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地
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着力点在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作者往往借助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常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达到抒情的目的。学写抒情散文应从立意、构思、表達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立意精准,情理相通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抒情散文的写作要把立意放在首要地位:立意要高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意要有时代性,体现社会新风尚;立意要真,体现时代青年的真情实感。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抒情散文的立意是以人物、事件、景物为载体的,要达到人、情、景、事、理的巧妙交融。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一个身有残疾的人的独特视角和心灵体验出发,在“地坛”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去观察、体验、思考,既有独特的感受,也有振聋发聩的生命慨叹和严肃思考。这样的立意干净纯粹,以强烈的主观意识统摄全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启示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努力把主观感受和客观描写融合。需注意一点:主题、立意要体现作者的心路历程,展现矛盾的取舍过程,这样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才能更加真实、感人,更具感染力。
二、构思精巧,形散神聚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抒情散文在构思上讲究时空错位、虚实变化、抑扬顿挫,要有波澜起伏之美、荡气回肠之感,也就是说结构上要有变化。这种变化既要巧妙又要自然,使形式与内在的情理表达遥相呼应,而又不让读者感觉突兀、生硬。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题目中,“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主体部分通过记叙和议论表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分为“清”“静”“悲凉”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通过喻理,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呼应,回环往复。
三、表达精妙,妙语增色
文采,较之立意和构思,虽不是主要方面,但也不可小觑。散文要想增加文采,除了追求表达方式灵动外,也要学会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尽力装扮语言。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表达方式灵活,通篇以描写荷塘与月色为主,间以抒情或议论的句子,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题旨。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结合与转换得天衣无缝,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作者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博喻、通感等手法,让人浮想联翩。我们写作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美感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