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润杨畈 菇乡米仓

2023-06-07 16:05尹璇彭金兵王万超
党员生活 2023年6期
关键词:优质稻印刷厂江汉

尹璇 彭金兵 王万超

钟祥市张集镇杨畈村位于大洪山西南麓,风景秀丽的九华寨山脚下,这里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革命的火种。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汉独立旅常在此驻扎;解放战争时期,江汉日报社和江汉军区被服厂从随县迁至杨畈村,这里又成为江汉军区的重要基地。

杨畈村曾经是大洪山抗日根据地的坚固堡垒,江汉解放区的后方基地,老一辈革命先烈率部在此浴血奋战,广大群众奋勇支前。如今,在这片热土上,勤劳而朴实的老区人民赓续革命红色基因,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近年来,杨畈村以红色资源为依托,以绿色产业为基础,加快农文旅产业融合步伐,打造“红润杨畈”品牌,实现富民增收,红色沃土上绽放出“幸福花”。

红色杨畈发岀最强音

抗战时期,日军占领钟祥河东以后,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向敌后挺进。1938年5月,李先念、陈少敏率豫鄂独立大队来到大洪山,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解放战争时期,江汉军区独立第一旅从钟祥东桥、客店赵泉河到达杨畈村笪家桥,人民军队和杨畈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战胜了缺粮困难,突破了敌人的封锁。

1947年12月,江汉军区宣布张集解放,张集镇成为钟祥最早解放的一个镇,也成为革命战争年代的后方大本营,钟北县委机关、江汉军区司令部等许多重要机关、工厂都设置在这里,当年江汉日报社旧址就位于张集镇杨畈村的一户民居中。

1948年9月1日,江汉区党委创刊铅印《江汉日报》。10月18日,国民党驻守华中的白崇禧桂系四十八军一部进犯大洪山,印刷厂印出第18期《江汉日报》后,便接到了上级布置转移开展反“扫荡”的命令,印刷厂组成江汉二大队二支队反“扫荡”小分队。当年小分队的任务是:保卫印刷厂,就地开展灵活机动的、独立自主的反“扫荡”斗争。

小分队从随县双河艾家老湾出发,到张集杨家大畈印刷生产,后因形势所迫,被迫向钟祥客店坡转移。转移途中,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1948年12月3日,江汉日报印刷厂决定返回杨畈开工生产。下午3时许,当小分队行至张集东南的月亮门时,与蜂拥而来的桂军迎头相遇。小分队的同志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英勇战斗,突出重围。

江汉日报社印刷厂女干部阮萍,因天气寒冷身体虚弱而晕倒在地。在贫农团团长余洪才夫妇的帮助下,她藏身在余洪才家里的“夹墙”和“黄桶”中,躲过了敌人的两次搜查。贫农团带领群众,把埋藏的印刷器材搬回,安装在杨畈一幢民房里,所有干部同志轮流踩机器,恢复生产。

1948年12月20日,中断62天后,江汉日报印刷厂在杨家畈印出了第19期《江汉日报》,重点宣传了反对蒋桂军扫荡、联合告军民书等四条新闻,极大鼓舞了全区军民的斗志。这是编辑组随区党委转移,尚未返回駐地的特殊情况下,由军区政治部供稿,报社印刷厂灵活机动地出版的唯一一期《江汉日报》。

1949年5月31日,根据湖北省委要求,江汉日报印刷厂组建起湖北日报印刷厂,肩负起出版中共湖北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新的光荣历史任务。

红色底蕴润泽革命热土

坐落在山脚的杨畈村,前有密林为障,后有高山列屏,地形险峻,非常适宜开展革命活动。

青山绿树掩映下,一幢土木结构的二进大院映入眼帘,坐东朝西,内有天井,前后共3层15间房屋,占地面积360平方米,这里就是《江汉日报》旧址。

这间民房修建于清末民初,原本是村民薛章荣、薛章华、王光荣的家。

“这一排依次是编辑室、活字版和印刷室。稿件通过无线电接收,白天排版,晚上就点上煤油灯印刷生产,印好的报纸第二天一早就肩背手提运出去。”那时的薛章荣还是一个14岁的少年,提起那段艰苦岁月,老人记忆犹新。

2021年6月,得知村里要启动旧址修复建设,薛章荣毫不犹豫地让出了祖屋,还将家中新四军睡过的床铺捐献出来。“这幢老宅经历过岁月的洗礼,见证了革命历史,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杨畈这片红色热土。”薛章荣说。

杨畈村党支部联合设计院制定了修缮方案,在保持旧址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完成房屋整体结构的修复。马厩修缮、文物陈列等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当时,面对‘扫荡,在当地党组织和翻身农民的帮助下,印刷厂人员就把字架藏在杨畈附近的山洞里,把铅字埋在河塘沟里,把机器沉在湾前堰塘里。”沿着整洁的村路,杨畈村党支部书记徐正祥带着记者边走边介绍。

红色旧址修缮的同时,杨畈村党支部联合钟祥市新四军研究会,以阵地改扩建为契机,将废弃的村建学校改造为一座占地240平方米的红色革命纪念馆,馆内陈列英烈展牌80余块,展有印刷机、枪支等文物100余件。

随着红色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展览逐步开放,红色文旅活动蓬勃开展,每月吸引上千人次前来参观学习、缅怀先烈,江汉日报社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已成为荆钟城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鲜亮名片。

借“红”发力铺就致富路

杨畈村擦亮了红色底蕴,推动持续发展的“内在引擎”也被逐步激活,走出一条村社联建有协作,党员带头有方向,群众致富有奔头的致富路。

63岁的党员笪邦元是村里最早富裕起来的那批人,早在1985年,他开始从事食用菌种植。杨畈村气候温和,独特的地形形成的小气候为食用菌培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笪邦元的带动下,89户农户种植袋料香菇,年产优质香菇45万袋。

走在宽敞的村道上,道路旁的梯田层层叠叠,绿油油的稻谷长势喜人。“这可是我们杨畈的‘聚宝盆,从这里种出来的富硒米,市场价高达30元一斤。”徐正祥的语气里透着自豪。

近年来,杨畈村党支部借助红色村建设的东风,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产业。村“两委”多次组织种植大户、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广泛征求村级产业发展意见建议8条,共同制定了优质稻产业发展规划。

要让农民挑起“金担子”,就要种好“金稻子”。杨畈村“两委”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村党支部联合种植大户,建设两个优质稻基地,成立钟祥市农之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指导当地农户按照优质稻的标准来种植水稻,并进行统一管理销售。

“加入合作社后轻松多了,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收获,到了关键节点,微信群里都有技术指导,销路也不用愁了。”脱贫户王洪面露笑容。他家今年种植了十亩优质稻,再加上羊肚菌、袋料香菇和中华蜂,收入有望突破6万元。

党建引领、村社联姻、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在杨畈村,140余户村民种植富硒大米,总面积达800亩,年产优质大米90万斤,“杨畈富硒米”畅销省内外。

“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延长优质稻产业链,拓宽群众的致富增收路,真正让杨畈富硒米这颗‘金稻子照亮村民们的好日子。”徐正祥说。

猜你喜欢
优质稻印刷厂江汉
江汉英美术作品
江汉英美术作品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望江汉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艺术百家 江汉英
优质稻“丰优香占”高产保优施肥技术探讨