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三维审思

2023-06-07 13:00黄国雄
关键词:共同富裕群众精神

黄国雄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对精神生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这说明人的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思想上层建筑,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通过各种精神活动表现出来,具有延伸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落地生根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就如何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表了重要讲话:“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这一科学理论的提出,为人民追求丰裕的精神世界指明了方向,在精神世界富裕的基础上满足全体人民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意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3]这深刻表明,网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果不由马克思主义主动占据和主导发展方向,后果将难以想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是为将来共产主义作铺垫的。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驱动下,能否做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事关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事关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做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相关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政治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认知之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供参考,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我们在前进中不断探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把握好相应的逻辑前提。在网络政治生态中,先富引领与领导权互动、差距合理与管理权同频、文化供需与话语权耦合等关系,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把握。

(一)先富引领与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的人,大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大多能把握时代发展机遇,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吃苦耐劳、勇于开拓,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达到了先富起来的发展目标。在开放自由的网络议题中,大部分先富者都表明自己有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强烈的个人责任感,是领导后富的关键精神品质,回答了为什么能够成为先富者的真实原因。

无产阶级必须先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体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多人民的拥护,从而走上领导执政的舞台,这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真实体现。一些精神先富者作为网络意见领袖,表明一开始都有把自己的利益看成是大家的利益,鼓励大家一起奋斗,但是真正富起来以后,在领导带动后富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出现了很多矛盾问题。先富带动后富,顾名思义,就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的领域探索开发优势资源,带领大家一起走向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样需要先富带动后富,一些思想精神丰富的人们懂得谦卑礼让,在自我学习、自我精神净化的过程中能够达到精神愉悦的状态,成为身边人的精神领袖。精神生活先富带动后富反映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就是要把握好先富引领与意识形态领导权互动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先富者通过网络设置热点议题内容,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带动身边的人加入,一起享受时代发展的红利。在此过程中,把“全体人民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判者”[5]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设置一些精神先富带动后富的指标和衡量标准。如:第一,精神先富者在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将自己所理解所拥有的精神财富分享出来,主动作为,帮助后富群众;第二,将一个地区中精神先富者聚集在一起,以先富者为原点不断帮扶身边群众,不断给予精神食粮,在带动后富的过程中不断激励后来者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属;第三,人们是否具备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社会中出现不和谐声音时,是否全部人都能够挺身而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这些场景描绘出来能够更好地激励人们不断前进。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网络空间技术日益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尤其是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加速信息传播速度。“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作为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可以操控舆论,引发网络意识形态风险。”[6]在抖音平台上,一些网络议题缺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支撑,使得虚假信息满天飞,似乎人人都过上了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让一些别有用心的抖音用户借机发布虚假议题,蛊惑网民。这深刻表明,先富带后富不能照本宣科,要时刻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供给方式,使党的宣传思想能够全面覆盖网络空间,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机制,做好先富引领工作,争当共同富裕排头兵,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这个过程中,先富者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不断展现自己的力量价值,通过网络技术把“人人参与、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图景画出来,实现“共建共富”,才能更好地触动人心,守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二)差距合理与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权同频

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是精神层面的“齐步走”,更不是要求大家都要达到同步水平,而是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把握好差距合理与网络监管同频的关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才能更好地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的,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是毋庸置疑的,不能因为时间长就放弃规划,要有立足长远的统筹准备,建立好相应的管理机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摆脱了贫困问题,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发展的,不是齐步前进的,一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不太切合实际。但是,现实中还是有一部分网友觉得,国家发展总体规划里面肯定有我,我不需要那么努力,靠国家照样能过上好日子。这些不利于共同富裕发展的言论,对国家整体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只有摆正位置,听从国家安排,推动共同富裕分步骤有序进行,才能把社会各方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财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表现为人们精神生活愉悦,思想意识冲突、价值观念分歧等深层次问题不再困扰人们的生活,人们表达自己的积极想法不再受到任何限制。然而,精神生活的富足并不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完全一致,需要把握好差距范围,这既没有前人的成功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推进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对解决贫困问题有了完整的办法,但在如何致富问题上还要探索积累经验。”[2]这深刻说明,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需要继续实践和摸索,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对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有明显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理想追求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对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持积极态度,能够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涵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具有宽广的胸怀。但也有一些网民利用网络空间发布错误舆论,对精神共同富裕持否定态度,觉得时间过长、不切实际,长时间地想共同富裕是一种精神煎熬,丧失了精神共同富裕的信心,精神鸿沟不断扩大。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工作者应对这些软性叙事式的错误舆论做到科学辨别,如果任由其持续发酵,会对一些自身思想觉悟不高的网民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使这些人感到即使共同富裕的精神时代到来了,他们也很难达到共同富裕的标准,也很难真正融入共同富裕的群体中去。比如一些人想要发展成为精神财富寡头,一些人仍然妄想继续坐享其成,不劳而获,阻碍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些精神共同富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涌现,使得社会各阶层发展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因此,需要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人员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把关缺位漏洞问题,使用智慧算法消除网络宣传陷阱,缩小网络数字鸿沟,确保网络舆情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精神追求不是简单搞个仪式活动就能解决,真正达到共富效果需要入脑入心的精神共鸣,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对党的执政基础产生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7]这深刻表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党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现实目标,我们要把握好差距合理与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权同频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宣传中,使之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在群众中开花结果,才能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更好地带领人民奔向未来。

(三)文化供需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耦合

随着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升,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人们的思想、工作和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尽相同,话语主体对个性化内容需求不断增加,市场调节产品的速度跟不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速度;同时,网络空间推广的话语内容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所能接收应用的文化资源配置也有不小差异,这也为文化供需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耦合的机会。

马克思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1]这说明,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制约着人们享受精神生活的程度,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使人们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的问题,在满足了物质基础之后,精准供给的精神生活也亟待提高。“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精神性产物,文化不仅具有精神世界构建和文明传递的作用,还具有规范行为、凝聚社会的作用,文化在其现实性上内在蕴含着治理的功能。”[8]网络时代,原住网民长期与网络共存,文化创新力度不大,在推广其文化成果过程中难以长久吸引网络消费者,对人们思想生活的影响也不大,由此可能造成文化生产效益不高、文化消费质量难以提升的局面,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意识形态思想宣传工作不利。在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文化自信,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并得到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9]因此,国家需要通过网络空间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化市场进行检测和调控,持续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造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网聚人心”,更好地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只有把握好文化供需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耦合关系,以出色的话语内容取胜,以高质量的立体文化宣传图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凝聚力、竞争力,才能推出更多的意识形态话语宣传内容。所以,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国家应该做好统筹规划,不断加强对各个行业的“本土”文化宣传,净化网络话语生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宏观文化内容转化为微观视频漫画等形式,使其能够更加通俗化、具体化。与此同时,人们在了解自身行业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自己的真知灼见,使用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宣传方式使文化“活起来”,通过网络平台上宣传推广出去,最终形成属于中国文化的品牌,使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综上所述,只有引导人们朝着积极健康的文化方向发展,丰富网络话语宣传内容,精神需求与物质消费才能更好地统一,精神供需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实现完美耦合。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之维

精神生活是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交往和活动,它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且超越物质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与物质生活有质的区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在网络空间的表现,是一种基于历史方位对人的整体性发展的思考,需要把握双富性、共建性、渐进性原则。

(一)双富性原则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既表现为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又表现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充足饱满,二者互为协调发展态势。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劫富济贫,而是把看得见的显性物质财富如房子、车子等,和看不见的隐性精神财富如公平、正义的社会道义等融合在一起,在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把握好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原则,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人在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是相通的,是同频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辩证地把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经过不断探讨和论证,最终形成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认为共同富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在未来社会中它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这是决定人类总体物质生活富裕程度的关键步骤。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0]这深刻说明,任何脱离劳动生产力谈共同富裕的理论都是不现实的,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尽管每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不同,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剥削始终贯穿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同志首次使用“共同富裕”一词描绘社会主义的未来景象,即“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1],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2]。因此,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消灭剥削,使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未来的智能社会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这深刻表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想着一起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不是一些人碌碌无为地时刻等待别人的鞭策,而是每个人对精神价值的理解都能达到共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都能实现精神上的统一。网络时代,西方思潮不断借用新媒体技术涌入网络空间,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时的意识形态工作迫切需要美好生活支撑,在人民生活转向美好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网络技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用图景描绘出来,使丰富精彩的立体图景照进人们内心深处,与人们心灵进行深层次交流,拉近心灵横纵向距离,促进人们视野开阔。此时,基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物质生活,人们对于政治、民主、环境的美好追求在不断提高,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推动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前进。只有实现了二者的同频互动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有实质性的进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有效消除非主流文化的侵袭,才能有机会让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上日程。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主体,在清朗的网络空间内,鼓励每个人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通过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的熏陶,在开放包容的中华民族文化氛围中,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创造个人的价值。

(二)共建性原则

精神生活内容的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要宣传方向,坚持文化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借助网络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把改革开放的时代成就生动地展示出来,提高产品宣传效果,共建网络意识形态命运共同体。AI技术通过视像的播放,深层次触动人们心灵,能主动拉近距离,使得宣传能够入脑入心,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实现精神共富指日可待。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这深刻表明,“思想、观念、意识”作为精神生活重要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要义,在智能终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内容极大丰富,科学、人文、审美能力显著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品质、品位、格调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3]。这深刻表明,精神生活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存亡,以及引领时代潮流等现实问题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网络空间电子图书的查询更加方便了人们对各类信息的查找,对信息孤岛的弱势群体而言是一大福音。网络技术推动全民阅读,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不断呈现动态活力,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查阅个性化知识,愉悦的精神生活在驱动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财富,是指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源泉,将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融合到网络空间中,共建网络意识形态命运共同体,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呈现,更能激发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应用网络空间技术开发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将文化气息融入电子产品之中,能够更好地围堵消除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呈现出来,高质量文化艺术精品在深入人心的同时,也激励各族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同谱写更加美好的新画卷。在这一过程中,要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事业的协同发展,在党的领导下争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升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和凝聚起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更需要高质量的数字化精神文化资源。共同建设更加健全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既能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提升文化素养,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必须依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加大对网络生态的依法治理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强化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引导人们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净化网络环境,积极运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三)渐进性原则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目标,我们应抓好近期目标,由易到难,对每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分析,以共识性价值逐渐凝聚社会发展力量,才能汇聚起美好生活的精神动能,更好地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是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真正能让全体人民受益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这深刻说明,要想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就必须有一个一致的目标,这是带领大家共同前进的动力源泉。在网络空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够激发人们的共同价值理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人们进行深层次交流,唤起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的,必须把国家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做好近期与长远规划,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中去,这样才能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2]。这深刻表明,共同富裕要有全局意识,不能简单地以地域划分,要确立远大的发展目标,发挥意识形态智能渗透作用,把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理念融入日常发展目标中逐步实现。同时,精神生活目标共识能够为人们提供一致的向心力和实现美好生活的强大战斗力,使人们在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中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信念,以共同体的姿态,循序渐进,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个体心灵世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果是一种离散无序的状态,就无法凝聚起所有人一起奔向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和坚定信念,难以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共同体发展遵循渐进性原则,才能更好凸显精神生活富足的初级阶段,人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目标,而是融入共同发展的社会中去,在共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互联网时代,真正的美好生活属于全体社会成员,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分享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理性认知与价值认同,美好生活的实现指日可待。只有目标明确,理论基础扎实,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因此,先富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价值引领作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多向后富群体伸出援助之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政府分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想方设法提供相应的物质资源,通过网络媒体发送一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夯实意识形态工作基础,为政府排忧解难,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淬炼爱国情怀,提升自我道德追求,这才是富裕者精神上的富足与完善。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之维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网络空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抓手,网络平台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缺斤少两,更不能只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凝聚网络意识形态价值共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文化供给和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内生发展动力,形成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同时也需要发挥精神的引领作用和共享机制的保障作用。

(一)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目标,凝聚网络意识形态价值共识

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凝聚起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意识形态价值共识,这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共识是发挥精神引领作用的动力源泉,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只有朝着共同的精神目标前进,才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

进入新时代,国家倡导的基本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筑牢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基础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即主体是谁、怎样调动起来。第一,必须认识到全体人民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主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或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精神都达标的共同富裕,只有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才能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更好地推动精神生活不断前进。人民的精神生活是否富裕人民自己是最清楚的,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我检测,设定一个近期的精神富裕目标和一个远期的目标,当目标都达成之后,人工智能技术就会转化为下一个目标来实现个人的发展提高,这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渐进性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有达到自己内心想法的富裕标准,在精神生活上不再有困难问题,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别人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这才是精神生活先富带动后富的正确做法。第二,需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粮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思想引领作用,是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动力、激励人民群众不断攻坚克难、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落实领导责任制,各级领导肩负起时代责任,在具体分工过程中做好统筹工作,领导相关宣传部门通过图像视觉符号具体描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创作一些高品质的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音乐和画面,让广大民众融入富裕的精神生活当中,进而更好地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心理压力。将公平正义的核心要义融入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体系中,通过互联网丰富的宣传内容、生动形象的话语图景能更好地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在产生共鸣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治愈部分人们存在的“躺平”“内卷”等消极心理。对于少数群众出现的精神贫乏、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扭曲等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共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做好政治统领,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消除精神生活过程中出现的杂音,凝聚起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真实画面,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劳动生产,每个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佳状态。这些情景都能起到很好的意识形态宣传作用,把人们的思想距离拉近,作为党管意识形态的思想动力,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导向,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文化供给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加强引导优质文化消费的力度,把握好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权,传播好文化、好品牌。要鼓励各大社交媒体承担起传播优质文化产品的义务,不管是传统纸媒还是新兴的数字移动媒体,都负有提高广大民众文化素养的责任。意识形态管理队伍要积极倡导正确的文化消费观,不断提升百姓文化消费素养,避免陷入各类文化消费陷阱。通过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传播优质文化产品,为广大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心灵美食”,增强文化品牌的意识形态诠释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4]这深刻说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丰富的粮食资源供给,只有提高精神食粮供给水平,做好意识形态目标管理,在过程管控中让广大人民群众接触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不再局限有什么、可享受什么的资源窘态,而是基于现实的物质基础提出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伟大建党精神等优质精神文化资源能够陶冶情操、提升人民精神境界,让人民群众懂得珍惜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加强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地区精神文化资源配置。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意识形态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异、东部与西部差异,注重补齐短板,优化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精神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欠发达地区精神文化资源配置质量。同时,加强各地区精神文化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促进西部地区使用高端宣传技术提升精神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弥补不同地区文化水平差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投放电子图书、报刊等优质资源,鼓励欠发达地区群众多参与云分享和线上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抖音直播等方式,把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本土优秀文化走出去,让外来优质文化留下来,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意识形态宣传内容。第二,要强化精神文化精品供给。在拓展精神文化精品生产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文化产品的素材要源于生活,源于百姓的物质生产,只有以物质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才能更好地回馈百姓,提升自身的精神感染力。文化产品的供给离不开优秀管理团队的付出,管理人员将优秀文化通过文字、声音等方式传播出去,人们可以借由具体可感的视觉听觉形象去感知、体验文化内容,进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三,要健全精神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一体化精神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完善精神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能够更好地指导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工作,运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通过可视化技术再现优秀传统文化场景,在场域对话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只有不断创新精神文化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坚持党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的精神文化公共服务供给运行机制,主动占领网络空间,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运用网络新技术参与精神文化公共服务供给、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工作,才能更好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群众精神生活质量,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三)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激励,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内生发展动力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走向相结合,转变人们的精神生活观念,使人们在闲暇生活中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精神生活品质,优化精神生活方式。进入网络数字化时代,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人们精神需求的深度融合,不断了解人们日常精神需求,进而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打造各类精神文化消费平台,丰富话语体系内容,促进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这深刻表明,个人在网络空间的发展要以共同体为基础,只有个人的全面发展有了物质保障,才能构筑起意识形态传播的社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每个人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历史证明,人民群众作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话语创造潜力是无穷的,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使用算法技术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正面供给,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人民群众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对精神资源的选择权和追求权。网络的开放性、人工智能的赋权使得人们的隐私不断被泄露,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作为有意识能动性的主体,民众有权利和自由去选择和追求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资源。然而,这也使网络不法分子抓住了漏洞,不断以相同的信息源作为网络攻击的突破口,给当事人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人工智能要提高技术水平,开发个性化的人工智能助手,真正帮助人们过滤掉不雅的内容,将积极、正面的精神话语融入网络空间中,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不断加强人们的隐私保护工作,尊重和保障人们选择和追求精神资源的权利,是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体现。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作为意识形态话语主体,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必须不断鼓励人民群众创造优秀的精神产品,不断激发创造潜能,创造更多散文、小说、绘画、诗歌等具有个人独特性、高质量的艺术话语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欣赏需求。由于人民群众对精神需求的满足是无限的、广泛的,因此,通过利用网络快速传播的优势,不断呈现人民群众最新的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精神需求,才能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从当前看,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正成为激励人民群众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来源。第三,激发人民群众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要讲究精彩的话语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话语推送内容要与群众物质生活实际相结合,防止信息孤岛现象发生。深入实际生活调研,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养老等现实基础问题,只有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充实,精神生活才能得到更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平台、社会组织、广大网民要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15]这深刻表明,人民精神生活丰富发展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话语产生发展的过程,要合理运用网络平台,做好网络思想引导,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为主要宣传内容,占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形成政府、社会、网络合力,激发人民群众自身发展潜力,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个性化建议,使政府政策、资金、人才队伍等各方面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进一步发展,更好地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四、结语

当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认知、原则、实践三维层面还需继续完善。在认知之维上,把握好先富引领与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互动、差距合理与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权同频、文化供需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耦合的关系基础之上,不断以精神生活共识为激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原则之维上,了解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困境和挑战,把握好双富性、共建性、渐进性原则,主动作为,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在实践之维上,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网上意识形态工作应对策略的过程中,通过凝聚网络意识形态价值共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文化供给、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内生发展动力等路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总而言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驱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在全面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更好地解决影响思想宣传、干扰网上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等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筑牢思想防线。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群众精神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