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峰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医疗卫生事业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医学院校以培养医学人才为教育目标,由于近些年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培养细化,更关注个体治疗与诊断,对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素养培育有所忽视。现阶段,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加上不时突发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医学院校应该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新时代“医防融合”的重要性,培养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为将来走上医疗卫生岗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健康服务打好基础。
公共卫生是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民众健康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是利用社会科学、预防医学等技术促进民众健康、预防疾病的一门科学。公共卫生意识指的是人们对重大疾病、公共环境卫生、药物安全、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的下意识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例如,在流感发生时,减少聚餐、出行,做到勤洗手、戴口罩。[1]将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融入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堂主渠道,保证医学生兼具良好政治素养、专业公共卫生知识及创新精神。一是要发挥医学院校防控战斗堡垒作用。医学院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思政工作方法,提高医学生防控思想觉悟,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确定性强,学生长期精神紧张后,部分人会产生麻痹思想、松懈心态,必须利用思政课堂教育阵地,强化思政工作,巩固防控成果,做到严加防范、严肃对待、严格管理,打赢防控攻坚战。二是实现思政育人目标。医学院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一流人才,方能成为一流高校。因此,培养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贯穿全过程教学,做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卫生防控观念。[2]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些媒体信息假丑恶与真善美交织并存,需要学生仔细甄别,增强辨别是非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与公共卫生意识,主动配合防控要求,进而达到思政育人目的。
新时代医学生需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隔离传染源。公共卫生事件下,医疗活动与常规诊疗不同,要求医务人员具备应急能力,明确参与传染性疾病的事件处置,自身也面临感染风险。[3]所以,医学生作为医疗后备人才,必须具有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与人道主义精神,不能仅仅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自身也要具有社会责任与职业信仰,使其成为指引人生前进的号角与职业生涯的支柱。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需做好现场防控工作,及时将信息传递至各类人群,做好留观、隔离、转诊等方面的沟通,也要与医疗卫生部门、专科医生及时沟通。特别是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医患关系的处理就显得极其重要。为此,医学生也要学习怎样缓解患者心理状态,关注患者的不安与恐惧,把握隔离阶段患者情绪变化,采取恰当沟通方式,为患者解释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涉及预防医学、流行病学、急救医学、检验医学、病原微生物学、卫生统计学、毒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相比普通疾病诊治,对医生要求更高。为此,医学生必须拥有扎实职业技能和高度的公共卫生意识及应急能力。此过程中,医学生也要提高公共卫生事件敏锐度,重点学习临床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常见病流行病学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与传染病汇报流程等。[4]同时,医学院校需训练学生应急能力,包括应急准备、应急预防、应急救援能力,对技能熟练操作,通过模拟演练、应急流程培训的方式,如紧急处理、协助接诊、防护等,提高学生应急能力,使其在面对紧急状态时保持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应急流程熟练度。
4.心理健康素质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疗卫生人员始终处于一线,能够发挥自身潜能应对危机,但也不同程度存在紧张心理、反应过度等问题,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医患关系处理。例如,突发重大疫情下,年轻医护人员若是首次遇到严重疫情,思想准备与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可能存在疑虑或恐惧心理。因此,日常教学中,医学生需加强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医学生心理承受素养和应对突发疫情或灾害的能力。
新时代,医学院校应当意识到培养公共卫生意识的重要性,应根据医学院校专业情况,制定教学标准,建立符合实际的课程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确保教育教学规范有序、有章可循。此过程中,学生公共卫生意识培养无法一蹴而就,需创新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将公共卫生知识融入其中,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广泛开展调研,由教务处牵头,对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统筹管理,二级教学机构建立培养手册,将课程大纲具体化,实现课程教学的重构。此外,医学院校还要建立与国家标准、时代要求相符的思政公共卫生教学评价指标及反馈体系,由校教学委员会确定评估项目,围绕教学艺术、教学态度、方法、内容、效果等开展考评,结果与职称、奖金、评优挂钩,并根据学情反馈,对教学及时调整。
医学院校应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对公共卫生意识接受度与需求度,对专业课程已有知识进行选择性讲授,在兼顾医学专业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教学时间作出合理安排,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及理解。思政课程教学中可适当添加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案例,以案例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群防群治观念,强化专业融合。同时,教师需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知识点,把握公共卫生防护精神,将钟南山“无票、补票”“除夕夜解放军驰援武汉”等素材融入课本中,以深刻、新颖的案例吸引学生学习公共卫生知识,将教材内容与公共卫生防护精神相结合,使学生知晓公共卫生意识的重要性,投身于公共卫生防控工作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医学生往往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在学习精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更具优势,培养其公共卫生意识时,可采取多种灵活的教育教学模式,包括实践演练、设置选修课、知识竞答、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1.尝试跨学科融合
公共卫生水平能够代表人类生存情况,公共卫生危机等同于人类生存危机,为提高医学生预防疾病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医学院校应当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包括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监控、药品食品及环境卫生的监管,以及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等。医学院校由于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学生较为活跃,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相应公共卫生意识,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将会极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为此,思政课堂中,可将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环境与健康、营养与食品安全、卫生政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融入其中,引发学生思考,充实学科内容,突出公共卫生防控要点。通过此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公共卫生防控知识,明确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标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围绕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机遇、问题与挑战及学科前沿热点,树立群体健康与疾病防控理念。
2.开展实践演练
疾病预防人员是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其能力强弱对事件处理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必须提高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开展实践演练。一是采取虚拟仿真试验,医学院校可建设虚拟仿真平台,将传染病暴发、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职业中毒等纳入其中,通过虚拟仿真试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原则及方法。二是强化训练基本应急技能,包括现场环境样本及生物材料采集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口岸入境检疫方法、现场急救技术等,对其进行讲解演示,采取实操及案例分析方式训练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三是应急演练,可邀请预防疾病中心及专家优化演练方案,学生以8 至10 人为一组,每组负责1 个项目,按照演练脚本,进行演练场地、装备器材、人员分工等方面的考察,直至开展演练,教师与专家对学生演练技能打分评价。通过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疫情报告、采样检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应急反应、信息发布通报等,整合各学科内容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创新教学方式
为提高教学效果,医学院校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时,需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秉持实用性、科学性的原则,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知识需求,注重公共卫生学习的可行性。特别是医学院校学生课程较多,可采取短期培训方式,通过2-4h 时间,合理安排课时内容,突出学生急需的公共卫生知识,注重实践操作。一是举办专题讲座,加深对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认知,围绕“公共卫生概念、措施”等内容授课,以自身角度审视公共卫生,体现人类与疾病长期斗争形成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思想。通过播放教学视频、幻灯演示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二是知识竞答活动,可采取线上平台答题与线下集中答题方式,从公共卫生专业中选取题目,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类型,引导医学生加强对公共卫生知识的了解,保证知识全面准确、学深悟透。并且,知识竞答设置参与奖、优秀奖、一二三等奖,准备精美礼品,丰富学习形式,巩固学习成效,营造浓厚的公共卫生学习氛围。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微电影、科普课件、小视频等,或是利用公告栏、宣传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寓教于乐。
4.建设人才队伍
(1)增强师资力量
公共卫生人才缺乏储备是个短板,必须加快培养疾病防控人才,推动公共卫生领域发展。一流学科、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建设均需要师资力量支持,需加大师资投入,建立高水平师资团队。一方面医学院校需完善评价管理与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入职前、在职培训等方面的管理,聘请一线公共卫生专家进行培训,或是组织开展教师交流活动,提高教师能力,强化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积极开展校际合作,鼓励教师踊跃参与,争取外出培训机会,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此过程中,医学院校需选择师德修养好、热爱教育事业、安心科研教学、工作业绩突出教师进修,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2)健全科研机制
医学院校应健全流行病研究机制,对可能产生的流行病持续性开展预防研究,减少疫病流行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此,学校可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医学专业实际情况,健全教科研保障机制,开展协同创新、临床研究、学术交流等,整合医学科技资源,探索疾病诊断、发生、治疗等原理机制,获得更多原始数据,深化疾病认知,培养更多医学专业科研人才。
新时代下,医学院校应引导医学生树立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与正确价值观,以正确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及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医学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建立教学制度、调整教材内容、改进教育形式、建设人才队伍的方式,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其认知和实践,提高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大健康事业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兼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