等六大产业群体是作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的构成[4]。此外,有学者提出不局限服务于人类,还涉及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产业,刘开智提出发展以鹿产业、林下产业为核心,协同绿色食品产业、营养保健品产业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5]。尽管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中相关产业发展愈发受重视,较少学者以产业链为视角,围绕人类健康需求,针对生命健康产业领域在医药研发、制造生产、管理服务等不同链条如何发展进行论述,同时没能较好说明未来生命健康产业应侧重发展的领域。因此,在当前中国生命健康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驱动下,从产业链入手重新定义生命健康产业的概念与范围,划分产业链环节,并以广州生命健康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性提出产业发展建议,为未来广州或其它地区制定产业政策及生命健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生命健康产业概念及产业链

(一)概念及界定

生命健康产业定义尚未有明确的界定,其内涵演变经历由早期的“没有疾病即是健康”的观念,到医药、保健产品、保健服务等健康管理的盛行发展,逐步延伸到中医药、健康咨询、体检、养老等新业态,尤其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人类更加关注疫情防护、健康促进、生活品质提高等,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会衍生出多元化的新型生命健康产业内容[6~7]。根据文献梳理,大多学者主要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解读概念。狭义上,主要指与人类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仅局限于医学意义上的医药、医疗产业活动[8]。广义上,围绕大生命健康主题,将生命健康产业上升到以维护、修复、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强调结合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覆盖医疗卫生、生物医药、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直接或间接涉及人类生命周期内相关的生命及健康产品制造及服务的综合产业体系[9~10]。刘开智指出生命健康产业是一个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开展与生命直接相关的农业、食品、医疗与医药环境四大领域[11]。张再生等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提出生命健康产业是为满足老年人身心需求而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产业和边缘性产业,其中边缘性产业涵盖制药设备、包装、照料、运输等[12]。

综上所述,学者对生命健康产业的认知聚焦农业食品、疾病治疗、健康服务、养老健康等领域,然而,前人研究较少以产业链为切入点界定概念。基于此,从产业链角度给予新概念,认为生命健康产业是指以人的生命健康为对象,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管理为核心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研发、制造、消费、应用等环节,提供医疗、健康等相关产品与服务,用以改善健康状况与延长寿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产业链环节

现有政界、学界针对不同地区及不同群体,划分生命健康产业的链条及内容侧重于制造、服务两个环节[13~14],广义的产业链还包括种植环节[15~17]。结合界定的新概念,围绕医药、医疗、健康三大内容,将生命健康产业链划分为研发试验、转化制造、流通消费、应用服务四个环节。一是研发试验,是生命健康产业的基础,运用新药研究与开发技术对生命健康产业的设备和原料进行研发,包括制新药研究与开发、制药零部件及设备、原料。二是转化制造,是生命健康产业的核心,包括医药数据、转化服务、生产制造。依托医疗机构、医学实验室等提供大量医药数据,提供给生产商,同时为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与专业性,可引入外包服务机构对医药数据先进行转化,再反馈于生产商,有效推动生物药、化学药、中医药、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生产。三是流通消费,是生命健康产业的纽带,包括医药经销(含药品、医疗器械、药店终端、网络终端等)、医疗机构(含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高端检测服务(含医学检验、健康体检、影像诊断、血液透析等)。四是应用服务,是生命健康产业的拓展,包含互联网+医疗、康养+医疗、美容+医疗、金融+医疗等,通过将医疗与其他行业融合,形成特定产品、衍生服务等,引导产业多维发展。

三、广州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广州作为全国三大医疗中心之一,也是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之一,于2021 年获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生物医药创新城市。近年来,广州生命健康产业在产业规模、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政策发展突出。

一是产业规模稳步提升,2019~2021 年广州生命健康产业增加值持续上升,同比增速分别为5.6%、6.2%、8.7%,医药制造业作为其中一环,其产值实现从2019 年的348.3 亿元增长至2021 年的约500 亿,同比增速不断加快,推动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二是产业聚集态势明显,广州已成立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作为广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总链主”,汇聚药物与技术研发、研发外包服务(CRO)、检测技术服务、医疗机构等领域的联盟企业,引导产业链不同环节优势资源的协同合作。此外,广州已打造广州国际生物岛、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等载体,营造出良好的产业集聚环境。

三是产业创新水平突出,广州有24 家生物医药企业入围2022 年广州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占比29%;8 家生物医药企业入榜为2022 年广州种子独角兽企业;12 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选2022 年广州高精尖企业榜单中,占比24%,获选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7%,推动广州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四是产业扶持政策不断推出,广州于2017 年先后出台一系列生命健康产业相关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发展方案等,构建以研发试验、转化制造、应用服务为重点的生命健康产业链,具体内容体现为新药与医疗器械研发、临床试验合同研究组织(CRO)、定制生产(CMO)、定制研发生产(CDMO)、医学检测服务、医养结合、智慧医疗、健康保险等。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广州生命健康产业生态环境整体较好,产业链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在研发试验和流通消费环节优势明显,主要体现为集聚大量科学研究、医疗机构和交易平台等,具有强大的研发试验实力并占据庞大的消费市场。然而产业发展不足主要体现为外包服务机构不多、成果转化平台服务内容不够完善,医疗与康养、金融行业的融合应用亟需加强。

(一)研发试验:新药研发实力强,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提升

1.高校和科研平台资源丰厚。广州科教医疗资源丰富,荟萃众多生命健康产业领域人才,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22 家综合型院校及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4家医学类高等院校,集聚钟南山、吴清平、徐涛、宋尔卫等国家级院士。其次,广州医疗机构开发新药物制剂和医学基础研究平台研发新药有基础有优势。一方面,广州医疗机构坚持以临床疗效为切入点,依托医院的特色自主摸索并开发新药物制剂,目前已有20 家医院拥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及各类药物制剂品种。另一方面,广州拥有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室等,在肿瘤、眼科、呼吸科、心脑肾血管病等领域探索新药创制。

2.药物临床试验管理有规范,加快新药产品研发速度。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拥有广东省全部5 家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GLP)和广东省近半、共40 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等新药研发平台,提升了临床试验数据质量并助力新药研发,在2019~2021 年抗疫期间,广州新药临床批件数量逐年增加,累计获批149 个,在广东省内的占比整体扩大。

(二)转化制造:医药数据、中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优势显著,成果转化服务待加强

1.丰富的医药数据支撑。截至2021 年,广州拥有5000 多个医疗卫生机构,并结合肿瘤、眼科、呼吸、心血管等医学领域的18 家新型研发机构、10 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 家国家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实验室、4 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大批创新研发平台,助力提供大量电子病历、新药研究等医药数据,进一步推动医药转化服务和生产制造。

2.生产制造在中药、医疗器械领域优势明显。在中药领域,广州中药生产制造历史悠久,已打造消渴丸、复方丹参片、华佗再造丸、夏桑菊等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中医药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拥有40 多家中成药生产企业,如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均通过国家GMP 认证。在医疗器械领域,广州作为广东省医疗器械大市,在省、市相关医疗器械产业政策利好扶持以及新冠疫情的驱动,广州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与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数量连续4 年稳步攀升,其中2021 年广州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跻身全国第一。

3.外包服务机构发展数量少,正探索成果转化平台服务模式。广州拥有广州海博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博济医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CRO、CMO、CDMO 的龙头企业,但整体数量不多,尚未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也导致广州原料药发展基础不强、研发成果转化不高等。此外,广州集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技术转化中心、广州市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服务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服务平台等成果转化平台,然而对比上海市,广州的产业成果转化平台成立时间短且偏向合作交流,在协同机制、市场运作方面经验不足,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医疗机构、成果转化平台等多方资源的实质性合作少,未形成良好的“前端成果集聚—平台孵化对接—后端成果落地”的联动效果。

(三)流通消费:医药经销市场广阔,医疗机构资源丰富且医疗水平逐步提升

1.医药经销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流通价值链需优化。广州第三方药品及医用耗材电子交易平台地位突出,医药流通专业市场影响广阔。一方面,广东省大部分公立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近80%的医用耗材、近70%的药品采购集中在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广州药品集团采购平台、广州医用耗材采购交易平台。另一方面,广州拥有广州清平中药材商贸市场、广州国际医药港等专业市场,形成覆盖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型商贸流通平台。然而,受国家“两票制”等政策的收缩影响,2019~2021 年广州医药流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整体呈大幅回落趋势,体现广州医药批发及零售行业面临着流通链条整合与提升,需要转型时间进一步实现医药流通行业结构的优化。

2.医疗机构众多且实力强。2018~2021 年广州医疗卫生机构及医院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21 年底,广州拥有5814 个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医院291 个,含三甲医院42 家,同时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8-2021 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广州拥有9~10 家百强医院,连续4 年列全国第三,华南第一,具有较高的医疗质量水平。从医疗细分领域来看,广州已建成2 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与转换中心,14 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8 家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97 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已构建覆盖呼吸系统疾病、眼科、慢性肾病、心血管、肿瘤、口腔等多领域的流通消费网络。

(四)应用服务:“互联网+医疗”发展势头好,“康养+医疗”“金融+医疗”正兴起

1.“互联网+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在线上医疗服务平台方面,广州率先在全国落地创建广州互联网医院、康美药业智慧药房等,并在2022 年初将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14 家医疗机构作为广东省首批“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医院,提供专家问诊、复诊续药、药品配送等线上服务,尤其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居民优先选择互联网医院问诊、药房配送等。在医保服务方面,广州是国内首个上线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的超大型城市,覆盖广州1307 家定点医疗机构、1300 多万参保人员,初步实现异地就医统一结算,提供了更方便更优质的医保服务。

2.“康养+医疗”、“金融+医疗”产业探索发展。在“康养+医疗”方面,2016~2020 年广州整体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需求加大,其北部地区(花都、从化、增城)以丰富的山水林泉旅居资源为依托,正加速推出“康养旅游新基建”,如从化区的“天人山水”健康产业园、广州客天下森林康养基地、格塘南药小镇等项目。在“金融+医疗”方面,广州于2017 年设立总规模100 亿元的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但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三五”期间广州仅累计投资14 个生物医药项目,基金为8.1 亿元,相比杭州、苏州地区建立的产业基金,广州成立的政府引导型产业基金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偏低。此外,截至2022 年6 月,广州现有主投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机构共173 家,占广东省比例仅为12%。

四、广州市生命健康产业对策研究

(一)研发试验:依托智能技术,科技赋能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1.搭建大数据智能药物研发平台。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华为数字医疗创新中心等人工智能平台,创建大数据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基于微流控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高通量实验,实现生物组学全流程分析体系,为新药创制服务,帮助制药企业快速开展药物靶点发现和筛选、药物作用机制探索、特异性抗体优化等工作。

2.搭建智能临床试验受试招募平台。鼓励GCP 机构等创新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赋能临床试验流程,构建智能化数字化临床试验受试招募平台,主要服务于药企和患者,以智能化方式完成从立项、伦理审查,到受试者试验病程记录,到数据管理审核等流程,使双方得以多渠道高效协同,提高临床试验效率。

(二)转化制造:聚焦外包服务,健全成果转化服务模式

1.重点引入更多优质外包服务机构。依托现有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技术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服务平台、广州市创新药物临床试验“π 客厅”等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引入CRO 企业作为研发转化阶段的专业服务机构,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病毒疫苗等临床研究资源进行研发,再反馈于CMO/CDMO 企业进行专业化定制生产,促进新药或医疗器械成果转化。通过对委托方和受托方双向扶持,解决企业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问题,助力研究成果走向市场。

2.创新研发成果转化服务模式。以“前端成果集聚—平台孵化对接—后端成果落地”的三级推进机制为核心,建立以政府主导、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企业多方协同、良性循环的成果转化模式,汇聚重大专项成果、重点医疗机构临床研究成果,推动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企业的需求和资源全面合作,挖掘一批潜在的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并进行市场对接,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提升产医融合质量效率。

(三)流通消费:同频共振加快医药流通网络布局,扩大医药交易影响力

1.加速整合医药交易服务网络,促进流通链条扁平化。引导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整合中小型经销商资源,并衍生发展新药开发辅助、医药电商等服务业态,全面提升流通行业集中度。同时,提高医药电商平台在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系中的地位,重点鼓励广州第三方电商采购交易平台深化与大型研发生产类医药企业、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合作,共同搭建医药应用市场引擎服务平台,提供“新药应用市场需求早期发现—经销商与技术研发机构”的对接服务,更快速直达药店、门诊药房等终端消费。

2.拓宽医药交易流通路线。依托广州产权交易所、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等,与深圳、珠海、中山、佛山等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联通,同时依托港澳地区联通全球商业网络和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展示与交易中心,推动更多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新技术与产品在大湾区乃至世界各地的流通。此外,加强“港澳药械通”试点工作,辐射带动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医疗器械在粤港澳大湾区指定医疗机构的试点交易。

(四)应用服务:深化“医疗+”行业应用领域,实现产业延链发展

1.大力发展线上医院平台、医疗智慧产品,强化“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充分发挥广州互联网医院等平台开展数字医疗服务,深化普及三甲医院,鼓励举办问诊平台、健康科普等线上接诊、直播课堂活动,引导更多专科科室及专业医生上线,挖掘并提升线上接诊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服务供给更智能、更可及。其次,加快智慧医疗健康产品研发,重点发展手术机器人、康复与护理机器人超高清术野摄像机、可穿戴监测设备、移动医疗APP 等产品,培育一批智慧医疗服务品牌。

2.融合“健康+旅游+养老”产业,催生医疗康养新业态。鼓励花都、从化、增城、南沙等行政区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及其先进管理模式,融合温泉、森林、邮轮等旅游业态重点发展高端综合医疗、特色专科医疗、康复疗养、健康管理、休闲养生、养老服务等健康养老产业,提供保健、运动、旅游、文教等服务内容,打造形成医养融合的健康服务体系。

3.探索新型健康金融、健康保险产业,提高医疗金融活跃度。一方面,积极引导广州医药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组建生命健康产业领域投资基金、特色金融服务中心等,为药品、医疗器械等项目的研发生产、转化应用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依托广州医保“穗岁康”商业补充健康保险、广州“惠民保”作为试点,并深化与重点医疗机构、康复中心、养老中心等机构合作对接,同时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开发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型医疗保险产品和平台,为更广泛的居民提供健康保险管理一体化服务。

猜你喜欢
医药广州医疗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