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徐谦敏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福建漳州363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备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而持续自我完善的能力,正是凭借这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才得以在艰辛曲折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延续发展[2]。数字化生存理论认为,数字化科学技术革命同人类的生存方式变革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结构关系[3]。随着5G技术的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增加,信息的传播和阅读效率大幅提升,数字化影响能够改变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彭兰在其研究中指出,新媒体用户的数字生存是典型的“媒介化”生存,这种媒介与人类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即相互映照、相互生成[4]。在全媒体的今天,传统文化不管是传播内容还是传播方式,都有了质的变化。数字化生存赋予传统文化传播新的发展路径,在此形势下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是社会必须重视的课题。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价值观念、艺术特色和生活方式的文化体系。区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精神财富,是当地各类文明交汇沉淀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区域精神的重要源泉,承载着区域精神认同、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也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潜力,可以为当代文化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启示,具有深远的创新价值。
5G数字化时代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能,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样化平台,使得传播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传播形式更加丰富灵活。数字化媒介为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方式,使传统文化更加广泛、深入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及媒介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路径,使传统文化能更加持久地传世。数字媒介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和传播交流提供更加广泛、深入的支持和服务,为当代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启示。
区域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性体现,具有历史性和生态性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多样性及包容性。5G数字化技术和媒介形式为区域传统文化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在新形势下,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是吸引受众的关键所在,而现有的区域传统文化内容及形式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以“抖音”新媒体平台为例,由于抖音短视频内容制作和传播门槛较低,形成了一种同质化趋势,这种同质化甚至影响到了区域传统文化的传播。
首先,同一种表演形式的重复。在抖音上,很多人将区域传统文化以表演的形式录制成短视频进行分享,但是这些视频中却缺乏创新和独特的元素,形成了同种表演形式的重复。如很多人拍摄的“抖空竹”视频中,形式和表演方法几乎完全相同。
其次,区域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的错误嫁接。有些视频为了让区域传统文化更好地被受众接受,就将区域文化强行安插在一些流行元素中,让整个视频看起来矫揉造作,没有自然流畅感。例如,抖音上的广场舞音乐中被人强行配上了唢呐等传统器乐,不合时宜的强行合体使传播效果适得其反。
最后,缺乏地域特色。区域传统文化的特色属性就是与地域紧密相连,但是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很多制作人为了追求点击量和粉丝量,将区域传统文化符号从地域背景“割裂”出来,只保留了粗浅的形式,导致地方特色丧失。
在全媒体传播的今天,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已难以适用。受众需要的是平等、可参与的传播,其参与媒介传播活动的积极性显著增强,对于传播者的互动需求不断提高。但从现阶段传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来看,大部分都还处于浅互动阶段,尤其是官方平台,大多通过网站等平台设置留言、咨询等形式来实现互动。而在公众号、微视频、抖音等平台,主要以传播方在评论区的解答等被动的形式呈现。虽然有些传播主体的账号有较多关注,但是留言、点赞等互动数据并不多,不少传统文化论坛、网络平台无人负责答疑,且存在虚假不全的信息,受众的文化体验不佳。受众想要认识的、想要参与的、想要欣赏的内在需求未充分满足,使得受众对传播主体的信任度降低,从而影响到传播平台的受众范围。现阶段,有些传播平台将互动板块视为一种商业性引流方式,对受众的答复往往是后台预设的,缺乏动态、人际的互动。由此可见,当前传播者采用的互动方式很难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原因可能是传播方收益无法支撑起配套的服务,也可能是未充分重视观众感受。传播方常常难以调动受众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受众对传统文化有意义的、深层次、多样化互动的需求,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区域传统文化立体化、全媒体传播矩阵的构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媒体的布局与协调机制尚需建立。以福建漳州为例,作为一座三线城市,和众多中小型城市一样,当前漳州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官方网站、公众号及短视频平台。虽在细分传播路径中,也有表现良好的传播主体,如“花样漳州”智慧平台、漳州官方微博等,但媒体布局还需多点呼应,形成传播活力,才能更好地传播区域传统文化。而目前已有的各个传播渠道之间未能有效沟通,进而不能充分整合和发挥既有媒体的传播优势,限制了全媒体传播的深度、广度,不能提升传播合力[5]。与此同时,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全媒体传播环境有着显著的商业化表现,地域特色文化的价值往往被不同传播媒介所消解,这亟需构建一个系统的、多维的全媒体矩阵,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视角出发,实现不同媒介的联通,使各自优势得以发挥,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传播资源的共享,一同营造极具地域特色、凸显城市人文的文化氛围。此外,传播主体相对分散,彼此间缺乏互动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媒体的传播合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具体而言,不同的传播主体、传播机构、传播个人应通力合作,全面提升传播的效能。但就传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情况而言,不少传播主体各占据一定流量池,资源未能互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推广。
虽然从当前传播媒体可检索到个别区域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也有个别传统文化传播团队具备很强的传播力,但这样的团队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传播者缺乏专业团队支撑。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仅有专业内容还不能够充分吸引受众的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但要有精良、完整的内容,还需有专业的制作、文案、运营、推广等团队支持。当前,诸多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在整体上对媒体平台和受众偏好不甚了解,也未能在传播中有效结合新媒体优势,以致于内容质量虽高,但因缺乏专业运营队伍支撑,而难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数字时代全媒体环境赋予了传统文化传播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区域传统文化在数字化传播中存在的困境,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重视。区域传统文化传播如何抓住数字化风口?如何打破传播瓶颈?数字化生存理论又该如何赋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基于数字化生存理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应充分利用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点带面,在传承的基础上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譬如饮食、建筑、艺术等传统文化资源,应积极、大力整合,以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产业链和文化圈,进而发展成集文化研究、文化产出、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品牌文化产业,结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造新型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路径。此外,将创新发展贯穿到文化产业及新时代中华大发展中,进而在5G数字化时代结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区域传统文化。
随着5G技术的推广和应用,VR、AR等技术迅速发展并应用到各领域,这是沉浸式传播关键的技术支持。VR是虚拟现实技术,能为用户提供一种多维的、互动的动态立体化视觉,构建虚拟环境,让受众在应用时有身临其境的体验。AR是虚拟现实增强技术,通过数码技术对信息仿真处理,再用到现实中,受众可以加强感知。当前图文、短视频的传播门槛较低,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完成取材、制作及发布的传播流程,而沉浸式传播需专业设备和流程,传统文化传播团队往往很难在短期内掌握,所以要积极推进专业队伍构建,重视并强化和专业队伍的合作,在确保传播内容完整准确的同时,保证传播方式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5G技术的应用,将为以往媒介带来新的变革,应快速构建一体化的专业传播团队,做到“专业人做专业事”,由传统文化传播者和专业的全媒体技术团队共建的传播团队;在内容制作上也需要前期精心策划与筛选,以保证传播内容的质量。
首先,充分利用5G数字技术进行全媒体传播,实现传播内容的呈现和叙事的差异化。当前,内容同质化是区域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受众出现审美疲劳。通过VR、AR、AI等技术,受众不需要按既定叙事逻辑进行阅读,可基于自身兴趣,选择不同视角、模块体验,是一种非线性叙事逻辑表现[6]。同时,5G技术的应用会使文化内容传播的叙事场景有更多选择,有效避免场景的同质化。如全域旅游VR平台,收录了区域文旅VR大数据,制作了区域全域文旅菜单,打造了一种虚拟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让游客直观感受到各地传统文化,以一种新视听多维方式进行文化传递。
其次,利用5G技术构建共通语言体系,呈现更多细节,便于传播者提供精良、准确的传统文化内容。譬如:区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话语体系,通过虚拟显示等新技术进行具象化处理,让传统文化得到更清晰、更通俗化的表达。
最后,对于技巧性、地域性较强的民俗文化、生产文化,可通过VR技术将细节清晰、精细地呈现出来,让受众在特殊语境下能清楚认识和理解传播者所要传递的内容,便于受众去感受、体验。VR技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作用。
5G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必然会带动全媒体传播进一步发展。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应抓住时代机遇,做到嵌入互动,以实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播处在个体传播无法转化成大众传播的阶段,而要实现大众传播,需意见领袖的引导和推动,这需要官方舆论议程。议程设置引领个体传播,增强互动,影响和带动公众话题,进而提升大众传播的效果。具体而言,传统媒体需要紧跟社会热门话题,在其中嵌入传统文化元素,设置议题活动,提高受众参与度,再结合新媒体进行传播。以漳州区域传统文化“漳浦剪纸”为例,在抖音平台通过《抗疫情福建非遗在行动》视频传播,该作品以彼时时政热点为主题创作内容,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热点相结合,实现大众共鸣,提高了参与度,使其更接地气,更易获得受众关注及认可。在海量信息来袭的今天,受众关注的热点多且更新快,新媒体需要紧跟社会生活的热点进行创作。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利用数字化充分解码传统文化,并在全媒体广泛传播,使内容更立体、更有趣,拉近和年轻群体的距离,使更多年轻受众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基于官方的全媒体传播,一方面提升官方传播者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可促进主流新媒体进入大众视野,实际上是意见领袖在受众接受信息时发挥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升受众的参与感,进而实现二次传播,提高传播效力。
5G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从单一转向多元,真正实现全媒体传播,通过不同媒体搭配组合,消除彼此之间的障碍,同时满足不同受众的文化体验需求。在传播特色传统文化上,可制作基于VR等技术的纪录片、宣传片等,将VR、AR等5G技术和既有的媒介结合(如文旅宣传册融合传播),通过3D立体展示宣传册中的特色民居、文艺等内容[7]。同时,通过视频直播方式,让受众得到沉浸式体验,还可以结合AR、VR及AI等技术,多路径整合,在5G技术的加持下,使传统文化的元素更具吸引力。多条传播路径并举,可有效拓宽受众范围,激发广大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改善当前传统文化失衡的受众结构,也有助于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5G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赋能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形象塑造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多样化数字传播形式有助于促进区域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发展传播应积极创新传播路径,充分利用5G数字化构建全媒体平台,创新传播形式,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数字化生存已深入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我们更需要保持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视为内在的原动力,融合创新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打造成区域文化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