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辉
新课标的改革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在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不再是基于对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更加注重能力的扩展。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以初中生成长为切入点,从化学课堂设计入手,以大单元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以大单元教学为主题,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大单元备课策略进行了探讨。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形成基本的化学学习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作为一门基于实验的重要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深度学习的角度来看,无论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有效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借助化学实验和相应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接受相关的化学概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以“大单元教学”为主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多元化教学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学习技能。
一、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分析
(一)具有整合性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注重“教”与“学”的结合,是学生不断积累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大单元教学具有整合性。整合是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从不同的方向安排和归纳知识,以突出某一单元的教学主题。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学习和回忆所学到的东西,掌握酸碱的性质和用途。
(二)具有散射性
散射性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某些种类的知识,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单元的教设计学时,虽说是将知识进行散射性编排,但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社会生活,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有利于学生吸收课外学习资源。初中化学学习主要内容包含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金属、酸和碱等。将这些知识进行多次整合与散射,让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习方法更加熟练,思维更加敏捷,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
二、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基本内容
大单元教学并不是最开始为人所理解的教学内容的单元或者是教材的单元,而是更加集中在学生的学习单元上,是以学生为主体,与核心知识、核心内容相对独立的素养单元,这也就意味着大单元教学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脱离了传统空泛的品德价值观培养,反而是进一步融合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素养表现。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教师在总结大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时,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课程标准。当教师接触到某一主题或某一板块的内容时,必须注意这部分在整个课程目标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内部核心结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不同的单元连接在一起,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其次,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在正常情况下,教师在获得教材后,通常从内容组织和呈现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符合知识发展的逻辑结构,但也必须考虑到一定阶段学生的认知语境。例如,在“探索水世界”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中的沟通、讨论和活动探索项目,还要以这两个板块为切入点,探索知识的核心功能,进一步磨练学生的意志和性格。最后,在设计大型单元教学时,教师还应对专业文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相互推断。换句话说,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应该注重学科的逻辑和学生自身的思维规则,使学生能够不断地锻炼他们的化学思维。
三、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以情境教学为支点,引导学生构建思维模式
情境化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所见所感,并从化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所学知识,以真实的场景为支点,让学生构建更为立体化的思维模式。情境的渗透是大单元教学实践的重要基础,它使学生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找到知识的内在逻辑,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完善课堂上的教学场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视野。从实际情境中展示化学问题,有助于学生养成立体、结构化的思考方式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教育是初中化学教学实验的主要方法,它将所有的化学知识点融入一个全面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掌握大单元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逐步走向深入学习,形成一个全面的学习体系。
在“燃烧与燃料”相关知识的教学设计时,教师不应让学生以碎片化的形式吸收该理论,而是应将知识系统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作为支点,向学生们展示天宫2号升天的情境,让学生从火箭升天所依靠的高强度动力,联想到动力的根源,关键就是可燃物的燃烧。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整理各章节的知识要点,依次总结可燃物燃烧的基本要素,包括可燃物、助燃物、温度条件。当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印象时,教师应该指导他们进一步探索其背后的化学原理,并从生活中借鉴这一原理的应用案例。这样,学生也会明白,仅仅依靠可燃物让火箭升空還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有必要结合部分程序的协调,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另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火箭的上升不能仅靠一种燃烧条件来实现,它需要多方的配合,如组装零件、设置程序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们带入到深度学习当中,有效推动了大单元教学的展开。
(二)以技能锻炼为支点,帮助学生具备探究能力
大单元教学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依靠过去的老路,还要实现方法论的扩展,结合不同的路径,使学生阐明自己的学习思路,建立更明确的目标,包括讨论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和启迪法等。所有这些都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和渴望探索,从而促进关键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化学技能,梳理出课堂发展的基本需求,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能力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教师必须从不同的教育视角和层次出发,在深入知识的视野下采用大单元教学方法,将不同但相互关联的小模块整合到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思维方向。大模块的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通过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心态。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处理具体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设计时,由于酸、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具有相似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灵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视觉和嗅觉感知酸与碱的区别,从而形成初步印象和认知。然后,教师应该将课堂上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他们相互帮助,一起进行协同实验,一起总结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并讨论这两种物质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培养出一种更严谨、更严肃的科学态度,他们可以互相交流意见,互相学习,弥补不足,从而使得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探究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懂得自主思考问题,养成独立探究与合作的好习惯。酸碱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有共同点也有独特性。而经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和妙趣横生的探索,学生可以掌握化学理论探索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三)以教学评价为支点,构建完善评价体系机制
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熟练掌握化学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经过一个渐进的过程,知识体系形成的结果也需要依靠具体的评价。大单元的教学实践可以更清楚地体现出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更加重视过程评价的应用,建立更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机制,认真评价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积累信心,并在学习上获得更多满足感。因此,教师应注意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和设置,并建立学生研究小组,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化学实验过程中,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
例如,在“金属”相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探讨,探究金属和盐酸、金属和稀硫酸的反应现象,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学生应仔细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了解如何进行评价和反思。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有科学的导向。是否成功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密切相关。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学活动提出了三个要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改革。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明确评价,还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来衡量学生的探索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的增长。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习不断反思和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实验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或驱动,并且教师检查和记录学生的化学实践的所有步骤,逐步呈现化学实验的结果,并及时作出积极的评论和问题提示。化学实践评价的内容不仅是学生化学实践的情况,还应涉及学生的实验计划、操作方法和实验效果。通过综合调查,学生可以调整综合探索實践中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科研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应用水平。
四、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综合性学习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设置思维问题作为导入。在思考课前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上。同时,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探索可以反映其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显著提高学生的推理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古代故事“曹冲称象”为导入,通过熟悉的故事引入多角度解读教科书的概念,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精神。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也可以对单元教学主题中化学变化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在单元教育主题的指导下,结合教师实际生活中化学变化过程的层次划分和知识解释,可以形成更完整的学习认知和全面的学习能力。在化学教材单元主题和教学内容的相应安排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理论知识与单元实验操作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有实际机会巩固积累物质反应原理和反应现象的记忆。此外,虽然部分教师对日常课堂教学与单元教学目标相结合的理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课堂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科知识教育无法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依靠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观念来调整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单元学习结构重要性的认识,使课堂教育不仅能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还能培养学科的综合学习素养。
(二)借助实验,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整体意识
科学思维是学生学习化学等理论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概念与实际操作方法结合最为紧密的学习形式。在化学课堂教育中,各种实验操作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实践欲望,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应用形式。在化学教材的单元设计中,知识内容的选择也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探索主题,补充和完善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创新形式。在单元整体教育目标的指导下,理论知识的解释和应用推动了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联系实验中的理论内容的整体学习意识。
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演示实验操作的步骤,并主要根据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的反应来生产氧气。在本实验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进行独立操作。实验结束后,他们可以分组报告实验结果,并将问题关联在氧气单元的标题中。这种独立回忆实验和总结联想的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地将个体教学班级与单元学习目标联系起来,一方面通过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习素养其他方面的建设。同时,教师要明确化学教科书中的单元主题主要是从生活的角度总结学科知识,因此在化学理论知识和反应现象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单元主题应该成为线索。在每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中,教师应对学习内容和单元标题进行相应的解读,挖掘单元标题中的生命成分,将化学理论知识整合到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科知识的综合感知能力。
五、结语
总之,不断推进大单元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应用是一个合理且必要的举措,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适当途径,以及培养学生辩证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教学设计是实现化学学习目标的分析过程。优秀的单元教学设计可以体现教师教学的诚信和远见,在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中发挥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