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炀, 张筱荣,符 琳
(1.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3.合肥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正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才使得十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无产阶级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诉求,彰显了实践性的特征。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风险挑战,鲜明的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1]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基础、动力、需求和主体四个方面准确把握其蕴含的实践向度,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掌舵护航。
理论来源于实践且指导实践,它是实践的思想基础。对于深耕“观念”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更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自身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元”有根本和起端的含义。一元指导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多样不是多元,而是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我国,指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相结合,需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兼容并蓄、包容多样,同时也要敢于斗争,通过斗争争取团结,最大限度地凝聚价值共识,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我们党百年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法宝,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从唯物史观上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从思想渊源方面看,我们党一直重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善于以这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意识形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认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2]。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提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3]。随后,江泽民吸取了苏联解体的教训,提出“各级党委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4]。胡锦涛重申“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的基础性工作”[5]。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伟大实践的成功,即使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暂时混乱的局面时,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行动指南,拨乱反正,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从实践角度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国际国内两个背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论述的基础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随后又提出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任务、三项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领域等论述。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论述指引着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经济上,经受住了世界经济下行和中美贸易战的压力,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政治上,加强了党的集中领导和党中央的权威,健全了各项制度,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思想上,抵御了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颠覆,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提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习近平指出:“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7]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不断地“固本”。所谓“固本”,就是要不断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当中包含的普遍真理永远不会过时,但这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而是要结合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固本”须“溯源”,“溯源”就是要读原著、悟原理,回归马克思主义,杜绝对马克思主义只言片语的断章取义,反对歪解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错误言论,解决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固本”得“博采”,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是一个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己所用,且需要从其他社会思潮中吸取精华作为其理论自觉。“固本”要“解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回到现实社会中,回应和解决问题,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变革的基础上,有一定思想理论引领的,反映社会历史走向诉求的,影响面较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8]根据发展方向可以把社会思潮划分为进步的、中性的和错误的三种性质。马克思主义与多样化社会思潮并存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国家层面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与世界各国在经济层面建立了紧密联系,国际社会希望了解当代中国的意愿日渐高涨。对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使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中国道路及内外政策就尤为重要,这就必然会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相互交流或冲突的过程。对此,我们也无需过度担心,因为真理越辩越明。从社会层面看,我国已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也是社会各种经济体的利益诉求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从个人层面看,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后,就会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要,进步和中性性质的社会思潮的存在体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文关怀,也符合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要掌握好度,不能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放任,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指导地位和核心主导作用,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社会就会邪说蜂起,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就会难以避免,国家安定和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另一个极端是对多样化社会思潮一味封杀遏制,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发展的生机,国家就会失去创新的活力。
一是坚持意识形态一元与多样相统一。既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多样化社会思潮又是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坚持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相结合就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这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因一元性排斥其他社会思潮,也不能以多样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用单一的行政方式或直接的命令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禁止人们接触其他思想文化来达到掌控意识形态的做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意识形态工作管得太死和放得太松都是错误的,唯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是坚持意识形态批判性与包容性相统一。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是指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及其活动的否定,同时也包括对自己落后的乃至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否定”[9]。具体到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批判那些诋毁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错误言论和思潮,消除意识形态领域的负面影响,努力将其向对立面转化。同时,多样化社会思潮不全是洪水猛兽,对待非马克思主义,我们既不要感到奇怪,也不要害怕,“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1]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不断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新成就。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共产党也特别重视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根据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改革实践中推进文化创新。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中国共产党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灵活运用到意识形态工作中,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上不断地丰富,同时进一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通俗化、大众化,使党的创新理论能够更好地被理解、接纳,从而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活力。
文化传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创新发展是文化传承的目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另一方面,创新发展是文化传承的目的,其既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促使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1]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伟大斗争中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与源头,后者也在融合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提升和丰富其精神和内涵,促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首先,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在其重要讲话中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基本要求,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12]。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滋养作用,并使二者相互促进和彼此结合[13]。在二者的结合中,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再次解读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次,在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独具的精神内核、思想特质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思想资源。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时代特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保持生机勃勃。因此,在选择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上,要兼顾到文化的时空隔阂,应时代之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相结合,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链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丰富和升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更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基础工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其生命力的同时,彰显其时代价值。
最后,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时代问题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通过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话语创新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权。在理念创新上,需要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认识问题的敏锐度;在内容创新上,传承经典的同时需保持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在话语创新上,时刻需要结合群众的利益诉求,以贴近群众的认知状况和理解能力的表达形式,不断把具有政治性、权威性、理论性的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民众易于接受的道理;在传播创新上,遵循“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运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等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14]。
面对思想文化领域愈加复杂的斗争,要想夺取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就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作用。正面宣传,是指意识形态工作利用多种载体宣传代表社会主流、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或事物,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立”的方面。舆论斗争,是指面对错误言论和思潮,意识形态要敢于亮剑,善于斗争,批驳纠正错误,体现“破”的特征。在两者的结合下,“立破并举”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回应实践需求。
当今世界,谁能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谁就能调动和运用话语资源,使自身所处阶级的意识形态更好地被社会认同和接受,达到统一思想和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中国若要掌握与其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做好正面宣传。习近平谈到宣传工作时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15],要求通过宣传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理念,加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民族向心力,也满足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价值观念的需求。其次,面对错误言论要及时予以反驳,且可适时进行舆论斗争。当前,世界呈现出“西强东弱”的意识形态舆论格局,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以“人权”“少数民族”“港澳台”等问题,抛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荒谬言论,同时国内也有一小部分“公知”“大V”与之附和,通过诱导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达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及时发声,对这些错误言论予以反驳,通过舆论斗争重新夺回意识形态话语权。再次,用好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在功能上的互补,发挥好相互支持的作用。一方面,正面宣传本身就含有斗争的属性,搞好正面宣传不仅有利于帮助人们守住思想的底线,也有利于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蚀,提高人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与错误言论斗争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舆论斗争也会借用正面宣传的方法,如对一些暂时“越描越黑”“越辩解越无力”的委屈,宣传其中的积极因素,摆事实,相信“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舆论斗争的胜利客观上也会促进正面宣传的效果。
为更好地解决意识形态回应现实发展的问题,习近平科学把握“立”与“破”的辩证逻辑,精心谋划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的两大主流舆论格局,并在这两种格局中将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艺术般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意识形态工作战斗力。一是对内宣传中坚持主旋律与化解负能量并举。对内宣传的对象主要是人民群众,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形成精神。因此,需要通过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四史”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培育大国国民心态,确保“立”的坚定;面对贬低中国历史和文化,诋毁英雄人物的负能量,要有的放矢,敢于正面交锋,保证“破”得彻底。二是对外宣传中坚持中国发展道路与破除西方陷阱并举。面对西方鼓吹的“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16],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可供世界参考借鉴的中国式发展道路,有力回击了西方意识形态陷阱,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另外,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要取得良好效果,要注意运用以下策略。一是内容上,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的特征去说服人,因为只有真理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来选择宣传内容,要区别对待,反对“一锅烩”,让宣传内容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二是形式上,凸显意识形态的人文性和通俗性,改变传统宣传工作单项输出的模式,增加与受众对象的互动性,拉近与其的心理距离,“以特有的人文性来体现其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人文关怀、平民话语、形象表达的方式提升意识形态传播的亲和力”[17]。三是手段上,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挥微媒体和自媒体信息传播特点,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推动两者在内容、渠道、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相互映衬,让“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18]。
面对中国在网络世界中“大而不强”的情况,习近平不仅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9],还强调“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20]。针对互联网隐匿性、互动性、自由性、去权威性等特点,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要充分考量互联网的特点和网民的需求,坚守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不丢失,具体思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利用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意识形态输出内容的质量。争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可以借鉴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以此推动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供给侧改革。首先,精心设置网络议题,提高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一方面,需要设置传播正能量的引导性话题,“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21]来进行正面宣传,其目的是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舆论斗争要有针对性地回应、澄清、反驳,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言论,以纠正网民的错误认知,不被错误信息带入歧途。精心设置网络议题,促使广大网民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同时帮助他们认识到不利于我国发展的因素,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政权和制度的攻击和诋毁,提高网民对复杂信息的甄别能力,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其次,及时回应现实问题,提高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发声的主渠道,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在网络中极易被发酵,主流意识形态能否对其进行及时的阐释,找到合理的信息敏感点,引导正确舆论走向,这些都事关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22]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上不能妥善回应人们的现实关切,不能正确发声,批判错误的观念,出现“失语失声失踪”的现象,网民就容易被错误言论和思想所迷惑,从而极易造成网络舆情事件,危害社会。
二是借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大数据技术通过精准信息获取和海量数据存储,在搜集、筛查、分析网络信息和预测舆情走向等方面有着突出优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可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信息筛查、甄别、研判、屏蔽/引导、反馈评价等各个环节,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主要发生在屏蔽/引导、反馈评价这两个环节。网络意识形态反馈评价工作主要是对前面屏蔽/引导工作实效性的检验。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对正面宣传的全面性和及时性进行反馈,统计正能量的人、事和思想观点在网络信息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监管网络中对反动的网站、论坛和“大V”的情况反馈,有效对错误言论和反动思想进行屏蔽和清理。
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全党动手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就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发挥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引领带头作用,树立“一盘棋”的工作理念,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下好意识形态工作这盘棋。
全党动手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体现了意识形态工作应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就是指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姓“党”,坚持党的领导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工作关乎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我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在此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犹豫,否则会在根本问题上犯颠覆性的错误。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强调要不忘初心使命,坚信人民是党的根基所在、力量之源;他要求各级干部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赞不赞成、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
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3],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反之亦然。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复杂多变,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新任务时,需要坚持党领导的正确方向,需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更需要坚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需要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主动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工作中要亲力亲为,不做“甩手掌柜”,更不能对问题不闻不问;增强宣传部门阵地意识,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构建各级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协同配合的机制,树立“一盘棋”的工作理念,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下好意识形态工作这盘棋。同时,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领域,关注人民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增强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意识形态工作还要密切关注社会心理的变化,经常同人民群众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通过不同途径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诉求,从而使意识形态工作获得人民更深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认同。
面对着社会多个阶层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意识形态建设的复杂局面,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处理好党和国家作为意识形态建设主体同社会多阶层互动交流、通力合作之间的关系。全党动手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就是要坚持意识形态建设主体一元与多样性互动相统一。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主体,是领导者、组织者、建设者和推动者,发挥着一元主导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排斥广大人民群众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意识形态建设本身就离不开人民群众在思想领域互动参与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坚定代表者和守护者,两者在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党和政府在行使意识形态建设主体的权利时,也要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建设中,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多样性社会阶层的出现,人民群众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多层次、宽领域的利益诉求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表达得更加自由和多样。这也迫使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主体一元与多样性互动相统一,建立自由交流互动的平台,为他们参与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条件,将他们合法合理的声音置于党和政府建立的主体框架中。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可构建成为一个同心圆的框架,其中,圆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一元主体,外圆是以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人民。圆心要发挥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带头引领作用。在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同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提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的素质。首先,在思想层面上,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领导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勤学、博学和善学来领悟马克思主义内容内涵上的博大精深,才能提升其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和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其次,在实践层面上,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意识形态工作“不是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24]。在大是大非、矛盾冲突、危机困难和歪风邪气面前,领导干部要挺身而出,“要发扬斗争精神,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做所谓‘开明绅士’,不搞‘爱惜羽毛’那一套”[25]。外圆要建立好两支队伍。一支是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专职队伍。术业有专攻,强大的专职队伍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条件。这里要特别重视把知识分子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把他们培养成为“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26],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水平过硬的意识形态工作专职队伍。另一支队伍是人民群众中间的“红色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虽不是正式的领袖,但因其在某方面突出的能力而获得大家的认可,愿意听从其建议。意识形态工作也要培养一支底色红、能力强、素质高的“红色意见领袖”队伍,通过这支队伍卓有成效的努力,影响和左右社会大众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点,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向善求真的意识形态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