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要想新闻报道鲜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就需要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断践行“四力”,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群众中间去采访、去捕捉、去思考,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谋篇布局,把万千“线头”纺织成文,下“绣花”功夫锦绣成篇,再“笔走惊雷”注入其神,以小见大反映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热忱讴歌伟大人民的团结奋斗,真情讲述精彩故事。作者根据自己工作实践,就践行新闻工作“四力”進行思考,以期对新闻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
践行“四力” 深入基层 细节呈现 出新出彩
作者信息
刘丹丹,贵州日报报刊社主任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想增强“四力”,别无他法,只一个字——练。
一、在山川大地上追寻新闻的“源头活水”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走出格子间、走出新闻大厦、走出网络世界,用脚底板敲击大地,到人民群众中刨根问底,新闻报道才能“活”起来。
2020年4月,笔者前往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大营镇采访,记录了王小送和妻子到大营镇卫生院看病的经历。王小送一家很有代表性,他的儿子王利坚是该院近15年来接生的头一个孩子。整篇报道呈现的是镇上唯一一家卫生院如何从“零接生到分娩不出镇”的惊艳蝶变。
闻悉线索,笔者决定到现场探寻根本,抵达镇上,直奔大营镇卫生院。看着设备设施齐全、就医群众不断的卫生院,笔者实在难以想象,怎么有近15年的时间,没有一个孕妇愿意来这里分娩?
大营镇卫生院的负责人解疑,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曾经很有限,缺乏专业的医护人才,没有设施过硬的产科病房,镇上的人才舍近求远,选择到县医院分娩。自从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省、市、县三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配给了“硬核”的人才和设备,大营镇卫生院有足够底气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
该负责人介绍的内容很多,若以此为素材,倒也可以写上一篇。但是笔者不甘心,只有单方面的说法,内容比较片面,稿子读起来也会没滋没味。笔者决定要找到15年来,第一个选择到大营镇卫生院分娩的家庭。一路打听,一路走,真让笔者了解到王小送的家庭住址,在大营镇打哇坪村,一个距离镇政府23公里的小村庄。
巧合的是,当笔者联系王小送时,他正准备送妻子到镇卫生院看病。笔者当即决定以此为契机布局文章开篇,从王小送和妻子乘坐的交通工具、沿途的见闻写起,通过就医经历把当地的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地展现出来,真实地呈现了一个深度贫困村与一个极贫乡镇如今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而后,笔锋一转,反映了省、市、县三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文章用词简练、风格平实,以小切口叙事大民生主题,获得了第三十六届(2020年度)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2021年5月,笔者到安顺市普定县蹲点采访。“普定韭黄”极具知名度,已被媒体多次报道。笔者决定寻找新的写稿切入点。在普定县白旗村韭黄生产基地,绕着田埂走了一圈又一圈,看见有个“神秘人”不时地和农户沟通,经过攀谈,发现他就像金融界的操盘手,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揣摩“K线图”,即综合当天货源、价格、天气、季节等因素组成的“韭黄大盘”,并通过及时清仓、补仓,把普定韭黄卖出好价钱。笔者最终以“韭黄经纪人”的一日工作记录为视角,叙写这个新兴职业,讲述“韭黄经纪人”如何更好地稳定和扩大农民就业,助农增收的故事。
这篇《田间地头的“K线图”!普定韭黄经纪人一日记》从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重新解读市场与土地的关系,通过“韭黄经纪人”的工作经历,折射出贵州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景和方向,展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蓬勃力量。该作品获得了第三十七届(2021年度)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二、放眼天地间,努力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胸怀大局,顾名思义提高自我站位,从全局全面看待、审视事物,以期获得更加直观的了解,做出最有效、最正确的判断,不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若想“不畏浮云遮望眼”,就是要保持对局势、形势、态势的敏锐,从小处着手,在细节上扎实用力、精益求精,努力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
怎么洞察天地?笔者总结了三条经验:其一,日常采访,记者看待任何人、事、物都要善于从多方面、多视角、多维度观察感知,做到全面深刻、细致入微地观察,及时准确地感知;其二,养成善于从普遍现象中发现不普遍,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萌芽中发现问题发展倾向的能力,增强由点到线感知现象、由线到面发现问题、由表象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其三,要能够从错综复杂的事件中发现新闻线索,尤其是要能够从人们普遍认为的一般事件中,敏锐发现蕴藏的新闻价值。
以笔者曾经报道过的《回家乡当电商助力黔货出山 普定“键盘侠”邀你“吃瓜”》为例。“普定县后寨村一男子靠卖地瓜挣钱修建了2层小洋楼”,这是普定县融媒体中心的同志不经意的一句话提供的新闻线索,笔者前往一探究竟。
当天,笔者抵达后寨村时已近黄昏。当敲响卖瓜男子家的房门时,门还未开,一阵急促的敲打键盘声先传了出来,笔者脑海中骤然冒出三个字“键盘侠”。而这位年轻的“键盘侠”还真是一位侠客,他把电商做到家乡,“键盘一敲”,普定地瓜就从小山村飞越千山,到上海,到成都,到广州,到南宁……到大江南北,仅两个月光景,卖了6万斤地瓜,挣了16万,还带动全村30多户一起种地瓜。
结束采访,落日已被新月代替,笔者的心头,却比那皎洁的月光更亮堂,因为我看到了一位接过父辈务农接力棒的年轻人,正搭上互联网的大船,借黔货出山的东风,扬帆助农。
眼力,就是要看得出新闻线索背后的故事与价值,同时,仅仅是“看得出”还不够,还要看得细、看得精。
三、思之愈深,新闻作品味道愈醇厚
“苟学而不思,此理终无由而得。”思考是新闻工作者的生产力。哪些东西支配着读者、观众对新闻的态度,不止是阅读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而是看完整条新闻,并将新闻价值传递给读者之外的受众,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这需要记者对新闻报道进行增值,多维度切入,实现呈现方式上的多元化。这一切的加工、生产、包装等流程,注定了脑中必有一盘棋,如何落子布局,怎么行军打仗,通过“大脑指挥官”的动员,为报道注入动力,新闻作品才会“活”起来。
2018年12月20日,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贵筑派出所民警马金涛,在参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涉黄赌毒线索排查整治行动中,与犯罪嫌疑人英勇搏斗,壮烈牺牲,年仅30岁。
如何将这位忠诚铸警魂、热血护平安的烈士事迹叙写出来,对于笔者而言,无疑是一次考验。马金涛同志牺牲后,全国有多家媒体以文笔致敬英雄,加上相关部门举办过马金涛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都已经较为详细地讲述了马金涛同志“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笔者翻阅大量资料,思虑再三,决定从一个从未有人关注过的新闻点着手——马金涛同志牺牲前的6小时。
为了这次采访,记者接连三次到访马金涛同志生前工作的单位,沿着当初马金涛生前最后6小时去过的地方,重走一遍。同时,笔者回访了马金涛同志牺牲的案发地,在那栋光线极其昏暗的楼道,放轻脚步拾级而上,重温与感受案发前一刻的动魄惊心,最终形成报道。
报道《惊涛6小时!独家还原缉毒警察马金涛牺牲前的故事》真实还原了马金涛同志生前的工作生活细节以及把宝贵的生命奉献给崇高的公安事业,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忠诚本色,获得了全省公安系统的高度认可,摘取第三十五届(2019年度)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2021年的清明节前夕,笔者对8年前牺牲的贵阳缉毒警陈荣刚的事迹进行回访。当年他牺牲时,很多内容鉴于在案件侦查阶段不宜公开,简短的消息,浓缩了这位英勇警察的一生。
时代不会遗忘,人们依旧铭记。时隔8年,当他生前的领导、战友再次回想起这位“没有一点架子”的教导员,都哭了,也在允许的范围内,首次公布很多细节。我们不断思考、反复琢磨,最终以身临其境般的4分39秒微纪录片和通讯报道,还原了陈荣刚牺牲前的12个小时,并和8年后的今天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缉毒警的照片公开了,人却不在了》的报道推出后,得到公安部禁毒局、贵州省公安厅、贵阳市公安局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公安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的转载;新浪微博全网推送,阅读量达到上千万人次,很多读者评价,报道真切感人,看完后,多次泪眼模糊。该报道获第三十七届(2021年度)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笔者认为,在践行脑力中,如何实现新闻细节的更好表达是很重要的。细节是新闻故事的细胞,能为血肉注入活力,能生动凸显人物形象,精彩的细节不仅能加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能因其独特的魅力打动人。
该报道在公安部门的允许下,首次展露了陈荣刚同志缉毒工作的细节、抓捕的细节、牺牲的细节、战友泪别送行的细节等等,正因为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读者能从细微之处深刻感受到一名普通基层缉毒警与百姓之间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对陈荣刚同志清晰的认识和由衷的崇敬。
四、练好笔力,让新闻更鲜更“悦”读
笔力,一种呈现方式的效果指数,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增强笔力,是要准确把握新闻工作规律,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说家常话,讲贴心话,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践行笔力蕴含了平时苦练功、战时方出彩之意。好笔力不是简单的情景再现,更重要的是用深刻的思想启迪人们,以短、实、新的文风,接地气、生动、活泼的语态,宣传理论,阐述理念,总结经验,揭示规律。
2019年,笔者在贵州两会期间撰写“两会三言”网评栏目。现场采访,每天一篇。笔者把手里的那份《政府工作报告》翻卷边了,从中挑选关键词,进行撰写。当打开《政府工作报告》,看到绿水青山、绿色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制造、绿色链条等词语时,顿感清风扑面,满目“苍翠”,于是写下了《如果拼搏有颜色,那一定是“贵州绿”》的网评文章;同年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被人津津乐道,笔者行走在数博会现场,生出了置身“武林大会”之感,撰写了《数据江湖的诗与远方》,将武侠融入了大數据产业发展,且看阿里云祭出两个“大脑”一朵“云”,与“天罡北斗阵”颇有几分相似,又瞧腾讯云一记“未来连环波”令人心潮澎湃,须臾间,紫光集团脚踩“紫光云”,手持“智能芯”从容不迫而至……
这是一次大胆创新的写作,既有侠客豪情、诗般梦想,又把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践行高质量发展融会贯通,最终以“数据江湖的诗与远方”呈现诸位,令人感到新奇有趣,亦感振奋。
“笔头不磨要生锈”。勤读书、勤练笔,是一名记者的基本功,不论是短小精干的消息,或是有血有肉的通讯,只有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2021年,笔者前往铜仁市,采访铜仁市福利院8年走出19名大学生一事。笔者采访了10余人,从福利院院长到授课师长,从读研学子到大学毕业后又选择回到福利院担任辅导员的男孩,都是访谈的对象。
而后,整理采访素材发现,光是访谈内容就有几十页,而梳理繁杂的人物关系、生平经历以及学校培养资料,又是厚厚一摞。
笔者沉淀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调情况、定主题到列提纲,最终提笔落于一个福利院女孩站在窗边的侧影作开篇,“噙着泪,下颌微微上扬,迎着风,无情柔态任春催,柳一样的坚韧立在窗边,被阳光绘成素描。”恰如其名,文柳。
“四力”是辩证统一体,既层层递进又相辅相成,既是认识论也是实践论,既是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方法。新时代为我们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舞台、无限丰富的题材,只有持之以恒深入一线、深刻观察,勤于思考、善于表达,不断增强“四力”,才能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