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才
(班颂德皇家师范大学,曼谷10600;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
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先生的专著《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于2011年12月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欢迎,得到了不同层次的语文教育学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并得到了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的选用。该书重印之后,还受到了海外学者的青睐。该书借鉴、吸收中外美学的精髓并以语文教育认知学、语文教育伦理学、语文教育美育学作统领①杨道麟:《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将语文(语言、文章、文学)②曾祥芹:《论“一语双文”的语文内容结构观》,《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4 期,第4—8页。中智育的“真”、德育的“善”、美育的“美”的关系予以“梳理”,让语文教育有效塑造“求真”“向善”“崇美”③陈满铭:《“真善美融合”之三探——杨道麟博士的语文教育美学核心思想述评》,《焦作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102—108页。的创造性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者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④曹明海:《让语文点亮生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第13—14页。的全新境域,真正实现别开生面的“真善美融合”⑤杨道麟:《“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观摭谈》,《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4—6页。的语文教育理论的顺利构建。近日再次拜读,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字——“新”。所谓“新”,主要是指杨先生的这部大著的视角之新、创意之新与表述之新。以下分别从该书的新视角所开辟的新领域、新创意所铸就的新格局、新表述所展现的新思想这三个方面依次展开阐述。
较之于传统的语文教育研究著作,《语文教育美学研究》最大的创新价值在于选择了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将语文教育与美学联系起来,发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它们精神核心的共通之处,彼此映照,互相渗透,努力开拓出“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新理论。杨先生既深入语文教育之中,纵情遨游,探寻语文教育内部肌理与奥妙,又“跳出三界外”,以美学视野来观照、考察语文教育,给语文教育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开辟出语文教育美学研究的一片新天地。这里仅以“东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积淀”为例予以阐述。
其一,传统道家美学中的合理、积极因素给予语文教育以深刻的启示。杨先生认为,道家美学主张“天人合一”说,侧重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蕴蓄丰厚的“真”“善”“美”思想积淀,主要从“理想人格的尺度”“无声化育的措施”“和谐相生的途径”等方面给予语文教育深刻启示。从道家美学追求理想人格的尺度来看,施教者要将受教者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抵达“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的目标放在应有的位置,而“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正是隐含了一种潜在的自由性。这就要求施教者务必进一步提升受教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并在更高层面上顺利地完成社会所需要他们达到的理想人格塑造的崇高使命。从道家美学采用无声化育的措施来看,施教者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教育中应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主控者”“主导者”“主宰者”的角色,要做助推受教者顺利前行的“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须努力地创设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大大地激活他们的自主学习潜能,增强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他们的素质全面提高。从道家美学实施和谐相生的途径来看,施教者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教育中要冲出封闭的而非开放的、僵化的而非创新的狭小天地,要“顺应受教者的自然天性,自本自根,无始无终,无有外力强迫,让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在敞亮而非预设的环境中培养他们”,让他们顺应自然,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继而进入一种与自然和谐相生、交感呼应的最佳状态。①杨道麟:《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2页。
其二,传统儒家美学中的合理、积极因素给予语文教育以深刻的启示。杨先生认为,儒家美学主张“知行合一”说,侧重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蕴蓄丰厚的“真”“善”“美”的思想底蕴,主要从“全面发展的目标”“政治伦理的内容”“启发诱导的方法”等方面给予语文教育深刻启示。从儒家美学崇尚全面发展的目标来看,施教者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内所蕴含的“真”“善”“美”的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因素,诱导受教者有效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真”(智育)的因素,从而使他们“提高智能水平”;诱导受教者有效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善”(德育)的因素,从而使他们“弘扬人文精神”;诱导受教者有效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美”(美育)的因素,从而使他们“追求审美境界”。从儒家美学突出政治伦理内容来看,施教者应依据语文课程纲要提出的要求,充分利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具有人文性的优势,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者实施以优良的传统道德教育,要创造性地转化儒家美学的政治伦理内容,对接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赋予语文教育以丰富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政治伦理道德内容。从儒家美学注重启发诱导的方法来看,施教者要充分调动受教者学习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的能动性,“启”在关键上,“发”在要害处,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要善于将那些“体现多样性、充满疑问性、富有启发性”的内容置于教学情境之中,一层层“启”而环环相扣,一个个“发”而循序渐进,多维度训练受教者的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受教者的主动精神,发展受教者的内在潜力,强化受教者的主体意识。②杨道麟:《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6页。
其三,传统禅宗美学中的合理、积极因素给予语文教育以深刻的启示。杨先生认为,禅宗美学主张“情景合一”说,侧重探讨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蕴蓄丰厚的“真”“善”“美”的思想内涵,主要从关注生命自由的审美智慧的角度来看,施教者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教育中要自觉抵制消费时代对物欲的沉迷、个性的消解、人性的异化、人格的丧失以及理想的模糊、感情的淡漠、思想的肤浅、心灵的苍白等与生命自由相背离等负面状况,要引导受教者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建构人生,追求生命自由,从而获得智慧认识、精神洗礼和美感愉悦。从重视直观感受的审美体验的角度来看,施教者要警惕语文教育中出现的扭曲的智育、架空的德育、扼制的美育以及保守的教育观念、刻板的课程设置、僵化的考评机制等问题,谨防受教者原本活跃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借助生动活泼、盎然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感染、熏陶受教者,让受教者积极主动地追求智慧与真理,充分感受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灵魂;要鼓励受教者独立思考,探索未知,崇尚终极关怀,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如此便自然增强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体验。从推崇顿悟见性的审美思维的角度看,施教者在组织受教者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中必须遵循受教者的“由感到悟、先感后悟”的思维规律,并适时“示悟”,即用直觉的、审美的、情感的形式向受教者展示自己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的“悟”的过程与结果,从而使受教者“获得文化的感悟、性情的感悟、人生的感悟……意义的感悟”①杨道麟:《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9页。。
不管从章节层级的标题来看,还是从具体章节的内容来看,都不难发现,作者处处强调、时时彰显“美学视野”这个特定、新颖的研究视角,将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置于两种或多种学科的聚光灯下予以多维观照,综合考察语文教育的突出问题,进而拓展出诸多新见解,提炼出许多新观点,可谓思考深刻,见识不凡。其独特的视角开辟了全新的研究天地,新颖的探索铸就了崭新的精神气象。
较之于传统的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所推崇的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本书构建学术理论,拓展学理空间,探究学术问题,主要采用了极富创意的一分为三、多元可能的“三元思维”,这就使得全书呈现出体系完备、结构严谨、内容丰厚、肌理细密、新意迭出的鲜明特色。换句话说,全书充分运用“一分为三”、多元可能的新创意来观照、探究、剖析美学视野之下的语文教育理论问题与实践操作,既丰富了学理认知,又深化了实践探索,使全书呈现出架构稳健、立意新颖、思辨缜密、论析有力的崭新格局。以下从三个层面依次展开阐述。
其一,从《语文教育美学研究》的理论构架上看,首有“引论”,尾有“结语”,中间主体部分分为上、中、下三篇。“引论”部分题目为“一个尚未认真开发的语文教育领域”,统摄其下四个方面内容,即“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缘起”“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意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从“缘起”到“对象”,从“意义”到“方法”,依次解决该门学科“如何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由浅及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严谨圆合的理论构架。“结语”部分题目为“为了开发真善美的语文教育世界”,统摄其下四个方面的“学力”,即“语文教育学学者的古今融会力”“语文教育学学者的中西贯通力”“语文教育学学者的实践透视力”“语文教育学学者的理性思辨力”,从“古今”到“中西”,从“实践”到“理性”,由“纵”到“横”,由“行”到“知”,环环相扣,圆融深照。“引论”与“结语”,一个开辟新学科,一个研究新学力,各自一分为“四”,展开阐述,研析深密,内容丰富,形式对称,结构整齐。
其二,从《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主体内容看,主体部分一分为三,即上篇探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思维”,中篇探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架构”,下篇探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景”。“思维”是上“篇”总纲,主要由“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三部分组成。“理念”章侧重于语文教育基本思想的梳理,“省察”章侧重于语文教育诸多问题的考察,“要旨”章侧重于语文教育关键向度的阐发,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渐进发展,螺旋式上升,构成“思维”链条。“架构”是中“篇”总目,主要由“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三个部分组成。“使命”章侧重于语文教育目标责任的探讨,“内核”章侧重于语文教育丰厚意蕴的探究,“体制”章侧重于语文教育深层内涵的探索,从“使命”到“内核”,从“内核”到“体制”,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层层深入,构成“架构”体系。“前景”是下“篇”总括,主要由“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方略”“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三个部分组成。“旨归”章侧重于语文教育终极指向的探讨,“方略”章侧重于语文教育实施策略的探究,“生机”章侧重于语文教育崭新风貌的探索。从“旨归”到“方略”,从“方略”到“生机”,由“知”及“行”,由“今”及“后”,构成“前景”链条。
其三,从全书具体章节的内容安排来看,主体部分分为三“篇”(上篇、中篇、下篇),“篇”下设“章”,“章”下分“节”,“节”下分“题”(一级标题),“题”下分“目”(二级标题)。从“篇”到“章”,从“章”到“节”,从“节”到“题”,从“题”到“目”,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中观,从中观到微观,层层切分,一分为三,形成全书整齐有序、首尾圆合的精美结构,也构建了全书内容完整、层次分明、条块清晰、关联严谨的理论体系。如上篇第二章“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下分三节,依次是“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缺失的剖析”“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流弊的反思”“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倾向的批评”。三节立足语文教育现状,省察、观照、剖析,意在分析语文教育的“已然”状态,阐明语文教育的“应然”追求,给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指明努力方向。“省察”意即依照“真善美融合”的理念来检查、观照语文教育中的若干不当情状。本章第一节主要剖析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四大缺失”,包括“名称”的众说纷纭、“标的”的宽泛笼统、“内涵”的残缺不全、“素养”的出现漏洞四个方面内容,语文教育的“名称”排除了“在场的缺席者”——“文章”一说,语文教育的“标的”弱化了“文章”能力,语文教育的“内涵”取二(文学教育、语言教育)舍一(文章教育),语文教育的“素养”不提“文章素养”,四种缺失均指向“文章缺失”。第二节主要分析语文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包括“时髦”的理论演绎、“新潮”的话语包装、“花哨”的形式摆弄、“求全”的手段淹等四大流弊。四大流弊均是语文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思想根源在于迷信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在于食洋不化、崇洋媚外。由此带出语文教育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处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第三节主要批评语文教育的三大错误倾向,即“躁动主义”的遮蔽、“非语文化”的消解、“无效教学”的扼杀等内容,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那就是三个“多一点”:多一点智慧点燃,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生动活泼。三节内容,从“理念缺失”到“流弊反思”,再到“倾向批评”,从历史积弊到现实问题,再到苗头倾向,逐层推进,深入剖析,既见思想深度,又显逻辑力度。
通览全书,布局谋篇,巧构体例,精设纲目,篇章节目,一分为三,三分为九,依此类推,层层细化,结构浑然一体,体量庞大,内容丰富犹如一棵参天大树,主干高耸,枝桠繁茂,枝又分枝,桠又分桠,层层舒展,既旁逸斜出又蔚为壮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致。
《语文教育美学研究》始终立足语文教育、参照美学视野、贯穿美学观念,探讨语文教育的宗旨问题,随着学理探讨的丰富与深入,不断催生出许多新思想。杨先生的许多新表述与时俱进,应运而生,既折射出他的深刻思考与大胆创新,也闪现出他的智慧火花与理性光芒。新思想凸显作者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不仅意味着某种辩证的否定,而且意味着某种建设性的批评。这既不是追赶潮流,也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装点门面,而是理念创新、意义拓展与价值升华,赋予语文教育理论以鲜明的时代性与深邃的洞穿力。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维度予以阐述。
其一是新表述揭示新认知。在语文教育史上,自从“语文”独立设置科目以来,其本体内涵一直众说纷纭,由此带来了语文教育实践的诸多困窘,而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语文”的名分与含义依然云遮雾绕、扑朔迷离。作者力挺其恩师曾祥芹先生的“一语双文”(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对学界的四种“一语一文”说(即“语文即语言文字”“语文即语言文学”“语文即语言文章”“语文即语言文化”)保持清醒认识,逐一辨析这四种“语文”观念,既充分肯定它们的意义与价值,又明确指出它们的局限与不足,还在此基础上,综合思考,辩证分析,提出自己的语文教育观。他认为,“语文即语言文字”说以偏概全,它掩盖了组成篇章结构的文字团体——文章和文学,让语文(语言、文章、文学)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实质上已经被矮化成一条承挑“精神重负”的“语言扁担”,这就淡化了语文德育的光彩,弱化了语文美育的魅力。“语文即语言文学”说仍然是以偏概全,它完全排斥了文字作品的正宗——非文学的实用文章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普通文章和新闻文、应用文、学术文等专业文章及纪传文、科普文、杂感文等变体文章。语文教育史已充分表明,大量实用文章才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即语言文学”排斥“狭义文章观”,这就自然导致“一枝独秀”,剥夺了“狭义文章”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进而把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的发展引向他途。“语文即语言文章”说圆通而不够透辟,它掩盖了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文学作品,未能恰当区分狭义文章与狭义文学,未能科学地将文章知识、文章智能、文章情志三个层面作为文章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科学提炼。“语文即语言文化”说高扬人文大旗,是认识语文学科特性的一大进步,文化语言学的勃兴就是这种学说的重要标志。但是,绝大多数学者热衷谈论“语言文化”和“文学文化”,却极少谈及“文章文化”,实际上“文章文化”大量存在。因此,“语文即语言文化”说折射出“书面文化”的褊狭与疏漏。杨先生综合以上四种理解,既看到了“语”的一致性,又看到了“文”的歧义性,立足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旗帜鲜明地声援“一语双文”说这一较为完善而严谨的学说。他认为语文学科内涵就是语言、文章、文学,语文教育就是语言教育、文章教育、文学教育,语文素养就是语言素养、文章素养、文学素养,语文课程就是语言课程、文章课程、文学课程,语文教材就是话语教材、文章教材、文学教材,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文章教学、文学教学。杨先生统揽语文学科,立足语言、文章、文学三个维度,全面而辩证地厘定内容构成,给予语文教育一个科学而严谨的界定。这就既克服了“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又摒弃了“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既吸收了“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又提升了“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因而是具有概括力和科学的学说。
其二是新表述揭示新探索。一个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学术功力呢?杨先生从自身的研究出发,别具匠心地提出了“四种学力”说,可谓令人耳目一新,促人深思。一是纵向爬梳的古今融会力,专指对各种优秀美学思想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与运用的总结回顾与继承发扬。该“学力”说亦可广义理解,泛指对其他关联语文教育的学科思想的纵向梳理与辩证扬弃。“古今融会”的前提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然后再选点专精,深入探究,从浩瀚如海的学术天地中找到、提炼出对接语文教育的思想精髓。二是横向比照的中西贯通力,专指对各种优秀美学思想在语文教育中的交相辉映与取精用宏。该“学力”说亦可广义理解,泛指其他关联语文教育思想的横向参照与辩证借鉴。语文教育学学者要巧于对语文教育的中外遗产进行横向连贯,要博采百家之长,逐个探究,努力找到横向贯通的核心要义。三是立向探究的实践透视力,专指对语文教育中违背智育的“真”、德育的“善”、美育的“美”所造成的诸多弊端的历史反思与现实省察。该“学力”说亦可广义理解,泛指对语文教育历史与现状等实践问题的多维度、多层面立体思索与研究,从中发现一系列阻碍语文教育“真善美融合”的失误行为,以使语文教育改革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四是科学认知的理性思辨力,专指对语文教育中的不易言尽的“真善美质素”作形而上学的剖析与朴素辩证的思考。该“学力”说亦可广义理解,泛指对关联语文教育本质特点的其他学说的辨析与审思,包括认知学思辨、伦理学思辨、美育学思辨、解释学思辨、文化学思辨、人类学思辨等。
其三是新表述揭示新追求。杨先生不管追溯语文教育历史,还是透视语文教育现状,抑或研判语文教育发展,不时借用新概括来表述自己对语文教育的审视与思考。比如,他立足语文教育的历史、现状,着眼语文教育的未来,提出“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高度统领语文教育的重要思想。什么是“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呢?他认为,施教者必须切实以美学视野来观照语文教育,彻底弄清语文(语言、文章、文学)内容的“三大维度”即课程、教材、教学,既弄清“健康的语文课程”包括语言课程、文章课程、文学课程三大板块,又弄清“全面的语文教材”包括话语教材、文章教材、文学教材三大部分,还弄清“完整的语文教学”包括语言教学、文章教学、文学教学三大支柱,从而使“语言课程”“文章课程”“文学课程”各领风骚,使“话语教材”“文章教材”“文学教材”争奇斗艳,使“语言教学”“文章教学”“文学教学”并驾齐驱,有效地促进“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和谐发展,继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的开拓与特色鲜明的“真善美融合”的理论大厦的构筑。简言之,“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探讨语文教育如何发展的问题,核心在“科学发展”之上。所谓科学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协调的、可持续的、注重“真善美融合”的、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发展。这一学术理念的提出,厘定语文教育的本质内涵,为语文教育研究勾画了蓝图。
类似以上的“新表述”还有很多,比如“语文教育伙伴关系”“语文课堂磁场”“三育并举”“三位一体”“三足鼎立”“三拉马车”等等。这些“新表述”是杨先生立足语文教育的客观实际,对接自身长期的学术探究与主攻方向而提炼、归纳、概括出来的,体现了他的矢志不渝、上下求索的治学态度与创新精神,必将给予立志追寻“真善美融合”的学术理论的语文教育研究者与语文教育工作者以鞭策和鼓舞。
以上笔者仅从《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一书的新视角所开辟的新领域、新创意所铸就的新格局、新表述所展现的新思想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阅读体会与思考,意在选点深入,见微知著,揭示该书的理论特色与创新意义。杨先生以美学视野来观照语文教育,从语文教育研究的思维、构架和前景三个方面发力,精心构建了恢宏壮观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杨先生立足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充分运用“一分为三”的创意思维,努力探索,深入剖析,巧妙构建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格局。杨先生还深入探讨语文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等诸多内容,着眼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诸多新表述。这就既体现了鲜明的学术立场,又显示了独特的学术建树,更蕴蓄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必定给予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以丰富的启示与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