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四川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3-06-07 02:58◆刘
决策咨询 2023年5期
关键词:四川数字经济

◆刘 伟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1]。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2022 年7 月,四川省委工作会议就四川省未来发展提出五个方面重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加快数字化发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2022 年11 月,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指出,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四川。谁赢得了数字经济,谁就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领先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发展的先手棋。

一、四川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果

(一)劲头足,多项指标进入全国前十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其中一项就是发展数字经济。2019 年10 月,国家开启六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四川位列其中。2022 年3 月,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成渝地区是8 大算力枢纽之一,天府集群是10 大集群之一。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 年)显示,2021 年度,四川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9 万亿元,位列全国第9 位,同比名义增长约19.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 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4 位。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 年)》指出,四川在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网络安全建设水平等指标排名均进入全国前10 名。

(二)基础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四川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全省“5G 和光纤‘双千兆’网络加速部署,千兆光纤用户数超200 万户,位列全国第6,建成5G 基站超7.8 万个,排名西部第一。”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用并纳入国家超算体系,最高运算速度能力进入全球前十。就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全省“认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2 家”,“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行业节点12 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近40 个”。就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全省累计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 个,数量居全国第3”[2]。成功获批包括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在内的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

(三)速度快,数字产业化西部领先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核心产业集群。2021 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012 亿元、同比增长约18%”[3]。现有全国最大的柔性屏生产基地,分布在成都、绵阳等地,同时,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也初具规模,分布在乐山、遂宁等地。成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绵阳新型显示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目前,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分别位列全国第四、第七位,已成为四川当之无愧的第一支柱产业。

(四)融合好,产业数字化发展势头良好

四川大力促进产业与数字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发展成效明显。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截至2021 年底,全省认定首批12 家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近40 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29 万家企业上云,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6 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 个”[4]。二是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在电子商务方面,2022 年1~6 月,全省实现网络交易额20844.8 亿元,同比增长4.3%。在网络支付方面,2022 年全省手机号码支付新增注册用户超百万,增长率位居全国第4。三是农业数字化稳步发展。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2 年,四川10 个县(区、市)获评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 个县(区)获评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

(五)惠民实,数字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四川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数字惠民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省数字政府和公共服务应用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领域。大数据显示,2020 年以来,相关应用招标数量累计超过2.2 万个,本土数字经济企业新申请相关软著2822 个。在“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目标指引下,“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蓬勃发展,“天府通办”成为四川政务服务的金字招牌。四川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99.82%,位于全国第一梯队。成都市创新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智慧化手段破解“大城市病”难题,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宜居和包容大奖”。

二、四川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是四川数字经济发展的“痛点”

四川数字产业分布不均匀,核心产业主要分布在成都、绵阳等少数城市,其他多数市州数字经济发展相对不足。其中,成都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为73.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占全省比重为64.3%。数字产业作为典型的数据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四川广大农村地区、偏远山区、涉藏地区难以形成积聚。四川地势复杂,山地多,尤其是甘孜、阿坝、凉山等偏远地区通信基础设施较差,经济基础较弱,这进一步拉大了各地数字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发展不充分是四川数字经济发展的“难点”

近年来,四川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沿海其他经济大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21 年四川数字经济规模为1.9 万亿元,而同比山东、浙江均突破3.5 万亿,江苏超过5.1 万亿,广东达到了5.9 万亿。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争相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区域竞争异常激烈,具有经济发展优势的长江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重点城市对人才、资本等数字经济发展资源具有很强吸引力。除传统北上深杭外,湖北武汉的网络安全技术产业、贵州贵阳的大数据产业、湖南长沙的数字文化产业、重庆的人工智能产业也渐成规模,开始形成虹吸效应,四川数字经济资源面临不断流失的风险。

(三)核心技术薄弱是四川数字经济发展的“软肋”

四川数字经济发展的“硬”基础不断夯实,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但数字经济“软”基础还不够坚实,创新能力不高,这成为了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软肋”。一方面,原始创新相对较少,大多数技术还处于“复制粘贴”的初始阶段。譬如,智慧空间、云上政务等领域基本上还停留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应用阶段,并未进入高端的数字创新技术层面。企业上云多是初级上云,质量普遍不高,深层次上云并不多见。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还较弱。少数大企业已入选数字“灯塔工厂”名单,但多数传统企业不会转、不敢转现象还较为突出。全省的传统企业仅有30%左右愿意“试水”,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还没能享受到“数字红利”。

(四)数据市场体系不完善是四川数字经济发展的“弱项”

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将成为决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四川的数据大多处于“原材料”状态,未实现产品化,更谈不上标准化。数据交易还停留在小规模交易阶段,大多数企业缺乏应用大数据的意识与实践。究其原因,一是数据要素的权属界定复杂导致数据确权规则不清晰;二是数据隐私泄漏事件频发导致数据要素市场安全隐患不容小觑;三是数据市场建设分散导致数据流通交易机制不够完善。当前,数据流动性差,大量数据处于“沉睡”状态。政府部门由于缺少制度约束与强制要求,对于共享和开放自身数据资源的意愿并不强烈;企业由于合理的市场交易机制未能有效形成,对数据交易持谨慎观望态度。

(五)本土行业龙头企业缺乏是四川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

缺乏高根植性、强控制力的头部企业和产业集群是四川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目前,一些大的互联网巨头在四川设立了区域总部,全国百强网络零售企业也纷纷在四川安家落户。然而,无论是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还是在产业数字化领域,四川均缺乏本土生根的行业龙头企业。截至2022 年上半年,四川本土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仅4 户,数字经济类上市企业94 户,数字经济“专精特新”企业97 户,与北上深杭等国内数字经济发达区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各地通过招商引资及市场需求牵引已吸引了不少国内数字经济知名企业入川发展,但将核心能力落地四川并生根发展的情况较少。本土行业龙头企业匮乏导致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区域内缺乏稳定的环境聚集和发展,削弱了区域数字经济产业链和生态圈的总体竞争力。

三、推动四川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川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 年,全省数字经济要达到“总量超3 万亿,占GDP 比重达到43%”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当前,应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给四川发展带来的宝贵机会,推动我省数字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川渝协同发展,消除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痛点”

在落实国家战略上,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与重庆一起打造数字经济“第四极”。成渝两地在携手发展数字经济上可以发挥各自特长,实现优势互补。成都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具有区域比较优势,而重庆在工业领域具备较好的规模和基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发展指数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成渝两地以共建西部科学城为载体,以人才互通、资本融通和项目合作为纽带,持续推动大数据创新协同,合作往来日益紧密。2022 年上半年两地大数据人才互通数量是2020 年上半年的2.8 倍,资本融通额较2020 年上半年增长了近1 倍。从创新成果看,大数据合作项目达到228 个,两地联合申请专利数超过500 项,联合申请软著数量近400 项。

同时,在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上,在省内形成协调发展、竞合有序的区域布局。成都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研发和数字经济应用,瞄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数字游戏产业和数字软件产业,力争在这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德阳、绵阳、遂宁和内江等地,集中发展与数字经济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攀西经济区和三州地区重点依托能源基础,发展数字经济存储基地、处理基地[5]。

(二)聚焦主攻方向,解决数字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难点”

作为以实体经济为发展支撑的省份,四川应把创新发展着力点放在数字化赋能上,大力推进数字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布局新基建。加快推进5G 和“双千兆”网络、IPv6 规模部署。创建车联网先导区,推进智慧公交、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二是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建成“东数西算”战略支点,加快实施制造业企业“贡嘎培优”行动计划,大力推动“芯屏存端软智网”数字产业集聚发展。会同重庆积极申报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建好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创建“中国软件名园”。三是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注重将四川优势产业融入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建设中,促使这些产业在更广、更宽市场空间参与资源配置,进而形成竞争优势。

(三)加快创新引领,修补数字核心技术薄弱的“软肋”

四川在加速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的同时,应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软”基础。一是大力夯实基础理论研究。要认真分析企业研发中的薄弱环节,对企业R&D 支出开展专题调研,提高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加大对核心技术相关细分领域的研究,争取在关键技术领域走在前列,形成优势。二是构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公关,推动形成“产学研金服”协作管理的体制机制。三是推进数字技术成果转化。进一步深化数字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实践,依托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围绕信息安全、软件、存储等优势产业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存储谷”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四)突出以用促建,强化数据市场体系不完善的“弱项”

哪里率先形成完善的数据市场体系,哪里就会优先吸引到优质数据企业“金凤凰”。北京、上海、贵州等地纷纷成立了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但普遍面临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等关键共性难题,实际业务开展不如预期。四川应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优势,打造“立足西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四川数据市场体系。一是稳步推进四川省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根据当前数据尚未实现大规模产品化、标准化导致难以确权和定价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四川省数据交易中心建设,鼓励探索去中介化的数据要素市场化应用路径。二是培育国有专业数据服务企业。针对数据可复制导致的隐私安全隐患,培育国有专业数据服务企业,围绕政务、金融、医疗、文旅、劳务用工、公共资源交易、通信、电力、交通、气象等重点领域,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开展数据分类治理、产品创新和市场应用。三是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鼓励发展数据集成、数据保险、争议仲裁、数据经纪、人才培训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数据流通交易提供高效便捷、安全合规的市场化服务。四是加快推进数据确权工作。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立法中的良好做法,研究制定数据确权的基本规则,探索数据发展与保护的法治路径。

(五)“招引”与“培育”并行,补齐本土行业龙头企业缺乏的“短板”

推动四川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在“招引”与“培育”两方面同时发力,既需大力吸引国内数字经济知名企业入川深耕发展,又要努力扶持本土行业龙头企业茁壮成长,引导“外来媳妇”与“本地郎”共建数字四川大家庭,从而不断提升四川数字经济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与综合实力。一是打造智能标杆企业。实施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计划,创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快推进工业制造体系建设与工业互联网升级改造有机融合,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智能智造示范园。二是培育数字服务企业。推动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发展在线教育、智慧医养、数字文娱等新业态,支持餐饮、物流、家政等电商平台发展,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网络。三是加大资本引导支持力度。目前大多数数字经济初创企业感到融资难、生存压力不断变大,建议政府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新基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以市场化方式新设一批数字领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将资源适当向本土数字经济企业倾斜,增加市场需求,改善企业预期,为企业顺利过冬“雪中送炭”。同时,持续推动数字企业上市行动计划,利用资本市场助推重点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四是为企业发展搭好桥梁。加强与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等“国家队”的合作,高水平办好天府数字经济论坛、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天府数据高峰论坛、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四川行”等活动。

猜你喜欢
四川数字经济
A gift I treasure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答数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灾后两年新四川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