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经济发展探析

2023-06-07 04:38梁洪云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1期
关键词:发展措施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

梁洪云

摘 要 农业、牧区、农牧民问题一直是制约内蒙古乡村振兴和农牧区现代化进程的關键性问题,农牧业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内蒙古农牧区长治久安和农牧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为进一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和加快农牧区的发展建设,简析了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采取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生产力显著增长;优化农村投资环境,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高农牧民收入;深度挖掘人力资源,突出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等各项经济发展措施的具体实践及取得的实际成效。

关键词 乡村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措施;内蒙古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51

内蒙古自治区(下文简称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是农牧大省,总面积118.3万km2,辖12个地级行政区,其中9个地级市,3个盟。2020年,内蒙古常住人口约2 400万人,农村牧区人口1 430余万人。农村牧区人口中农村人口约1 180万人,牧区人口约180万人,非农业人口仅70万人左右。内蒙古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超500万人,占人口总量的40%左右。近年来,内蒙古积极引入并利用先进的农村经济管理理念,落实具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措施,推进了内蒙古农牧区的产业建设,完善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农牧产业的经济发展制度,降低了农牧业生产过程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进而推动了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优化了农村金融投资环境,改善了农牧业基础设施配套和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了农牧民综合素质和经济收入的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内蒙古粮食年产量超过

1 670万t,牲畜存栏头数超过10 615万头(只),森林覆盖率18%以上;2017—2020年,内蒙古共新增灌溉面积11.9万hm2,农牧业综合机械化应用水平57%以上;全区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牛肉、羊肉、牛奶产量,人均鲜奶量,细羊毛、山羊绒产量等均居全国首位。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牧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农牧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缺乏合理的规划、管理手段,导致内蒙古农牧业再增产、再增收潜力逐渐弱化,农牧民依靠传统农牧产业实现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截至2020年底,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

3 95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717元、家庭经营性收入

2 786元、财产性收入450元。近年来,内蒙古农牧业增长指数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全国平均水平低6%以上,农牧民家庭年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左右[1]。现阶段内蒙古农村经济发展尚处于不均衡、不稳定状态,农牧民经济收入渠道相对狭窄、单一,成为制约内蒙古乡村振兴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

1.2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恶劣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内蒙古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较发达地区仍有一定差距,未完全摆脱农牧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对水资源的储蓄和调控能力存在不足,内蒙古仍有约2/3的农田不具备灌溉条件。机械化投入率较低,2018年,内蒙古部分地区农牧业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不足60%,农牧民现阶段生活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拉大。2)生态环境恶劣。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不利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农牧产业。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6 093.33万hm2,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23.3%;沙化土地面积4 080.00万hm2,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23.7%。

1.3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1)由于内蒙古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各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较不均衡,导致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化合同制发展未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内蒙古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资金优化配置问题及农牧民贷款抵押权限等问题未得到有效处理,导致乡村振兴发展无法及时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持,“缺血”和“失血”情况严重,造成农村信用社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2)受限于农村金融政策未落实到位,内蒙古当地村民间借贷现象普遍存在,通过民间借贷市场获得资金是目前内蒙古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民间资本渠道,占农村信用社农民贷款总额的70%以上,达到了万元以上。但当前民间金融运行极不规范,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1.4 农牧民综合素质较低,人才匮乏

截至目前,内蒙古100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比6.55%,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比30.11%,初中文化程度占比50.10%,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比13.24%。这种偏低的文化素质结构难以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需要,导致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较为迟缓。当前,内蒙古掌握农牧业专业生产技术、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农牧民极少,平均每1 000 hm2耕地配备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3人[2]。造成农牧业生产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缓慢,严重制约了内蒙古乡村振兴的现代化进程。

2 农村经济发展措施

2.1 促进农村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综合生产力显著增长

内蒙古农牧区引入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加强对农牧业企业和新型经营合作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帮助企业和农户通过各种渠道开辟市场,打造品牌,引进农牧新品种,使当地农业经济更好地适应市场增长的需求,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且进一步优化了农牧区的资源配置。截至2020年,内蒙古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在种植业内部,统筹和发展粮食生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幅提升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心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扭转了内蒙古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下滑的趋势。2021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达3 840.3万t,比上年增长了4.8%,较2011年增长了60.85%。在充分保证粮食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种养业比例,发挥地域优势,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快速增长。牛羊猪等肉类年产量在240 万t 以上、奶类产品年产量720 万t 左右、油料作物年产量120 万t 以上、羊绒羊毛年产量10 万t。截至2020 年底,内蒙古牛奶、羊肉及羊绒年产量高居我国首位。改良畜禽数量达到了9 700余万头(只),占内蒙古全区牲畜存栏总量的90%以上,基本实现了牲畜良种化。

2.2 优化农村投资环境,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

1)在農村经济管理活动中,内蒙古在政策导向上坚实向“三农”倾斜,工农产业关系逐步由“以农哺工”向“以工补农”方向调整。在内蒙古农村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上进一步遵循农村经济管理理念,通过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土地延包、草牧场“双权一制”和粮食收购税费改革等助农惠农政策,降低农户发展新型农业产生的成本投入,实现农牧民减负45%左右,激发农户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2)内蒙古从地方财政中统筹调配更多的资金用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当地农牧业生产的效率及质量。现阶段,内蒙古用于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的地方资金超过55亿元,全区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入超95亿元,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内蒙古乡村振兴快速推进的力量之源。3)随着农村信用社扶持农牧业中小微型企业发展,通过降低准入门槛、落实税费减免、创新融资服务、支持基地建设、完善信息平台等8项措施,截至2021年,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504亿

元贷款,助推农牧业小微企业和农牧民生产,农牧民贷款抵押政策进一步优化,为内蒙古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4)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在内源动力上促进了内蒙古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迅速崛起,品牌效益和龙头带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2020年,内蒙古年经营性收入超过千万元的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540亿元,实现增加值165亿元以上;培育壮大国家及地方农牧业龙头企业58家,辐射带动的农牧民占全区总数的40%以上;打造国内外农牧产品驰名商标11个[3]。

2.3 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1)内蒙古作为我国北部重点生态治理区域,利用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理念,加快推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全面启动并实施了退耕还林、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引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等项目,使内蒙古农村生态和农牧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现阶段,内蒙古森林面积2 050万hm2,森林覆盖率18%以上,发展节水滴灌面积63万hm2,每年新增灌溉面积11.9万hm2,农牧业综合机械化应用水平57%以上[4]。内蒙古农村地区均实现了旗(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各行政村之间的通路率90%以上。2)农村现代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市、县、乡三级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疫病防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已基本建设完成并实现了全覆盖,农牧区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良种覆盖率90%以上,农牧区信息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快,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和农牧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保证当地农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2.4 加快新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高农牧民收入

1)为进一步顺应内蒙古农村产业化发展需要,将农村信贷服务更多地向农牧业生产领域倾斜,重点支持农牧区粮食生产和畜牧深加工产业。全面革新农村信用社制度,增强农村信用社自身运营能力和资金实力,进一步拓宽金融供给渠道,适应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了农信社改革和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有效衔接。鼓励更多的农村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建设,挖掘现有农村资本市场的潜力,搭建更广阔的金融平台[5]。2)在农牧民增收问题上,从内蒙古发展实际出发,立足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农牧业龙头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控能力,辐射带动农牧民及时调整作物品种和产品类别,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截至目前,内蒙古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的农户人数占到了总人口数的40%以上,农牧业产业收入使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4%左右。利用农村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经营和管理理念,进一步强化农牧业产业化在现代化农村及牧区建设中的产业支撑作用,使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具有可靠保证。

2.5 深度挖掘人力资源,突出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助力农业人才管理理念的贯彻和落实,推动农业人才的培养和规范管理,培养土生土长的农业生产能手、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使其成为内蒙古乡村振兴和农牧业快速发展的基石。近10年来,内蒙古各盟市、旗(县)、乡镇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原则方针,加大人才引进、人才教育、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内蒙古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人才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一大批农村高素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推进内蒙古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截至目前,内蒙古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超2.8万人,占农牧业职工总人数的14.3%[5]。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备正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数约有230人,副高级职称的人数2 240人,中级职称的人数超过1万人,初级职称的人员在1.5万人左右。

3 结语

现阶段内蒙古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随着在当地乡村产业建设中的不断摸索,各项农村经济发展措施的贯彻落实切实推动了内蒙古乡村产业的发展、延长了农牧产业链条、提高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为内蒙古乡村振兴事业的快速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云辉,张哲,刘继萍.内蒙古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2):

19-22.

[2] 张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5,35(22):199.

[3] 苏雅拉其其格.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S1):163-165.

[4] 陈建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研究[J].山西农经,2022(10):131-133.

[5] 闫永升.对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思考[J].山西农经,2022(4):179-181.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发展措施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征歌评选终评
对固原市原州区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思考
网络视频新闻的特性与发展措施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内蒙古自治区庆祝关工委成立2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