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红萍
[摘 要]目前,低学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组织性弱、方法过于僵化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教师应结合低学段学生的阅历、心智水平与知识储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实事求是设目标、循序渐进排内容、多措并举优方法、讨论交流多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智力品质,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9-0038-03
低学段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课堂学习中,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常做小动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智力品质,使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思考;要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使他们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喜欢过集体生活;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意识,使他们明白要讲礼貌、遵守规则,为品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现代道德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初中生,小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更弱,更容易听信他人的道听途说,容易扭曲道德观、法治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依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认知能力,针对性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强化其法治意识。下面,以低学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深入探讨其教学之“困”与“法”。
一、低学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之“困”
1.教学目标不明确
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国教育家泰勒在探讨课程问题时指出“任何课程教学,首先要明确应努力达成的目标,再由此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变化进行评价”,道德与法治教学同样如此。然而,纵观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有的教师不清楚课程目标,不理解单元编排、案例示意的作用,常常依照教材的单元编排,按部就班地展开授课,致使学生无法习得可内化为行为习惯的理论知识;有的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属于主课,也不参与考试,所以只需随便教学,完成课时要求即可;还有的教师认为低学段的学生较为幼稚,经常打断教师的教学,导致教学目标经常偏离方向或者难以高效落地,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用处不大,可明确也可模糊,甚至可以不制訂。教师长期存在这样的错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2.教学内容组织性弱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涵盖三大要素,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需要有条理地组织,循序渐进地展开,这样才能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然而,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尚未意识到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性,不曾调研低学段学生的阅历、心智水平与知识储备,不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重组授课内容,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也正因为未深刻意识到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性,教师想当然地对教材所示的案例进行讲解,而不注重基于学生的视角,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引进贴合学生实际的事例,导致学生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难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低学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不善于进行复杂的逻辑思考,但能从可视化的事物中发现要点,形成个人的认知与能力,且喜欢与人沟通交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习得新的技能。所以,在教学低学段的道德与法治时,教师要更加注重将知识化抽象为直观,多与学生沟通,指导学生相互交流。然而,实际上,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单一化、抽象化讲授的层面,致使学生不愿听课,不愿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尽管有些教师已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大多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屏幕上,不曾做任何生动化、趣味化的设计,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二、低学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之“法”
1.实事求是设目标
教师要认真研读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材编者的意图,制订符合低学段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从儿童生活出发,由近及远编排课程内容与单元的。据此,教师可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即制订每篇课文及其课时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时,教师依据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小动物的特点,结合“我喜欢的动物”“我和我的动物朋友们”“何为真喜欢”“避免自己受伤害”四个内容,将本课的道德教学目标设置为:热爱小动物,和小动物做朋友,掌握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方法,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将本课的法治教学目标设置为:保护动物,知道运用何种方法惩治虐待小动物的行为,推动人与动物的和谐发展。在讲解相关的法治知识时,教师可参考我国2016年推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引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禁止猎捕、采集、交易野生动植物等法律条文。考虑到低学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弱,较难理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教师可采用动漫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案例,使学生充分了解猎捕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是一种违法行为,进而深刻记忆这一道德与法治知识要点,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并热爱小动物。
2.循序渐进排内容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生活经历等设计教学,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学习道德和法治知识,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道德法治意识;應当突破教材局限,回归学生的主体本位,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当下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要及时更新传统的学生观与教学观,采用随机抽查、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全方位调研学生的学习现状,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沟通近期关注的道德事件或者法律事件、对道德和法治教学的改进意见等。这样教师可从调研结果出发,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引入和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事例,形成更贴合实际的、有逻辑的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
例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校园里的号令》时,鉴于学生已基本知晓升旗铃声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基本礼仪,教师可引入二年级上册的《欢欢喜喜庆国庆》内容,与《校园里的号令》结合起来共同讲解国旗、国徽以及国歌等内容。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国旗、国徽的图样或者视频,向学生介绍国旗、国徽的设计元素及其含义,说明听到升国旗的号令后应当进行的规范操作;其次,向学生介绍国歌的创作背景,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感知国歌中所隐藏的精神力量,使学生获得道德层面的熏陶,向先辈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讲解国庆节的由来,带领学生升国旗、唱国歌,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从而对革命领袖产生敬佩之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近期感兴趣的道德或法治事件,针对性地选择案例,深化学生对国歌、国徽等的认知。如讲解国歌的意义时,引入海外游子集体唱国歌,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事件,增进学生对国歌的认知;讲解国旗时,引入运动员在大型国际赛事上的夺冠视频,让学生体会到运动员身披或手持国旗的骄傲,强化其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及爱国意识、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学习的意识,促进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3.多措并举优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低学段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应尽可能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对问题的思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要突破传统讲授法的局限,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段学生和中、高学段的学生不同,其更加活泼好动,更喜欢与同伴互动,更乐意直观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可采用游戏活动、现场体验、亲身实践等方法来开展教学。
例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开开心心上学去》时,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轮流开展“红灯停,绿灯走,黄灯亮了等一等”的游戏。首先,安排一位学生扮演交警,三位学生根据衣服颜色分别扮演红灯、绿灯、黄灯,剩余的学生扮演路人。其次,交通灯亮起,路人开始行走,路人若违反交通规则,交警要对其进行处罚。处罚方式为唱一首歌,或跳一支舞,或展示其他才艺,使学生在接受惩罚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交通规则。
又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校园生活真快乐》时,教师采用实践体验法,带领学生逛校园,参观校园的每个角落,包括植物园里的植物、图书馆的图书、操场上正在跑步的同学等,使学生充分了解校园环境、学校的规则与纪律,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从而珍惜读书的机会,努力学习。
再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时,教师邀请学生一同制订班级公物的保护办法、班级午休纪律、班级矛盾的解决方式等,使学生能依照自己制订的规则参与班级生活,逐步成长为懂纪律、守纪律的人。
4.讨论交流多合作
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讨论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小组内开展,也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可以是随时安排,也可以专门安排。讨论能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分享、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道德与法治课上的讨论,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行为习惯上下功夫,使讨论活动具有实效性。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训练,讨论就会变成各顾各的诉说,甚至会互相指责。在讨论中,应要求学生不仅要听教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并对比与自己想法一致或不一致的地方,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想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保障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要讲究科学性和灵活性,小组内的成员分工要明确,使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式,因为鼓励和表扬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学生都应承担任务,这样才能激励他们的好胜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丰富、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总之,在低学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心智水平与知识储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实事求是设目标、循序渐进排内容、多措并举优方法、讨论交流多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智力品质,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方丽敏.小学低段法治教育的课程理解及教学建议: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调研问题的解读[J].中小学德育,2018(4):37-41.
[2] 徐依青.在生活的土壤中孕育法治素养: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教研版),2020(1):14-15.
[3] 任海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5.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