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燕
写作是高中英语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内容明晰学生对语言的具体应用能力。综合分析现今高中英语写作教育的现状,学生通常会因为方式的单一和过程的枯燥而失去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会引发学生在写作时出现基础性的语法错误,从而陷入了英语学习恶性循环的漩涡之中。为完善英语学科的教学问题,教师就要跟随课程改革的进展,依据标准要求,迎接高考下的“读后续写”转变,践行提高学生“读后续写”能力的教学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就基于语篇的阅读教育,针对性地思考和探讨在其中开展读后续写的具体策略。
一、读后续写的概念阐述
关于“读后续写”的定义,主体在于学生,指的是其在阅读完文本资源以后,融合内容和故事情节开展的“续写”。立足定义的展现就可以看出,教师要想顺利地开展读后续写,就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出一定的内化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能力的展现下做好“读后续写”。
在以往某届高考过程中,某一些地区转变了传统的作文题型,把写作层面的题型变化为“读后续写”,这种变化,让考生出现思维宕机的情况,这届作文展现的结果也不理想。因此也让教师发现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融合的重要性。学校基于新高考政策开始了“读后续写”的课程教学,其本质也是为了在阅读写作的相互配合下,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当前开展“读后续写”遇到的困难
(一)缺乏对文章主题的深层探索
相当部分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并没有具备严谨的态度,仅仅是对文章有了最浅层基础的了解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写作。这种操之过急的行为不仅无法让学生从阅读文本的进程中汲取足量的知识内容并续写出好的文本,反而可能还会与原本的内容产生差异甚至南辕北辙。部分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还不会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来抓取文本主要线索,因此写出来的文章也不符合原本的文章逻辑。
(二)无法和作者的情感产生融合
多数学生在进行续写文本的阅读时没有把自身的真实情感渗透到文本内容当中,因此就不能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情感,更无法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同认知,续写文章的情感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以2021年的高考读后续写为例,假设学生没有从中感知到“双胞胎”的情绪,在续写时就无法写出“情感爱意”所展现出的“温馨”。为此,教师在开展读后续写的过程中,必须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技巧的同时培育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在进行续写之前先行了解文本情感,进而叙述出来的文本才能更加符合原本的文本情感主题。
(三)词汇应用的非恰当性
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比较贫瘠,所以在进行续写时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语法层面的错误、逻辑层面的错误、词汇层面的错误等等,这些既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又和学生的基础夯实有关。为了使读后续写的积极性成效展现出来,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以词汇应用为前提落实读后续写下的阅读写作教育。
三、基于语篇阅读开展读后续写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语篇内容结构的梳理引导,强化学生的结构布局能力
学生在进行“文本续写”之前要先行了解原本的文章内涵,建构情境形式,之后创设“续写”的文本内容要保障续写内容、续写语言和原本文本内容和语言的连贯性。简单地说,读后续写如果想要展现一定的有效性,就要重视两者间协同效应的发挥,这样续写才可以展现出优质的成果。而学生是否拥有较为良好的协同意识是由教师的语篇阅读引导效率决定的。为此,教师就要基于语篇内容结构的梳理引导,深化学生的“文本结构布局能力”。
从文本内容的视角出发,解析文本指的是在确立主题含义的背景下,依靠对文本具体内容的梳理,掌握文本框架构造,明晰结构内容。也就是说,解读文本各结构的内容是怎样围绕“主题价值”构建起来的。对语篇结构的分析,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化学生的阅读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性。基于此,学生就可以在结构性的应用实践下深化一定的续写能力。
以高中英语北师大版选修性必修第二册UNIT 4 HUMOUR LESSON 3 MY FAVOURITE COMEDIAN为例,其中的阅读语篇“What?'s so funny”讲述了“三个趣味性的故事”,每个故事的文本结尾都充满着“疑问性”。例如,故事A中的结尾以一个人的叙述为主;故事B中的结尾以揭露式的对话为主;而故事C中的结尾以“形容性”的对话为主,这些都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续写空间。教师可依据这样的内容设计续写目标,使学生在想象力的激发下推断出三个故事的具体表达内涵。
为实现续写目标,学生第一步要做的是明确内容要点,然后细致阅读语篇内容,给学生提供科学化的根据。为协助学生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依靠问题情境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系统化理解能力,进而以归纳性的指引,促使学生在初读、再读、细读的思考之下,明确整篇语篇文本的具体内涵,进而建构这一文本的结构框架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的过程,能够助力学生制定续写的内容,并可以让学生依靠推理,写出符合原本文章语言风格和语言框架以及语言结构的文本内容。
(二)依靠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视,转变学生读后续写的逻辑
语篇不具备结构性的特征,但具备衔接性的特征。这种衔接指的是句子和更高的文本整合起来并输出价值的独特性形式。连贯则对文本话语进行了超越,指的是运用整个文本传递价值。
语篇呈现出的连贯性,最为显而易见的展现形式就是形式的标记也可被叫做衔接方法。逻辑性的衔接分为两层,一层是显性的,另一层则是隐性的。显性的是应用科学性的连接词汇,像是表达顺序的“first、second、last”;表达因果的“because、so”;表达转折的“but”;表達递进的“in addition、besides、and moreover”等等,这些词汇的应用,为的是推进行文。隐性的衔接则展现为不包含关联性词汇的背景下,通过重视上下句的思维逻辑来衔接。科学且精准的行文衔接对学生逻辑思维提出了具象化的要求。
要想叙述出逻辑十分明确的续写文本,衔接语言的应用和上下文的连贯性就十分关键。读后续写的第五个标准是内容要和所给文本融合,与所供给的开头有合理性的衔接。依托按照的续写现状来看,学生所续写出的文本总会出现“逻辑性”的缺乏和时间、地点的关联匮乏,与原来的文本大相径庭,导致思维出现断裂的情况。
以高中英语北师大版UNIT 8 GREEN LIVING LESSON 3 “WHITE BIKES” ON THE ROAD为例,这一单元的阅读语篇文本“‘White bikes?' on the road”中主要分析了“White-bikes能够行走在路上的advantages”,其中描绘了bike-sharing的优点以及在中国我们如何做为bike-sharing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为实现续写目标,学生要注意内容间的关联性,提高衔接能力来构建语言意义的连接。解决完初级的语言目标以后,则要聚焦“地点、时间、人物、原因、渠道、效果”的原理,进行文本分析,使学生明确“‘White bikes?' on the road”的内容,进而整合文本中的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语言。
在解读语篇内容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文本信息点的关联,指引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路径,使学生了解文本段落语言间的衔接形式,直接地体会文本构思进而发展思维,落实连贯性的文本续写过程。
(三)借助对语篇语言表达风格的仿照,践行读后续写情节的灵活描述
在王初明看来,高中阶段的读后续写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模仿性。用具体的话来说就是学生在进行内容续写时,要创造性地仿照和应用原文语言。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平淡的,无法确切表达原文想要表达出的情感,无论是句式还是词汇,都滞留在自身的“舒适区域”当中。要处理这种问题,教师就一定要使学生精细化地研究阅读文本的语言,并深层发掘文本的情感表述,体会文本的显性情感和隐性内涵,并通过模仿进行续写层面的灵活应用,让语言能够和原本具备一定的统一性特征。
以高中英语北师大版UNIT 1 LIFE CHOICES LESSON 3 YOUR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为例,这一单元的“Running and Fitness”文本,以“书信”形式讲述了“跑步”的重要性,切实表达了“Martin”对“Jeremy”的关心和祝福,读者可以感知到“Running and Fitness”文本将焦点聚集在了“跑步保持健康”的主题上,引导学生在语篇中探究“跑步的方法”,启发学生对运动促进健康的认知。文本最后有一个“click here”的链接,只提供了链接,并未展现出具象化的内容,这给续写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借此布置续写任务,让学生借助“here”中的链接内容,试着续写一段文本,继续描绘“跑步方法”的建议性内容。
为让续写任务顺利进展,学生要回首阅读原来的文本,梳理“跑步”的过程,了解如何做好跑步这件事情,即从“起始”开始编排。这篇文章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书信体”,且应用一些“建议性”词汇进行良好的建议描述。为此,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就要带领学生对文本语言和用词进行细致化的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够从这些词汇和句式的解析中感知到跑步的重要性,使学生懂得切实体会语句含义和语言魅力,让学生学会收集语言。之后,教师要给予想象性的续写要求,使学生基于“原本的建议”的背景,完成良好的续写,最终以情绪的完善和表达方式的优化,践行“创造性”的、“想象性”的续写。当然,学生在续写的时候,不能刻意地仿照原文语言,要总结出迁移性的应用特征,进而给学生的表达灵敏性奠定基础,并深化续写过程里语言的协同性。
综上所述,新高考政策的推行,使得“读后续写”课程在高中英语语篇阅读中的开展成为了必须做的事情。为迎合政策要求,践行素质教育深化,教师就要基于语篇阅读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在以往的高中续写课堂中,教师习惯于自身“主体地位”的发挥,从而将自身的理解传输至学生面前,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当中。读后续写的开展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本,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下,创造性地构造思考续写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层理解阅读文本,首先指引学生深层了解,掌握人物情感和情节进展,读出“文章”想要表达的具体内涵,指引学生掌握作者的结构语言和布局风格,并融合文学思维了解作品,再指引学生体会语言风格和传递价值,构建理解意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续写,协助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写作的过程当中,进而有效性地提高學生的语言思维。
福建省泉州市基础教育“十四五”第一批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课题《高中英语读后续写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阶段成果之一(课题编号:QG145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