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

2023-06-07 19:13常雪娇郝军
科技风 2023年1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常雪娇 郝军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与产业关系最为密切,对劳动场域最为敏感,对行业反应最为迅速,是孕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天然场所。新时期,高职院校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的路径,引导学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要努力構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设置劳动必修课,社会力量支持举办劳动教育基地,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对学校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细化、可操作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关系最紧密,对劳动场域变化最敏感的教育类型,在重塑劳动教育价值方面具有更天然的基础。探究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与时俱进,挖掘劳动教育的“新”内涵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含“热爱劳动”的劳动教育观,在劳动中体验获得感和幸福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尊重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的劳动精神,增强诚实劳动意识;“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在劳动中重视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内化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积极担当,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民族复兴”的劳动发展观,自觉培养公共服务意识,能够主动将自己的劳动与国家兴旺、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能够主动作为,勇于奉献。二、凝聚共识,深化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类型教育,它与产业关系最为密切,对劳动场域最为敏感,对行业反应最为迅速,是开展劳动教育、重塑劳动价值的天然场所。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情感,提高劳动素质,做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开设实训课、实习课,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在实习实训中进行,劳动场所相对固定,劳动教育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劳动以及劳动者的认识存在一些偏见,往往将劳动理解为个人的谋生手段,劳动价值观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产业链、人才链有着天然联系,在职业教育中重塑劳动教育的价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举。

近年来,学校中也出现了个别弱化和贬低劳动的现象,劳动的育人功能被削弱。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是为了纠正不良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去,以高水准的劳动质量和劳动素质助力“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实现。

三、立足实际,分析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问题所在

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开始逐步探索并完善劳动育人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回归五育并举,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劳动教育价值缺失

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劳动引导学生深化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素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仍然处于单向度追求劳动技能的阶段。在这种价值导向下,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往往过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情感和劳动素养的培育,学生成为了没有情感的“劳动者”,背离了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清,目标不明,呈功利化倾向。学生意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但行动力滞后,甚至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00后”学生的生长环境优于父母辈,容易受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想“赚快钱”,忽视了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价值。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只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就业中,“高不成,低不就”,缺少脚踏实地的韧性。

(二)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受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当前,高职院校劳动课程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受评价体系的影响,存在注重德智体成绩,轻视美育和劳育成绩的现象。以此为导向,学校只能无可奈何地消极对待劳动教育课程。二是虽然我国发布了一些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但在实际运作中一些学校还未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标,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责罚规定不够清晰,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采取无所谓的消极态度。三是缺乏一批认同劳动教育价值、理解劳动教育特点、善用劳动教育方法、创新劳动教育载体的教师。有些教师认为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已经设置了实训和实习环节,没有必要再专门强调劳动教育。教师对劳动教育内涵和目标把握不准,在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的养成中缺乏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劳动教育中重视职业技能的讲授,轻思想和观念的引导,往往是“有劳无育”。四是教材和教辅资料缺乏,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无法抽出更多时间进行专项研究,导致劳动教育课程位置不明,内容不清,实施不兼容,弱化了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三)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不完善

劳动素养评价,是调整培养方案、挖掘育人价值、促进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当前,劳动教育素养评价还存在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过程重量的积累轻质的提升、重群体指标轻个性特征、重技能提高轻素质养成,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较单一,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

在评价内容上,过分注重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时长的考核,缺少对质量的把关,忽视了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育人功能。在评价指标上,对群体的共性指标关注较多,对学生个案照顾较少,例如学生的年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专业基础和就业目标等因素,往往看重所谓的标准,容易搞“一刀切”。事实上,并非指标数据越高越好,指标同质化会掩盖劳动教育的特性,很难为劳动教育事业的推进带来指导意义。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较少,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劳动素养评价旨在测评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情况,但在考核中往往会将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这类可量化的指标代替劳动素养的作为考核指标,忽视了培养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习惯乃至劳动素质,偏离了劳动育人目标。

(四)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科学完善的保障机制是推动劳动教育持续推进的“強心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保障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学校在教育评价中重视德智体,对美育和劳育缺乏科学完整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二是缺乏协同育人机制,企业、家庭、社区参与度较低,劳动教育资源分散,利用率较低。三是劳动教育教学管理不到位,课程标准、教材、教辅资料不完善,教师备课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和精力,更谈不上专项研究。四是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复杂,劳动教育授课教师大都由辅导员担任,没有专门性的授课教师,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劳动教育课程缺乏专业基础和行业底蕴。

综上,以上问题和挑战需要高职院校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学生成长特性、专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富有规律、符合时代、贴近实际的劳动教育建设路径。

四、问题导向,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路径

新时期,高职院校必须革新观念、创新理论、深化实践,在新的劳动场域和劳动形态下培养具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解放思想,培育“新”劳动教育价值观

解决当前劳动价值被弱化、狭窄化的首要之举是树立新的劳动价值观,将新的劳动教育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具备职业技能和劳动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在顶层规划上,要将劳动教育回归五育并重的育人体系中,扎实推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避免形式劳动、虚假劳动、夸大劳动。扩大劳动教育场所,提升学生在不同场域劳动的适应能力。

针对学生劳动取向功利化、劳动过程享乐化、劳动成果浪费化的问题,要注意营造校园文化劳动育人的良好氛围,邀请大国工匠、优秀校友入校开展主题教育,发挥朋辈的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学生领会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树立踏实劳动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基地、实训基地和社会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在社会课堂中体验感知劳动精神,增知识、长才干。注重加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引导,让学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的道理,从点滴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公共的事情义务做,生存生活劳动必须做,常用劳动工具会使用。

(二)创新载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政策要求,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挖掘劳动教育独有的育人价值,将其作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重要部分。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统一评价标准,将五育并举作为重要指标,构建“课程学分+综合素质评分+专业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将劳动精神的内涵元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学主渠道,回归劳动教育场域,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构建学校统筹、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劳动育人体系。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注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渗透,建立一支以思政课教师、党员干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劳模导师、宿舍管理员和学生干部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展开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使劳动教育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顺应时代变革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全面监测,完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部分。

在评价内容上,只有将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从单一的劳动技能评价中剥离出来,融入其他要素,如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纪律、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等,才能使评价体系内容明确,思路清晰。在具体操作中,既要注意共性问题,也要注意个性特点,既要考虑学生年龄、生源、年级、专业、成长规律,也要考虑劳动场域、劳动类型,还要考虑时代特性,积极引导,适时倾斜。既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将评价机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在评价主体上,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形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导评的综合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在评价方式上,摆脱单一的学生课堂学,教师课堂评的困境,通过劳动知识比赛、劳动技能展示、劳动经验分享等实现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立体化。优化劳动素养评价形式与载体,把劳动教育课程考评与学生日常行为紧密联系,建立奖惩机制。在反馈机制上,强化结果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和评价结果。

(四)多方联动,优化劳动教育实施保障制度

高职院校要提倡五育并举融合发展,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认识,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来。构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联合社会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共建共享劳动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劳动实践场所、主题教育基地,挖掘专业特色,对接特色产业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当然,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中也要注意关注行业的新动态,比如人机协同劳动、人工智能劳动等,更新教育内容和形式,主动适应新动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劳动创造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激发其内在动力和潜力。成立劳动教育课程教研室,建立一支以思政课教师、党员干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劳模导师、宿舍管理员和学生干部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将劳动教育内容纳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中,唤起教师授课热情和研究主动性,打造符合学校育人实际,学生成长规律,教学相长规律的劳动教育学习资料,全方位提高劳动教育课程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探索劳动教育路径中要注意培育“新”劳动教育价值观,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完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优化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确保劳动教育系统化、常态化推进,推动劳动教育落细落实,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结语

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综合实施,发挥劳动教育中各主体、各要素的协同作用,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真正培养具备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劳动者和可靠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赵凌云.大学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4-7.

[2]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3]张进财,高芳芳.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0):130-134.

[4]王汉江,姜伯成.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3):26-32.

[5]张泰源,韩喜.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四维意蕴[J].教育研究,2022,43(06):19-27.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1GY043)

作者简介:常雪娇(1991—  ),女,山西长治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郝军(1968—  ),男,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数学。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