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青
摘 要 马尾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推动广西马尾松人工林高质量发展,重点阐述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并在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开展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林)与传统马尾松营林措施造林效果(对照林)对比试验,监测两种林分在林木生长量、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造林后第9年,示范林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均高于对照林;示范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大于对照林。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较传统的营林措施取得了更好的造林成效,可在广西推广应用。
关键词 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造林效果;广西国有高峰林场
中图分类号:S791.2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31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在分类上属松科松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阳性树种,喜光喜温,根系发达,主根明显,具根菌。马尾松木材极耐水湿,适用于水下用材,同时是造纸、人造纤维、橡胶、油漆及涂料等工业的重要原料[1-3]。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是马尾松的主产区。根据2021年林业调查数据,广西马尾松人工林面积约187万hm2,约占广西人工林总面积的21%。广西国有高峰林场自1953年建场开始就将马尾松作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截至2021年底,广西国有高峰林场马尾松人工林面积3 350 hm2。研究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利用良种良法良地营造马尾松人工林,实现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总结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要点,并进行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与传统马尾松营林措施造林效果对比试验,分析采用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造林的林分与采用传统马尾松營林措施造林的林分,在林木生长量、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及差异,以期为推广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推动广西马尾松人工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
1.1 技术依据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马尾松人工林营建的技术依据为《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16)、《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15)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抚育实施细则》等已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和地区规范。
1.2 造林地选择
选择光照充足、年均降水量在800~1 800 mm、年平均气温为13~22 ℃、土壤微酸性、排水条件良好的林地作为马尾松造林地。
1.3 造林苗木选择
选择通过国家或自治区审(认)定的马尾松良种基地种源作为造林苗木种源,采用I级苗上山造林,要求百日苗苗高20.0 cm以上,地径0.2 cm以上;半年生裸根苗苗高20.0 cm以上,地径0.2 cm以上;一年生裸根苗苗高25.0 cm以上,地径0.3 cm以上,主根长大于l8.0 cm,侧根长大于5.0 cm,侧根数8根以上;容器苗苗高15.0 cm以上,地径0.2 cm以上。同时,要求苗木粗壮、顶芽饱满、根系发达,出圃前进行杀虫灭菌和消毒,并分级验收,经检疫无病虫害,方可用于造林。
1.4 挖坑回坑
从山顶到山脚按水平距离沿等高线布行,沿行按水平距离定点挖坑;造林密度为1 850株·hm-2,株行距2.0 m×2.7 m;坑的规格为面宽40.0 cm×40.0 cm,深30.0 cm,底宽30.0 cm×30.0 cm;挖坑时表土和心土分开放置,作回坑备用,坑内松泥尽量掏出,平整坑底。
坑挖好后要及时回坑,将坑上方半径70.0 cm以内的表土全部打碎回入坑内,泥团最大直径不超过4.0 cm,
回坑后高出坑面3.0~5.0 cm,除去树根和石块,坑面外高内低。
1.5 定植和补植
春节前后,待坑里的泥土湿透后定植。采用容器苗造林时,种植前先将苗杯泥土淋湿,将苗叶上的泥浆淋干净,再将苗木小心运至坑边,在坑中心起锄开挖种植穴,穴深约15.0 cm,小心撕掉薄膜袋,尽量不造成散杯,将苗杯插于穴内扶正,取出锄头,推外侧泥土压实苗木根部,所盖泥土高于杯面3.0~5.0 cm;采用裸根苗造林时,先把马尾松裸根苗浆根并保湿,栽植要做到苗正、根直、压实。苗木定植10 d后进行不间断的检查和补植,确保年底苗木成活率≥95%。
1.6 追肥
造林后第2年、第3年各安排1次追肥,在每年5月前实施。在距离树根30.0 cm的上方或水平处,挖深15.0 cm、长20.0 cm、底宽10.0 cm的弧形沟;追施有机质含量大于30%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器量取肥料施放,第1次施肥量为0.25 kg·株-1,第2次为0.50 kg·株-1;施肥后立即覆土15.0 cm以上并压实。
1.7 除草抚育
造林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对幼林进行除草抚育,第1年、第2年各安排两次除草抚育,第3年安排1次除草抚育。第1年除草抚育采用植株行间带铲,带宽80.0 cm;第2年割灌抚育;第3年除草剂除草抚育。
每年的第1次除草抚育在4月15日至6月15日完成,第2次除草抚育在7月15日至9月15日完成,两次除草间隔时间要大于60 d。
1.8 间伐
当林分郁闭度达到0.8以上时,依据“砍小留大,砍劣留优,砍密留稀,砍弯留直”的原则对马尾松林分进行间伐。造林后第10年对马尾松林进行透光伐,间伐株数不大于35%,蓄积量不大于20%;第15年进行第1次生长伐(也称疏伐),间伐株数不大于30%,蓄积量不大于25%;第21年进行第2次生长伐(也称疏伐),间伐株数不大于25%,蓄积量不大于30%。
1.9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控。常见马尾松病虫害主要有松毛虫、松材线虫病、黄化病、斑点病及松瘤锈病等,其中对马尾松影响最大的是松材线虫病。防治马尾松病虫害要坚持以科学、精准、系统的治理理念,实施以清理染病松树为核心,以疫木源头管控为根本,以媒介昆虫防治、打孔注药等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4]。
2 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与传统马尾松营林措施造林效果对比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造林地概况
造林地位于广西国有高峰林场长客分场22林班,地处广西南宁市的北面,属南宁盆地的北缘,地理位置东经108°15′51″~108°15′58″,北纬22°54′26″~22°54′47″;年平均气温21.1 ℃,年均降水量1 250~1 550 mm,年均蒸发量1 300~1 600 mm,全年日照时间1 450~1 650 h,相对湿度80%以上;丘陵地貌,坡度16°~28°,海拔78~263 m,南坡,土壤为赤红壤,质地为中壤,腐殖层厚度4 cm,土壤厚度60 cm以上,土壤结构Ⅲ级,造林前地类为桉树采伐迹地。
2.1.2 试验设计
2014年,在广西国有高峰林场长客分场22林班立地条件相同的南坡,分别采用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与传统马尾松营林措施营造示范林和对照林,示范林和对照林总面积为18.19 hm2。示范林采用优质苗木造林,实施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对照林采用普通种源苗木造林,实施传统的马尾松营林措施。
2.1.3 监测指标与方法
造林后2~9年,在马尾松示范林和对照林中各设置5个20 m×30 m的长方形固定样地,每年
11—12月对固定样地进行每木调查监测,用胸径尺测量树木胸径,用型号为DQL-16ZJC的哈光牌测距经纬罗盘仪测量树高,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同时,造林后2~9年,每年对示范林和对照林进行踏查,在示范林和对照林中各选择3个具有代表性的位点,挖取位点土壤剖面,取土样后送到有资质的林业土壤检测公司进行检测,使用pH计测定土样pH值,用高精度土壤养分检测仪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并将检测数据统计汇总。需要注意的是,对土壤进行取样时,要求每年在样地内不同的地点挖取土壤剖面,取土样后回填泥土至满坑[5]。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林木生长量
造林后2~9年(2015—2022年),每年对马尾松示范林和对照林的固定样地进行监测,示范林和对照林马尾松保存密度均为1 800株·hm-2,统计示范林和对照林马尾松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蓄积量,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造林后2~9年,马尾松示范林和对照林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均逐年增加,示范林的平均树高、平均蓄积量均大于对照林;造林后第9年,示范林的平均树高超对照林
9.5%,平均胸径超对照林9.1%;示范林平均蓄积量增长速度比对照林快,在造林后第9年高出对照林27.8%。
2.2.2 土壤pH值及养分
造林后2~9年,每年监测马尾松示范林和对照林土壤pH值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见表2。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参考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统计结果显示,马尾松示范林和对照林土壤pH值都较低,呈强酸性。施用有机质含量大于30%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后,马尾松示范林土壤pH值比对照林高,土壤降酸效果比对照林好。
造林后2~9年,马尾松示范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处于中下至中等水平,碱解氮含量处于富水平,速效磷含量处于极贫水平,速效钾含量处于中下水平;对照林有机质含量处于贫水平,碱解氮含量处于中下至中等水平,速效磷含量处于极贫水平,速效钾含量处于贫至中下水平。造林后第9年,马尾松示范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造林后第2年;对照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造林后第2年,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造林后第2年;示范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对照林。
2.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采用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造林的示范林和采用传统马尾松营林措施造林的对照林进行监测,发现造林后2~9年,马尾松示范林和对照林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均逐年增加。造林后第9年,示范林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均高于对照林;示范林土壤pH值高于对照林,表明示范林控酸能力比对照林好;示范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碱解氮
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大于对照林,表明示范林改良土壤的能力高于对照林。因此,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探索总结的马尾松丰产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马尾松人造林的质量,适合在广西推广应用。
此外,马尾松人工纯林内生物多样性偏少,林分稳定性较差,营造马尾松与其他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可在提高马尾松木材产量的同时提升林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马尾松人造林产量和质量,是马尾松人工造林下一步的研究方向[6]。
参考文献:
[1] 杨章旗,丘小军.马尾松良种及速生丰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1):1-6.
[2] 邓伦秀,李茂.马尾松人工林研究现状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2968-2971.
[3] 沈熙环.对广西部分林木良种基地的考察报告[J].广西林业科学,2009,38(4):232-234.
[4] 张锴,梁军,严冬辉,等.中国松材线虫病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59-63.
[5] 陆元昌,刘宪钊,王宏,等.多功能人工林經营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6] 张会儒,雷相东.典型森林类型健康经营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