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爱红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6)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大高校的教学过程之中。”[1]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明确指导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而“课程思政”在高校的普及程度还不够深入,如笔者所在学院的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中会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刻、开展形式不够丰富等现象。基于此,拓宽思政教育形式、挖掘思政元素、探寻渗透路径是体育社会学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措施。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将各类学校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1.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课程思政主要是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大类教育学科,达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育过程环节。课程思政的提出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正确的道德观,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课程思政的提出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社会的未来。一个学生的思想是尤为重要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至每个专业教学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思想健康。[2]
1.2.2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响应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的思想素质普遍提高。教育者特别是师范院校教育者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教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3]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寻育人路径,提高育人质量。可以说,做好课程思政的工作,可以促进“立德树人”的目标的层层推进。
大学生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教育共同构成高校教育的总体。身处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思维,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成熟和稳定,但其中也存在极少数理想信仰缺失、职责感较差、崇尚非主流文化、追求庸俗的实用主义者。因此体育社会学课程必须融合思政,[4]在提高大学生体育综合文化素质的同时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将体育与思政相结合,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社、德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思政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社会学思政是高校的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社会学教师应积极响应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将课程思政提上日程并付诸行动,努力完成体育思政教育的目标,加快促进高校体育总目标的实现。
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焦点之一,聚焦到高校体育教育上,就是要求高校的体育教育要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到专业的各门课程中,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社会学思政教育是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具体行动之一,是真正意义上实现逐层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为社会培养品德优秀、专业过硬的体育人才。
在体育社会学的教学之中稍微不严谨就容易出现的一个现象:课程思政教学与课程理论教学不相融合贯通,在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对教学板块内容的讲解,教学过程中没有专门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传达与引导,甚至为了一味地完成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方面可能出现敷衍了事。这样的教学是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目的的,反而可能会使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化,甚至可能陷入形同虚设的危险状况。思政教育目标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将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相融合,才可以真正完成课程中的思政教育。[5]
体育社会学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彻底执行到位,主要是因为体育社会学中思政教育的执行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也将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在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科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比较重视学科成绩,喜欢拿成绩说话,有时片面追求高成绩,从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决定行动,没有正确的思想,将来必会危及家庭及社会。体育社会学的教学应该重视思政教育,教师不能一味为完成教学工作而对思政教育有所偏颇或者只追求理想的成绩。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缺乏课程灵魂的。
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还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部分学校对于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刻,有的学校意识到了要将体育中的思政落实起来,也付诸了行动,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了思政教育,让学生明白了思政教育知识。但是也有部分学校的思政教育只停留在表面,从而导致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了解甚少,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也是体育社会学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妨碍体育社会学的思政教育的普及和推进的进程。
思政背景下的体育思政教育,需要高校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把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同时,身为高校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提高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同时从自身出发,在思想政治方面做到以身作则,真正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程理论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学校的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也是学生的引路人。很多的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塑造有素质、有思想、有道德、有高度政治思想觉悟的教师,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向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真正全方位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在加强体育课程思政渗透方面,还必须加大体育课程思政的宣传力度。宣传力度不够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认识得不够。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材料的讲解和宣传,一是要求课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课程的教学中自然地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二是设置相关的课程思政讲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讲座,以此对学生进行关于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普及。从而让体育专业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并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做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人而做好思想铺垫和引导。
体育社会学思政教育如何真正做到渗透、落实?这需要高校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开展关体育课程思政活动,通过课程思政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通过一系列蕴含思政元素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边娱乐边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感触。对于体育社会学这门课程来说,应该探索和挖掘每个章节的思政元素,以小组主题任务、主题案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有关思政教育融合到活动中,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6]真正加强体育社会学思政教育的不断渗透、不断拓展、不断进步,促进体育社会学思政教育的教学进程。
体育社会学教学的主体是大学生,现代大学生处于爱动、可塑性强的状态,而体育社会学思政教学必须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地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知识的渗透,建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依据体育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必须适时地开展思政教育知识的讲解,选择合适的时间、课程章节、内容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落实,真正做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渗透,真正做到让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合一,让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的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随着社会学的发展,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课程思政是教育发展所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教育学科中是课程发展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影响着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而相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更加不可或缺。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改革陈旧教育模式,围绕课程思政主题创新教育模式。同样这也需要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和教师多方协调、通力合作,加强各自角色的执行力,全方位将课程思政渗透到各个专业的课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